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每年约有10万东京以外的高中生到东京接受高等教育,加上1996年东京的留学生20768人,约60%的学生就读私立学校,以每个学生接受高等四年教育计,每年外来学生学费总额即达260亿元(人民币,下同),连外来学生生活费用计算在内每年约457亿元。另外,东京居民每年用于教育的消费总额为1382.5亿元;第三,1995年,东京都政府文化教育经费为1.22033兆日圆,合1089亿元。三项合计,可以估算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京整个教育产业收入约在3330亿元。
4.文化产业
日本是个非常珍惜时间的国度,东京繁忙紧张的城市生活最有代表性。然而随着每周5天工作制的实施,东京人的闲暇时间相应增多,加之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有闲阶层迅速增加。与之相应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东京人称之为余暇产业。以工作繁忙紧张而着称的东京人很重视娱乐,由表626可见,东京人均用于娱乐的消费支出为3286元(人民币,下同),为消费总支出的11.21%。这里只讨论展览、映画和剧院三种,1994年日本这三种产业产值为248亿元。
5.设计产业
东京集聚了日本37.3%的设计产值,同时东京也是世界五大时装之都之一,但东京的时装设计产业地位相对并不突出。表627给出的数据是日本全国及东京包括时装设计、建筑设计等在内的1995年设计总体的销售额以及1993年工业设计的销售额。
6.信息服务业
东京信息服务业销售额占全国的1/2强,规模达到400多亿美元,企业数占日本国内行业比例达30%以上,经济地位十分突出。在中心三区(千代田、中央、港)集聚了整个东京信息服务业的50%多,加上新宿、涩谷两个区则占到75%以上。信息服务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从1981到1991年间,信息产业收入年均增长23%。
7.医疗保健
日本在1970~1977年间,医疗费用年均增长率达到20%。经济发达国家国民医疗比率普遍偏高,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结构的高龄化趋势。
日本牙科医师达到86万人之多,平均150人即拥有1名牙医。专门牙科诊所更是比比皆是。与此相比,上海虽然目前已有牙防所、口腔医院等数家大型口腔医疗机构,且所有综合性医院均开设口腔科,但规模及数量均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综合以上对东京知识服务业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过去属于制造业等行业内部的各种职能从制造业逐渐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产业,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广告、信息服务等专门服务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又引起了教育、医疗、保健部门的扩大。
在1994年日本的统计年鉴中,服务业被分为宾馆住宿、美容理发、停车、个人服务、娱乐、动画影视、汽车维修、其他维修、租赁、广播、信息研究服务、广告、专业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环保15个细分产业。教育、设计、医疗均已包含在专业服务内。从表631体现了全面的东京知识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第三节)香港
中国香港位于珠江出海口东侧,地处亚太地区海空交通要冲,拥有优良的深水港,是远东贸易运输的枢纽之一。香港资源缺乏,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在动荡的国际环境条件下,它一方面要高度依赖西方大国的市场,一方面又要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能源以及各种工农业初级产品和食品,其经济发展一开始便有外向型的特点。围绕出口贸易的发展,香港拥有各种现代化运输、通讯和其他社会基础设施,其国际金融中心和旅游中心的地位也日益加强。近年来,香港经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正在朝向以知识为本的世界一流大都市迈进。香港的经济发展模式、现状及特点,特别是近10年来香港知识产业的发展,对上海的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一、香港经济发展回顾与知识服务业在香港的起步
香港经济在过去的50年中适应了外部条件的变化,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增长以及关键时刻的经济转型。从官方历年统计的资料来看,香港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其总的趋势是,第二产业在经过1970年代大发展以后,在总体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相对下降,而第三产业迅速上升。
斯坦福国际研究所(SRI)于1990年初为“香港经济调查有限公司”撰写了《共建繁荣:香港迈向未来的五个经济战略》(BuildingProsperity:AFivePartEconomicStrategyforHongKong’sFuture),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的演变划分为四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结的发展阶段,现在看来,仍有其借鉴意义。
由表632可见,半个世纪以来,香港经历了两次颇为明显的经济转型。第一次是1950年代起从转口贸易转向加工贸易,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低增值的制造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新的经济支柱,香港成为以港产品出口为主的自由港;第二次是从1980年代开始,在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下,凭借中国改革开放提供的空前机遇,香港将制造业的大量生产工序北移,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同时,迅速发展服务业使之成为经济的主体,从而确立了香港在亚太区的商贸、金融、航运和信息中心的地位,并逐步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二、近10年来,香港经济的发展及知识服务业的现状分析
由表633可以看出香港经济的一些变动特点。
首先,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特别小,1992年降到0.2%,并仍继续减少。这是由于大陆提供大量的第一产业的产品,使得香港可以集中资源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上发展。
工业包括:采矿采石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务业;建造业。
资料来源:《香港统计年鉴》,1994~2000年。
其次,工业的比重仍然逐年下降,而服务业比重逐年上升。自1993年起,香港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80%,这种比例在全球各经济体系中是很高的。
而深度知识服务业,主要指咨询业、设计产业、研究与发展产业、软件产业、教育产业和文化产业,在10年来各有发展。
1.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
金融业包括:银行业;金融及投资公司;证券、期货、金银经纪;交易与服务证券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
地产业包括:地产发展;地产保养管理服务;地产经纪及代理。
商业服务业包括:法律服务;会计、核数及簿计服务;资料处理及制表服务;建筑、测量及工程策划服务工程公司等。1998年,香港的商业服务在经济总量中比重为4.31%。
资料来源:《香港统计年鉴》,1994~2000年。
从从业人员来看,香港在贸易、金融、会计、法律和其他服务方面,拥有众多的专业人士,使得香港在商业服务方面吸引了众多的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
1996年,香港提供专业服务的机构总数超过1万个,就业人数8.6万人,其产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05%。
香港有差不多1.4万个专业会计师,可以为香港和内地提供各种业务服务。
1990年以来,会计师数目从5298人,增加到了1997年的13209人,事务所数也翻了1倍(见表635)。
3.医疗服务业
医疗服务作为都市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香港也相当发达。
4.教育产业
教育产业近几年得到较好发展,但本地整体教育水平仍有待提高。
在香港,年龄在6~15岁的儿童,均可免费入学。在1998~1999学年,有九成修完初三课程的学生继续修读由政府资助大部分费用的高中课程。在有关的年龄组别中,有18%的人口能够接受大学教育。在1999~2000财政年度,教育方面经核准的经常和总公共开支分别达到440亿港元和552亿港元,占政府经常开支总额的21.3%和公共开支总额的19%,而高等教育的开支约占教育开支的1/3。
香港现有10所高等院校,其中8所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在这8所院校中,香港教育学院提供师资培训,其余大学均提供研究生课程。但香港总体的研究生教育非常薄弱,在1998~1999学年,课程研究生人数仅有3607人(见表639)。
5.文化产业
由于香港居民生活质量上升,各种文化需求相应提高,书籍报刊的需求量呈持续上升趋势。目前在香港登记的报纸有67种,期刊杂志有608种。香港享有高度的出版自由,吸引了不少国际出版商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或办事处。发达的电讯事业,使得不少国际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及通讯社都以香港作为东南亚业务基地。印刷出版虽然属于第二产业统计范畴,但它最能代表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发达的文化通讯事业,使得出版印刷业在香港非常发达。出版印刷业的机构单位和就业人数除1998年因亚洲金融风暴而有所下降外,一直处于上升势头,至1999年,机构数目超过5000个。我国香港印刷业已跻身香港五大工业之一,并已发展成为世界排行第四的印刷商品供应中心,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日本。印刷品出口成为香港十大出口产品之一,1999年,各项印刷品出口总值为40.328亿港元。
6.设计和研发产业相对滞后
香港的设计和研发相对滞后。除去科研院校的研发之外,政府及外来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上的研发比例相对较少。在香港,政府资讯科技署的开支占政府总开支的比例一直只能以千分数来计算,到1999~2000年度,开支比例也只有0.35%,这种状况的产生是与我国香港政府历来所奉行的“积极不干预主义”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