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3900000003

第3章 导言杜光庭思想研究的现状与意义(2)

(8)《录异记》八卷,今存《道藏》第10册,题为“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广成先生上柱国蔡国公臣杜光庭纂”。书中收录了古今一百多个怪异故事,大多为唐代的事。杜光庭将这些故事分为仙、异人、忠、孝、感应、异梦、鬼神、龙、异虎、异龟、异鼋、异蛇、异鱼、洞、异水、异石、墓等十七类。体例类似于晋张华撰《博物志》和晋干宝撰《搜神记》。杜光庭意在通过这些怪异故事来宣扬道教的善恶报应的思想。由于该书所收集的材料十分丰富,故对后人了解唐代道教信仰的特点以及在民间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9)《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卷,今存《道藏》第11册,题为“唐广成先生杜光庭编”,卷首有杜光庭于天复辛酉(901年)所作的《序》。该书系统地简述了道教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的情况,先介绍仙山,然后是五岳、十大洞天、五岳镇海、三十六靖庐、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二十四化等。其中有关十洲三岛的记载可能本于东方朔集的《十洲记》,而有关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二十四化等记载则被收入宋代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签》卷二十七、卷二十八。

(10)《道门科范大全集》八十七卷,今存《道藏》第31册,是道教斋醮科仪的总集。书中卷二十五至卷四十五、卷六十三、卷六十五至卷六十九,皆题为“三洞经箓弟子仲励修(或编)”,还有几卷没有署作者名,其余的皆题为“广成先生杜光庭删定”。一般认为,该书的编修者是仲励。仲励的身份不详,有的说是南宋人;有的说是明代人。该书可能是仲励在杜光庭编撰的道门科仪的基础上增补编修而成的。因此,其中凡是标示出“杜光庭删定”字样的卷帙,仍可视为杜光庭的着作。综观全书,《道门科范大全集》收集了道教斋醮科仪四十种,归纳为十六类,可谓非常详备。

(11)《太上黄箓斋仪》五十八卷,今存《道藏》第9册。各卷首或题“杜光庭集”,或题“杜光庭删”。杜光庭所撰《太上黄箓斋仪》

五十八卷是各类黄箓斋仪的汇编。根据该书中出现的三次编撰时间(卷五十四《镇坛真文玉诀》卷末有“庚子年(880年)中元日集”,卷五十二《转经》末着录“大顺二年(891年)辛亥八月庚辰成都玉局化阅省科教聊记云耳”,卷五十七《八天真文》着录“天复元年辛酉(901年)十月五日癸未,天姥峰羽衣杜光庭宾圣序”),大致可知杜光庭约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才编成此书,可见其对黄箓斋仪的倾心程度。《太上黄箓斋仪》全书每卷一仪,共五十八种斋仪,可分为四部分:卷一至卷九为一般黄箓斋;卷十至卷四十为各种专门斋法的三时行道仪;卷四十一至卷四十八为各种忏悔仪;卷四十九至卷五十八为黄箓斋所用的各种杂仪。可见,杜光庭所记载的唐代道教黄箓斋仪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各种斋仪的节次、祝文、咒赞大多相同,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程式。

(12)《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阅箓醮仪》一卷,今存《道藏》第18册,题为“广成先生杜光庭删定”。这是杜光庭根据早期天师道法箓改编而成的醮仪。“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简称为“正一盟威”,指正一天师门下法箓之总汇,具有“禁戒科律”的作用。这部以“太上三五正一盟威”而命名的醮仪,主要叙述正一道士“依先师之法,简阅身中所佩正一盟威”,使诸上仙灵官、功曹、使者、将军、吏兵各司其职,以助人营卫身命。该仪不仅有一般斋醮仪式的发炉、鸣法鼓等仪节,而且特别标明出官、出奏法箓吏兵、出诸部将军兵马等仪节。此阅箓醮仪还强调,人能依法奉行,则能上通神真,使心神开悟,通达玄微,调理阴阳,延年保命,成身合道,通神接真。可见,这是一种以自我防护为特点的斋醮仪式。

(13)《太上三洞传授道德经紫虚箓拜表仪》一卷,今存《道藏》第18册,题为“广成先生杜光庭集”。这是杜光庭根据南北朝或唐初道教法箓改编而成的。书中专门介绍了传授《道德尊经》、《紫虚宝箓》、《河上公章句》、《想尔要戒》等道教经戒法箓的仪式,特别是道士建斋设醮时各种行为规则和仪节,以及法师向弟子传经的仪式。

(14)《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一卷,今存《道藏》第18册,题为“广成先生杜光庭删定”。此仪为杜光庭根据南北朝三皇斋法改编而成,特别叙述了道士建坛设醮,行洞神三皇斋仪,醮祭“七十二君”,为皇帝忏谢罪愆,祈福禳灾。其仪式有启告七十二君,北谢太一元君等仪程。“七十二君”是指三十六位“四方九天帝君”、三十六位“四方九土皇君”,皆为天地四方之神。

(15)《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清旦行道仪》,今存《道藏》第9册,题为“广成先生杜光庭删定”。该仪记载了道士清晨行洞渊三昧神咒斋,转诵《太上洞渊神咒经》之科仪。行此斋仪的目的在于祝天下太平,亡灵得度,故可在皇室、民家通行使用。其仪节依次有运心归命三宝、唱华夏赞、诵入户咒、上五方香、上御案香、礼师存念、诵卫灵咒、鸣法鼓二十四通、发炉咒、各称法位、读词、礼方、忏方、念密咒、步虚旋行、礼三宝、重称法位、发愿文、复炉咒、学仙、出户咒、上香、回向赞、散如常仪等。

(16)《太上正一阅箓仪》一卷,今存《道藏》第18册,题为“广成先生杜光庭集”。其内容与《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阅箓醮仪》相类似,只是文字稍繁一些。疑《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阅箓醮仪》是其节录,“或二篇原为一书,有详略二本,两本可互相参阅。”该仪介绍了正一阅箓的一般仪式。杜光庭认为,凡受正一箓,常以甲子、庚申、本命、三元、三会、五腊、八节、晦朔等日,清斋入靖,以卯酉时焚香,备办酒果。受箓者先展舒法箓于几案之上,然后澡浴更衣,入户上香,再次则持入户咒、上洞案香、各称法位等,各有仪序。

(17)《太上宣慈助化章》五卷,今存《道藏》第11册,题为“广成先生杜光庭集”。书中收集了汉魏六朝天师道上章范文二十三通,谓法师代弟子上章天官,乞求太上众真官将吏兵,可获福禳灾,救治疾病,超度亡灵。《太上宣慈助化章》其章文的格式及用语,大致与《赤松子章历》相同。所收文章,文词欠雅,与杜光庭撰的《广成集》中的表词、斋词、醮词文体不同,故有人认为,《太上宣慈助化章》“殆非杜光庭撰,而系光庭集前人之作”。

(18)《太上灵宝玉匮明真大斋忏方仪》与《太上灵宝玉匮明真斋忏方仪》二仪同卷,今存《道藏》第9册,题为“广成先生杜光庭修”。明真斋主要用于忏悔前世今生所行过失,祈求神灵保佑“削消罪录,开度幽关,身入光明,上升天堂,跻登道果,永列真仙”。

并祝圣寿万寿无疆,天下太平,幽显蒙恩,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该仪只列举依次向十方天尊、圣真神仙归礼忏谢之文,并没有记载具体的仪式。其内容与《太上灵宝玉匮明真斋忏方仪》大致相同,但所列举的归礼十方天尊神灵的名号,比前篇要多,故而称“大斋忏方仪”。“二斋之别,盖在大小耳。小斋似用于民间,大斋用于皇家。”

(19)《太上灵宝玉匮明真大斋言功仪》一卷,今存《道藏》第9册,题为“广成先生杜光庭修”。该仪主要用于“修灵宝九幽玉匮明真迁神大斋”之后,功圆事毕,升坛拜表,祈请所祈诸神灵复职还官,言功设醮,重明功德,使营侍斋事有功勤者“列受功赏”,故仪式比较复杂。

(20)《金箓斋忏方仪》一卷,今存《道藏》第9册,题为“广成先生杜光庭集”。忏方仪是依次分列礼忏及向十方天尊礼忏的启文,属于金箓斋的一种,主要用于为皇帝行斋,向十方无极、太上灵宝天尊、十极天君、诸天诸地、三光五岳,一切神仙诸灵官归命忏悔,祈愿“寰区永泰,文轨大同”,“兆民康乐,百谷滋繁,长臻有道之风,克畅无为之化,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

(21)《金箓斋启坛仪》一卷,今存《道藏》第9册,题为“杜光庭编”。金箓斋为道教诸斋之一,主要用于皇家祭祀。启坛仪则为开坛行斋之前,为皇帝、皇后、皇太子、诸王子、公主、文武大臣忏罪祈福,以求“宗庙安宁,帝图遐远。圣躬万寿,四海和平”。

(22)《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忏谢仪》一卷,今存《道藏》第9册,题为“广成先生杜光庭删定”。内载道士为人建斋行道,转读《太上洞渊三昧神咒经》,以期“首谢罪愆,断截魔瘟,清家安国,保护人民”。其仪节分别有归礼十方天尊,忏谢祝咒,吟颂旋行等。与《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十方忏仪》的仪式相同,只是词祝文有所不同。

(23)《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十方忏仪》一卷,今存《道藏》第9册,题为“广成先生杜光庭删定”。该经主要记载了道士为民家建三昧神咒大斋的行道礼仪,通过诵念忏文,以期救禳灾疾,却祸祈恩。其仪式为依次向十方天尊礼忏祝愿,并诵十方神咒,以为斋主祈愿福恩康泰。

(24)《太上洞神太元河图三元仰谢仪》一卷,今存《道藏》第18册,题为“广成先生杜光庭修”。此序首先讲述三元仰谢仪出于太上。然后宣称,凡是国有兵戈水火之灾,妖邪作怪,帝王国主不安,以至民间危急,皆可求道士行此仪以解厄。该仪通过告谢天地,玄感穹旻,即可度厄解灾。正文分九章,详述从设置坛堂神位,至斋醮完成的全套仪式及方法。其仪式次序为:坛堂第一,神位第二,入坛第三,思神第四、上香第五、发炉第六、礼三十二天第七、忏告第八、复炉第九。

(25)《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三卷,今存《道藏》第6册,题为“杜光庭编集”。该书收入各种符箓数以百计。上、中卷题为“陆先生受”,下卷题为“杜先生受”。意为该书是由陆修静传授、杜光庭增补而成的。《素灵真符》皆用朱书符箓,是一部专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符书。

(26)宋人蒋叔舆编撰的《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今存《道藏》第9册,各卷原题编辑修撰人不一,其中卷十九、卷二十题为杜光庭集,卷二十一题为杜光庭集、蒋叔舆修。

(27)杜光庭还编撰《太上洞渊神咒经》二十卷并作《序》,今存《道藏》第6册。《太上洞渊神咒经》,简称《洞渊经》、《神咒经》,为图谶式的道教经典。《道藏》本二十卷,前十卷为六朝古本,后十卷为中晚唐道士增补,故前后十卷的内容与风格都不统一。由此可见,该经非一人一时所作。《道藏》二十卷本前有杜光庭的《序》,谓西晋之末,中原乱离,饥馑瘟疫流行,金坛马迹山道士王纂于静室之中飞章告天,感太上道君降临,以《神咒经》及三五大斋之诀授王纂,命其按而行之,以阴功济物,拯护万民。根据现在的研究,一般认为《太上洞渊神咒经》为东晋末以后产生,并在江南一带流行的一部六朝民间道经。如吉冈义丰、大渊忍尔、宫川尚志、山田利明、施博尔、李丰懋、唐长孺、卿希泰、刘国梁、左景权等先生都持此观点。但由于《太上洞渊神咒经》中记载了为数众多的仙人和鬼神,其可考者大多出于梁州、益州,而没有江南人士,因此,马承玉先生认为这部经可能是东晋初年由蜀汉道士造作并主要在北方流传的民间道经。“当是永嘉丧乱后北方天师道与李家道合流的产物,东晋南北朝时期,该经主要流行于北方。隋唐之际,该经顺应道派融合的潮流,通过融入上层道派的思想实现了‘正统化’,唐皇室为太子写经供养,又扩大了该经在全国的传播和影响。”《太上洞渊神咒经》深受谶纬图书和佛教《孔雀王咒经》及《法华经》的影响,以六十甲子言劫运循环,以“道言”的形式说明在遭逢劫末之岁时,会有各种恶鬼魔王降世,致使六夷来侵,疾病流行,人民当遭刀兵刑狱水灾之苦。这种“末世论”的说法特别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对民众心理的影响。这种“末世论”强调,只有信奉道教,供养经典,请道士做法事禀告上天,召神咒鬼,才能消灾去毒,禳病除祸。值得注意的是,经文中有“真君”(真君即为“木子弓口”李弘)化形降世、“李弘王治”拯救万民的谶语。反映了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打着“李弘”出世的谶语,以道教组织为形式号召民众进行反抗统治者起义的情况,也是这部道经在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重要原因。那么,为什么这部宣扬“李弘王治”而内含有犯上作乱特点的道经会在唐代得到重视?由于唐高宗与武则天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名叫“李弘”。据敦煌本S2444号、S3233号的记载:

“麟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奉敕为皇太子于灵应观写。”唐高宗敕使李文暕为皇太子写经,且每本三校,态度十分认真,之所以这样做,据唐长孺先生的看法:“麟德元年为太子写《洞渊神咒经》可能正为了表示李弘是应谶当王,废忠立弘合乎天意,也就在这年,杀害了徙居黔州的废太子忠”。但李弘还没有来得及践位,就去世了,于是,唐王朝又一次为李弘大规模的写经。由于敦煌道士积极参与了写经之事,故该经传到了敦煌并得以保存下来。由此可见,宫廷斗争是《太上洞渊神咒经》得以在上层社会传播的重要原因。

但唐代道士所增益的十卷,偏重于以伏魔咒鬼之术来宣扬“道”的助国教化功能与早期的十卷的内容已不太一致。杜光庭作为唐末时期的“道门领袖”,他编撰《太上洞渊神咒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希望以道教来维护唐王朝的统治。同时,该经还有“真君出世”建立太平盛世的内容,被认为“是乱世思治在道教着述上的反映。”

存于《道藏》之外的杜光庭着作主要有:

《仙传拾遗》四十卷。宋代李昉等编《太平广记》时,引用的杜光庭着作有《墉城集仙录》、《神仙感遇传》、《仙传拾遗》、《虬髯客传》等,但《道藏》中却没有收录《仙传拾遗》。《仙传拾遗》可能为补《神仙感遇传》而作,故名“拾遗”,实际上是摭拾唐代小说中拟为神仙之人,杂凑而成。因故事性较强,得以列入小说类。原书已佚,今人严一萍撰有辑佚本五卷,收入《道教研究资料》第一辑(台北,1974年版),记载了从上古至唐代的九十九人的修道成仙事迹,其中有一些唐人事迹是现存的道教传记中所没有的,故具有比较珍贵的史料价值。

《王氏神仙传》,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为四卷,《通志·艺文略》着录为五卷。该书题为“右伪蜀杜光庭纂。光庭集王氏男真女仙五十五人以谄王建。其后又有王虚中续纂三十人附于后。”主要讲述了从上古至唐代王氏家族的男女五十五人修道的事迹,多为神话传说。《王氏神仙传》大概是杜光庭为迎合蜀国王氏统治者的需要而“杜撰”的。原书已佚,今人严一萍有辑佚本,共录有三十八人,收入《道教研究资料》第一辑(台北,1974年版)。

《全唐文》中录有杜光庭撰写的《序》文17篇,可见他对道经编撰与整理之功。它们是:

《道德真经广圣义序》,载《全唐文》卷九三一

《太上洞神太元河图三元仰谢仪序》,载《全唐文》卷九三一

《道德真经元德纂序》,载《全唐文》卷九三一

《太上洞元灵宝素灵真符序》,载《全唐文》卷九三一

《天坛王屋山圣迹序》,载《全唐文》卷九三一

《太上洞元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序》,载《全唐文》卷九三二

《录异记序》,载《全唐文》卷九三二

《墉城集仙录序》,载《全唐文》卷九三二

《玉函经序》,载《全唐文》卷九三二

《洞渊神咒经序》,载《全唐文》卷九三二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载《全唐文》卷九三二

《青城山记》,载《全唐文》卷九三二

《道教灵验记序》,载《全唐文》卷九三二

《豆圌山记》,载《全唐文》卷九三四

《麻姑洞记》,载《全唐文》卷九三四

《东西女学洞记》,载《全唐文》卷九三四

《毛仙翁传序》,载《全唐文》卷九四四

另外,

《全唐文》卷九三四~九三六录有杜光庭所写的斋词24篇

卷九三六~九四四录有杜光庭所写的醮词136篇

卷九三四~九四四录有杜光庭所写的青词56篇

卷九三二和卷九四四录有杜光庭所写的忏文3篇

卷九二六有《纪道德赋》

卷九三三有《历代崇道记》

这些着作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杜光庭作为一名“道门领袖”的风采。

同类推荐
  •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比如“小悦悦”问题折射出的社会失德问题。感召人们向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给大忙人读的禅书

    给大忙人读的禅书

    本书内容包括:“悟心悟性:找到认识自己的最佳途径”;“悟苦悟乐:做苦海中一个快乐的人”;“悟富悟贫:不要让自己做一个心理的穷人”;“悟生悟死:正确面对生死”等,通过一个个通俗易懂的禅宗故事,讲述大忙人应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的人生哲理。
  • 道家文化常识

    道家文化常识

    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哲学--道家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和演变,突出表现了其在中国对思想、文化及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旨在提升大众的文化修养,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 心经

    心经

    《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是其核心思想,但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心经》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
热门推荐
  • 饥荒星球

    饥荒星球

    这将会是谁的故事?谁拉下了帷幕?谁为我们设定台上的舞步?谁逼迫我们、鞭笞我们,并在我们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时为我们加冕?是谁,做了这些事.....谁给了我们爱的人生活?谁又派猛兽来杀我们,同时唱着我们永远不会死的歌?谁教给我们什么是真实的,以及如何嘲笑谎言?谁决定我们活着,以及为什么而战死?谁为我们戴上镣铐?谁拿着让我们得到自由的钥匙?......是我们自己。我们拥有一切需要的武器。现在。战斗吧。
  • 教女遗规

    教女遗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exo之他们的未婚妻

    exo之他们的未婚妻

    李晗曦见到exo会和exo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请来看一下。
  • 铁血大汉

    铁血大汉

    在那些绚烂浩瀚的历史背后,总是有着不可思议的秘密。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历史,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种历史,历史在每一个大脑中裂成了碎片,有些时候感觉只有人名才是真实的。如果有了不一样的董事长,大汉究竟会变成什么样的大汉?铁血大汉,想哪扯哪的大汉。。。
  • 重启修真路

    重启修真路

    “青云哥哥,我会等你,无论多久,一直等到你回来找我为止!”这是他的爱人在他临死的时候最后的呼唤,为了那一世的爱情,他选择了300万年后再次重生,然而时间、空间已然发生了变化,即使有着前世的记忆他又能如何从一个人精的和尚重新踏上了修真的道路呢?从今天起牛加栓宝开始创作一篇新的小说”重启修真路“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也希望大家能够不吝惜你手中票票给我鼓励支持一下,在这里先说一声谢谢!
  • 极品俏房客

    极品俏房客

    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可是事实上真的有那么简单吗?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没有。生活亦难别亦难??
  • 超神血脉系统

    超神血脉系统

    叶尘魂穿到血脉大陆,身具上古十大祖兽血脉,更有逆天金手指,喝最好的酒,睡最美的女人,踩最贱的脸。且看他如何在这以武为尊的世界登上巅峰。
  • 乱世国殇

    乱世国殇

    大宋天子离奇遁走,引来的诸侯割据。南北对立,谁主天下?无双铁骑扫八荒终无聚?手足兄弟心芥蒂必流离?苍苍烝民耗精魂换苍夷?地阔天长,不知归路。乱世,仍在继续……在这错乱的空间,混乱的时代谁又终登上九层宝塔君临天下……
  • 孤灯缘

    孤灯缘

    长歌一曲泪洒西楼,长剑斩破长虹。血染素衣,当年一壶清酒醉落花阴下,走南闯北历沧桑,浪迹天涯,谁来牵挂?流逝青春,长河断桥头,紫清坤元红尘落尽怎来寻?郎君手把利剑舞无影,妾坐帐前轻描眉,为何两情相悦不相守?正邪不双存,离别不言,寒风玉花碎,此去人独悲。世间又多一孤魂。来世若能在会,纵使相见不相识,多少刀光剑影,明争暗斗苦经营,不阻妾与君来会。“世事沧桑,何必?”“吾既已行此路,哪得回首?”“苦海有边,两情相悦得相守,何苦?”“阁下怎知相恋之苦?”“红颜逝,岁月自无情,为何?”“正邪不两立,天地不容,汝又如何逆天?不必劝,吾心已决,难矣。
  • 唐宋八大家(第七卷)

    唐宋八大家(第七卷)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写诗歌和散文为主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