登陆注册
4854800000023

第23章 记者“观察”散议

新闻(指新闻报道,下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和再现。新闻的写作必须依赖于新闻素材的采集。因此,作为新闻写作主体(记者或通讯员)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主要手段、采集新闻素材的一个主要途径——“观察”,自然成了新闻采访写作应用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观察力的造就也自然成了新闻实践工作者必备的一个基本功。

对于“观察”的重要性的认识,在新闻理论界和实践界看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然而,对它的界说,已有的新闻采写教科书和有关论文、文章所下的结论却未必尽如人意。较为常见的说法有:“观察,是人们通过视线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记者观察,就是用眼睛采访”,“观察是指记者采访中通过眼睛对采访对象介绍内的可睹内容和介绍外的可观现象,以及对采访对象本人的察看”等等。

这些对“观察”的解释,虽然不无道理,但未免简单化了,也不够精确。众所周知,记者观察之目的,是为了认识客观事物,采集新闻素材;换而言之,是为了获取新闻信息。尽管据现代科学测定,人们从客观世界获取的信息,百分之八十左右是通过视觉通道输入的;但是,客观世界气象万千,变幻无穷,人们哪能将接受信息的全部重任委托于一双眼睛呢?比如,“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味”,要知其味,得靠味觉;入“芝兰之室”或“鲍鱼之肆”,若辨其香臭,得靠嗅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要欣赏这美妙的月夜琵琶声,得靠听觉;“吹面不寒杨柳风”,“布衾多年冷似铁”,靠的是皮肤的感觉(触觉)。在新闻采写的实践中,许多优秀记者在张开捕捉客观世界信息的罗网时,总是根据需要调动各种感官的。请看通讯《旱天不旱地——记闽南抗旱斗争》中的一段描述:“旱情似乎一步比一步严重,气候也似乎一步比一步灼热,海岸上所特有的、凉爽而潮湿的、带咸味的清风总不见吹来,南方所特有的雨蒙蒙、雾茫茫的动人景色总不见在面前展开,扑面而来的尽是炙人的骄阳和闷人的热气。骄阳、热气,烤着人们的肢体,也绞着人们的心。”(注: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这段描述,让人读罢有如见其情,如临其境之感。这便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观察的结果,它不仅通过视觉,而且动用了触觉、味觉等各种感官去联合捕捉信息。否则,光“看”,能获得如此丰富、形象的新闻素材吗?

“观察”两字,从字面上看,就包含着“观”——眼看和“察”——“体察”两方面。它得依赖于新闻采写主体的五官——眼、耳、鼻、舌、皮肤并用,才能实现捕捉信息的目的。然而,如果把启动各种感官从客观世界获取信息,就视作“观察”,这也仍然没有真正揭示“观察”之真谛。君不见在新闻采写实践中,一些记者尽管“五官”齐举,却依旧不识“庐山真面目”,难以达到真正认识客观事物之目的吗?着名记者田流就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件事: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去一个县采访,住在县委大院里。头天早晨上班铃声刚响,他就亲眼看见“各个办公室的人全都开始学习了”,也亲耳听到了“人们朗朗的读书声”。

各个感官的反应使他感受到这个县机关干部“学习空气真浓”。

开始二三天,他对此事不在意了。谁知隔了五六天,他发现情况完全变了。没有人再来学习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个县干部开头的学习劲头是做样子给记者看的,记者不在意,他们自然无心再做样子了。试想,当时田流如果单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情况下结论,其所认识的客观事物能是正确的吗?

可见,光靠“五官”捕捉信息,也还称不上是真正的“观察”。

那么,“观察”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客观世界的各种信息作用于人们的“五官”,便相对应地产生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感觉是“对客观事实个别特性(如声音、颜色、气味等)的反映”①,是某一感官活动的结果。而几种感官联合行动,“不同类感觉相互联系和综合的结果”则称之谓“知觉”。“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②。新闻采写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便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基于感觉,但又不限于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且“客观事物通常只有部分直接作用于感官,要认识事物的整体或联系,必须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直接的或间接的)加以补充”③。所以,记者“观察”的过程,除了依赖于各种感官,还得依靠大脑。只有凭借大脑对各种感官捕获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才能“一观中的”。1978年来华作短期采访的美联社记者米尼克斯尔,去东北访问后从哈尔滨回到北京,当他乘坐的飞机还在跑道上滑行时,他就问我方陪同人员:“美国有个要人在北京,请帮我打听一下是谁?”我方同志感到惊讶,反问他:“你怎么知道美国有要人在北京?”只见他指着舱外一架停在跑道旁的飞机说:“你看,那是一架白宫的飞机,没有要人来怎么坐白宫的专机呢?”后来一打听,果然有位美国总统的科学技术顾问正在北京访问。这便是道地的“观察”。

综上所述,对记者“观察”的定义可作如下说:“观察”是记者通过各种感官和大脑对感知对象的外部现象和联系的综合反映。

人们的“观察”能力,固然受着遗传、生理、性格、气质等内在因素的制约,而呈现出种种差异。有人长于听觉,有人长于视觉,有人长于嗅觉等等。但是,后天的、客观实践的锻炼则对敏锐的观察力的造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实生活中,那些本领高强的老农,只要看一看天上的云彩、地上的昆虫,就可以预测出将会有什么样的天气;那些出海捕鱼的高手,只要伏在船舱板上听一听,或者爬到桅杆顶上望一望海水的颜色和波浪,就会知道海里有什么鱼群在活动。“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新闻工作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排除有碍于自己感知客观世界的不利因素,极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观察力。

首先,要自觉养成对客观世界的强烈“关注力”。

世界着名的艺术大师罗丹说得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但是,“如果对生活冷漠旁观,即使一些令人感动的东西摆在你的面前,你也不可能发生共鸣”,甚至会视而不见,听见不闻。所以,一个记者应该自觉培养强烈的关注客观世界的高尚情操,热爱生活。只有有了对生活的满腔热情,有了去“发现”生活的强烈欲望,才可能具备敏锐观察力的前提和条件。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青年时期的范长江为了探索真理,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不顾个人安危,经受住既有失去“沙漠之舟”的痛苦,又有搏击风沙,甚至遭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艰难,深入实地采访,终于观察到“我抗战军民的桩桩动人事迹”,写出了名噪一时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今天,在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面对着绚丽繁杂的现实生活,更需要记者“内心要有巨大的激情,就像一块火石,遇到什么,就能迸出火花来”。

纵观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一些优秀新闻作品,无一不是记者“以赤子之心去拥抱生活”的结果。在1986年全国好新闻评奖会上,备受众人青睐的四川电视台连续报道《长江漂流》,就是记者抱着不惜牺牲生命,也要把这一震惊世界的壮举公之于世的坚强信念(事实上,就有一位记者为之光荣献身了),和漂流队员一样投身探险行列,历尽千辛万苦,才能使自己的“观察”达到如此细致、透彻的境地,才采写(拍摄)出如此无愧于英雄业绩的优秀报道。

记者热爱生活,关注客观世界,其职业目的是为了从中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信息,因此,除了对生活要饱含激情外,还必须对感知对象具有一种强烈的惊异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分析器(包括各种器官、传入神经通路和相对应的各个神经中枢),会引起感受性变化。而“适应”就是最明显的一种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它让人“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从而钝化、麻木人们的感知。

此外,人们感知客观世界时,“惰性”也往往从中作梗,妨碍人们追求新的发现,使人见怪不怪。强烈的惊异感,则可以拨开“适应”所造成的混混沌沌的雾障,可以冲破“惰性”结成的僵化感知的茧壳。前些年,有两位记者采写《五千里路伴鸭行》这篇通讯,同押运员一起,随车采访。当运鸭车开到石家庄市吃早饭时,记者手抓暖水瓶塞子要倒水喝,发现水瓶结了冰。面对这一情景,押运员毫无表情流露,因为这是“常事”。但记者却“大惊小怪”起来,由此他们进一步“观察”到了鸭车上的寒冷,押运工作的艰辛,也更加感受到了押运员的崇高心灵。后来,记者把这一情景写进通讯,使通讯增色不少。

其次,要积极训练自己感知客观世界时的高度的“专注力”。

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专心致志地观看某一事物和漫不经心的态度所得的结果往往迥然不同。“专注”可以使人们的感知力凝聚在所选择的感知对象上,同时能抑制住有碍于感知这一对象的活动。新闻报道要“求新”,亦即强调要抓住的事物不同寻常的特征。这便要求记者感知客观世界时,要有高度的“专注力”;否则,浮光掠影,就可能使事物的许多含有新意的特征,从我们眼前悄悄溜掉。罗丹还说过一段对我们很有启示的话:“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来。”

记者的观察,无疑也应当练就绘画大师上面所说的那种功底。

请看二十三届奥运会上中国新闻社记者采写的一则报道:

……当雷顿向裁判举手示意准备起跳(跳马)时,她的教练、罗马尼亚前世界体操明星科马内奇的教练卡洛莱紧张得把双拳举到胸前,而观众都齐声高喊“TEN!TEN!

(十分)”。此时的雷顿,冷静得令人吃惊。只见她微微一笑,习惯地踮起脚尖,双手像翅膀似地缓缓扬起,突然拔腿疾冲,发力蹦跳,娇小的身体就像惊鸟掠起,飞向空中,一阵旋转过后,落地如钉地,纹丝不动。不等裁判打出分数,卡洛菜已激动得忘乎所以,竟一个纵跳,越过栏杆奔过场内,将雷顿紧紧抱住,亲吻不停。就在保安人员将他拉出场外时,四名裁判同时打出十分。此时的雷顿,激动得手足无措。她一会儿双手抱头,一会儿仰天长叹,一会儿双臂扒地,久久不起,观众们也不知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这里,记者的观察力确实令人佩服。毫不夸张地说,雷顿比赛那天,从电视机里亲眼看过比赛的人,恐怕也难以看到记者这样观察入毫、逼真传神的场景。可以说,如果记者没有高度的“专注力”,观察势必达不到如此效果,也就不可能写出如此细腻的描述。而没有这些描述,只有比赛者的姓名,比分的变化及项目的不同,这篇报道的价值便大大降低了。

在中新社记者的这则报道中,记者的感知对象是预先确定的,感知的目的贯穿于整个感知过程,这种感知也叫做“定象感知”。现实生活里,记者遇到更多的是“机遇感知”,即预先没有确定的感知对象,也没有明确、具体的感知目的,而是在生活中偶然引起自己注意的一种感知。这种“机遇感知”更要求记者具有高度的“专注力”,无论什么时候,走到哪里,都“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只有这样,才能随时随地捕捉住新闻事实的信息,寻找到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素材。

第三,要刻苦磨炼自己感知客观世界的深沉的“思考力”。

虽然说,“感知”仍是知觉的感性阶段,但大脑毕竟参加了其中初步的分析与综合的工作。人们在感知客观世界时,思考与观察总是相辅相成的。“思考,能帮助观察,唯有多思苦思,才能使你从缤纷五彩、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中,‘悟’出别人所还未悟及的东西……一个写作者的思维神经,应该像非金属元素中最活泼的氟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活动;一切凝滞、漠然的思想状态,都会妨碍你的观察和发现”①。记者的观察,不仅要求准确无误,不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而且要求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出它所包含的内在本质,从而采写出具有深层含义的新闻报道来。缺乏深沉的“思考力”,便难以做到这一点。几年前,有位记者随同模范县委书记李锁寿下农村调查研究。路过一个村口,看到墙上写了一条大标语:“热烈欢迎县社领导来检查指导工作!”李锁寿同志就对随行的干部说:“这是群众批评我们下来得少。如果我们经常跟群众在一起,一家人就不说两家话了。”在场的许多同志都觉得这话讲得好,很受感动,但也不过“感动”一下而已。然而,这位记者却思考一番,玩味不已,很快就事论理,写了一篇题为《不要爱听两家话》的报道,深刻地说明了干部要时时刻刻深入群众,和群众脉搏息息相通这样一个重要道理。可见,带有思考的观察,才能“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席勒语)。

心理学研究还告诉我们:感知,总是在过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感知某一对象时,人们就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它、理解它、补充它、丰富它。带有思考的观察,可以帮助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把感知引向更深广的空间。这样,有助于采写的报道内容深刻,文采生动。曾荣获全国好新闻的《“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之所以使人“犹如置身于达卡多拉游泳场,亲眼目睹了吕伟的精彩表演,获得了审美的快感”,就在于记者思考独到,联想活泼,导致了观察的精致。记者由吕伟“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联想到“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由“旋风般地空中转体”,联想到“疾如流星”;由吕伟入水时的姿态,联想到“轻盈的箭”;由吕伟压水花的表演成功,联想到“自天而降的仙女”等等。观察得惟妙惟肖,写得声色情景俱现,自然动人心弦。可见,记者唯有多思、善思,感知客观世界的结果才会放出夺目的异彩,为一般人所惊叹和艳羡。

(1987年12月)

同类推荐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创办旨在为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学者提供学术讨论的平台,倡导具有科学性和创新价值的传播研究,彰显网络传播研究对传播学的理论贡献,促进传播学者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中国网络传播研究》鼓励以经验性方法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倡导多学科、全球化视野的传播学术研究,亦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相关科学认知。本书是2010年第4辑。
  • 百日危机

    百日危机

    《百日危机》是第一部反映SARS病毒入侵人类的中国灾难文学的力作,因具有“备忘录”和“启示录”的双重意义而格外受到关注。作者不是为了简单地宣传铁腕治非典的官员、抗击SARS一线的医护人员、为找到对付病毒而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以及为公众讲述抗击SARS一线真相的新闻记者,而是把他们还原成具有职业守精神的普通人,力图传达的是危机中人性的美丑以及更深层的生存境况,用文字做成警钟,提醒人们“悲剧常常重演”的危险存在。
  • 泉州湾大讲堂

    泉州湾大讲堂

    内容包括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的“民间信仰与两岸交流”、泉州市副市长陈荣洲的“两岸关系纵横谈”、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鸿阶的“‘三规划两方案’与福建经济发展愿景”、泉州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斌的“微博与生活”、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刘莹的“企业用人的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泉州师范学院原院长黄子杰的“领袖素质——卓越人才应当具备的潜质”、泉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林华东的“国学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参与两次南极科考的戴聪杰教授的“南极科考和海洋文化”等学术报告。这些报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拓展了学生的人文科学视野,促动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阔了学生认识社会的眼界。
  • 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本书是一本探讨角色理论的学术专著性教材。全书的基本框架分为三编:第一编角色总论,第二编角色分论,第三编角色建设,每编由若干章内容所构成。本书对就读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有志于探讨角色问题的读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蒙尘的亲情、变调的《摇篮曲》、背负不起的父志、发生在校园的另类盗窃、“网”里花落知多少、歧路玫瑰静悄悄地开性,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等。
热门推荐
  • 鬼神之侍

    鬼神之侍

    “喂,你愿意与我赴死么?”奇怪女子,把他带到了一个亡灵的世界。所持一把黑色的陌刀,披荆斩棘!这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在艰难的环境中拼命挣扎,寻找自我的故事
  • 复仇姐妹漫漫樱花恋

    复仇姐妹漫漫樱花恋

    “回国?回哪个国?英国,法国,德国……还是美国?”“回-中-国-!”冷酷姐妹偶尔也要呆萌一下,姐姐冷酷腹黑,妹妹可爱腹黑,姐妹加在一起,真的无人能敌,只能被整……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血染大宋

    血染大宋

    现实中一事无成的宅男杨贲重生在小商桥古战场,成为杨再兴的亲兵;三百勇士随杨再兴出巡,独一人生还,且看杨贲如何搅动天下风云,用铁血洗去懦弱、恢复民族血性!
  • 女人花偷偷开

    女人花偷偷开

    人生就是这样的,在不经意中演绎着精彩和悲欢离合,一切似乎是早已命中注定——前期通过主人公轻松介绍其在飞机上,回想她的一帮铁哥们的大学生活及毕业后通过微信掌握的点滴现状。再推出高中时的男神、女神及他们的坎坷一生。再解惑和治疗人到中年前后的家庭及事业变化所引发的常见的疾病。第二篇推出家庭、环境和时代对下一代的影响,及造成的心理、人格、价值观和性取向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家庭条件太优越和社会最低层的问题可能最多---越往后越有看点哦!
  • 百变太子妃

    百变太子妃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顶级杀手,冷酷狂妄。跆拳道,散打,近身格斗,毒药配制无一不精。她是离风国没有丝毫幻力的废物小姐,一次退婚投河自尽,当她穿越成她,从此懦弱不在,有的是风华绝代,她的到来注定大陆从此不再平静。这是篇绝对爽文,男强女强,结局一对一。【相信凌梦,男主绝对配得上女主哦】
  •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覆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覆

    那一年,他来了,打破了我曾经的人生;那一天,我走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本以为彼此不再相见,但是冥冥之中早已有了定数,他还是来了,只是……当昔日闺蜜,变成今日情敌;当昔日情侣,变成今日陌路;如果可以,莫亦风,我真想在我年少的时光中,没有你的侵入……
  • 鬼差先生

    鬼差先生

    自从任命前往人间缉拿恶鬼后,黑二爷的生活变得幸福许多。解阴阳、封鬼命、斗尸王、除凶灵,还替人间美女除恶扬善无往不利。除此之外黑二爷还收冤魂女明星、鬼魅附身的女警和魅惑狐妖总裁为小妾,其乐融融。我是黑二爷,大家都称呼我为鬼差先生。
  • 旧书店

    旧书店

    小巷尽头有一间旧书店。书店门扉破旧,光线昏暗,摇摇欲坠的,是门旁边挂着的一块木板,上面中规中矩的写道:一个故事换一本书。午夜时,会有人轻扣门扉,看着有七十多岁的老板会打开门,邀请他进去,听听他的故事,指引他去黄泉的路。
  • 龙王,君临世界的神话

    龙王,君临世界的神话

    呐——你读过神话吗?你知道龙吗?龙王,是一个莫测的名词。呼啸山林的一代龙王——它的后裔们,将会用自己的意志谱写这则辉煌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