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纽约作为国际文化中心,其文化产业兴旺发达。纽约是美国的文化、艺术、音乐和出版中心,是美国的娱乐之都、传媒中心。全市共有17家电视台和39家广播电台。全美三大广播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和美国广播公司的总部都在纽约,控制着2139家电台和电视台,几乎左右全国的新闻和娱乐。同时,纽约也是美国出版业的中心。美国三大报之一《纽约时报》,主要报刊《华尔街日报》、《纽约每日新闻》、《纽约邮报》、《商业周刊》、《外交季刊》、《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都在纽约出版发行,其中《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在海外也有较大影响。
1998年,纽约文化娱乐业收益达61亿美元,其中动画片收益即有32亿美元。
5.知识服务业的产业规模
1999年,纽约商业服务、法律服务、教育服务、健康服务、娱乐行业收益对GDP贡献达到22.3%。其中,商业服务和法律两个行业收益就达到258.4亿美元,合2137亿元(人民币,下同)。商业服务、健康、法律、娱乐、教育、工程和管理服务这六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收益总共为520.9亿美元,合4307.8亿元,为1999年上海市工业总产值5453亿元的80%。
(第二节)东京
东京是日本的首都,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2187.05平方千米,人口1206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大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之一。东京都区部(相当于我国的市区)包括23个区,面积621.45平方千米,人口813万(2000年)。东京既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又是日本的经济、金融中心,其既有纽约的金融功能,又有伦敦的政治功能,还有比它们更强大的现代工业中心,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世界大城市。
在日本的工业化过程中,东京始终处于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京率先进入了重化工业阶段,发展钢铁和化工等重化工业。日本最大的钢铁企业新日铁、最大的综合性化学工业公司三菱化学工业公司的总部和主要生产基地都在东京。
1953年,东京的食品、出版印刷、钢铁、化工等行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当。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东京的行业结构进行了一个急剧的调整,工业开始逐渐从市区的第二产业退出。迄今为止,虽然东京仍然聚集着全国11%的工厂,其主要有印刷出版、电器、精密仪器、钢铁和服装等各种产业,但制造业在东京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已经大大下降,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动。
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工业生产基地已退出东京,出版印刷、电器制造、食品等都市型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东京的第二产业中,出版印刷产值占第二产业产值的29.4%,并高居第二产业GDP的1/3,企业数目比例达20.6%。东京整个制造业占全国制造业比重仅有6.2%,但是其出版印刷及关联产业占全国的比重高达42.7%,集中度相当高。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京作为工业中心的地位已经有所下降,东京的工业产值在70年代以前一直高居全国首位,但现已降到第四位,而东京周围地区的工业却因此蓬勃发展。故以东京圈计,其工业产值仍占全国的1/4。与此同时,日本信息服务业的65.2%、广告业的61%、工程技术业的91.5%、设计业的37.3%、法律专利事务所的44.8%集聚在东京,这类高智力服务产业发展迅速,服务范围延伸至全国,充分保证了东京作为金融、贸易、管理中枢的正常运转。且其附加值高,增加值达到产值的60%以上。所有这些结构调整的迹象表明,东京的工业结构明显向都市产业方向发展。1984年,在东京的制造业中,产值第一位的是电器,占制造业的23.4%,第二位为出版印刷,产值占20.2%;1994年,出版印刷已经远超过电器,其产值占东京制造业的27.5%,第二位是电器,产值占23.9%。印刷出版业销售额占全国的一半。
另外,东京是全国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东京是日本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是国家内外政策的决策中心。东京的文化教育在全国具有核心地位,共有各类学校近千所,有着名的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庆应大学等高等学府109所,大学生数占全国的28%。自1975年以来,东京都的大学生比例有所下降,但东京周边地区的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整个东京圈的大学生比例稳定在全国的40%左右。东京拥有占全国1/3的国家级的文化机构,日本广播电台和三大报纸的总部均设在这里。
集聚和辐射性很强的新闻出版业、广告在东京产业中非常突出。
东京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东京都区部有银行1749家;东京又是世界上地价最贵、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其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自然毋庸多论。而1990年代以来,一直遮蔽在金融房地产和批发零售业耀眼光环后面的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知识资源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例如信息服务、法律专利服务等等,开始显现出其在都市经济中极大的魅力。
比较纽约而言,东京的产业布局显然有所不同,由于日本政府主导作用较强,东京的产业布局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城市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首都特性;②知识服务业集聚度高;③城市功能完善,既是经济和金融中心,又是政治中心。
1997年,日本全国每个就业者人均GDP为746万日元,相当6.22万美元;东京就业者人均GDP为982万日元,相当8.18万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2%。
高附加值型产业比重高,第三产业中的金融服务业、保险、信息产业、知识服务业发达。
在东京自身的经济统计中,服务业分为企业关联服务业、知识关联服务业、生活关联服务业、趣味娱乐业、医疗卫生福利和其他服务业。企业关联服务业包括:
信息服务业、市场研究、广告、生产资料租赁,而建筑设计、测量、会计、法律等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业则另属于知识关联服务业。知识关联服务业包括:教育、法律、会计事务所、税务、写作、学术研究机关和团体。生活服务业包括:物品租赁、旅馆、美容洗浴、修理、裁剪、停车。娱乐业包括:汽车租赁、娱乐用品租赁、电影、娱乐。
医疗卫生福利服务业包括:医疗保健、废品处理、社会保险和福利。其他服务业包括:宗教、经济团体、劳动、政治及其他非盈利团体。
企业关联服务中的信息服务、市场研究和知识关联服务中的大部分产业都属于我们所要讨论的知识服务业范畴。本文主要涉及新闻出版、广告、教育、医疗、设计等产业。
将东京的服务业细分,考察各项细分产业在日本全国该产业企业数目中所占比例,结果见表69。
1966~1986年的20年间,整个服务业的企业总数增加了近1倍。虽然在服务业中生活服务业占36%,数量仍旧最多,但是20年来其增长基本停滞,而企业关联、知识关联、趣味娱乐关联服务业的增长率则超过了整个服务业的平均增长,尤其是企业关联服务业企业总数增长达4倍之多。与全国相比,东京的知识关联、趣味娱乐服务业均超过了全国平均值,企业关联尤为突出,而生活关联服务业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610日本及其东京的就业人数增长情况表明,日本全国企业服务业在服务业各行中增长速度居于首位,东京更是如此。从地域分类来看,企业关联服务业集中于都心、副都心地区,生活关联、医疗福利则集中于住宅区,同都心毗邻。从表610中可以看出企业关联服务业在日本的发展速度。
数据来源:东京的世界都市化进程及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企划厅综合计划局编。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处于停滞状态,就业人口由农业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而服务业就业人数中,企业服务业增长速度最快,1975~1981年平均达到6.27%,1981~1986年平均达到5.32%,远超过其他部门增长。东京圈企业服务业的增长更为显着,1975~1981年平均增长为7.28%,1981~1986年平均增长6.70%。企业关联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关联服务业、广告业、物品租赁、建筑服务业、展览业等。
东京都区部企业服务1994年的销售额中:信息服务业为3863.6亿元(人民币,下同),广告业为3916.9亿元。仅此两项收入为7780.5亿元,大大超过整个上海同年的工业总产值的4123.72亿元。
下面提到的商业服务,主要包括企业关联服务业和知识关联业中的法律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建筑设计测量事务所等。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经济系教授赫伯特·G·格鲁伯所进行的研究表明,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由生产型服务业的增长所导致的。城市服务业生产率的提高、附加价值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因而生产型服务业被誉为城市服务业的助推器。这里的商业服务是生产型服务业的一部分。东京的商业服务发达,商业服务企业数和从业者占整个服务业的比例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京商业服务企业数占服务业企业总数目的35.6%,比日本平均水平20.2%高出15个百分点。
从表611和表612可以看到,日本的个人服务企业数目占了服务业的半壁江山,东京个人服务企业数目也达到39%。但如果从就业人数考察,则1996年,东京商业服务提供了服务业46.5%的就业岗位。
前面提到过,知识关联服务业包括:教育、法律、会计事务所、税务、作家、学术研究机关和团体。从表613和表614可知,1975、1981年,东京知识关联服务企业数增加了40%,生活服务业只增加了3.5%,娱乐业增加了16%,服务业平均增加18.9%。从业人数上也是知识关联服务业居多。而企业服务业的就业,东京更是远高于日本全国平均水平。
1.新闻出版业
在日本,新闻出版业非常发达,报业行业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很活跃,但平均每家报纸的员工数只有1.7人。日本全国每天报纸的发行量为4800万份(1993年),平均每2.45人便拥有一份报纸,发行量相当大。东京更甚,平均不到1.5人便拥有一份报纸。大众传播的另一种工具是书刊杂志,日本全国每年平均发行书籍和杂志47.8亿册,占世界第五位。东京人平均每人每年订阅30.6册月刊杂志,此外还有大量的季刊、周刊杂志。在上海,这个比例是2.6个人拥有一份报纸,每人每年订阅13.6本杂志(包括月刊、周刊和季刊)。表615显示了日本最大的三家报纸《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的发行量,其中《读卖新闻》的发行量最大,居世界首位,是我国《人民日报》发行量的3倍多。
新闻和出版业是典型的由大都市诱发而又最少受制于大都市的产业,具有占地面积少、附加值高、污染低的特点。其附加值均远高于制造业附加值的平均值,达到50%以上。1995年,日本全国的出版印刷业产值为11650亿元(人民币,下同),东京为4884.3亿元,东京占比例为41.93%。1995年,上海的工业总产值是4547.5亿元,东京的一个出版印刷业即抵过了上海所有的工业产值。1980年代以来,东京的出版印刷业一直呈现较快的发展速度。1984年,在东京的制造业中,产值第一位的是电器业,占制造业的23.4%,第二位为出版印刷业,占20.2%;至1994年,出版印刷业已经远超过电器业,占27.5%,第二位是电器业,占23.9%。
印刷属于工业,除去印刷单单考虑出版和新闻,可以看到这两项的GDP之和为1484.4亿元,超过1994年上海工业的GDP1069.31亿元。
2.广告业
东京的广告业销售额占日本全国的61%,1994年,东京的广告产业销售额已超过400亿美元。由于大出版社和电视台等大众媒介集中于东京都中心地区,使得杂志广告和电视广告的销售额尤其突出,分别达到全国的80%和70%。广告业的销售额从1981到1989年间增长了12倍,发展速度很快。
3.教育
(1)高等教育体系健全。日本的高等教育系统分为四个层次: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和各种专修学校。日本经济在东京的高度集聚同时体现在高等教育上,东京是日本高等学校和大学生的云集地,云集了日本28%的大学生,1994年东京大学生数目达到71.8万。日本全国共有四年制大学586所,其中东京最多,有109所;另外东京有短期大学79所,再加上附近6个县的大学和短期大学,东京共有大学182所,短期大学173所。东京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为45.2%,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
(2)中学教育费用昂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教育大国,教育收费也日趋增加,尤其是私立学校和补习班。经营补习班成为以兆日圆计量的产业。东京小学高年级学生将近一半的人参加补习班的学习。东京都于1992年实施的“父母负担教育费调查”显示,用于补习班和家庭教师的教育费成为极重的家庭负担,在公立中学上学的孩子,其费用年均为38万日元,合人民币16568元,约占全部教育费的40%。教育支出仍然是东京居民最重要的消费支出。
1995年,都立高中招生约5.5万人,私立高中招生约3.4万人。1991年,都立高中招收6.3万人,私立高中招收4.4万人,随着15~17岁适龄人口的减少,私立高中的招生人数有所减少,但仍占40%。
不仅是中学教育私立学校较多,日本大学数量的急剧增长也高度依赖私立大学。私立大学校数占日本大学总校数的73.4%,私立大学的学生人数占大学生总人数的73%。
日本的高等教育经费由国家和地方负担的,在日本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仅为0.8%,远比美国的1.5%、英国的1.6%要低得多。整个高等教育经费的国家预算要比欧美国家少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的教育经费一度增长得比较快,自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增长速度明显缓慢下来。因为日本高等教育中私立大学占的比重很大,其高等教育体系是典型的受益者负担型。教育费用虽然让东京的普通居民多少感到些压力,但东京是日本的文化中心,东京没有户籍限制,对于全国的较为富有的阶层而言,送孩子到东京接受教育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安排。
因而东京不仅集聚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而且其教育产业由于全国各地的家长想尽办法将子女送到东京就读而一直呈上升态势。随着教育人口的增多和教育场所的变化等,直接引起教育物资市场需求的扩大,教育关联产业的扩大为许多企业提供了商机。
(3)重视终身教育,关注教育国际化进程。日本非常重视终身教育,《终身设计(人生过程)计划》(日本经济新闻社1975年出版)中提到,日本终身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教育体系对劳动力进行终身管理,促使人力资本在产业之间、企业之间进行再分配。
除了以上正规教育产业以外,具有创作和学习因素的在日本称之为余暇产业的需要在不断增大,包括日本人所酷爱的茶道、插花讲授所和家庭教师在内的“私人讲授所”迅速增加,人们余闲时间的增加使得教育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教育作为休闲活动的一个方面来接受的趋势日益增强。由于采用了系统的教学,这些原本完全从趣味出发的活动也日渐向教育化的方向发展。较为典型的是东京的文化中心,其学习内容涉及茶道、插花、手工艺、礼仪、家庭装潢、美容、外语等众多领域。
世界国际大都市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都很高,在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科博士就读学生中,外国留学生的比例约占70%~80%。东京帝国都大学的留学生数为1836人。而1998年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上海留学生数仅有3985人。上海是世界企业家投资的热土,而上海的留学生数同此地位并不相符。每个投资者都希望了解上海的投资环境、法律法规、文化特点,我们应当给他们创造这种环境,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目前,上海的留学生设施和配备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复旦的对外文化交流学院是上海最大的留学生院,也只能容纳800多人。体制放开,吸纳各国的留学生应当是教育重视的焦点之一。
现在我们来估算一下东京的教育产业究竟已经达到多大规模。
日本高等教育第一年学费情况如表624所示,以后各年学费约为第一年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