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雀,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丢到山沟里,把媳妇背到炕头上。擀油饼,卷雪糖,媳妇媳妇你先尝,我再去山沟看咱娘……”
每当已过花甲之年的小顺娘弓着腰,吃力地背着一捆柴火走进村子,那群不谙世事的娃子总能及时地聚到她身后,整齐划一地拍着手,大声地哼唱这首儿谣。也早忘了这样的情景是啥时候开始的了,身后的这帮娃子似乎也换了好几茬了,没换得就是这儿谣。起初她真的很生气很郁闷,回到家就独自抹眼泪。久而久之也便习惯了。习惯了这样的日子,习惯了伴着儿谣沉浸在美好的过往里。只是不会再流泪。
腊月的某日上午,刺骨的寒风吹得小顺娘几乎一步一个趔趄。今天没拾多少啊,咋就这样费劲呢?看来不服老不行喽!她努力地稳着脚步,踉踉跄跄地进了村子。今天冷,街巷里不见一个人影,即便那些娃子也懒得出来做她的尾巴了,然而奇怪的是那首熟悉的儿谣竟凭空里响了起来,就如这北风一样片刻不停地席卷着她。
进了家,抽抽身上的灰土,蜷缩进几年前儿子替换下来的破旧的沙发里。明天是小年,也是小顺四十岁的生日。才几天啊,儿子都四十岁了,当真日子不饶人啊。兴许这个年他们会回来吧?唉,五年多了,小孙子该长成大人了吧?一想到小孙子,小顺娘干涩许久的眼睛里又溢出了两行浑浊的泪水,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又伴着泪光的闪动而一幕幕闪现。
“妈妈,你为什么要让奶奶走?奶奶一个人回山里她会害怕的。”听见六岁的小孙子乐乐质问他的妈妈,正在厨房里洗刷碗筷的小顺娘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谁教你这样跟妈妈讲话的?是她自己要走,不信你去问?”
“我就不信,就不信!就是你要赶奶奶走,我都听见了,你不是个好妈妈!”
“大人的事你小孩子家懂什么?今天不给你点教训,你还不反了!”
“噼噼啪啪”的巴掌声和小孙子的哭声传进厨房,小顺妈听得心惊肉跳的,慌忙擦了把眼泪正要出来,小孙子哭叫着跑了进来,一头扎进了她怀里:“奶奶,我不让你走,我不让你走,奶奶!”
小顺娘蹲下身,紧紧搂住小孙子强作笑颜说:“傻孩子,奶奶就是回家看看,过两天又回来了,呵呵。”
乐乐最听奶奶的话了,立马止住哭声,可还是不放心,撅着嘴说:“奶奶,我要和你拉钩,因为你要不回来了,谁给乐乐做手擀面啊?乐乐最喜欢吃奶奶做得手擀面了。”
小顺娘用力把眼泪挤了回去,说:“好,拉钩就拉钩。”
小顺娘才来半年多,小孙子已跟她难舍难离,尤其她做得手擀面,面细如丝又筋道有余,卤子更是鲜香爽口,可谓一绝。小孙子第一次吃便狼吞虎咽,许久不曾吃到娘亲手做得饭菜的小顺自然也是甜在心头,小顺娘的手擀面便成了餐桌上的常客。唯一喜欢挑三捡四的儿媳妇因为儿子爱吃,即使再嫌弃这个乡下来的婆婆也不好当面做鸡蛋里找骨头的事。可她又怕儿子真的对婆婆有了依赖,看着自己亲妈得病马上就好,便开始有意无意地给婆婆出难题,找难堪。
小顺娘当然看得出来,也早已受够了,就对儿媳说:“等你妈好起来,还是让她来照顾乐乐吧,我实在住不惯楼房。”
“嗨,您早说啊,我妈好了几天了,也正为这难为情呢,”儿媳顺水推舟,说“明天正好周末,不如就让您儿子送您回去吧。”
“行啊。”小顺娘很干脆地答应了。
这一走一晃就是五年多,虽然只有百十里的路程,但她再没去一趟,儿子小顺算上送沙发那次,总共也就回来四次吧。她骗了小孙子,却骗不了自己的心。那次回来后,她就天天盼着他们受不了小孙子的哭闹,再次把她接回去,或者带着小孙子来。有时候她很自责,为啥要盼着小孙子闹腾呢?真不应该。可她又倔强着自己也说不清的理由,无论多想念小孙子也不肯去城里走一趟。
“呵呵,”想到这,小顺娘竟笑出了声,“都说人没有受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可我真不知道我这是在享福还是受罪?呵呵。”
门忽然“咣当”一声开了,小顺娘一哆嗦,心想这个时候谁这么冒冒失失呢?该不会乐乐来了吧?忙不迭起身观看,没半个人影。她揉了揉干涩的双眼,的确没人来。唉,最近这眼也不知道咋了?一阵明一阵黑的。她嘟哝着重新关好屋门,虽已近晌午,可还没有饿意,就觉乏得很,又窝进了沙发里。
自打小顺送来这沙发,内屋里的床倒清闲了许多。小顺娘喜欢儿子送来的这个东西,刚拉来时还七八成新呢,一下就把空荡荡的屋子塞满了,也洋气了,让她欢喜了好一阵子。逢人就夸,逢人就讲。有时村人忍不住就问:“小顺真孝顺,咋不把你接城里享福呢?”弄得她很尴尬,只能讪讪地说:“他求我多少回了,可城里有啥好?咱山沟里多养人,呵呵。”
其实小顺娘还真不愿去城里,虽然也矛盾过。尤其小孙子刚出生那会,她甚至狠下了决心要留在城里。但儿子与儿媳的一次带着火药味的谈话被她不经意听到,她刚刚热起来的心一下子又掉进了冰窖。是啊,我一个小山沟的乡下老婆子,怎比得上城里的亲家母,媳妇说得也在理。小孙子一出满月,她便回了乡下。幸好儿子儿媳一年之中也带着小孙子回家几次,也不忘留下点钱物,这让她心里舒坦了不少。如果不是亲家母生病,似乎这辈子也轮不到她照看自己的亲孙子。但也再一次让她寒心。而且随着小孙子的长大,他们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别说盼着小孙子了,就算是儿子也难得一见了。有时干脆就只寄些钱过来。
今年夏天老屋开始漏雨,邻居们对她讲:“这屋子,真该叫小顺好好拾掇拾掇了。”
小顺娘乐呵呵地说:“他不是忙吗,等他有空了,自然就会弄得。放心,俺不死,这房子也不会倒。”
小顺娘从未对儿子有过别的要求,可老屋一场雨不如一场雨,也禁不住邻居们一次又一次的好言相劝,就让进城的村人给儿子稍了个口信。但信是捎到了,然而雨季早已过去,眨眼就要过年了,老屋还是老样子。又一行泪水滑了下来,小顺娘想起了那年儿子对她的许诺。
小顺刚读完大一,父亲被查出得了癌症。这个消息不亚于晴天霹雳。对于一个普通的山村家庭来讲,得了这样的病也就意味着只能等死,何况还供着一个读大学的儿子。小顺父亲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自杀,尽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亲人的痛苦,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个家庭的损失。
小顺闻讯赶回家痛不欲生。五期过后,小顺娘赶着儿子回学校,可儿子却哭着喊着说:“娘,我不想上了!我恨我爹,他为啥要自杀?就算得了癌症也不一定非得自杀啊?我没脸见同学和老师!”
“你这孩子说啥疯话呢?”小顺娘有些激动,忍不住抬手就是一巴掌,“这跟你同学老师啥关系?你以为你爹愿意啊?他还不是为咱这个家,为了你?”
“娘,说啥也没用了,爹没了,没人供我读书了。”小顺瘫在娘腿边尽显绝望。
“起来!小顺,儿子,你可是个男人啊,顶天立地的男人啊!”小顺娘用力牵扯起儿子,“咱越是这样,越是要活出个样来,你爹没了,还有娘啊!娘就是砸锅卖铁,吃糠咽菜也要供你把大学念完。你给我挺住,挺住了!”小顺娘双手扳着儿子的肩摇晃着。
“娘,儿子不是不想,可这不现实。”小顺依旧哭哭啼啼。
“你能不能长点志气?你这样下去你爹死了也不合眼啊!”小顺娘顿了一顿,“对了儿子,咱家还有些积蓄,往后咱娘俩省着点,再加上地里的果园的,足够了。这也是你爹选了这条路的道理吧。儿子,还有两年,忍忍就过去了,啊!”
“娘!”小顺跪在地上,搂住娘的双腿痛哭流涕,“娘,儿子错了!您等着,儿子一定出人头地的,到时儿子把您接出去,再不会让您受苦。”
“哎哎,这才像个男人吗,娘等着。”小顺娘摩挲着儿子的头发,眼泪终于倾泻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