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认为,只要攻占斯大林格勒,就能给苏联的战争经济以最严重的破坏,同时又能给德国的战争经济开辟新的原料来源,最重要的目标是夺取高加索的油田,以减轻德国过度紧张的燃料补给。如果进展顺利,德军将把英军赶出埃及并夺取中东的油田。整个作战计划结束后,一条巨大的东方长墙将把苏联残存的国土封锁起来,使苏联失去一切可以用来发动战争的资源。失去了苏联的支持以后,英国和美国将会很快与德国妥协。到那时,希特勒将像一头饿兽那样,再慢慢地吞食并消化他的猎物。
希特勒认为一切准备停当后,1942年7月17日,德军240个师,对斯大林格勒发动钳形攻势。被分为两个突击团的第6集团军的先头部队,首先在顿河的切尔河和齐姆良河地区对苏军的第62和第64集团军的前沿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顽强抵抗的苏军边打边退,到22日,各支队已退守到主要防御地带。7月23日,希特勒下令以5个师的兵力对斯大林格勒展开猛攻,且进展迅速,很快推进到第62集团军的防御地带前。
战局非常危急。7月28日,斯大林发布第277号令,要求苏军坚决抵抗,寸土不让,直至战斗到最后一滴血!
7月30日,重新部署的德军又分别从斯大林格勒的西南方向和正南方向加强攻势,造成了两面夹击之势。苏军第57集团军的防御战线长达200公里,且兵员不足,只能且战且退,形势相当险恶。
8月23日16时开始,德军一昼夜间出动飞机2000架次,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疯狂的轮番轰炸,使这座60万居民的城市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8月末9月初,德国第6集团军击溃了斯大林格勒南北两线的防御,直接推进到位于伏尔加河西岸的斯大林格勒城外。
9月3日中午12时,德军出动大批飞机大炮,开始了全线进攻。在强大的德军压力下,不得不向后撤的苏军一直退到了斯大林格勒城下的最后阵地。与此同时,德军的突击团已从东北和西南直接打入斯大林格勒市区。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始了!这是一场残酷而惨烈的战斗,几乎每一处断壁残垣都成为双方以血的代价进行争夺和反争夺的据点,德国第6集团军极其艰难地一英寸一英寸地推进着。经过连续13天的激战后,德军终于在9月25日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市南和市中心的部分地区,并推进到伏尔加河河面,所有渡口都处在了德军的枪炮火力控制之下。斯大林格勒的每一座建筑物几乎都被破坏殆尽,满眼望去,千疮百孔,惨不忍睹!
整个9月,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一直在进行着。10月,希特勒下令从第2集团军原本已很虚弱的左翼调出部队,支援对斯大林格勒的最后总攻,以确保拿下。但这时的希特勒法西斯军队不仅缺少武器和坦克,而且士气低落,已成强弩之末。到11月,苏军在伏尔加河西岸仅存的几座桥头堡,元气耗尽的德军都无力去将其攻占。
与此同时,受到重挫的苏军慢慢地喘过气来,开始重新集结,同时恢复被德军破坏的铁路、桥梁、车站,还修建了新的交通线,保证了斯大林格勒地区的交通运输。另外,在军事力量上苏德双方也发生了变化。苏军的坦克和火炮已占优势,双方的航空兵几乎拥有同等数量的飞机。此时德军的燃料已基本上消耗殆尽,且苏军的飞机发动机在性能上也较德军优良。更重要的是苏军本土作战,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兵力。德军面对兵力的日益减员却束手无策。
1942年11月19日7时30分,苏联最高统帅部下达了进攻命令,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大反攻开始了。
22日夜间,苏军占领了顿河桥,并分批强渡顿河,先头部队迅速控制了左右河岸,迫使德军向两翼败退,后被苏军第26坦克军切断退路,粉碎了德军两路合拢的企图。四天之后,苏军两支先头部队胜利会师,这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苏联战场上的转折。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于11月20日拂晓从城南发起反攻,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后继续向西北推进。伏尔加河东岸的苏军也开始了反攻,正北面的顿河方面军也发动了攻势。自11月22日起,他们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一起对德军进行压缩;至30日,苏军已完成了对德军22个师33万人的合围,将其压缩在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之内。
此时德军的处境已经十分危困,如果采取快速的突围战,或许尚有生机。但心有不甘的希特勒却坚决要求他的处境绝望之师必须坚决拿下斯大林格勒。
12月12日,德军增援部队沿铁路线北上,不顾一切地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猛冲。12月19日,援军与苏军在卡尔穆克草原展开了激战,德军最终败北。到20日,苏军把其他德军从斯大林格勒赶出200公里至250公里以外。德军的阵地被压缩得愈来愈小,空中补给几乎中断,已处于弹尽粮绝之境,而此时的希特勒还是一个劲地命令他们“死守斯大林格勒”。
1943年1月8日,苏军指挥部向被团团围困的德军发出命令他们停止抵抗的最后通牒,但被其拒绝。
“敌人不投降,就叫它灭亡。”1月22日,苏军发起全线总攻,经过4天激战,将德军压缩在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3.5公里的狭小地带里。1月26日晨,苏军实施了决定性的突击;第二天开始缩小包围圈。29日进攻市中心,德军1.5万人放下武器;30日直逼市中心;31日正午,刚被希特勒擢升为陆军元帅的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和他的助手们举手投降。2月2日,拒绝投降的德军北部集群在苏军的猛烈打击下也只得举起了白旗。
至此,被围德军全部投降,1名陆军元帅、24名将军以及大约9万名官兵成为俘虏。苏军胜利了,经过200个昼夜的激战,消灭德军66个师的150万余人,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四分之一还多。经过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三次血的鏖战,德方一蹶不振,共损失3500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3000架飞机和大量其他技术兵器。从此,苏联完全掌握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反法西斯力量走向胜利奠定了基础。现在,斯大林亲自出任苏联陆军总司令,他充满自信地宣布:“把敌人大规模地赶出苏联的战斗开始了!”
沙漠猎“狐”与意大利投降
苏德两国在斯大林格勒鏖战正酣之际,英美两国在北非对德意军队展开了强大攻势。从1942年8月末至1943年5月中旬,历时8个多月,全歼德意及其仆从国军队,取得北非战争的胜利。接着,盟军按既定计划对意大利本土发动进攻,促成了推翻墨索里尼的政变。墨索里尼的垮台和意大利新政府退出战争并对德宣战,乃是法西斯轴心国集团解体的开始。
世纪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后,1942年5月,英苏缔结为期20年的同盟条约;6月,美苏两国发表1942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和增加对苏援助的共同声明。随后英苏两国也就第二战场问题发表了类似的公报。
但是,丘吉尔并不急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他认为等到德国主力被摧毁后才能发动大规模攻势。英美两国商定,首先要完全控制从大西洋到红海的整个北非,以防范德军由高加索南下中近东和占领法属西非。因此它们抛开同苏联刚刚达成的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在北非发起了攻势。
1942年6月,北非军事形势对英国是很不利的。当时,驻守埃及、利比亚边界的英军顶不住德军的强大攻势,已向隆美尔投降。接着,埃及境内的马特鲁港失守,德军迅速进抵滨海的英军阿拉曼防线,埃及局势告急,英国朝野震惊。丘吉尔为扭转局势,整顿了英军驻埃及的指挥机构,8月初,任命亚历山大为总司令,蒙哥马利中将为第8集团军司令。
阿拉曼防线是一个重要的阵地,它的地形像个瓶颈口。英国部队必须阻止德军的攻击,否则整个埃及甚至整个非洲都会被德国人控制。蒙哥马利上任以后,迅速集结了1000余辆坦克、750架飞机、19.5万人的优势兵力,首先在阿拉曼战线南翼遏止了隆美尔的攻势。此后,由于德军全力在斯大林格勒拼杀,无力增援北非,北非德意军队大势已去,而英军则在兵力和军事装备上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然而蒙哥马利丝毫不敢大意,他的对手隆美尔是纳粹的陆军元帅,阴狠狡诈,诡计多端,被英国官兵称为“沙漠之狐”。隆美尔在此地拥有16万大军,其精深的坦克运动战略战术更是不可小觑。但这一次阿拉曼战役,隆美尔恰恰输在双方的坦克战中。
10月23日夜,蒙哥马利在经过周密准备后,率800辆坦克向隆美尔的阵地发动强大攻势。隆美尔也亲自指挥第90轻装甲师向英军猛扑过来。他们逐渐步入沙漠的空旷处。突然,几十架英国飞机飞来,对暴露的隆美尔部队轮番轰炸,德军遭到沉重打击,被迫撤退。
几天后,隆美尔进行疯狂的反扑,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拼杀。中途,蒙哥马利实施其精心设计的“精彩狩猎”计划———利用隆美尔的惯用伎俩反制其人:寻求德军阵地侧翼进攻的薄弱点,命令英军坦克从伪装罩里冲出,源源不断地冲向敌人,一举击毁隆美尔600多辆坦克。
隆美尔在蒙哥马利强大的攻势下节节败退。英军怀着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奋勇追击,沿途收容了8万名意大利战俘和2万名德国战俘。在漫长的追击途中,蒙哥马利还巧妙地变换作战策略,并和空军将领一起制订陆空协同作战计划,不给敌人任何喘息和集结抵抗的机会,终于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
11月4日,德军全线溃退,隆美尔率领残部曾一口气溃退了700公里,才最终逃脱了蒙哥马利的追杀。在这场为期12天的战役中,德意军队损失坦克700多辆,大炮1000多门,军用物资数千吨,德军死伤2万余人,被俘3万人。此役是英国对德作战的首次决定性胜利,英军不但扭转了败局,而且从此在北非战场进入了战略反攻的新阶段。
阿拉曼大捷之后,英军11月8日收复马特鲁港,12月13日收复托卜鲁克,1943年1月23日进入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迫使隆美尔退入突尼斯境内,英军前进了2200公里。
正当英军乘胜西进的时候,1942年8月,英美两国根据早在7月作出的决定,盟军由北非远征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统帅,在北非实行登陆作战。这一天凌晨,英美联合舰队的500多艘军舰和运输船只运载10万大军,在大量飞机掩护下,分三路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和阿尔及尔登陆。当地维希政权所属法军,有的向盟军投降,有的进行了抵抗。至12日,抵抗的法军全部投降。此后,北非法军参加了英美联军的共同战斗,向东挺进,占领了突尼斯的部分地区。1943年2、3月间,北非东线英军在阿拉曼战役后也进入突尼斯,3月下旬攻破突尼斯东部马雷特防线,同西线盟军会师。
4月20日,北非盟军对困守突尼斯城一带的德意军队发起总攻,隆美尔逃脱,5月13日,残余的25万德意军人全部投降。
英美盟军肃清北非德意军队后,按预定计划于1943年7月10日进攻意大利,并在西西里岛成功登陆。激战30天后,盟军于8月16日攻占墨西拿,占领了整个西西里岛。此前的7月25日,意大利国王安布罗西奥和总参谋长巴多里奥元帅策动了推翻墨索里尼的政变,建立了巴多里奥政府。墨索里尼被囚禁于亚平宁山。
9月3日,经秘密联系和谈判后,巴多里奥政府在西西里岛正式向盟国投降。这一天凌晨,盟军强渡墨西拿海峡,向意大利南部进军。9月8日晚,盟军在那不勒斯以南的萨勒诺登陆之前,正式宣布了意大利投降的消息。这时,德军已取代意军控制了意大利的铁路和桥梁,部署在罗马周围的德军立即包围了罗马。巴多里奥政府逃往盟军控制的意大利东南角的布林迪西。
为了避免轴心国集团解体,9月13日,希特勒派军队将被囚禁的墨索里尼用飞机劫走,并授意墨索里尼于15日在意大利北部成立了“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但这个勉强扶植起来的仆从已经于事无补,9月29日,巴多里奥政府正式签署了意大利投降书,10月13日宣布对德作战。
盟军在整个北非战场以及地中海地区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又一个转折点。
1945年初,意大利反法西斯起义席卷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北部,德意军队溃败。墨索里尼在4月25日被游击队抓获,4月28日被处决,和他一起踏上黄泉之路的有他的情妇克拉拉·佩塔齐,还有另外一个法西斯官员。据说面对举枪行刑的射击手,墨索里尼还蛮有风度地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朝这儿开枪,别坏了我的形象。”后来,他们的尸体在米兰的洛雷托广场上被倒吊在一个废弃加油站的钢梁上示众。
战略反攻与诺曼底登陆
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转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战略主动权已完全从法西斯国家手中转入盟国手中。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美英中和美英苏分别在开罗与德黑兰举行首脑会晤,相继发表了《开罗宣言》和《德黑兰宣言》。此后,盟国的团结和合作更加巩固了,并为盟国在1944年取得对德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为在1945年彻底打败德、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1943年8月至11月,苏军在南线肃清了高加索地区的敌人,解放顿巴斯;在乌克兰,解放了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和基辅;在中线,解放了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苏德两军的战线大体上从拉多加湖南岸经斯摩棱斯克,南下沿第聂伯河为界。
苏军根据最高统帅部制定的1944年战略反攻计划,集中兵力连续发动了十次对德军的重大战略性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收复了除拉脱维亚小块土地外的全部苏联国土。为了追击侵略者,苏军开始越出国境作战,积极配合欧洲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武装起义,击败了纳粹德国的东欧仆从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以及北欧仆从国芬兰。苏军这一年战略反攻的胜利,为在1945年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