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北印度各国互相战争,16个大国从割据争霸逐渐趋向统一,史称列国时代。
这一时期,社会的分化和宗教礼仪的束缚也激起强烈的民怨,结果便发生了由贵族人物领导的几次反抗运动,佛教随之兴起。统治阶级利用宗教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对帝国臣民的精神统治。孔雀帝国与贵霜帝国的相继强盛,则进一步扩大了佛教的传播。
印度列国时代,以位于恒河中游及其中上游的摩揭陀国、居萨罗国最为强大。摩揭陀国瓶沙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扩大了领土,传说其治下有8万个村镇。他的儿子阿门者世(约公元前493—前462)弑父篡位,继续奉行扩张政策,尤其对拔袛进行了长达16年的侵略战争并最终征服了这个王国,从而使摩揭陀在列国中称霸。约公元前430年,大臣希苏那伽登上了王位,传至难陀王朝统治时,摩揭陀征服了它的最大劲敌居萨罗,逐渐统一印度次大陆北部,为后来孔雀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列国时代频繁的战争、骤烈的社会分化和婆罗门教森严的种姓压迫,激起强烈的民怨,也唤起了贵族人物追求改革的愿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代表着不同的阶级或阶层利益的新思潮和新宗教,像雨后春笋般地产生了。新教派被称为“外道”,据说当时有96种外道,它们各有各的学说,各有各的徒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佛教。
佛教的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6—前486),通常称他为释迦牟尼,或佛陀(意即觉悟者),简称佛。传说释迦牟尼是当时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属刹帝利种姓。他29岁出家,修行7年,自称得道,后来在恒河中游一带传教40多年。
早期佛教的教义集中表现为四谛(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佛教不承认婆罗门教的神能主宰人的命运,不承认婆罗门的经典和祭祀有拯救人的作用,从而否定了婆罗门教和婆罗门种姓的权威,所以它的主要支持者是刹帝利和吠舍中的富人。摩揭陀国家的君王信奉佛教,富有的吠舍以大量捐献支持佛教,是佛教能迅速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列国时代,古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东移,西北的印度河流域在政治舞台上也随之失去了重要意义。公元前518年,波斯帝国侵入印度,占领印度河流域,将印度作为一个行省。至公元前326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灭亡波斯帝国后侵入印度河流域的上游地区,这时,东方的恒河流域基本上由摩揭陀的难陀王朝所统治。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退守巴比伦,将西北印度交给两个傀儡管辖。此时北印度的政局十分动荡,到处发生人民起义。有一个叫旃陀罗笈多的人在人民起义中崛起于西北印度,自立为王,后来又推翻了千疮百孔的难陀王朝,成为新王朝的统治者。由于他出身于一个为国王饲养孔雀的家族,故称此王朝为孔雀王朝。公元前305年,西亚的塞琉古王国侵入印度。不知何因,塞琉古没有乘机统治印度,却和印度订了和约,塞琉古把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阿富汗和俾路支一带的大片领土割让给印度,而印度只给塞琉古战象500头。
孔雀王朝传至阿育王时代(约公元前272—前232),对南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讨,征服羯陵伽。南印度除极南端一部分以外,都归入孔雀帝国的版图。至此,孔雀帝国已经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阿育王不仅用武力扩展了帝国的疆域,而且大力宣传他的达摩正法和佛教。在佛教教义的吸引下,起初他成为一个在俗的信徒,后来便正式盟誓,加入僧尼阶层,但没有放弃王位。他想以自己的立身行事作出恪守佛教信条的榜样,并将这些信条用于帝国的政事,以加强对帝国臣民的精神统治。
古印度至孔雀帝国时代,已形成一个强大的君主专制帝国,是古印度的极盛时代。但是,这个庞大帝国没有统一的基础,各个地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还保留有很大的独立性。因此,这个靠武力统一起来的帝国不能长期维持下去,所以,在阿育王死后不久,帝国即告分裂。约公元前187年,末帝为其将军所杀,孔雀帝国寿终正寝。
孔雀帝国灭亡后,印度次大陆长期陷于四分五裂之中,此后,又经历了巽加王朝(公元前187—前175)、甘婆王朝(公元前175—前30)和安度罗王朝。
公元前2世纪前期,大夏的德米特里二世侵入印度河流域。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来自中亚的塞种人又侵入西北印度,并在西部和西北部建立了20多个州长国家,后来,这些州长国家大部分被来自中亚的大月氏人的贵霜帝国所灭,个别的一直到公元4世纪,才为笈多王朝灭掉。
公元1世纪中叶,当罗马和帕提亚两个强国在西亚角逐时,中亚细亚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贵霜帝国,它于公元1世纪中叶起到3世纪,征服了印度次大陆的北部大部分地区。
贵霜帝国为大月氏人所建。大月氏人最初居住在中国西部的敦煌及祁连山一带,势力强大。到公元前2世纪初,被匈奴人击败,西迁至阿姆河流域,以后又灭巴克特利亚,统治整个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至公元1世纪中叶,由贵霜翕侯丘就郤建立起贵霜帝国。随后,丘就郤南下攻占喀布尔,并把西北的花剌子模置于其统治之下。后其子阎膏珍又南侵印度,建立了对恒河流域的统治。到迦腻色迦(约公元120—162)时,贵霜战败帕提亚,扩大了在北印度的统治,包括恒河和印度河流域。这时贵霜帝国的疆域西起咸海,东至葱岭,形成中亚细亚一个庞大的帝国,定都富楼沙,就是今天的白沙瓦。公元一、二世纪时,贵霜帝国是与当时罗马帝国、安息帝国和中国的东汉王朝并驾齐驱的四大帝国之一。当时,著名的国际商道———“丝绸之路”经过贵霜帝国境内,中国的丝绸、漆器、铁器,印度的珠宝、香料和象牙,埃及和西亚的玻璃等商品,在东西贸易中都要经过贵霜,贵霜的统治者和商人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贵霜境内的商品货币经济也相当发达,历代国王都铸有金、银、铜等各类钱币。
贵霜帝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迦腻色迦在位时,一方面利用佛教作为精神统治的工具,以缓和矛盾,另一方面则加强武力的控制。但在帝国内部,阶级斗争和被征服民族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帝国的盛世也不长久。传说迦腻色迦就是在人民起义中被杀死的。此后,帝国日益衰落。到公元3世纪时,它已分裂为若干小国,统一的印度不复存在。
古印度文化
印度人民在哈拉巴年代就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但他们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在想象和理智方面,这在歌曲、诗歌、史诗和哲学、宗教的推理上均有表现。他们的成就还包括科学上的显著进步。无论是医学、天文学,还是数学,他们的知识及其所发明的原理,都走在人类的前面并最终被全世界其余地区所采纳。
古代印度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有重要成就。早在吠陀时代,已测定了月亮的盈亏和月亮的黄道带,并把黄道附近的恒星划为28个星座,编成天体图。公元前1000年前后,随着农业发展需要,已有了相当精确的历法。他们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每两个月构成一季,年历与天文历之差,用5年一闰增加第13月的办法来弥补。在数学方面,他们已能求平方根和立方根,能解二元不定方程式,出现了三角学上的正弦表。尤为突出的是他们发明了10个数字符号。特别是表示缺位的“0”(当时以一个黑点表示),是人类数学史上的一大贡献。这10个数字后来被阿拉伯人略加修改传至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后为全世界通用。
古印度的医学早在吠陀时代就得到高度发展,不仅著述了许多专门的治疗方法,而且能从事解剖,进行难做的手术,还开始研究胚胎学。
印度最古的文学典籍是《吠陀》。它除了宗教经文以外,还包括很多具有历史和文学价值的诗歌和传说。公元前5世纪(或公元前4世纪),又出现了两部著名的巨型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马克思曾把《摩诃婆罗多》称为印度的《伊利亚特》,但它实际上比荷马史诗渊博得多,流传广泛得多。这些史诗不仅谈到流血的冲突和惊人的业绩,而且收编了大量宗教知识,在史诗流传过程中,后人又加进去不少新的情节,如神话、民间传说、哲学的讨论、伦理的说教等。另外,起源甚早专门论述行为规范的准则和学说的法论———《摩奴法典》,在印度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印度第一部正统的权威性法典,也是印度法论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该书内容广泛,包罗万象,涉及个人、家庭、社会、婚姻、道德、教育、宗教、习俗、王权、行政、司法制度、妇女地位,乃至经济、军事和外交等。
古代印度的造型艺术和建筑艺术,表现力异常深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现实主义传统。随着佛教的盛行,修筑供佛用的建筑物窣睹波曾在各地盛极一时。孔雀帝国时代的圆形记事柱,既是重大事件的见证,又是雕刻艺术的代表作。洞窟艺术也是印度艺术宝库中的另一成就,其中有名的是开凿于约公元前1世纪的阿旃陀石窟,它开凿于一个新月形的悬崖之上,共29窟,完成于公元7世纪。石窟保存了大量优美的艺术珍品,吸引着无数佛教徒与艺术家前往鉴赏学习。另外,在公元前后出现的独具风格的乾陀罗艺术,是在印度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了古希腊的艺术成就,它是希腊和印度艺术结晶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