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编的348卷的《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起到南宋宁宗时期止的历代典章制度的变化,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巨著。南宋的袁枢还首创编写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将每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简要地摘抄在一起,使人一目了然。这种本末体裁的著作在中国还是第一部。另外,宋代史学家们还重视对当代史的研究并著书立说,其中南宋李焘历40年功夫日积月累写成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共980卷,就是一部编年体的北宋史,有着相当影响。还有,在两宋时期,各州、府、县都很重视编写反映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现象等各方面情况的地方志,为后人保存了翔实的历史资料。
书画艺术在两宋时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才辈出,成就斐然。那位宋徽宗赵佶虽然治国无方,但却是位难得的艺术人才,不但画画得好,字也写得妙,还自创体式“瘦金书”,流传至今。其他画家有李公麟、李唐、范宽、马元、夏珪、米友仁、张择端、刘松年、李嵩、李成,等等;书画家苏轼、米芾,书法家黄庭坚、蔡京、岳飞等;还有后来投降了元朝的赵氏宗室赵孟頫都是影响至今的书画家。为培养绘画人才,宋朝廷还成立了“翰林图画院”。由于徽宗就是书画行家,他还将“画学”纳进科举考试的科目中。
宋初,李成和范宽的山水画就已取得很高成就,李成的《读碑窠石图》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对后世颇具影响。北宋后期的山水画以米芾、米友仁父子成就为最大,形成一大画派,他们的作品一方面对南宋院体水墨山水画影响甚深,更为重要的是开启了元明以来写意山水画的道路。宋徽宗的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花鸟、山水、人物画皆精。他的花鸟作品如《腊梅山禽图》、《杏花鹦鹉图》、《芙蓉锦鸡图》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手法细腻,相当精到。原赵佶画院老画家李唐的山水画风格一开南宋山水画新风,对南宋画院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他不仅山水画得好,人物画也相当不错,《采薇图》、《晋文公复国图》、《胡笳十八拍图》、《雪天运粮图》
等是其人物画的代表作。
南宋后半期的山水画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马远和夏珪两人,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马远出身于绘画世家,受过良好的艺术熏陶,具有深厚的创作功底。其代表作有《远山柳岸图》、《寒江独钓图》、《竹涧焚香图》等。夏珪的画在构图上和用笔用墨的方法上与马远相似,但他善作大幅长卷作品,他的画大都从平凡的风物中发掘出诗意。
《江头泊舟图》、《西湖柳艇图》、《溪山清元图》、《江山佳胜图》是其代表作。
宋代的人物画也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代表人物有李公麟、张择端、李嵩、刘松年等。李公麟使人物画起了转折性的变化和发展,他将人物画推向“文人画”的境地。张择端的长卷巨制《清明上河图》将宋代的人物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那像现代动画片一样的连续场景,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昌盛景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独特的全景式构图显得场景宏大,那喧闹的街市,众多的各式人等、场景,错落有致而风格各异的建筑,湍急的河流,无不使人如身历其境,似可看到人的表情,听到人的声音。此作在北宋的风俗画作品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相当突出的,中国的四大发明除造纸以外,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都是在宋代创新并得到广泛应用的。火药是古代的伟大发明,到宋代已经在民间被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后来发展到应用在军事上,就更具有重大意义了。南宋理宗时,用火药装置了一种射击性很强的战争武器“突火枪”,杀伤力很大。蒙古人在灭金、宋的战争中就大量地使用火枪火炮。后来,欧洲人用火药制造机枪火炮,在对外扩张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平民毕昇对久已盛行的雕版印刷进行改革,创造了既节省费用又缩短时间的活字印刷术,其影响十分深远,基本原理与近现代盛行的铅字排印方法完全相同。此项技术的发明,传播到全世界,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宋代的指南针也是在前人的指向工具“司南”的基础上做了重大改革而成,将过去以磁制成的不便随意应用的指南工具,改进成磁化了的钢针支撑放在一个刻有方位的盘中,制成灵便的“罗盘”,指向十分灵活,在中国和世界的航海事业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宋代的科学著作当首推北宋卓越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地质、气象、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医药和工程技术等广泛的领域,对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所达到的辉煌成就做了总结性的记录,在中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另外,宋代在兵法、天文、医药以及宗教等方面都有重要著述,在科学文化史上有着相当的作用和影响。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
13世纪上半叶,横跨欧亚大陆的诸多城市皆惨遭厄运:从东方的中国和朝鲜,到波斯、伊拉克和土耳其斯坦,直到西方的保加利亚、俄罗斯、波兰和匈牙利。中都(今北京)的豪华宫殿被夷为平地,伊斯兰文化的光辉首都撒马尔罕和巴格达遭到毁坏,全俄罗斯最繁荣的城市基辅则化为灰烬……当时,这一切灾难渊薮的所作所为者,正是来如暴风骤雨、去似肆虐狂风的蛮族蒙古人。
蒙古人在艰苦和原始的力量中崛起,最先散居在贝加尔湖和黑龙江上游的支流额尔古纳河两岸。中国唐代称他们为蒙兀室韦,宋辽金时期史书上有萌古、蒙古里和黑鞑靼等名称记载。他们生活在帐篷和露天中,逐水草而居,动物的皮革就是他们的衣服,“他们能吃一切东西,甚至虱子”。他们长期过着游牧和原始渔猎生活,大部分时光都在马背上度过,喜爱研习战法,每个成年男子都是优秀的骑兵,都是匕首和刀剑的专家,且射术准确无比。
在13世纪初,蒙古刚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还保留着以掠夺为荣耀的遗风。他们从汉族人那里学会了使用火炮和飞火枪等攻城武器,更是如虎添翼,大大加强了军事力量,从而使他们成为一支不可抵挡的力量。
也就是在这个世纪初,蒙古人在孛儿只斤贵族铁木真(1162—1227)的领导下,完成了各主要部落的统一。1206年,在斡难河畔召开的各部落首领大会,共推铁木真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
(大地之主)。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后,自觉羽翼丰满,条件成熟,就依靠他那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外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
就是这位大汗,以他的武勇和胆略,驱动着千万铁蹄,东征西讨,践踏了文明,涂炭了生灵,造成了极大的普遍惊恐。基督教西方的编年史家马修·帕里斯将其称为“可怕的撒旦民族”,“他们穿过高加索险固的山岩,如同魔鬼般从塔尔塔罗斯地狱中涌出。他们像蝗虫一样漫过大地,给欧洲东部带来了可怕的劫难,纵火、屠杀,使之一片荒凉”。
1219年秋,成吉思汗以他的商队和使臣被中亚花剌子模人所杀为借口,率20万大军入侵花剌子模,其势锐不可挡。花剌子模各城相继失守,中亚各地几乎全被蒙古大军侵占。1221年,当花剌子模的乌尔鞬赤城陷落时,蒙古军对全城大肆屠杀抢掠奸淫了13天,男女老幼130万人无一幸存,他们还将砍下的头颅垒成了一座恐怖的金字塔,犹嫌不足,又决堤引水灌城。中亚的肥沃地区,因灌溉设备和堤防遭严重破坏,变成了一片废墟。历史上从没有一个文明曾如此突然地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当血腥的屠杀过去之后,留下来只是中断或阻塞的河流,学校和图书馆化为灰烬,人口几乎死伤殆尽,中亚人遭遇了精神上前所未有的崩溃。接着,蒙古军又越过高加索,进入顿河、伏尔加河及里海一带。到13世纪30年代,蒙古的疆域已扩展到中国的黄河流域、朝鲜半岛、中亚和伊朗大部、西伯利亚南部和高加索的一部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为了统治这个庞大帝国,成吉思汗在1227年将帝国分封给他的四个儿子。长子术赤领有东自额尔齐斯河,西至咸海及里海以北的广阔领土;次子察合台分得花剌子模以东的中亚一带;三子窝阔台领有天山南北路;四子拖雷领有蒙古本部及中国北部。以后随着征服地的扩大,形成了四大汗国:
蒙古以西的窝阔台汗国、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察合台汗国、西亚的伊儿汗国、南俄与西伯利亚南部的钦察汗国。这四个汗国在名义上臣属于大汗,实际上是独立的国家。
13世纪50年代后期,蒙古人又开始对亚洲西部地区展开侵略。1256年,拖雷的儿子旭烈兀侵入伊朗,直逼两河流域;1258年攻陷巴格达,致使阿拔斯王朝统治下的阿拉伯帝国覆灭。然后,旭烈兀继续向西挺进,直抵大马士革。但这次蒙古铁蹄在大马士革的阿音扎鲁特被埃及苏丹军队力阻,惨遭失败。
1260年,旭烈兀的另两个兄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对蒙古腹地和中国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内战,历经4年,忽必烈在1264年最终获胜,被称为“大汗”。这位蒙古大汗的继任者,与他的那些纠纠武夫的前任不同,他在中国思想影响的环境中长大,曾受教于中国儒家学者姚基,有文化有教养,政治上精明灵活。他的趣味与习惯越来越中国化,以至于觉得中国是自己必然的家,他的先祖荒凉乏味的草原沙漠生活离他愈来愈远。1256年,他下令在中国北部开平(后更名为上都)建造避暑行宫,4年后,又在中都废墟的东北处建造冬季都城,至1270年蔚为壮观的新城竣工。1271年忽必烈宣布建立元朝,定都燕京(次年改称大都)。1279年元军再次南下,彻底灭掉南宋王朝。至此,自成吉思汗首次入侵南宋约70年后,忽必烈最终完成了对中国的征服,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忽必烈自任第一位皇帝,实现了过上纯粹的中国式生活的理想。宫廷里一式中国装饰,中国气派,宫女彩娥,姬妾成群,文臣武将,前呼后拥,朝上朝下,威仪万方。他以传统的中国眼光看待自己,在中国的土地上向蒙古人发号施令,各式人等都要纳礼进贡,从而煽起了蒙古内部的反叛之火,但都被他镇压了下去,他还是稳稳地住在中国的大都。他把中国看得比蒙古本身还要弥足珍贵。
忽必烈在位时有一件事很值得一提,就是在1275年他见到了东欧来的威尼斯青年马可·波罗,任用他做了17年的特使,派他遍行蒙古帝国办事。马可·波罗成了沟通东西方的桥梁,尤其他的《马可·波罗行记》一书,更是颇有影响,展示了蒙古统治时期百姓、官员及皇帝生活及统治的画面。
忽必烈的目标是把他的中国建为真正的世界中心,为此目的,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张战争。他派兵对日本和今天的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等五国进攻。但因蒙古人的作战本领倚重于骑兵,东南亚的丛林和浩瀚大海他们难以对付,所以吃败仗是情理中事。1281年的最后一次远征以数万蒙古人被杀和被俘而告终。
1294年,79岁的忽必烈去世,其后元朝又延续了74年。由于忽必烈子孙间争权夺利,内讧不已,蒙、汉贵族地主横征暴敛,贪婪腐败,导致元朝气数丧尽,1368年,元朝为贫民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大军所倾覆。明朝建立,朱元璋登极,是为明太祖。
蒙古的腐朽不只限于中国,从13世纪晚期起,整个蒙古帝国都在快速滑向衰落的深渊。
在波斯的伊儿汗国,蒙古人弄得一塌糊涂。有时竟达五分之四的高赋税使得经济衰退,社会动荡不安,官民矛盾重重,加之官僚腐败不堪,各封建主集团之间连年混战,人民起义风起云涌,致使伊儿汗国气息奄奄,日薄西山,至1335年,终于陷入土崩瓦解、分裂割据的境地。
相较之下,统治罗斯和中亚的金帐汗国要持久得多,他们凭着刀剑之力就足以使他们的臣民乖乖地听话,老老实实地贡礼纳税。
因为与中国和波斯相比,这些地方原始蒙昧,无需征服者以多么精密的政府机器去统治他们。金帐汗国统治时期,只要当地分裂的公国纳贡效忠,就可保住其公国君主宝座。此种方法十分有效,130多年没遇到大的麻烦,两厢平安,各得其所。即使后来渐失效用,还陆续沿用了两个半世纪。
与此同时,东方的蒙古传统主义者与那些信奉伊斯兰教大讲波斯语的蒙古人发生了多年的内部纷争,察合台汗国最终于1318年分裂为东西两个独立国家。可能是其民族掠夺和好战本性使然,闹得至亲分裂尚且不足,还要长年混战不休。最后,已经突厥化的蒙古封建主、原来是个士兵的帖木儿,在1369年将西察合台的统治者掀下宝座,自己爬了上去,改称苏丹。他甫一上台,就显露出祖宗遗传下来的扩张本性,马上组成一支强大的军队,开始对外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1380年进攻伊儿汗国,迅即占领伊朗和阿富汗。1390年北攻钦察汗国。1393年又占领美索不达米亚,进兵南高加索。1398年入侵印度,攻陷德里。1399年侵入小亚细亚。
1402年在安卡拉附近打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俘获苏丹巴耶塞特。至此,形成了包括中亚、西亚辽阔地区的封建大帝国。倒是战功赫赫,却也恶行累累。
帖木儿,一般被称为“跛子帖木儿”。有人说他是整个欧洲臭名昭著的“泰摩兰”,全部中西亚的祸水。他对被征服地区大肆进行烧杀抢掠,使征服地区遭到严重破坏。1405年,他又头脑发胀,狂想远征中国,只是天不假时,他带着美梦病死在浩浩荡荡的行军途中。
帖木儿死后,他的后裔统治伊朗东部呼罗珊一带和中亚地区。
15世纪后期,封建主混战不休,帝国陷于分裂。1500年,北方的游牧部落乌兹别克人乘机侵入中亚,占领帝国全部领土,帖木儿帝国随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