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典型的殖民帝国主义国家。1914年,它占有殖民地面积335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4亿,而它本国的面积仅30万平方公里,人口4650万。英国在资本输出方面也居于首位,1900年,全部国外投资约20亿英镑,这些投资的收入每年达1亿英镑;到1914年,投资数额和收入均翻了一番。
19世纪中叶,英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它的商品垄断了世界市场。但70年代以后,英国的经济发展缓慢下来,被后起的美国赶上和超过,落在了世界的第二位,丧失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造成英国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英国是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工厂机器设备陈旧,资产阶级不愿更新设备,而把大量资本输往殖民地,以榨取超额利润。
从16世纪以来,英国就夺取了广大的殖民地。19世纪70年代以后,为了弥补工业地位丧失所造成的“损失”,英国统治集团加紧扩张和掠夺殖民地。到1914年,英国殖民地总面积已达到了33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它本国领土的110倍,殖民地人口近4亿,等于它本国人口的9倍。英国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日不落的帝国”。
英国垄断资本的形成主要是靠对殖民地的剥削发展起来的。
英国工业垄断组织最先主要是在有关占有和掠夺殖民地的生产部门中发展起来。对殖民地的大量资本输出,控制殖民地的铁路、工矿业、对外贸易等方面,是英国银行垄断资本高度发展和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原因。英国资本输出总量居世界首位。英国银行是榨取殖民地的经济枢纽,伦敦各大银行在殖民地都设有分行。
英国通过这些银行把大量资本输往殖民地,从中获取巨大的超额利润。英国的银行不仅支配着本国,而且也支配着殖民地的金融市场,也影响世界的金融市场。
19世纪中期,英国有不少政党,后来渐成气候的保守党是在托利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辉格党又同其他资产阶级政治集团合并成自由党。保守党主要代表资产阶级化的大地主和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自由党主要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自由党在政治上占优势并长期执政。随着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英国统治阶级的统治方法也随之有所改变。从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实行两党制度,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在金融垄断资本的形成和“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渐趋一致,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的差别日益缩小。两党的对内和对外政策没有原则区别,只有策略上和步骤上的不同。
两党从1868年开始轮流执政。1868年至1874年,是自由党格拉斯顿第一届内阁执政时期。格拉斯顿是个虚伪的、善于辞令的政客。为了适应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他实行若干改革措施。1870年,推行国民教育改革,实行文官考试制度。1871年,颁布新的工会法,但禁止工人在罢工时成立纠察队。
1874年大选中,保守党利用工人对1871年工会法的不满,击败自由党。保守党党魁狄斯累利组织内阁。这是一个带有蛊惑性的帝国主义者。他一面笼络工人贵族,对工人施以小恩小惠,一面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掠夺的要求,疯狂推行扩张殖民地的政策。1875年,狄斯累利政府取消了禁止工人成立纠察队的法令,修改了“主人和仆人法”,使工人和雇主在形式上处于平等地位。
狄斯累利把主要力量放在对外侵略上。在他这届内阁期间,加紧向世界各洲扩张殖民地。1875年,他趁埃及财政困难之机,从埃及收购苏伊士运河股份公司将近半数的股票,使英国得以控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苏伊士运河。1876年,英国宣布维多利亚女王为“印度女皇”。1878年,英国干涉俄土战争,以保护土耳其为名,从土耳其手里取得地中海东部具有战略意义的塞浦路斯岛。
狄斯累利在侵略阿富汗和南非遭到失败以及战争费用的增加,引发国内不满。1880年国会选举中,自由党提出“和平和财政紧缩”的虚伪口号,骗得选票,击败保守党,重新执政。
自由党格拉斯顿的第二届内阁全部继承了保守党的侵略政策。1882年占领埃及,接着以埃及为据点进一步侵略苏丹。宣布阿富汗为英国保护国。在内政方面,格拉斯顿继续实行狡猾的改良政策。1884年进行了第三次议会改革,将1867年改革法规定的城市选举条例应用到农村,将选民由250万扩大到450万,但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仍被剥夺选举权,尤其是妇女仍然没有选举权。
80年代,由于国外竞争加剧,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日益丧失,一部分大资产阶级要求放弃“自由主义”政策,加强军事官僚机构。这种情况的一个反应是党派力量的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自由党内出现了以伯明翰工业家代表约瑟夫·张伯伦为首的“自由联合派”,反对“自由主义”,公开鼓吹实行帝国主义政策,1886年脱离自由党转向保守党。保守党主张建立强有力的政府,镇压工人运动,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加紧殖民地扩张,因此博得了大资产阶级的好感。
保守党执政期间英国的军事官僚制度进一步强化。1888—1889年,完成了地方自治改革,创设地方政府,加强了资产阶级统治;军队和警察也都大大增加。在对外政策方面,保守党公开提出放弃自由贸易,实行保护关税的口号,同时继续大肆扩张殖民地。
从80年代起到90年代末,又在非洲和亚洲抢占了大片领土。1890年完成了对肯尼亚的占领,1899年侵占了苏丹。1898年,英国强租中国的威海卫和九龙,1900年又伙同帝国主义列强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1899至1902年,在南非发动英布战争,使布尔人丧失独立。19世纪90年代后,随着英德矛盾的尖锐化,英国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1902年,为了巩固在远东的地位,与日本结成同盟;1904年,英国与法国缔结协约。这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的发端。
在帝国主义各国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张伯伦提出保护关税议案,但遭到大部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反对,同时也遭到工人和小资产阶级的反对。在1906年的选举中,自由党人利用人民群众对保守党的不满,击败保守党,重新执政。为了缓和国内矛盾,自由党实行了一些微小的改革。1906年,取消企业主强迫工会赔偿“罢工损失”的权利;1908年,实行矿工8小时工作制。在对外政策上,继续推行殖民扩张、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政策。在英德矛盾不断加深的形势下,英俄两国于1907年签订协约。为了和德国进行军备竞赛,自由党于1908年决定大量增加军事预算,积极准备帝国主义战争。
法国
法国是典型的高利贷帝国主义国家。它在资本输出方面仅次于英国,占世界第二位。与英国资本输出不同,法国资本主要是以高利贷形式输往殖民地和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到1913年,法国输往俄国的资本达120亿至130亿法郎,输往南美各国60亿法郎,输往巴尔干和土耳其30亿法郎。因此,列宁称法帝国主义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20世纪初,法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冶金、电力、汽车、化学等新兴工业部门的进展尤快。1900年至1913年,铁矿开采量增加4倍,钢产量增加3倍,汽车产量占世界第二位。垄断组织也迅速增长:13家最大的炼铁企业联合组成冶金辛迪加;万德尔、什尼德尔、马林、奥姆古尔等公司控制了铁矿、煤矿、冶金、机械等重工业部门;久尔曼、新戈丙等垄断组织控制了化学工业;10家煤炭公司占有全国煤产量的一半;麻织辛迪加垄断了麻织产量的90%。
但同美、德等帝国主义相比,法国工业发展仍较落后。一战前夕,在生铁产量方面,英国比法国多1倍,德国比法国多4倍,美国比法国多6倍。在国民经济中,小生产、小企业仍占优势。里昂纺织业中,手工操作仍占很大比重。拥有300万人口的巴黎,仍是一个小企业居多数的城市。
法国银行资本集中比工业资本集中更快。1914年,5家大银行掌握了全部银行资本的三分之二,其中以法兰西银行为最大。掌握法兰西银行实权的200个股东控制着法国的整个经济命脉,形成200家财政寡头统治集团。他们操纵国会、报纸和地方机关,是资本主义法国的真正主人。
由于银行资本发达,使法国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过剩资本,战前法国在资本输出方面仅次于英国,占世界第二位。1902年,国外投资总额为270亿至370亿法郎,1914年增至600亿法郎。与英国资本输出不同,法国资本主要是以高利贷形式输往殖民地和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到1913年,法国输往俄国的资本达120亿至130亿法郎,输往南美各国60亿法郎,输往巴尔干和土耳其30亿法郎。不仅大资本家进行高利贷活动,中小资本家也以收购证券方式参加高利放款。在法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寄生阶层,战前这个阶层有200万人。1910年,法国在国内的投资仅7.79亿法郎,而国外投资则达30.98亿法郎。巨额利息收入弥补了对外贸易逆差,从而对法国的国民经济起了很大的稳定作用,但资本的大量输出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政局仍然动荡不安。直到1875年1月30日,经过长期斗争的共和派在民众的支持下,使国民议会以1票的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此,法国的共和制才得以确立。这部宪法规定总统任期为7年,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有统帅军队、签订条约、任免高级官员等权力。参议院议员任期9年,由选举人团选出。参议院有权复议和批准众议院通过的法律,从而权力更大。
共和党分为温和派和激进派,温和派代表大工商资产阶级的利益,激进派由中小资产阶级组成。1879年1月,温和派的格雷维(1813—1891)被选为总统。温和派上台之前,曾对人民许下不少诺言,但他们适应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的要求,提高粮食和工业品的进口税,致使生活费用高涨,民众因生活困难不断举行罢工斗争,都遭到政府镇压。资产阶级的统治日趋腐败,“巴拿马丑闻”就是一例。1879年成立的巴拿马运河公司,由于贪污和经营不善而破产了。1892年调查这个案件时,许多部长和议员等要员因为受贿对于舞弊者进行包庇。这个贿赂丑闻内幕被揭露出来。共和党政府的威信愈加降低。大战前夕,法国资产阶级面临国内人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希望建立强有力的政府,以便加强统治,准备战争。1913年,共和党的左翼普恩加莱当选为总统,标志着法国进一步走向帝国主义战争。他当政后,立即疯狂备战,把兵役期限延长到3年,将军费增加到全部预算开支的38%。
共和党政府的对外政策,是准备对德国进行复仇战争,因而1893年与沙俄订立军事同盟,与“三国同盟”对抗。与此同时,法国为大量输出资本,疯狂地进行殖民扩张。1881年,法国借口阿尔及利亚与突尼斯的边界纠纷,武装占领突尼斯。1883年侵略越南,挑起中法战争。1894年,占领马达加斯加。1895年,强租中国广州湾。
19世纪90年代,法国又对中非和西非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占领了塞内加尔、几内亚和达荷美等地。1900年,法国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20世纪初,法国又占领了摩洛哥、西非和赤道非洲。通过这些侵略行径,法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其殖民地面积仅次于英国,居资本主义列强的第二位。
美国
美国是典型的托拉斯帝国主义国家。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生产占世界第一位,生产和资本集中程度比德国还高。列宁曾经指出:美国是“贫富间鸿沟最深的国家之一,在那里一方面是一小撮卑鄙龌龊的沉溺于奢侈生活的亿万富翁,另一方面是千百万永远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劳苦大众”。据1914年统计,占美国人口2%的富翁拥有全国60%的财富。
美国建国之初只有13个州,后来通过谈判、战争、资本和殖民扩张,使这个本身从反抗殖民主义统治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只有短短历史的稚嫩国家,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就拥有了45个州的广阔领土。在1867年,它还从俄国买来了阿拉斯加州,1898年美西战争中又从西班牙手中赢得了一块地皮———关岛。这个赶着殖民浪潮末班车的大帝国也建立了为数不少的殖民地。
到19世纪末,美国已有过24任总统。20世纪开年不久的1901年9月初,命运不济的第25届总统威廉·麦金莱就被人行刺身亡,1901年9月14日,身任副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根据宪法规定,接过了美国第26届总统的权柄。罗斯福登上总统宝座时还不满43岁,是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他的履历很是丰富:做过农场主,当过运动员,是作家,又是博物学者,还是个优秀的猎手。他以其政治家的风度和对生活的热情强调了美国在20世纪初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他8年的总统任期里,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对工业的极限发起了挑战,同时还调解了相当棘手的劳资矛盾。他在外交方面也颇有成就。他突破并抛弃了美国历届总统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使美国跻身于世界事务和强国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