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宜春,我坐在公交上,目光穿行在拥堵的街道与人群中,满眼新旧建筑交错坐落。车里更挤,摩肩擦踵,摇摇晃晃的上路。城区我不喜欢,我爱郊区。
宜春郊区树多,一条小道过去,两排树木秀气逼人。但树过多了,加之虫鸣鸟叫少了,突显愈发的清幽。所以森林中最多的莫属道观与禅寺。我信仰儒家的中庸之道,爱道也爱佛,道教清静无为令人阔达,而见性成佛令人崇高。道供奉太上老君,有香火有贡品,但没释迦牟尼信徒那么多,可这恰恰是两者的区别,超然出世与浮沉中求解脱。佛更适宜芸芸大众。
宜春的踪迹里有韩愈,这令我很开心。昌黎河、昌黎阁坐落在森林当中与塔楼寺院相称,显现出高雅的文人气息。将“文人”倒过来,宜春人文气息不错。
这里有竹文化节,有竹林;
这里有月亮文化节,有明月山。
这里更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声韵。缺乏的是与现代化的完美接轨,规划不当而产生拥堵,城郊相替而不符合时尚都市固有的冷漠和高贵气质。这也是这座城市拥有流畅的血液运输般活力的瓶颈。
宜春雨多,雨水从四面八方涌向街道,吓了行人,慌了摊主。恰雨节奏,停停当当,当当停停,然后城市洗刷了一遍,明日阳光照射,新意勃发。
祝福这座城市像它的名字一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