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4400000006

第6章 解开“马加爵现象”之谜(4)

那么什么是弑亲呢?弑亲,简单而言就是杀害自己身边最亲的人。古时候,与这个“弑”字紧紧相连的还有“君”、“父”等字。“弑君”、“弑父”这些词我们在历史书中常常看到,这在古时可是一种罪大恶极的行为,处死是肯定的,处死的方式更是我们现代人无法理解的一些残酷的惩罚。死者往往不得全尸(如对其五马分尸、千刀万剐等),更甚者头被割下悬挂示众,连亲朋好友都不得为其收尸。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些行为对于传统社会的根本关系构成了非常大的冲击,是社会所不能容忍的,大臣杀害君王,儿子杀害父亲,这种特殊杀人关系和一般的杀人关系相比给社会造成的恐慌与危害要巨大得多,所以是任何社会形态下都被严格禁止的。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看来,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可是“弑亲现象”不单单是一般的偿命那样简单,它对社会的危害,对人们心灵的打击,远远超出其他任何凶杀犯罪,“弑亲”是对人间最珍贵的、维系社会最基本的“亲情”系统的严重挑衅和蔑视,它伤害的不仅仅是受害者亲友的亲情,对社会的稳定也在根基上会造成一定的威胁。

在这里,我们不想再对这种行为的惩罚方式进行深入的探讨,马加爵被判有罪后如何行刑并不是我们关注的,我们关注的是马加爵案件所透视给我们的在青少年犯罪中的一种“弑亲”行为。在我们看来这种“弑亲”行为成为一种青少年犯罪的“特殊标志”,不能说所有的青少年犯罪对象都是针对自己的亲朋好友,但的确有很大一部分,他们的犯罪对象是他们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人。这一现象值得研究。

对于马加爵一案,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就是被他所杀害的四个同学都是与他朝夕相处多年,亲如兄弟的密友。

在血缘上虽然不算亲属,但从情感的角度而言这些同学不亚于他的亲人。为什么会杀害自己的密友呢?这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如果说,研究马加爵案件是为了让我们青少年朋友身心更加健康地发展,是我们写这本书的主体动机的话,那“弑亲”现象这个问题的提出则是我们在这个主体动机下的灵感闪现。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青少年的恶性案件往往都是儿子杀害父母(如湖南大学天马新村8栋402室的女工程师宁某被溺死在自家的浴池内,其夫徐某头部被砸伤,结果凶手是受害夫妇的女儿一案)或者是学生杀老师(南京市某大学发生一起严重的伤害案件:生物系即将毕业的女研究生伍小莉用尖刀将自己的导师杨教授严重刺伤,随即举刀自杀未遂。杨教授不忍看到女弟子的大好前程被毁,拒绝去医院治疗。一个月后,杨教授因内出血和伤口感染而身亡)。这些案件中的受害者都是青少年们最亲的人。

在我们看来,弑亲现象的出现,是有一定原因的。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各种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剧烈的冲撞,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宣扬江湖暴力的书籍充斥市场,损公肥私的贪污腐化作风侵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拜金主义、“金钱万能”的思潮有所泛滥;某些传播媒介对一些事件进行恶性炒作,或无原则地夸大欧美国家的所谓“自由”对青少年成长有干扰误导;信息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作用,随着现在的中学生对外联系广泛,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识面较宽,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还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这些为“弑亲行为”提供了一定的背景。

青年期学习能力强,好奇心也重,对一些负面的东西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观,思维的偏激性很大,他们把一些负面的东西看作是标新立异,是个性的体现,而相应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却没有同步跟上。这也为一些极端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家长的不良行为和不良嗜好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的薄弱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不良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势必给孩子造成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缺陷,特别是单亲家庭现象对孩子造成的很大的负面影响。在青少年人格塑造的最佳阶段,接受不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从而导致无法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不是表现出软弱的一面,就是常采取简单、粗暴甚至极端错误的做法。

而产生“弑亲行为”还有一个我们不能忽略的因素,那就是青少年特殊的生理发展规律使得他们不具备成年人那样的体力与社会关系,所以在他们思想产生越轨时,其寻找的对象肯定就是他们最为熟悉的父母、老师和同学。如果此时再加上一些外界的诱惑或压力,那极端行为很可能产生,而最大的受害者往往就是身边的人。

这种现象,最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大学生。着名心理学家陆建华在接受新浪观察采访时认为:作为大学生人群来讲,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这部分人群在人格和心智逐渐独立后,生活和经济上却得不到完全的独立。其次,大学生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还没有完全融入社会,但同时对自己的各方面普遍存在着比较高的期望值。

所以,当现实与期望值达不到统一,也就是说当出现个人挫折时,往往容易发生心理问题。

在前面,我们谈到马加爵案件使得一个群体——物质贫困中的精神贵族越发受到大家的关注。其实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物质与精神的矛盾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包袱,这个包袱不是他们自己能卸得下来的。

大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家庭、社会、身边的亲朋好友都眼巴巴盯着他们,期望很高,他们的压力不可谓不大。一位网友忧伤地说:“其实你们根本不会理解我们这些人的,各种不同的压力压得我们真的受不了,受不了但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说清楚这些压力,真的,真的有很多很多说不清楚,说不清楚学习的负担,父母的企盼,老师的叮嘱很多很多让我们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实际上我们还没长大,真的还没长大,承受不了你们给我们的那些或许你们没感觉到,我们自己也没有感觉到——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自己强调自己已经长大了,实际上我们还是很小很小那些自杀的我们的同龄人,我们听到这个消息或许会感到很惊讶,但是联想到自己也就很正常了,或许明天的我们就是下一个他们了我真的好希望你们不要给我们太多的压力,太多的负担,太多的不过,我们自己也说不清希望什么或许,那一步才是最完美的结局多么悲观的思想,多么无奈的话语,有谁知道我们的“天之骄子”如今承受着多么大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导,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自杀甚至“扩大性自杀”。而扩大性自杀,其对象往往就是身边的亲朋好友。

回到马加爵案件中来。我们看到这个案件具有的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扩大性自杀”,另一个就是“弑亲现象”。

这两个特征是我们对这个事件高度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我们一直未停止过对青少年这一人生“多事之秋”

所出现的一系列特殊行为的关注与研究。不可否认,弑亲行为在青少年犯罪中的比例在逐渐增大,但希望通过马加爵案件能警醒我们社会,从而引起更多学者们的关注,拿出一系列的办法减少这种恶性事件的发生。如果真能如此,那这“功劳”应该有马加爵的一份。

如果马加爵能早点“哭”

我们发现,在马加爵案件中有两个词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一个是“杀人动机”,另一个就是“如果”,如果说前面一个词语表现了人们对于这个案件的不理解,那后面一个则反映了人们对马加爵及其被他杀害的这些同学的深深惋惜。

是啊!如果我们能给他买一双鞋子,如果他不打牌,如果他不是那么沉溺于网络,如果我们能与他多说说话也许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在所有的如果中,我们想说的是“如果马加爵能早点哭”也许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如果是一种假设,而假设是不能改变发生的事情的,但在我们看来假设却可以改变未来的事情。之所以说这些是希望我们了解——哭,这一最原始的情绪宣泄法。

很多报纸刊登了马加爵在被捕后流泪的照片,而此刻我们最想说的就是:马加爵,你哭晚了。

哭是老天赋予人的一项自我保健功能。它能缓解积郁在心中的许多难以解除的郁闷与痛苦。每一个人生下来发出的第一个信号就是哭声。哭向人们展示我的存在,哭向人们昭示我是弱者。哭可以唤起人们对我的同情,哭可以引来人们对我的关爱,哭可以宣泄心里的不悦,哭是一种救援和呼救,哭是一种最佳的自我防御和保护机制。哭可以激发他人的恻隐之心,懂得哭才能真正体会笑的欢乐。

现代社会的繁荣带来了紧张,心理压力带来各种心理疾病。这种疾病以不可逆转的速度增长,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文明病”。在传统的观念中,泪水成了软弱无能的代名词,越是坚强的人越不流泪。生理学研究发现,泪水中含有溶菌酶,它可以击毁表面细菌。起润滑作用的泪水中有大量的细菌存留物,它通过“哭”而排出体外。另外,现代医学还发现“情感泪”能将对人有致病作用的锰排出体外,减轻对身体的伤害。现代科学研究还发现,婴儿通过哭能促进身体健康,尤其对强健心肺起到很大的作用。

自古以来流传着一句名言:男儿有泪不轻弹。这话如果用于男子人格阳刚坚毅的评价是对的,但是这句话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却未必尽然。因为它不知坑害了多少男子汉。历史上,男子违法犯罪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女子,除了有多方面原因外,还有一个也许大家都忽略了的因素那就是,女子比男子要善于哭,会哭一点。在这里哭成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宣泄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人的心理压抑得到了缓解,在行为上就不会走上极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心理学家对痛苦排序第一位是亲人的离去。这种状态下,每个人的心理都会有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此刻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惟一的方法。

女性由于天赋的优势,能将体内致病的物质和消极的情绪用泪水排除掉。而男子从小就受到社会的限制——“男孩子要坚强,不许哭”,使许多男孩子在遇到非常强大的精神压力下,刻意压抑泪水。这种自我压抑、自我忍受,使男性多发心因性疾病,如消化疾病、心血管病和一些死亡率极高的癌症。作为男性,是不是应该把“眼泪属于女性”的权利夺回来呢。放弃“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信条,如果心中有不快,想哭一场,就应该爽爽快快地哭出来。

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往往不是那些看上去喜欢和别人大吵大闹或是爱哭哭啼啼的人,因为这些人,他们往往通过吵闹或流泪,把负面情绪进行了宣泄,尽管这种宣泄的方式未必是最合理的。

而那些在生活或工作中看上去最正常的人,不少却有着明显的心理冲突,尤其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自我要求高的人。他们的理性知道正确的想法该是怎样的,但是他们又控制不了感性的情绪。其实,他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常识,要学会自我辨别心理状态,如果可以认识并面对自己有抑郁或焦虑倾向的事实,他们给自己的心理压力,也许不需要像“双重性格”这么大。

正确的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当心理障碍影响了正常工作、生活时,例如,不爱与人交流,情绪暴躁,睡眠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头涨,记忆力下降等等状况出现,这时需要及时寻求心理援助。对象可以是心理医生,也可以是亲朋好友。只要进行适当的宣泄,并获得一定的理解和安慰,常规的障碍会得到缓解甚至消除。

在我们对马加爵的研究中,从其家人、同学、老师的接触中了解到在马加爵成年后,几乎没有见过他掉眼泪。而他给人的感觉也是内向和阴沉。在他一生中遇到过如此多的大起大落,其内心煎熬可想而知。所有的不快乐长期积压在心里苦苦地忍耐到了他将离开人世的最后时刻才哭了,他伤心地哭了。不过马加爵哭晚了。如果他在和同寝室的同学发生争执,被大家误会却又无法申述的时候痛快地哭上那么一场,也许今天就不会哭了。要知道刘备的江山就是哭出来的。而谁说刘备不是男子汉,谁又说刘备不是伟人呢!

宣泄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自助的也有他助的。前面谈到的哭就是一种典型的自助方式,需要提醒的是当我们的家长老师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学生需要心理疏导时一定要去找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因为心理疏导是具有相当技巧的。要知道,不随正常情感而出现的哭是一种十分有害的不良情绪,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随着心理学知识的逐渐普及和推广,人们对心理障碍的认识也在逐渐地增强。精明的商人从中也发现了无限的商机,凭借对心理学知识的浮浅认识和对帮助人宣泄的错误理解便用商业的运作方式展开心理宣泄的“服务”。去年某市就出现了一家供人宣泄的商业会所。场馆内四处存放着易碎的瓷器、简易的家具、沙包、沙球甚至栩栩如生的逼真假人等物品供需要心理宣泄的人来此消费。开张爆竹一响,各色人纷纷前来光顾。猎奇者有之,捧场者有之,甚至还有“托儿”,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前来宣泄的人还真的不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的主要常客居然不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最大的中年人,青少年却成为这里的主要消费者。

前不久在某市一家歌厅开设了一项极具创意的宣泄游戏。经营者雇请了一位自愿者作为“人体沙包”,用自己的身体接收那些心中不悦者,有仇无处报者,有气无处发者,有苦无法诉者任意拳打,而且不还手。舆论传媒天天报道真可谓热闹非凡。后来笔者为此特意暗访了几位曾经前去光顾的消费者。其中一位学生模样的青年引起了我们特别的注意。我们问他:“你花钱去打人,图个什么?”他的回答令我们震惊,他说:“实不相瞒,我大学最好的铁哥们居然抢了我的女朋友,我心中窝得慌,他现在就住我上铺,我有时候真想给他一刀,但是那不就成了马加爵了吗,还好有这个地方,让我可以宣泄一下,这种体验还真管用,虽然事后想起自己可笑,但是当时真的我就把这个‘沙包’当做了我的朋友,痛打了他,真的很消气。”

这里我们想说上面的这些宣泄的方式我们并不提倡。

但生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的肌体需要排泄才能健康长寿,而人的心理更需要适当宣泄才能保持平衡,这一点毋庸置疑。当我们进入到高速发展、充满竞争、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必然导致心理压力的增大。如果没有机会找到适合的方式宣泄心中的郁闷时,不妨用“哭”这一自我保护的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方法来缓解一下自己内心挣扎的抑郁与痛苦吧。

同类推荐
  • 冷眼读人心

    冷眼读人心

    本书将一些有趣的、常见的生活现象罗列出来,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原因,并根据人们的这些心理,给予生活一定的指导。
  •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1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1

    为什么有些人有自残倾向?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难以面对人生?是什么使人脱离现实?很多人,要么本人、要么通过家人或朋友,都曾经有过这方面的体验。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离我们关不遥远,它们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 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

    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

    《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以大家常见的行为动作为例,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思维模式解读各种情境下行为的心理含义,让你通过行为掌握对方的心理。
  • 哈佛教授常给学生讲述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

    哈佛教授常给学生讲述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

    这是一本关于哈佛和心理健康的书籍,是给予心灵营养的成长箴言录,提升心理素质的智慧枕边书。本书不仅故事精彩,行文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的点评,能为青少年的心灵送上一道滋补的鸡汤。书中每章附有哈佛教授的名言,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温言细语就仿佛在耳畔:与此同时,还有哈佛精英介绍以及相关名人名言,让我们能从伟人那里学习到成长的经验和强韧心灵的妙方。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受益一生的财富,青少年要健康成长,本书精心演绎的精彩不容错过。
  •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此书是心理学大师、管理学大师马斯洛探讨关于人性与社会关系的著作,全书共8篇23章。书中详细探讨了自我实现及其超越、人类的创造性、价值、高峰体验、需求层次关系等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要概念和哲学观点,是一本极佳的人本心理学启蒙读物。书中还自述性地解释了马斯洛为何开始研究自我实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师的思想历程。希望我们精心策划和编辑的这本“人性指导书”,能为迷茫中的人在寻找存在意义的路上指明方向。更希望通过关于人性的大讨论,为每个人的自我成长提供参考。
热门推荐
  • 最后的光

    最后的光

    某科学家以人工降雨的方式将感染病毒传播全世界,凡是被雨滴到的人都将会被感染变成僵尸,它们没有感情和思维,只有暴力和血腥,被它们啃食的任何生物都将变成只懂得嗜杀的僵尸!一天,宅男李浩的房门被敲响,等待着他的却是……世界最后的光!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神奇宝贝之米娅

    神奇宝贝之米娅

    “阿尔宙斯,你这又是找我什么事?”米娅在一个空间里冷冷地说。“没什么,就是送你去一个地方玩一下。你去过的。是我那里。默认了?”阿尔宙斯突然后就感到背后一凉“事不宜迟,快走吧”一到光闪过,米娅就消失了。
  • 夜凉如水之美人心

    夜凉如水之美人心

    一群女人的情感往事。或有缘无份,或无缘亦无份,或终成眷属。。。有累死累活求而不得的,有随遇而安心淡如水的,有违背心意一味逃避的,有以为遇到良人却原来痴梦一场的。。。情感众生相,几人欢喜几人愁。又是谁,在主宰这一切?
  • 天下源自率土

    天下源自率土

    人生只有一世,一世只有数十年,你要怎么活,他要怎么活。无论怎么活,只要精彩。天下这么大,总有属于自已的活法。人生这么短,总有自已的精彩。
  • 历史破坏王

    历史破坏王

    嘿!你们以为历史是怎么样的?是你们在一本本枯燥的教课书上看到的“表世界”吗?欢迎来到真正的“里世界”。当亚历山大的王伴骑兵一刀将印度战象切割成两半;唐太宗在玄武门用兄弟血祭轩辕剑;织田信长在本能寺的烈火中伸展出10米的肉翼;当拿破仑一拳打出重炮旅的齐射的威力。这些扭曲的历史,就需要多元宇宙的英雄们纠正。我?我不是英雄,我是历史的破坏者!
  • 扬眉欢喜,低眉自在

    扬眉欢喜,低眉自在

    这是一本有关人生求索、待人接物、情感心路的哲思随笔。全书由6个篇章160篇美文构成,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切点,精辟的人生哲理,韵致优美的文字,娴熟的写作手法,常常由一个好故事,或阐释一个新颖的道理,或抒发一种独特的情感,引领读者激扬向上,带给你非同一般的阅读感受。
  • 千古魔神

    千古魔神

    挥手间可移山,一木叶斩尽日月光华。修行大陆,亿族林立,天才辈出,诸神争霸,裂天断地。问茫茫大地,苍凉天穹,谁主沉浮。一代魔界至尊因爱而死,却意外重生......
  • 迷之岛屿

    迷之岛屿

    紫薇隐退,贪狼已碎,天道破灭,人定胜天!自太祖破魔除道之后,天下以为人定。但天道无,大道存。而在这以人为尊的时代,残存的天道正统如何生存?黑暗势力又如何抓住这难得的无序时代开辟出自己的道统?神秘的东海岛屿蕴含了怎样的大道法则顾清峰出山入世后面对着这样的大道环境该怎样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危机!。。。
  • 封魔仙神传

    封魔仙神传

    一个现代社会人生到达低谷的青年。在一场大雨的雷鸣下穿越到不知道多少万年以后!开始的修行跟战斗的一生!中间爱恨情仇,生死离别。一念由正到邪,一念由善到恶。本书结合中华上古太古远古等法宝丹药写详情见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