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初]
文艺复兴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等领域内开展的一场革命运动。
它在文化上的创新、思想上的解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既为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道路,也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欧洲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恩格斯评价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它的产生是以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为先决条件,以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为主要内容的。而人文主义则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新世界观。
它既是文艺复兴文化的指导思想,也是在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文艺复兴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兴起,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在14—17世纪的欧洲,人文主义者借助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批判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封建思想意识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这场由资产阶级发起的反教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是“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最先由西方艺术史鼻祖、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瓦萨里(1511—1574)提出,法国人在1751—1772年间出版的《百科全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文艺复兴”这一说法,英文借用法文称呼,一直延续至今。
文艺复兴最初发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城是它的摇篮。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启蒙运动的先导和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它是在14—15世纪欧洲封建制度日趋瓦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民族意识日益加强,罗马教皇的神圣地位受到挑战等背景下产生的。
文艺复兴名义上是为了恢复古典的文学艺术,实际上则是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借此名义来发展科学技术,要求在思想上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强烈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教义,反对人一出生就有罪的说法,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要求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以人为中心,给人以个性自由,鼓励自我奋斗,让人掌握自己的命运,得到人应该享受的人生快乐。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旗帜,是当时的进步思想。意大利著名诗人和学者彼特拉克(1304—1374)第一次提出了和基督教神学相抗争的这种新思想,因此他被认为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人物,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和彼特拉克同时代的著名人文主义者,还有但丁和薄伽丘。但丁的《神曲》把历史上和当时社会上的主教与僧侣都打入地狱,甚至给活着的基督教的教皇在地狱里留了一个位置,这是对基督教大胆的反抗。薄伽丘在他的《十日谈》中,尖刻地讽刺和挖苦了当时的教士和贵族,对人的智慧和奋斗精神大加颂扬,这是对教会大胆的挑战。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过程中,关于《君士坦丁的圣赐》文件真伪的争论,更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公元750年,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曾把意大利中部的一大片国王献给教皇,这便是“教皇国”得以建立的地理基础。但教皇认为法兰克国王的声望太小,只有古罗马皇帝才能代表全欧洲,所以教皇挖空心思寻找“政治基础”,并伪造了一个文件,声称“教皇国”是4世纪初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呈献的,而且整个罗马帝国都臣属于教皇。有了这个政治基础,整个欧洲似乎都要听命于教皇。而历代教皇都把那个伪造文件当作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凭证。
到了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瓦拉经过研究发现,《君士坦丁的圣赐》是用8世纪的拉丁文写的,而君士坦丁大帝是4世纪的人,他怎么能用几百年以后的拉丁文写文件呢?瓦拉拆穿了教皇骗人的把戏,把教皇“神圣”的假面具彻底曝光。
《君士坦丁的圣赐》是教皇国建立的政治基础,如今这个文件是假的,那教皇的权力岂能至高无上?阴谋与谎言大白于天下,中世纪基督教统治的大厦也跟着摇摇欲坠了。从此,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打碎了教会的精神枷锁,人们终于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了。众多人文主义者在学习古希腊文化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创造出许多辉煌的艺术精品,也涌现出很多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和科学家。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在文学上的三位杰出代表是: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中期文艺复兴在艺术上的三位杰出人物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在文学艺术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意大利还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如康帕内拉。他在《太阳城》中虚构了一个没有私有制、社会财富和产品都由社会成员享用、政治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其中一些观点还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人文主义政治思想的主要代表是马基雅弗利(1469—1527),他所著的《君主论》,反对“君权神授”,提出了以“国家利益”
为政治行为的惟一准则,西方学者称他是近代“政治学之父”。
以意大利为中心,文艺复兴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出现了一系列著名的宗教改革家、文学家、艺术家、社会主义思潮的创建者、自然科学家、哲学家等。
德国的文艺复兴开始得较早,活动的中心在大学,特别是在要求国家统一的青年人文主义者中间。德国人文主义思想家的突出代表是伊拉斯谟(1467—1536),他的名著《愚人颂》
集中揭露了修士们的“污秽、无知”,斥责教皇是惯于“用刀剑毒药”的阴谋家。艺术家的突出代表是阿·丢勒(1471—1528),晚年的名画《四使徒》
充分表现出意志坚强的形象,堪称当时全德艺术之冠。丢勒还是杰出的雕刻家和建筑师。
法国的文艺复兴既有民主性,又有贵族性,他们活动的中心多在宫廷和贵族当中。法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是拉伯雷(1494—1553),他的长篇讽刺小说《巨人传》,揭露了中世纪教会的黑暗和腐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追求。在拉伯雷的理想社会里,人性是善良的,人民是纯朴的,他的理想的行为准则就是:“你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巨人传》出版后风靡一时,两个月内的销售数超过了《圣经》9年销售数的总和。
英国文艺复兴最卓越的代表是世界著名的大戏剧家兼诗人莎士比亚(1564—1616)。他写过37部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以及150多首14行体诗。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奠基人托马斯·莫尔(1478—1535)在所著的《乌托邦》中,阐述了一个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没有贫富之分的理想社会,并最早提出了“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思想。哲学家培根(1561—1626)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响亮地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他的传世之作《论说文集》,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见解独到而精辟,使许多人从中获得了唯物主义的熏陶和指导。
西班牙的文艺复兴迟至16世纪初才开始,16世纪末进入繁荣时期。塞万提斯(1547—1616)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脍炙人口,轰动世界。它嘲弄了没落的骑士制度和贵族、教士的专横与堕落,反映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既是现实主义作品,又是历史文献。
欧洲文艺复兴具有伟大的世界历史意义。它砸碎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枷锁,促进文学、艺术获得了空前的繁荣,近代自然科学也迎着暴风雨,生机勃勃地诞生了。文艺复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程,既预示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结束,也表明人类对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的永恒追求。
意大利文学三杰
文艺复兴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无数巨人的时代。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摇篮,这里更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其中,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被称为意大利“文学三杰”。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诗人阿利格里·但丁(1265—1321)是文艺复兴的先驱。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出身于小贵族家庭,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活动,曾做过佛罗伦萨市的行政官。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分裂状态,佛罗伦萨是斗争最激烈的城邦。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的贵尔夫党经过激烈斗争,战胜了代表封建贵族势力的基伯林党。但贵尔夫党很快分裂为黑党和白党两派,二者又展开激烈的斗争。但丁属于白党,反对教皇干涉城邦内政。1302年,黑党在教皇的帮助下取胜,但丁被赶出城邦,开始了近20年的流放生活。
大约在1310年,在流亡生活最痛苦的时候,但丁开始了《神曲》的创作。《神曲》全长14000多行,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每部分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
长篇用寓言的体裁,以梦幻的形式,叙述但丁在“人生的中途”
所做的一个梦。在梦中,但丁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中迷路了。黎明时,他在阳光的沐浴下朝山顶攀登。突然,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三只猛兽———豺、狮、狼,诗人惊慌呼救。这时出现了但丁少儿时代特别崇拜的古代罗马诗人维吉尔,他遵从圣女阿德丽采———即但丁青年时倾心的女子的命令,搭救但丁从另一条路走出绝境。
但丁在维吉尔的带领下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地狱共分9层,像一个大漏斗,上面宽下面窄。凡生前做过坏事的人的灵魂都被罚在地狱中受刑,并根据罪孽的大小安排在不同的层次,罪孽越重,越在下层,所受的刑也越重。例如,在地狱的第8层,诗人看到了已死的教皇尼古拉三世,以及许多死去的教皇和僧侣,他们的身体头朝下被埋在地洞中,两条腿仍在外面剧烈地扭动着,挣扎着。而地狱的第6层火狱窟,则是专替当时还活在世上的、迫害过诗人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准备的,他死后将在这里经受永久的折磨。
炼狱里的灵魂其罪孽比地狱中灵魂的罪孽轻些。这里分为7层,每一层分别住有犯过骄、妒、怒、情、贪、食等7种罪孽的亡魂。
他们经过烈火焚烧,断除孽根后,可以得到宽恕并升入天堂。
天堂里到处飘着吉祥的云朵和花瓣般的雨珠,住着生前正直行善的人,他们享受着永远的幸福。这里出现了圣女阿德丽采,她接替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了天堂。天堂分为九重。九重之上是上帝的天府。天府是上帝和天使们的住所,庄严光辉,充满了上帝的光和爱。
这便是《神曲》的主要内容。但丁在诗中所写的游历三界的所见所闻,很多都是意大利的现实生活,涉及了当时佛罗伦萨以至意大利复杂的党派斗争,涉及教皇和僧侣们的罪恶,也涉及贪官污吏及新兴资产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等。
如果说但丁总结了过去,那么佛罗伦萨的另一位大诗人彼特拉克(1304—1374)则展示了未来。他的主要贡献就是在14行诗的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因而被授予享誉整个欧洲的“桂冠诗人”称号。
彼特拉克出身于一个律师家庭,从少年时代起,他就非常喜爱文学、修辞,对古典作家的作品尤为倾倒。古罗马维吉尔的诗歌、西塞罗的讲演,常常令他如痴如醉。但作为律师的父亲认为他“不务正业”,希望他放弃文学、诗歌,去做一名法学家。从1316年到1326年,他先后被父亲送到法国的蒙特波利和意大利的波伦亚学习法律。这期间,他常和友人寻访古代遗迹,周游名山大川,饱览山光水色,也挥笔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作。他描绘斯佩西亚海湾静谧安宁的美景,威尼斯港口五光十色的世景人情,那不勒斯城热烈幽深的传统气氛;他赞美纯真的爱情,他歌颂自己美丽的祖国意大利。
1326年,彼特拉克的父亲去世,他得以放弃法学,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爱好。他回到法国南部的阿维农,担任了一个次要的教职。
打这以后,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用在旅游上,足迹遍及西欧各著名城市,结识了许多学者名流。他不惜金钱、不辞辛劳,收集拉丁文古代残稿,精心收藏希腊古代作品,对古罗马的遗物,诸如钱币、碑刻、雕像等都加以搜集收藏,不断探索其中蕴藏的人性,并首先提出了“人学”同“神学”的对立,他因此又获得了“人文之父”的美称。
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阿非利加》和《意大利颂》。其中《歌集》是他用意大利文写成的366首14行体抒情诗集。他的诗揭露罗马教廷是“野蛮凶狠的庙堂”,是“黑暗的监狱”,“是个充满欺骗的地方”,整个诗集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
《阿非利加》描述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这首用拉丁文写的长诗,最终并没有完成。诗中赞扬了击败迦太基统帅汉尼拔的罗马将领西庇阿,实际上也是对伟大的意大利民族的赞美。《意大利颂》表达的则是诗人反对封建割据、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在文学三杰中,薄伽丘(1313—1375)以“人文主义斗士”著称。
他向基督教会冲锋,为新时代呐喊,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创作的《十日谈》不仅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而且是歌颂爱情,赞美人生,追求幸福生活的杰作。由于《十日谈》充分展示了美好的人性,所以,人们把它与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为“人曲”。
据薄伽丘讲,《十日谈》中的100个故事都是有理有据的。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鼠疫。每天,甚至每个小时,都有大批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从3月到7月,病死的人达10万以上,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霎时坟场遍野,尸骨满地,惨不忍睹。这件事给同样在佛罗伦萨长大的薄伽丘以深刻影响。为了记下这场灾难,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用故事的形式,写下了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但没想到《十日谈》写完后,薄伽丘受到封建势力的迫害和打击,时常被教会派来的人咒骂和威胁。
他有一次愤怒至极,甚至想把所有的著作,包括《十日谈》全部烧毁,幸好他的朋友彼特拉克苦苦相劝,《十日谈》才得以留存至今。
意大利艺术三杰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三位举世瞩目的艺术巨匠。虽然他们在创作风格上各有特色,但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气息却是共同的,因而被并称为文艺复兴“艺术三杰”。
达·芬奇(1452—1519)从小就表现出艺术的天赋,14岁时到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和雕刻家佛洛基阿的画坊当学徒,他为了打好基本功而“画鸡蛋”的故事传誉世界。达·芬奇既是伟大而杰出的画家,还是现实主义绘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著的《绘画论》,把绘画诸要素,如光线、阴暗、透视、构图等整理成为科学的法则。为了忠实地表达自然,他曾深入地研究了解剖学、光学、力学、植物学,还长期观察动物的活动。为了研究人体的构造,他不顾教会禁例,亲自解剖过人体。达·芬奇绘画的代表作品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