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是
劳动力价值的发展过程正像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必然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样,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必然是劳动力价值的发展过程。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有一段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
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这段话讲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讲到了实现目的的主要途径。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保证满足多层次联合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这一目的手段包括不断创新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包括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或制度,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解放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劳动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为解放劳动力提供了最广阔的天地,改革那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或制度,将进一步解放劳动力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得到真正的尊重。在西方社会,一些理论(包括人力资本的理论)也在谈人力资本的重要性,然而正如前文所述的,这些论述并没有把劳动者提到应有的地位,只不过是把“人力”等同到与“资本”协调发展而已。这些理论有利于在现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适当调整,但仍然处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框架之内。
社会主义社会对劳动的承认与尊重,首先表现在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社会主义发展生产,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如此。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要服从和服务于劳动者物质文化增长需要这个最终目的,要把追求价值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统一起来,把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在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前提下追求价值目标。要达到上述的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社会主义生产必然是一种追求劳动力价值发展的生产。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承认企业的劳动价值的积余来自劳动者的劳动,也将承认劳动者是创造负价值熵和引入负价值熵的真正动力。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的商品价值将由三部分所组成:被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由于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一个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再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里所指的价值应该是指加入负价值熵后的生产资料的“保值”后的价值),生产该商品的劳动力的再生产价值,以及生产该商品的劳动力创造的积余价值。要考察一个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应考察该企业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消耗所能创造的价值(即创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消耗所能创造价值的能力越强,表示该企业的竞争能力越强;给企业更多的超额积余价值。反之,一个企业的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消耗所能创造价值的能力越弱,将预示该企业不仅难以得到平均积余价值,还会难以引入负价值熵来抑制生产过程中的价值熵的产生。
或许有人会讲,按上述说法,生产资料是否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无关了吗?有这种想法的人,是对上述理论的误解,恰恰相反,作为生产力显要素之一的生产资料是过去劳动的结晶,是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能力不相匹配,将会影响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消耗创造价值的能力。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生产资料的作用将越来越依附于劳动者的能力。
从这一角度讲,生产资料占有所反映的“经济效益”,只是劳动者引入负价值熵的能力的反映。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并不存在生产资料的“增值”问题,而只存在投入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使过去的劳动成果不脱离现在,得到“保值”而已。一个企业引入负价值熵的水平,只有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正常地加以生产。
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积累方式会随着社会主义体制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积余劳动将通过三方面的途径来参加积累,这三个途径是劳动者个人、劳动者集体、国家。这三个途径的主次关系将视社会主义体制等发展的成熟度以及不同国家的国情而定。一般来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以企业为主,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随着发展将越来越加强国家(主要用来促进劳动力价值发展,而不是直接进入价值生产领域),特别是劳动者个人的比重。
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积累的方式应以企业为主,并不排斥要注意发挥劳动者个人参加积累的重要性。从理论上来讲,劳动者个人参与积累是具有本质意义的途径,因为只有调动劳动者个人参与积累的积极性,才能更快地促进劳动力价值的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发挥劳动者的主人翁的作用。在这里,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相对应,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一个劳动过程,也是一个劳动力价值的发展过程,一个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社会主义企业的分配向劳动者倾斜,不仅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价值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吸收高质量劳动者的竞争能力。有人担心,社会主义企业的分配与积累向劳动者倾斜的做法,是否会造成超前消费,这一担心是多余的。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应得到的首先是再生产同样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工资,然后才是部分的积余价值。从理论上讲前者是一个平均数,从总量上讲一个等同于再生产劳动者的消费总量,并不会因为个别劳动者的“失误”而影响。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劳动者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主力军,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节约永6是劳动者的基本美德。
(第二节)生产总过程动态协调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价值发展的产生起4于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而劳动力价值发展的实现则必须在社会主义的总劳动过程中。
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联合起来分工合作,通过共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劳动者的需要来促进劳动力价值不断发展的过程。或者说这一过程是一个在劳动者联合劳动的分工基础上形成劳动力价值发展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结构;以劳动力价值发展为导向,使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使用价值和价值得到动态平衡;达到促进劳动力价值不断发展,促进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与劳动力价值协调发展的过程。
劳动分工是社会总供给中使用价值构成的物质的生产基础。
劳动者在劳动分工与协作、地区分工与协作、行业分工与协作中,共同创造了不同使用价值的国民财富。这些财富是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得以不断运行,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力价值能不断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些国民财富,必须通过分配和使用,才能用来满足社会成1的个人需要、公共需要以及企业和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这个过程就是社会总需求的形成过程。
在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中,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不仅在使用价值的质量上必须互相吻合,还必须在价值量上相等,这样才能达到用全社会劳动创造的国民财富满足全体社会成1的个人需要和公共需要的目的。这个平衡还必须是动态的,只有动态平衡,才能促进社会成1的需求增长,才能促进劳动力价值的发展。或者说,劳动力价值发展规律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两方面进行不断的动态平衡。
这一动态平衡的明显结果是,要求社会总生产中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速度必须快于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的增长速度。不过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第一部类的增长速度快于第二部类的增长速度,是一个趋势。这个趋势并不意味着第一部类在国民经济总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是意味着随着劳动力价值的发展,每个单位社会必要劳动的消耗,或者说劳动者在生产过程能带动更多的物化劳动,能使更多的物化劳动获得负价值熵。可见劳动力价值的发展要求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在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中动态地协调发展,而这个协调的结果产生了第一部类增长速度快于第二部类增长速度的结果。劳动力价值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是两大部类的动态平衡发展,其结果才是第一部类增长速度较快的趋势。
劳动力价值发展规律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还要求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与劳动力价值协调发展。因为在劳动力价值发展中,不仅要满足劳动者的物质消费的需要,还必须不断满足劳动者精神消费的需要。在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领域里的精神劳动、教育领域里的精神劳动、文化艺术领域里的精神劳动、思想领域里的精神劳动等虽然不直接产生价值,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促进了社会劳动力价值的发展。因此,从社会发展的动态来看,他们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这部分的劳动总量在劳动力价值发展规律的要求下,也必须与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总量相协调。只有做到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与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的协调发展,才能使劳动力价值发展更正常更迅速。
(第三节)按劳分配规律是劳动力价值发展规律中的分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