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7900000022

第22章 政治的本质(1)

通过前面对于利益的本质、利益作为价值的特性所进行的分析和对利益所做的分类,凡是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都会认识到,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确实是至理名言。但是,在这里,有两个词需要进一步思考。一个是“有关”,另一个是“奋斗”。第一关于“有关”,既然人们的奋斗都同利益有关,那么,人们会问,人们的奋斗与其什么利益有关?是经济利益还是非经济利益?是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等等;在不同情况下,人与其利益是什么样的关系?是直接关系还是间接关系?是可以选择的关系还是生死攸关的关系?等等。第二关于“奋斗”,既然人们都是为利益而奋斗,那么,在不同的情况下,人们奋斗的方式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前面虽然已有笼统的论述,但还远远不够。为什么呢?因为人为了利益,不论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奋斗中,还是在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奋斗中,在创造出经济利益或者精神利益的条件下,都有一个调整相互利益关系的问题,而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利益的关系仍然是奋斗,这种奋斗的方式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方式,同时,也有不同的机制。但是,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最有效的最复杂的活动方式和机制是什么呢?这就是政治。所以,在对利益问题研究之后,我们转入对政治问题的探讨。

一、认识政治的方法

在前三章的论述中,我们通过对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关于政治的思想认识发现,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历史久远,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极其丰富,这就导致了人们用不同的方法认识政治的问题。同时,由于认识方法不同,由于各个认识者活动的舞台不同,因此,对政治得出的观点也就不同。在这里,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观点一一罗列出来,而只能以分类归纳的方法,把对政治有影响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一归类,这些观点有:(1)伦理政治观,即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2)权术政治观,即把政治说成是权术或者权谋。(3)法律政治观,即认为政治就是立法、执法、守法的过程。(4)管理政治观,认为政治就是管理众人的事情。(5)政党政治观,认为政治就是政党争权夺利的交易活动〔2〕。客观地说,这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意义上,都是对政治的一个侧面的反映,而缺乏对政治的系统认识。同时,这些观点,也掩盖了认识者的基本立场,即代表谁来认识政治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观察方法,总体上是科学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但是,由于现实斗争的紧迫性和流变性,由于政治生活内容的复杂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没有、或者也没来得及给政治作确切的定义,而只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在不同时期结合不同的问题对政治作了许多论断。这些论断研究,反映出马克思主义认识政治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个基本点:

第一,立场论。即认为政治是一个立场问题,是为谁服务的问题。例如,列宁说:“什么是政治?(1)无产阶级先锋队对它的群众。(2)无产阶级对农民。(3)无产阶级(和农民)对资产阶级。”〔3〕这就是说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的,政治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如,江泽民在《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中说:“这里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我们的高级干部,绝大多数是同中央保持一致的。”〔4〕这也是用立场论的方法认识政治的。

第二,利益论。这是从利益的角度认识政治的。例如,邓小平在1979年说:“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5〕同时,他又强调:“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6〕列宁在1920年说:“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供应更多的煤炭,积极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7〕这些都是从抓住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的方法来认识政治的。

第三,活动论。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斗争论。这是认为政治就是阶级斗争的活动。例如,马克思说:“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8〕毛泽东说:“政治,不论革命的反革命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个人的行为。”〔9〕二是认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活动。例如,列宁说:“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的活动方式、任务和内容。”〔10〕第四,关系论。这是认为政治就是各种主体之间的关系。例如,列宁说:“政治是各个民族、各个阶级等等之间的关系。”〔11〕同时,它又是“一切阶级和阶层同国家和政府的关系”〔12〕。毛泽东说:“在人民有了自己的政权以后……彻底消灭了阶级以后,单就国内情况来说,政治就完全是人民的内部关系。”〔13〕第五,大局论。邓小平说:“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14〕第六,政权论。列宁说:“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结构。”〔15〕又说:“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16〕这都是从政权在政治的地位来认识政治的。

第七,形式论。“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17〕。邓小平说:“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18〕这是把政治作为经济的表现形式和对经济的重要性来认识政治的。

第八,政党论。毛泽东说:“政治社会的第一类就是党派。”〔19〕“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20〕。这是从政党的社会地位来认识政治的。

以上几个基本点,是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不同认识所作的概括,虽然,这些概括未必全面,如果换一个角度,可能还会有不同的概括。但是,上述概括反映了两点:其一,观察和认识政治问题必须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方法,其二,在总体方法论的指导下,必须与时俱进,结合当时的现实斗争和形势需要来认识政治,而不能把政治教条化。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虽然马克思主义没有对政治做出确切的界定,但是,她的认识方法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对我们认识政治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那么,到底如何来把握政治的本质呢?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认识,即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第一,从事物之所以为某物而与它物相区别的规定性来认识事物的本质。第二,从“事物在动变中所起的质变与动变差异”来把握其本质〔21〕。第三,从当时所处的现实环境来认识事物。第四,从自己研究的需要和领域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也就是从事物的区别,事物的动态变化性,当时的时间、地点、条件,人们现实的需要等四个方面来掌握政治的本质。

下面,我们根据这种科学的认识方法,从研究利益与政治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对政治的本质进行研究。

二、政治的本质

依据上述的认识方法,结合现实生活的历史发展,从利益的领域来认识政治,简要地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谓政治,就是特定社会中各个权力主体围绕着政权对利益进行权威性的调控所展开的活动及其所结成的关系。具体说来,政治的这种内涵,包括着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政治的载体是权力主体

这是回答谁来进行政治活动的问题。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先简要说明一下什么是载体。载体原在科学技术上是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工业上用来传递热能的介质就是载体。把载体这个概念引入政治学领域,是说政治的活动是靠权力主体来进行的。如果没有权力主体,那就无所谓政治了。那么,什么是权力主体呢?所谓权力主体,就是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和居于支配能力的行为者。为什么叫权力主体呢?因为,一般地讲,权力是某一主体根据需要影响另一主体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运用和发挥可以引起某种特定局面或结果的产生。这样,权力就表现为力量、作用和结果的结合。因此,我们把能支配其他主体的主体叫做权力主体。但是,在政治活动中,各个主体都想通过自己的权力来作用于其他主体,从而产生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因此,我们称其为权力主体。

权力主体的表现形式一般是多样性、差异性、互动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多样性是说由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各个主体因拥有资源的不同而导致其支配力的不同,从而产生各种权力主体。权力主体一般分为:个体性权力主体和群体性权力主体。个体权力主体包括:以一定身份参加政治活动的个人,如国家元首、政治集团领袖、议员等,还包括公民和政治集团的成员等;群体性权力主体包括:集团、阶级、政党、工会组织、政府、民族、国家等。个体性权力主体与群体性权力主体之间,个体性权力主体往往受一定的群体性权力主体的利益和观念的支配,或者是个体性权力主体代表群体性权力主体进行活动;群体性权力主体是政治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它决定政治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进程。这就是权力主体的多样性。

权力主体的差异性,是指权力主体由于能力和利益的大小不同,而在权力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有的权力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地位,有的则不是。例如,在政治关系中,统治地位和被统治地位、领导与被领导等,都是权力主体地位差异性的表现。

互动性是说由于各种利益的驱动,各个权力主体之间都要进行各种活动,发生各种关系,从而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可变性是说权力主体之间由于互相作用和影响而产生的结果具有变化性。即权力主体因实力对比的变化而导致其在相互关系中的地位发生变化。例如,通过变革(革命或者议会活动)使某一原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权力主体,上升为居支配地位的权力主体。

权力主体由于其权力的辐射范围和运用程度的不同而在政治中的作用不同。在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权力主体可以在国家主权所管辖的范围内运用其权力。同时,由于掌握着国家机器,其权力实施的程度也高。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权力主体或者被领导地位的权力主体,只能在其内部范围行使权力,它对处于统治地位的权力主体在政治中只能起到某种制约和影响的作用,其权力的实施程度则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在其主体内部,权力实施的程度高,二是对其主体外部而言,权力实施的程度低。但不管怎样,政治就是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二)政治的客体是利益和政权的统一

在上面,我们论述了政治是权力主体的关系和活动。那么,权力主体认识和活动的对象是什么呢?即客体是什么呢?这就是利益和政权。为什么呢?因为,主体只有在同利益和政权这两种现实的对象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其权力主体的价值来。因此,政治作为权力主体的活动,它的客体是利益与政权的统一。具体地说,它表现在如下几点:

1.政治的根源和目的是利益。从根源性来说,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占有资源的不同或者其他能力的差异,以阶级和集团为主的各权力主体之间,在利益上必然发生各种矛盾,其中首先的、最常见的是经济利益必然发生矛盾甚至冲突。为了不使利益冲突的各方把自己和社会在斗争中毁灭,从而把冲突保持在一定的秩序的范围内,这就必须建立一种由社会中产生并在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缓和或者控制冲突的力量和设施,这就是国家。这样,各权力主体为了利益在国家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斗争只是活动方式之一),以及各种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状况和结果,便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从动机和目的来说,当国家一旦出现,各个权力主体无论以何种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其动机和目的都在于通过国家机器来确认和保护其各方面的利益,并力图顺利实现其利益。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22〕。正是由于政治的根源和目的,决定了政治是利益的集中表现。

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说明,就是有些人根据“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个论断,就提出政治的根源是经济的结论,这是值得思考的。因为,经济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有时指经济活动,有时指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有时指各个经济部门的总和,有时指节约,有时本身就指经世济民,治理国家。而这么多的内容,政治到底集中表现哪一个方面呢?这样的高度概括,确实存在着指代不明的问题。而这往往是人们争论甚至吵架的原因。如果包括了经济上述的各种内容,那么,政治和经济又有什么区别?如果仅指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一个主要方面,那么,经济的其他方面与政治的关系是什么呢?政治体现它们与否?这些都是说不清楚的。有人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说政治是经济利益的集中表现,那么,主体的利益仅仅是经济利益吗?民主、自由、精神、安全等利益需要,在社会关系中都不是人们的利益吗?这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还有,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或者所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利益需要。这样,经济本身只是实现主体利益的手段。而把实现人们利益的手段当作目的,这本身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那么,说政治的根源是经济,其错误则是不言自明的。我们认为,政治的根源是利益,所有的经济不过是创造或者实现利益的手段之一而已,而不能说政治的根源是经济。

2.政治的核心是政权。既然政治的根源是利益,政治是利益的集中表现,那么,各个权力主体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如何才具有权威性呢?即怎样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和尊重呢?这就需要政权。之所以如此,这是由国家政权的性质和特征所决定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性质上说,“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23〕。国家的这种性质说明了政权掌握在谁手里,谁对利益的调控就具有权威性。而对利益的调控结果不论表面形式如何,其实质必然是对掌权者(或者叫调控者)有利。

同类推荐
  • 转型时期中国投资领域的政府行为研究:基于公共管理者视角

    转型时期中国投资领域的政府行为研究:基于公共管理者视角

    本书介绍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行为、投资领域政府行为及其基本框架、转型时期中国投资领域行为比较研究、1998年以来中国投资领域地方政府行为分析、规范转型时期中国投资领域政府行为的思考等内容。
  • 干部是干出来的:做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

    干部是干出来的:做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

    本书阐述了党的事业是干部引领群众干出来的工作理念,提出了干部要带头干、肯干、能干、敢干、苦干、实干的要求。
  • 中国发展大战略: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中国发展大战略: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本书内容包括:毛泽东邓小平对现代化历史主题的认同和深化,战略目标:从“四个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战略步骤:从“两步走”到“三步走” 等。
  • 求真·立论·献策

    求真·立论·献策

    本书收录了《关于加快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并发挥其在长三角作用的调研报告》、《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关于我省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我省流动人口中女职工劳动权益状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村规模调整调研情况的报告》等。
  • 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

    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

    《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围绕战后的日本外交、对外政策和主要对外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战后20世纪50年代日本所确立的所谓“日美基轴外交”、“联合国中心外交”和“亚洲一员外交”,以及日本对东南亚外交、对朝鲜半岛外交和对苏(俄)外交等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战后日本外交的主要脉络及特点。作者对战后各个时期的中日关系和目前中日关系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深入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评价。
热门推荐
  • 肥胖千金大转变

    肥胖千金大转变

    夏家有一位温柔优雅帅气的少爷,和一位胖胖单纯有时腹黑可爱的千金。校园遇真爱,冷酷腹黑PK夏家千金。遭遇渣男的她,蝶变新生,变成超级美少女。“夜雨辰,我又打赢你了,来来来,请吃饭。”某美女邪魅的笑着夜雨辰潇洒的拿起凳子上的外套,走出去。某美女也知道他是请她吃饭了。于是,两人愉快的共进了午餐!
  • 今生疏狂

    今生疏狂

    血树齐曜,大玄群起,在这个冷漠的世界,总有一些人要用炽热的心感化世界。九歌,一个有些圣母婊的男孩.......
  • 始文大陆

    始文大陆

    恨己无能,恨天不公,一腔怒火,点燃生命希望之灯,陆离天从此修力、练气、凝神,以为不朽!
  • 千年追爱之魔王狐妃

    千年追爱之魔王狐妃

    你问她为何如此拼命。她笑得云淡风轻,理由啊,我想不起来了。——有时候不是想不起来,而是只想烂在自己的心口上,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啊,除了她心上的那个人,其他人都是外人罢
  • 内经评文

    内经评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七块玉

    七块玉

    一个人的命运可以被什么所改变。也许就是你走在街道上,不小心撞倒何人,不小心拾起某物,那时,命运的齿轮将会转动,当它停下之时,你便只有努力向前,冲破这人间的枷锁!我写的不是种马流,也不是废柴流,只是对于我们如果进入小说之后,我们的看法和情感的表达。一个真正的男人成长的日记,人生难磨,只有目标才能成就一个人的辉煌!一个获得了七块玉力量的男人,却放弃了获得她,赢了这个世界,输了她,他感到自己一无所有。
  • 安少诱宠:萌妻乖乖求推倒

    安少诱宠:萌妻乖乖求推倒

    【一对一暖心宠文】欢迎大家入坑~一句话简介:这是一个高冷腹黑男神耍尽心机,骗到一个软萌逗比吃货,然后两人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过日子的小故事~正经版简介:男神看上了萌妹,怎么办?自然是拐回家凉拌咯!君子曰:谋妻有道,徐徐图之!他是京城安家少主,她是江城顾家养女。他身份高贵,腹黑高冷,嚣张不可一世!她身世成谜,俏皮可爱,安静不了一时!初遇,她意外救了他,他一见钟情。安少认为救命之恩理应以身相许!再一次见她,他果断转学而来,成了学神是意外,主要目的还是将萌妹拐回家宠宠宠上天!毕业后,两人一起回到京城,人人都说她配不上他,她委屈地抱住安奕寒控诉,“一一,她们说我高攀了你。”安奕寒温柔地抚摸怀中的小女人,“没事儿~她们高攀不起。”小剧场一【吃饭最大】校园里,晓安湖畔,杨柳依依,安奕寒看着目光温柔地看着前面的蹦蹦跳跳地女孩,“阿沫,你慢点走!”顾沫回头,“快点快点!要来不及了!”安奕寒无奈,“不就是一餐饭吗,你用得着这么着急?”顾沫终于忍不住,往回跑到安奕寒身边,拉着他的袖子就往前扯。“当然着急!玉成锦绣今天新开张,打五折!去迟了就没座位了!”安奕寒笑了笑,“傻瓜,玉成锦绣本来就是为你而开的,随你什么时候去都是免费的。”小剧场二【谁更好看】某日在家。“阿沫~”“干嘛!我在看书呢。”顾沫一脸娇羞地轻推着正在旁边亲舔她耳朵的男人。“书哪能有我好看?”安奕寒声音蛊惑。“这怎么能比……”顾沫满脸通红,连说话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了。“阿沫说的对,这破书确实没法和我比!”安奕寒说罢将顾沫手中碍眼的书一扔,拉过顾沫的身子来了一记绵长的热吻,最后吻着吻着顾沫就不知天南地北了,也更加不知道什么时候战场从书房转移到了卧室。顾沫这才反应过来,“臭一一!这可是白日宣淫!”
  • 血狱囚牢

    血狱囚牢

    有一个地方叫血狱;有一个名词叫囚牢。有一种战斗叫挣扎;更有一种快乐叫…死亡。一批批战士怀着希冀走向未知世界,殊不知,他们面对的是死神的召唤,未来的呐喊,血狱的囚牢。多年后,一个同样怀着梦想的青年踏出了地球,那么迎接他的又是什么呢…
  • 武斗周天

    武斗周天

    举手抬山岳,双目耀周天。一步三万里,纵横天地间
  • 人体怪象博览

    人体怪象博览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使孩子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从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至关重要。为此,我们精心编辑出版了本丛书,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开阔孩子的视野,增长孩子的知识,启迪孩子的智慧,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从小培养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世界各地的人们创造了各种各样辉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世界遗产,也留下了众多至今尚未得到圆满解决的“世界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