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区),以及东市、西市两个集中的市场。城内有良好的绿化和给排水系统,城外有景色秀丽的游览区。这座由隋朝建筑家宇文恺等设计建筑并经唐朝建筑家阎立德等加工扩建的城市,设计严密,规模宏伟,拥有近200万人口,堪称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另外,唐代的佛塔建筑也很多,保存至今最有名的有西安大、小雁塔,特别是武则天时期于长安慈恩寺兴建的大雁塔更为著名,大雁塔是按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图样设计建造的,共7层,高64米,为密檐楼阁式,可以攀登。在唐代考中进士的人,都要到这里题名留念,故称“雁塔题名”。
唐代时佛教已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唐以前的400多年间,中国处于长期混乱的分裂局面中,国家衰微,政治腐败,政权频更,生灵涂炭。就在这种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非常时期,产生于公元前500年的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佛教广为流行,来自西方的佛教大师络绎不绝,寺院遍地,僧侣甚众,连一些皇帝都笃信无疑。
那位梁武帝曾数次舍身佛寺,均由臣下出钱赎回。这大约是与佛教的教义契合了人的心理大有关系。佛教主张静坐修心,破除妄想,以求得心灵上的解脱,这正好给处在混乱不堪年代里的人们找到了精神上的庇护所。
然而直到唐时,译成汉文的佛教典籍仍然不多。最先传入并翻译的大都是“小乘”经典,到东晋时才译出“大乘空宗”的经论,到南北朝中后期才有人译出“大乘有宗”。唐代高僧玄奘(602—664,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当时研究佛经是从“大乘有宗”入手的。但他在国内遍访名师,仍感到所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即印度)学习,求得“真经”。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赴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贤法师受学。据说,在当时的那烂陀寺主、客僧众1万多人中,通晓20部佛经理论的有1000多人,通晓30部的有500人,通晓50部的连玄奘在内也只有10人,而年近百岁、被尊称为“正法藏”的戒贤法师竟然通晓大乘、小乘佛教以及婆罗门教的全部经论。
玄奘在那烂陀寺早晚不辍地潜心钻研了5年佛教经论。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天竺。最后,在公元645年,他前后历时18年、行程2.5万公里、游历了当时110个国家,带着500多夹共650多部佛教“真经”,回到了唐朝长安城。此后,他译出经、论75部,凡1335卷。所译经籍,对丰富和传播中国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世称“新译”。
玄奘曾编译《成唯识论》,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还撰有《大唐西域记》一书。
由于他的卓越成就,所以民间广泛流传他的故事。如元朝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等,都是从他的故事发展演化而来的。
宋太祖与大宋的荣耀
唐朝907年灭亡后,在中原一带,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出现,史称五代。与此同时,在南方与河东(今山西中部)地区,也先后交错出现过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割据局面一直持续到960年,中国又要改朝换代了,另一个皇帝将驾临新朝。这就是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
宋代中国,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方面均领先于世界。
赵匡胤是燕涿州人,在后周时随世宗作战有功,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统领着精锐的京城禁军。公元959年,周世宗死后,其7岁幼子宗训继位,是为恭帝,赵又兼任防守京师汴梁(开封)的节度使。第二年的建隆元年,按事先预谋好的方案,镇、定二州谎报辽朝和北汉兵南侵,宰相范质等派赵匡胤领禁军出城抵御。当军队行至汴梁以北20公里的陈桥驿时,在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一班将领的一手策划下,深夜五鼓,军士们一齐聚集在陈桥驿门,宣言要请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为天子。天刚亮时,又蜂拥至赵匡胤住所,由赵匡义入内,传达军士们的请求。诸将露刃于庭,赵匡胤的的爱将罗彦瓌大声叫嚷道:“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于是他们就将预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高呼万岁,将赵匡胤扶上马,返回京城登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赵匡胤以和平手段,兵不血刃地夺得了皇位。他将国号定为“宋”,帝号“太祖”,开始了对中国的有效统治。
长期的内乱,无情的战争,被撕成碎片的中国河山已很难再现完美了。在南方,帝国的权威再也达不到北部湾了,因为越南在唐朝衰亡之后的动荡期间已摆脱了中国人的控制而赢得了独立。在北方,宋朝的力量甚至还不能及于长城。因为与蒙古人相似的“马上民族”契丹,在上个世纪就已跨越长城,建立了一个包括现在北京地区在内的强大的辽帝国。与契丹西部毗邻的党项人建立了西夏王朝,领有包括内蒙古高原和中国北方同中东进行贸易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东端。虽然大宋将契丹和党项视为野蛮人而轻视他们,但实际上他们却是时刻威胁北宋安全的可怕的力量。宋王朝的统治者们对付北部边境威胁的办法,就是以高额的贡奉换取边境暂时的安宁。
整个11世纪,大宋只领有从北方的长城到华东和从西部西藏的山脚到华南大海的领土,面积刚刚超过250万平方公里。但令人欣慰的是,帝国仍保持完整。随着多年的和平发展,商业的繁荣,还有政治上的长期稳定,中国社会还是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宋太祖亲政伊始,面临最紧迫的任务就是需要重新统一已经分裂的国家,人民在经历了50年的战乱之后也急需得到安宁。太祖还设法使掌管北方各州的将领接受他的统治。当他在北方建成了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政府之后,就开始以武力收复为地方政权占据的南方地区。至979年,统一大业最终完成。
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治理国家了,宋太祖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始削弱将领的权力;同时把军队完全置于文官的控制之下。他将禁军一分为三,其将领有事单独直接向皇帝奏报,并把边境驻军的换防期定为三年,这样就能使士兵忠心于都城的大本营而不是当地的将领。他还让由文官组建的枢密院负责监督部队并作整体的调动。这些措施确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宋王朝经过八位皇帝的相继治理,在一个半世纪里,社会趋于稳定,经济也开始繁荣起来,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宋代中国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均领先于世界。
宋代从王朝兴起时仅有6000万人口,到公元1100年时已骤增到了1亿。王朝也越来越商业化和城市化了。原来参与治国的旧的军事贵族让位于受过教育的文职人员。这些政府官员的产生,都是通过对所有人开放的科举考试公平选拔的,在11世纪,大约40%的主要官员是平民子弟。
京城汴梁位于黄河流域生产发达的华北平原的中心,在那时已是一个差不多拥有100万人口的繁华大都会了,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上都有着十分显赫的地位。它那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一幅长卷作品《清明上河图》里有着精彩生动的表现。
隋炀帝开凿的那条大运河已经成了贯通中国南北的水路大动脉,沿途的一些城市也发展成繁荣昌盛的大都市。由于古时交通不便,南方的商人和远足的行人,大多由运河乘船运货或代步南来北往,运河河面上,各种船只载着种种货物和各色人等川流不息;沿途城市的河道边,林林总总的各类船只如积雨云般覆盖在水面上,使河道如同交通拥挤的街市。商业的发达,人员的流动,造就了一些城市的不断扩大,昌盛繁华。古时,沿运河流域由北至南的城市如淮安(今楚州)、扬州、苏州和杭州,都是有着几十万人口的大城市,被誉为“四大都市”。
在宋朝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北方的辽和西夏总是在一旁虎视眈眈。1004年契丹又在边境闹事,宋还是采取忍辱纳贡的方法避免了又一次的进攻威胁,并答应每年再增岁币。边境防卫凸显出来的危机,政府管理体制中暴露出来的深层问题,国家机器低效率的运转,官僚的腐朽,财政的亏空,人民的反抗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使统治者惊醒。当时在位的宋仁宗赵祯转向他的谋臣们寻求解决办法,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就设计出一些应对措施。但这些新措施威胁到官僚们的切身利益,非但未能推行,连范仲淹和他的盟友也被保守派赶出了朝廷。
1069年,性情耿拗的著名散文家兼诗人王安石当上了掌权的宰相,面对军事和财政的进一步恶化,他决心开始推行“新政”变法,对军事、税收体制、教育、贸易、货币供应、土地和官僚的职能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更触动了官僚阶层和地主的利益。他们对王安石的新法群起而攻之,连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历史学家司马光和数学家邵雍等人也极力反对。经过数度较量,王安石的变法归于失败,他也于1076年10月罢相归田。这次变法不仅收效甚微,而且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斗争更使国家的精英阶层元气大伤,从而严重地削弱了政府的力量。
仁宗死后,又经神宗、哲宗两朝,两派斗争愈烈,腐败成风。宋王朝的国力更被大加削弱。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哲宗去世,徽宗赵佶即位,变法派再次遭到沉重打击,宋朝对外妥协苟安、对内因循守旧,进入了更加黑暗更加腐朽的阶段。到1127年,金朝大军南侵俘虏了宋徽宗和钦宗,宋朝昏庸的君臣这才饱尝了苟安守旧的苦果。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正月,金军向宋索要巨额金银。宋倾国库以献未使金军满意,钦宗派员搜刮天下,所得仍未获金军欢心。最后,金军竟将皇帝的玉玺、仪仗、天下州府图、各种珍宝玉器、技艺百工、妇女内侍、僧道医卜、娼优后妃、亲王贵族等一并掳走,徽宗、钦宗也被押往金营,史称“靖康之难”。随后,金朝下令废掉徽钦二帝,充当奴隶,封徽宗为“昏德公”,至此,北宋宣告灭亡。
1127年5月,宋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号高宗,延续了赵宋政权,史称南宋。第二年,定都杭州(临安府)。此后,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的半壁江山,又苟延残喘了一个半世纪。伴随着宋、金斗争,后来的宋、元斗争以及朝廷内部斗争的发展,南宋王朝大体经历了抗战———投降———再抗战———再投降这样一个醉生梦死的历史过程,统治更加腐败不堪。
1234年,金朝被蒙古大草原上崛起的成吉思汗的蒙古军灭亡。从1235年到1241年,窝阔台先后4次率蒙古大军南侵。这时蒙古军已横扫欧亚,占领中国北方大部。1260年3月,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第三子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并于1271年11月定都燕京(次年改称大都),取中国《易经》一书中“大哉乾元”之意,将国号定为“大元”,是为元朝。
忽必烈素有鸿鹄之志,意欲统治整个中国。早在1251年他曾亲率大军进攻鄂州,建国后的1276年,他的部将伯颜奉命继续南侵,并最终攻克南宋老巢临安府,恭宗跪降。但是,南宋一些不屈的臣民仍在顽强抵抗。其中以文天祥、张世杰和陆秀夫最为坚决。
1279年,陆秀夫负幼帝赵昺投海而死,张世杰乘船突围,遇暴风,船覆,亦死于海中。文天祥在赣州战败,后在广东海丰北面的五坡岭被俘,被押至大都。他坚贞不屈,拒降元朝,被害。至此,南宋彻底灭亡。
两宋虽然已成过眼烟云,但那个时期所留下的文化成就却使人难忘。
中国的哲学到了宋朝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以讨论理气和心性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这就是所谓的“理学”,又称道学。它在改造儒学的基础上,又吸收了佛、道思想中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一些因子。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几个重要的流派,其中以朱熹和程颢、程颐兄弟两派最为突出,史称“朱程理学”。尤其是朱熹,更是集理学之大成。
理学之所以能为后来的统治者所器重,是因为某些理学家有意无意地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他们说,理学就是伦理道理,就是统治制度,三纲五常。这些都是先天地而存在的,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他们强调君权、父权、夫权都是绝对的。
宋朝在文学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更加令人瞩目。像诗在唐时发展到鼎盛阶段一样,词在宋时创作上出现了空前的繁盛,历来所说的“唐诗宋词”就是指诗和词的创作在这两个时期所取得的肯定地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都是名噪一时的大散文家、诗词家,享有盛誉的诗人词家还有范仲淹、陆游、秦观、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梅尧臣、苏舜钦等。最著名的词家有李清照、辛弃疾、柳永等,均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在宋代,由于城市经济的发达,有一种被称为“说话”的娱乐形式出现了,它是当时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是适应广大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宋时的“话”就是故事的意思,说话就是讲故事,说话的底本就叫“话本”。所讲的故事题材广泛,有历史、传奇、灵怪、公案等。讲历史叫“讲史”,说故事叫“小说”,小说最受欢迎。
话本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元以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都是在宋代话本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再创作而成的。
早自周朝起,中国文明就已经高度文字化了,到了宋朝,中国堪称全世界拥有文字典籍最多最丰富的国家。在两宋时期,史学园地也出现了繁荣景象,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史学家。史学著作最有影响的,就是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该书共294卷,文字简练,记事周详。上起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后周亡于宋朝的前夕,共记载了中国古代1362年的历史。该著作是中国史学上的一个创举。
另外,宋代还完成了几部断代史著作,如欧阳修的《五代史记》、李昉等编著的《旧五代史》,比较详尽地叙述了史事,保存了相当丰富的材料。还有欧阳修编辑的《新唐书》,也是不可多得的史学著作。
除了断代史著作外,又出现了几部卷帙浩大的通史著作。史学家郑樵编著的《通志》共200卷,是一部贯穿历代史事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