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4700000054

第54章 附录《光明日报》与上海交大的情愫(1)

邓旭初

我于1977年6月任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交大)党委书记,直至1986年春离任。在此期间,我和党委一班人领导学校师生员工进行了一场管理体制改革,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其中,尤其是新闻界的支持,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光明日报》从一开始,就热情地关注交大改革的进展,坚定不移地大力宣传我校的改革,功不可没。在《光明日报》创刊50周年之际,我写这篇文章以作纪念。

《光明日报》之所以如此重视我校改革,它的源是交大在“文革”后的拨乱反正中奋起,进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这场改革是按邓小平理论和党中央的指示办事的,是以“实事求是,敢为天下先”为核心的思想来改革的。

我接任交大党委书记时,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局面:交大经过院系调整、迁校西安以及不断的政治运动,到“文革”结束,已贫弱交困,除了造船专业较强外,其他专业已名难副实了。所以有人说:“上海交大不过是一所造船学院”,“是一所三等院校”。我们党委一班人深知交通大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下定决心要恢复它应有的地位。所以,我们才有较强烈的改革交大现状的愿望和思想。

这场改革是从对“文革”的拨乱反正开始的。

1977年8月,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我校代表吴建中对“文革”前17年教育战线“黑线统治”、“知识分子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两个估计”率先提出否定意见,得到邓小平同志首肯,在会上,小平同志说:“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如果对17年不作这样的估计,就无法解释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了。”这给了交大同志极大的鼓舞。紧接着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又作了著名的讲话。

1978年4月,在全国五届人大和科学大会鼓舞下,交大党委召开了全校向科学现代化进军的誓师大会。我代表党委报告了交大3年和8年发展规划,提出了23年设想。接着狠抓教学秩序的整顿,恢复老交大“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的办学传统,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同志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六机部部长柴树藩和我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1978年9月,《光明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上海交大和全国一样掀起了大讨论。我校的大讨论在两条线上进行。在校内主要抓党委“一班人”和全校中层以上干部的学习、讨论,主题是回顾建国以来教育战线的经验和教训,紧密联系交大实际和现状,来认识这场大讨论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全校教师和职工参加大讨论。与此同时,党委支持和鼓励校马列主义教研室中年教师陈章亮同志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向上海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问题的宣讲,听过宣讲的人超过百万人次,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被称之为“思想战线上的尖兵”。经过大讨论,交大上下都有一种同感和共识,这就是:这场大讨论,它有力地冲击了诸如“等因奉此”、“照老规矩办事”、“按本本做计划”等等的思想阻力,从而为交大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充分的舆论准备。当时“文革”结束不久,正处在“拨乱反正”时期,“左”的流毒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群众的脑子里。

因此,工作中必须考虑到把“拨乱反正”与改革结合起来,考虑到“左”的观念对改革所形成的阻力。

改革开放的进军号吹响了,改革开放给交大带来了极为难得的好时机!

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同时要实事求是。要改革,首先要在观念上打破陈旧观念。

1978年春夏之交,邓小平同志指出:交大应与美国交大校友会取得联系,到美国访问。我校党委迅速计划访美事宜。当时中美尚未建交,我国只有一个代办处在华盛顿。中美间的往来稀少。9月29日我们这个访美代表团乘着解放思想的东风从北京出发了,30日到达美国华盛顿,访问了美国20个城市、27所大学、14个研究单位,历时一个半月。这次访问,给我们巨大的收获:和美洲交大校友会恢复了联系,广泛听取了校友们对学校建设的意见;增进了中美人民的友谊,会见美国朋友200余人,与四所名校建立了姐妹学校关系;找到了与美国大学的差距;看到我国科技与美国的科学技术差距巨大。回国后,我们的头脑清醒多了,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思想:我们再不能闭目塞听,夜郎自大了。我们应吸收各国之长,为我所用。深深体会到,中国的教育必须改革,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这场改革,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尽快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否则又怎样说明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呢?

我们首次访美回校以后,广泛地介绍了美国的见闻和经验,经过研究,决定恢复理科和管理学科,建立了电脑、通讯、微电子、新材料、生物技术、系统工程、土木建筑、文学艺术等等一批代表当代科学技术的新学科。这一切为上海交大向前发展奠定了框架。

但是,“文革”刚结束,“两个凡是”严重阻碍拨乱反正,学校的困难重重。

真理标准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给了我们极大的政治勇气,使我们敢于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改革。取得了十一个大问题上的突破:

——突破“两个估计”的思想禁区,大力拨乱反正。全校掀起了批判“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的高潮,党委对一大批师生员工进行平反、昭雪,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经受过考验的干部充实到校系各级领导班子,极大地调动了全校教师、干部的积极性。

——突破“唯成分论”的羁绊,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时,第一个贯彻小平同志的“有成分,不唯成分,重在政治表现”的指示。“择英举贤”,录取了一名个人表现好成绩优秀、出身于反革命家庭的考生,各大报纸发表了评论、社论,当时真是石破天惊。

——突破闭门锁国办教育的局面,教授代表团访问美国打开了国门,打开了眼界,回国后,敢于向国内反映美国教育的优势和问题,于是带来了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育方法、教育体制等方面一系列改革。

——突破僵化了的管理模式,第一个实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人才流动是上海交大管理改革的起点。3年之内流出501人,引进大批适用、拔尖人才,改善了人才结构,适应新兴学科发展,万里同志对我说,“这件事,你们做得好,交大能做到,其他学校也应做到”,这确实是史无前例的。

定编和制订《教师工作规范》、《机关岗位责任制》,经过考核发放岗位津贴,进而进行自费工资改革,奠定了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将人事制度与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结合起来,打破“大锅饭”状况。

——突破“姓资姓社”思想的束缚。第一个接受爱国侨胞的捐赠。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下,包玉刚先生捐资1000万美元,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建设了“包兆龙图书馆”,开了多渠道集资办教育的先河。

——突破理工分家的局面,率先恢复理科和管理科学。

——突破工科大学不办人文专业的局限,带头创办人文、艺术专业,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突破僵化了的传统学科局面,带头引进、建立一批高、新、尖端学科,改变了上海交大只办造船和传统学科的落后局面。

——突破国界,带头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办双学位研究生班,克服了“与国外合作办学是出卖办学主权”的观念,为国际合作办学开辟了广宽的渠道。

——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资制度,经国务院劳动人事部批准,上海交大率先试行自费工资改革。

——突破了学校原来关门搞科学研究的封闭状态,开创了科研为经济建设服务,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新局面,同时兴办科技产业,为现在高校的产、学、研结合打开了思路,奠定了基础。

如前所说,在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左”的思想还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上述十一个方面,许多都是石破天惊的举动,第一个闯关,是有风险的。

《光明日报》敢于大力宣传报道,就是要把交大闯开的大门,大大地打开,引进后续部队,所以《光明日报》功不可没。

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历来是十分敏感的问题,我们敢于碰这个问题,除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号召外,还有上海交大的特定条件。

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给人以必须进行改革的大彻大悟。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体制改革问题,“确实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人民不能容忍,我们党也不能容忍”。如不进行改革,“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亡党亡国的问题,可能要亡党亡国”。

把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提到如此高度,决非故作“惊人之笔”。就从我们上海交大而言,改革前管理体制上的弊端表现在以下方面:领导体制上,由于受高度集中统一的影响,管得过死,基层缺乏自主权,难以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新局面无法开创;人事制度上,由于单位、部门所有制的桎梏,人才积压、几代同堂,工作量不足,学术思想僵化;干部制度上,能官不能民、能上不能下,队伍老化,新生力量受压抑;劳动制度上,工作无规范,无章法、无考核,职责不清,赏罚不明,效率低下;分配制度上,手拿“铁饭碗”,口吃“大锅饭”,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鼓励懒汉,压抑勤劳者的积极性,按劳分配成了按资格分配,以致中年骨干教师待遇偏低、健康状况下降。因此,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不除,办好学校就无希望。

于是我校针对上述问题,对学校的管理体制从1979年到1986年进行了为时8年的改革。这场改革,简言之,是将学校的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结合起来。坚决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打破“大锅饭”,形成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交大管理改革的措施,今天看来似乎平常,但在20年前这样做,却需要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要破除常规,触犯当时的体制,敢于冲破几十年乃至几千年形成的陈旧观念,敢于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要有胆识和勇气。因此,特别需要新闻界从舆论方面加以支持。

《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报纸作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倡导者,从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出发,自始至终关注交大这场改革,仅《光明日报》前后发表过近百篇文章,大力为交大管理改革鸣锣开道,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1982年,交大管理改革全面启动,《光明日报》在3月19日发表的《上海交大边进行人才流动边进行管理改革》一文中,传出信息:“中共上海市委原则上支持该校的管理改革”,排除了当时舆论的一些阻力。同年8月25日,又发表了《实施·教师工作规范·打破吃“大锅饭”状况,上海交大改革学校管理工作出现新局面,全校教师人心向上,努力工作,争作贡献》一文,全面介绍了改革过程。经过一个学期的工作,改革全面铺开,并向纵深发展。

我们向《光明日报》记者张贻复、陆建明通报了全面情况,他们撰写了《上海交通大学是怎样进行管理改革的》长文(2500字)发表于1982年1月17日的《光明日报》上。报社还配发了短评:《大学改革势在必行》,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初步进行了管理改革,学校面貌为之一新”,充分肯定了我们的有益探索。这年的12月30日,《光明日报》又在头版发表《不改变吃大锅饭状况学校就没有希望》的我答记者问的报道。当时,有几所兄弟院校;对我们从管理改革入手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持有怀疑的态度,甚至说“这是不抓教育”,《光明日报》作为在教育、科技界权威的媒体,这样鲜明地肯定交大的管理改革,确实对我们推动很大。

到了1983年和1984年,交大管理改革全面推进,步步深入,《光明日报》的报道也紧密结合,频频发表有关文章。光这两年,《光明日报》就发表了20多篇较有分量的报道。就我手头存有的就有这样一些文章:

1983年1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是怎样进行管理改革的》(张贻复、陆建明)

短评:大学改革势在必行(季民光)

1983年2月8日:《上海交大按多劳多得原则给教学科研人员发放技术服务提成费》(张贻复)

1983年2月26日:《上海交大从多方面支援新疆建设》(张贻复)

1983年6月27日:《上海交大负责人向北京高校介绍改革经验》(张贻复)

1983年12月14日:《责、权、利、效相结合:试行职务工资制,上海交大全面改革学校管理工作富有成效,王震赞赏交大改革为开创高等教育工作新局面作出了贡献》(张贻复朱荣林)

1984年4月2日:《邓旭初答记者问:搞好改革开创新局面的关键是领导班子》(张贻复)

1984年4月10日:《上海交大把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联系起来》(张贻复)

1984年4月12日:《向着高等研究大学的目标奋进——上海交大教学改革调查之一》(董育常张贻复)

1984年4月13日:《不拘一格造就优秀人才——上海交大教学改革调查之二》(董育常张贻复)

1984年4月15日:《老交大传统绽开新花——上海交大教学改革调查之三》(董育常张贻复)。

1984年4月16日:《让系主任全面负责,对教师实行聘任制——上海交大教学改革调查之四》(董育常张贻复)

1984年7月17日:《管理改革促进研究中心的形成——上海交通大学科研管理改革调查之一》(张兵禄张贻复)

1984年7月18日:《在迎接挑战中发展新兴技术——上海交通大学科研管理改革调查之二》(张兵禄张贻复)

1984年7月19日:《讲效率、求效益、究责任——上海交通大学科研管理改革调查之三》(张兵禄张贻复)

1984年7月20日:《以技术转让发展到研究开发企业——上海交通大学科研管理改革调查之四》(张兵禄张贻复)

1984年10月7日:《邓旭初答本报记者问时介绍上海交大管理改革的新进展:推动教师聘任制在全校实行人才流动——高校改革的突破口是管理改革,教学改革只有在管理改革的基础上才会有成效》(张贻复)

1984年11月9日:《上海交大准备改革毕业生分配制度:用人单位与学生见面;学生有一定的选择工作单位的权利;用人单位可以考核录用;优良毕业生优先选择工作单位。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指出上海交大的改革可先行一步,准其试验》(张贻复)

《光明日报》是全国性的有影响的大报,以这样高的密度报道一所大学的工作,大概是她创刊50年来空前的。而且,在这些报道中还有如下特点:

《光明日报》记者受到交大改革感染,实际上成为交大改革的一员。

同类推荐
  • 马歇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马歇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12.31~1959.10.16),美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陆军五星上将。他于1901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

    在本书中,作者以极具个人风格的方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海德格尔的主要作品,并在导论中讲解了语言与哲学的关系。作者站在整个西方思想发展史的高度,对海德格尔思想产生的根源、时代背景,以及海德格尔哲学所具有的影响,进行了客观的解析,清晰地勾划出了海德格尔重要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同时,作者作为一位语言学家,还阐释了海德格尔独特的“词源学”研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传记也是一部关于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的研究专著。
  • 物来顺应:梁漱溟传及访谈录

    物来顺应:梁漱溟传及访谈录

    本书根据对梁漱溟老人的访谈整理而成,书中有少年立志救国参加同盟会,说自己的两次自杀经过……等七篇文章,再现风雨岁月,梁漱溟人生旅程的沧桑和其耿介率直,不同于流俗的人格形象。
  • 开创盛世:康熙

    开创盛世:康熙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他8周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开创盛世:康熙》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康熙的生平事迹。
  • 告诉你一个卓别林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卓别林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卓别林的故事》精选了卓别林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卓别林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热门推荐
  • 回到南宋当大侠

    回到南宋当大侠

    一个普通的在校男生,因为一次体育课的跳马训练,竟然穿越回到了南宋的临安城,在这里他竟然碰到了一系列的大侠,历史会因此改变么?......
  • 风沙纪年

    风沙纪年

    出生就被选定的权力继承人,命中注定的燃魂师。以王国战争与政治内变为主线,讲述一个女人一步步走向权利巅峰,又高空坠落,藏锋再度起航。在爱与被爱间挣扎,在利益和道义间挣扎的故事。
  • 每天给心灵一杯安慰

    每天给心灵一杯安慰

    365天,365个故事,365杯心灵的香茗。每一杯都蕴含着生命的真谛,从大朵的阳光在心灵中绽放开始,到做人,持平常心,修炼尊重、感恩、分享的心灵、经过培养担当、面对逆境的能力,最后抵达幸福快乐,诗意的心灵港湾。
  • 恶狼首席的绵羊新娘

    恶狼首席的绵羊新娘

    "让我做你的女人?休想!"那个卑鄙的首席,用贱招骗取了她的清白之身,她认了也忍了,就当是露水情缘吧!可没想到,那帅得欠扁的邪恶男却扬言还要永远得到她?她是任宰的羔羊吗?不,死也要反抗到底……处子之身的白枫被杨荣轩骗取清白之身后。白枫就当是一夜情,一笑而过。原本想回到自己宁静的生活,可不是料杨荣轩却对白枫展开了激烈的追求!“做我的女人,只要是我想要的,你就逃不出我的手掌心!”杨荣轩狠狠的捏着白枫的下巴冷冷的说道。“想让我做你女人,休想!”白枫同样的,也冷冷的回答。
  • 星辉海岸

    星辉海岸

    一个巫师的拯救之路,见证古老田园纪元的覆灭和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 半夏时然

    半夏时然

    从岁月开始的那天起,我们便是上天注定,爱的那样浓厚,不约而同。片段:“儿子今天归你,不许爬我的床”某女把被子送到了儿子房间。“遵命老婆大人”某男信誓旦旦当晚,“咦!不是叫你看儿子的吗?赶快去吧!”某男抱着女人就倒向了床。“儿子怎么有老婆好呢!”岁月不老,我们不散
  • 特种狂徒

    特种狂徒

    名门闺秀怀中搂,制服美女随便挑。谁动顾飞的女人,他随时会空降在你身边。蛰伏、暗杀、以一当十,为兄弟两肋插刀,为护花事业献出一生。
  • 轮回牵绊十尾十情

    轮回牵绊十尾十情

    第一世,她只有一条尾巴,还未修炼,对他确是一见钟情。第二世,她有了两条尾巴,而他却从未嫌弃过她。第三世,她有了三条尾巴,他为了保她周全,甘愿失仙身。第四世,她有了四条尾巴,他为了见她一面,千万轮回也罢。第十世,他们记起了前九世,萧萧熙攘……这一世,她有了八尾,他已是仙界最高战神。尘埃落定,但这一世她凭一己之力保护了他,元神毁灭也罢!轮回牵绊!十世十情!十尾十情!
  • 莫悲伤

    莫悲伤

    我知道,也许这是最后一次见你了,原谅我不敢告诉你我的存在,原谅我一直让你生活在悔恨中。
  • 诛舍郎

    诛舍郎

    孤城朽木妖杀,苦桥硫水舍家……守兔人在……“我屠了那天才的舍种,因为他要成家咯,在所难免的壮烈牺牲嘛。”“他们需要的是天才,我不过是负责买洁厕灵的保洁小弟而已,好吧顺便丧尽天良。”“君王是千军万马中的最后一人,食尸奋进。”什,天朝的皇帝,白兆,弱爆的鸡肋,“汝等,皆为白兄而死。”“Hard-to-die,Weak-t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