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6300000055

第55章 视域延伸与学科价值的多维凸现(2)

因循上述思路,作者首先提出了“风格是什么?”的问题。在他看来,传统意义上说的“某作家有某种风格或某作品表现了某风格,只是指出了该作家作品的风格形态,而不是对‘风格是什么?’的美学回答。”【21】因此,他认为“‘风格是什么?’的质的内涵必将包蕴着风格创造与鉴赏的美学规律,是对风格创造与鉴赏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美学规定。”【22】这样一来,根据作者的观点,关于“风格”规律的美学回答就转化成了关于“风格创造与鉴赏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美学规定”,这显然是作者“把风格问题放到整个文学艺术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试图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艺术风格的美学规律”,为“确立其应有的美学地位和实践意义”所进行的有益的尝诚。根据对美学规律进行哲学考察所积淀的理论认识,作者明确指出:“考察艺术风格的美学规律,必须深入到艺术创作、鉴赏的全过程研究艺术风格在这一全过程之中形成与发展的诸种内在因素的关系,力求增进对艺术风格整体性的美学认识,把握艺术风格的美学规律作为文艺系统的一般形式在整个文学艺术历史发展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23】作者认为从风格创造与鉴赏实践的全过程出发去考察艺术风格的美学规律,这完全得益于马克思主义艺术哲学所给予的启示,因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哲学观,“艺术的美学规律以社会生活和艺术表现对象为出发点,以艺术作品为中间环节,沟通了社会生活(艺术对象)——作家艺术家——创作过程——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者——审美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一个开放式螺旋上升的艺术运动过程”。【24】因此而得出的结论便是:“艺术风格形成并得以审美实现的美学规律就孕育于艺术创作与鉴赏的全过程”。【25】这样一来,风格规律的美学构建将首先依赖于这一过程的全景扫描,而风格规律的审美实现就发生在这一扫描过程完成以后。那未,风格创造与鉴赏实践的全过程究竟怎样?其间又蕴含着什么样的风格美学规律?请看作者对这一全过程所作的周密描述:“社会生活造就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作家艺术家,作家艺术家与作为艺术对象的社会生活发生审美关系,从而进入艺术主客体有机统一的个性化创造过程,求得诸多审美关系的和谐统一,创造出具有鲜明风格定性的艺术作品;作品风格作用于具有一定审美经验的艺术鉴赏者,在审美过程中得以确证和实现,同时也造就了鉴赏者的批评风格,从而作用于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实现艺术运动(包括风格规律)的美学目的,最后又反馈于艺术创造与鉴赏本身,使其进入更高的艺术运动过程,艺术风格亦随之完臻成熟、不断丰富发展”。【26】可见艺术风格的美学规律并不是一堆僵滞的理论概念,而是一个深入整个艺术运动过程的动态的“现实生成”,并且由于这个生成过程而相应地规定了风格美学规律的体系构成:一、风格创造规律,涉及艺术表现对象、创作主体与创作过程等三个要素;二、作品风格的构成规律,包括风格的感性表现形态及其美学要素;三、风格鉴赏规律,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艺术作品,二是鉴赏主体,三是鉴赏过程。作者认为风格鉴赏规律的发现与建立“标志着审美主体对作品美学意义的独到发现与沉思,决定着艺术鉴赏的审美价值量和美学力度”。为了延伸自己关于风格美学规律的“独到发现和沉思”,作者又不惜笔墨分别用了“艺术风格的创造”、“艺术风格的构成”以及“艺术风格的鉴赏”共三篇文章的篇幅详细讨论了风格规律的三大体系及其内在构成,其用心之良苦,俨然有深意存焉。

综观全书,在“文艺学”的名目之下作者着力探讨的主要就是“风格”及其美学规律。据作者自己讲,以风格作为研究重点是因为它已“成为文艺学、美学中重要的理论范畴”,【27】但若将视域延伸,在当代学术的大背景下来考察风格研究的现代意义和学科价值,就会看出此举不啻是对国际学术潮流所做出的一次积极的应答,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位中国学者宽阔的视野和胸襟。

众所周知,中国是文体大国,关于“风格”的研究也有悠久的历史,但既往的研究多局限于“辩体”、“昭体”、“晓变”等本体探索和风格定位,却很少有人从生命存在和文化经验的角度去讨论这个问题。现在一般认为,在文化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风格的形成与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文化选择和文化经验的凝聚,其间必然昭示着民族的共享文化价值,而比较文学所孜孜以求的又正是各民族共享文化价值的融摄与重铸,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比较文学与当代文艺学有暗合之处,而这又大概是作者能够在这两大领域里交叉腾挪的重要缘故。另外,在中国“风格”被认为是体裁与语体递进发展、终而成熟的自然结果。传统的观点认为,体裁、语体和风格三者交相融合,从而构成了内蕴气脉、情怀、韵致、境界与至味等的整体氛围,仅从某一个层面去体认风格往往不得要领,只有从整体去把握与感悟才行。至于风格的演化规律,在刘勰看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而“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相辐辏成”,其实质还是风格的本体认证与定位,并不像本书作者这样嘱意于从艺术的发生机制及其运动的全过程中发掘风格的美学规律。更何况传统的视点主要集中在作为实体存在的风格认证之上,所附加的说明也多是一些价值判断,却从未将风格实体的“质料”——语言要素纳入研究视野,这样就使传统的风格研究与现代学术品格拉开了距离。实际上也正是基于同样的困惑,西方学术界也业已从传统的“本体之辩”、“主体之辩”、“存在之辩”等转到当下的“语言之维”,可以说重铸西方现代学术品格主要就是通过“语言转向”而得以完成的。就风格研究而言,它实际上已经成为当前西方主流学术的主流话语之一,因为西方的传统自亚里士多德以降就对语言这个维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风格的构成质料就是语言,正好成为学术研究的最佳视点,因此具有其它研究对象不可替代的价值,而就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风格研究才逐渐为各学科所青睐,成为包括文艺学和美学在内的诸多现代学科所研究的重点。本书作者视野开阔,在文艺学这个名目下特地拈出“风格”范畴详加研究并试图在现代宏阔的国际学术背景之下着力揭示艺术风格的美学规律,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国际学术潮流,这无疑是在清醒的学术意识驱动之下所做出的一次自觉的学术选择,其学理意义显然具有导向性质,相信会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不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多维展开的视野中,文化与跨学科视野(尤其是前者)已从边缘移向中心,成为世纪之交的主流话语。9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局势的巨变,一系列新的国际文化问题也随之而起。随着“欧洲中心主义”或者说“西方中心主义”的渐次破灭,世界已进入后殖民主义时期,与此相呼应,人们已经开始重新考虑在西方文明优势丧失以后如何调整国际文化的新格局。但不管结果如何,由于后殖民阶段的到来和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广泛影响,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民族文化复兴与多元文化并存的新局面,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许多文化交往方面的新难题,比如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的关系、文化冲实与文化共处的可能性、文化相对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文化对话的基础、文化误读的建构意义、文化转型与文化研究的重新定位等。毋庸置疑,这是世纪之交异质文化之间的一次深度对话,也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全方位审视与认证。由于比较文学一向以跨文化研究作为自己的内在属性,因此必定会对这场世界性文化论战作出积极的反应。而本书作者以其特有的敏感,也迅速感知到了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所发生的变化,即刻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了调整,以适应学科发展的大趋势。

在本书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文化立场”这篇文章里,作者明确指出:“比较文学作为跨民族文化系统的文学研究,最高目标是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28】这个观点现在已经是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共识,因为“比较文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世界性的理论眼光来研究文学,它并不局限于所谓的‘影响’和‘类比’;即便研究一首小诗,只要研究者用世界性的文化、理论眼光来透视它,阐释它,用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体系的文学观念与批评方法来分析它,探讨其相通或相悖、总结其相同或相近或近拟的文学经验乃至人生经验,认识其文学特点,从而在跨文化、跨国度、跨民族的文学及理论之间,去寻求‘共同的文学规律’、共同的美学据点,这种研究便具有‘世界性’,就符合‘比较文学精神’”。【29】实际上所谓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其本质就是要着眼于中西文学基于“共同的美学据点”抑或共享文化价值的共时动态“涵化”,而这种涵化的生命力不在单向的移植,却取决于双向的熔铸和综摄,取决于双方在深掘历史从而叩问传统的同时能否自由地挪用同质或异质文化资源,以求“视野的融汇”。因此,作者认为“比较文学作为跨民族文化系统的文学研究只有在最广泛的文化层面,只有在物质文化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的结合上,才能找出文学与人类文化诸方面千丝万缕的联系,才能全面地、科学地认识比较文学产生与发展的世界文化背景,才能为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背景,更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更深厚的文化意蕴”。【30】由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化”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有人甚至将90年代所谓“后文学时代”的全球主流话语认定为“文化研究”。这当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跨文化性质使之然,而以跨文化研究为使命的中国比较文学界迅速感知国际学术前沿的变化也从神话原型理论、文化人类学、人类学诗学等理论立场出发着力探讨跨文化交往中的同质与异质性问题,同时分别就文化转型期价值与精神的重建、东西方和多元文化中的文学经典、后殖民主义与本土话语等论题进行过较为深入的讨论,为重铸中国学术品格、建构跨文化的共通的学术话语勉力而行,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其理论意义和学科价值未可估量。正如叶舒宪教授所说:“比较的视界仅仅停留在‘文学’本身,未能深入到文化整合要素中去,因而也就不能升华到比较文化的透视高度。‘文化’视角的引入是解放学科本位主义囚徒的有效途径,使研究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这样说:比较文化研究未必是比较文学,但有深度有洞见的比较文学研究自然是比较文化。换言之,比较文学研究若能得出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那将是其学术深度的最好证明”。【31】本书作者能够延伸自己的视域,最终瞩目于跨文化研究,的确具有“比较文学精神”,其“具有文化意义”的观点与结论毫无疑问也正是“其学术深度的最好证明”。

这本书就这么悄悄地问世了,其中虽然蕴蓄着许多富有创见的观点,却又那么的平凡而不张狂,这使我们想起了钱钟书先生生前在首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讨论会”上所做的开幕释:“我们不但开创了纪录,而且平凡地、不铺张地创造了历史”。但这毕竟是作者既往研究的纪录,其中打下了他往昔思索与追求的学术烙印,或许是那会儿才刚刚起步,有些篇章深度不够也缺乏新意,尤其是参考文献几乎没有西文原著,这于比较文学研究倒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不过这面镜子毕竟透射出作者眼下的取向及未来的思路,特别是视域较宽能够洞悉学科发展趋势及其学术价值,因此又可以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开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大乐黛云教授最近指出:“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在人文科学研究中正保持其前沿地位,在这世纪之交的文化转型时期,它将面临着更远大、更光辉的发展,中国比较文学界已作好各方面的准备,迎接这一伟大新阶段的到来”。【32】惟愿我们包括本书作者都已作好了这种准备,争取为比较文学、文艺学及其它学科的更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载:《南方文坛》,1996年第4期,第37-43页)

【1】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53页。

【2】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页。

【3】Bullock,Allan &Oliver Stallybrass:.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Glascow:William Collins Sons &Co Ltd.1977:298.

【4】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89-90页。

【5】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0页。

【6】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第106页。

【7】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第107页。

【8】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第14页。

【9】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第172页。

【10】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第173页。

【11】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第198页。

【12】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04页。

【13】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04-205页。

【14】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05页。

【15】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9页。

【16】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18页。

【17】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9-70页。

【18】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16页。

【19】叶舒宪: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后文学时代的文学研究展望,载《东方丛刊》1995年第3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16—117页。

【20】乐黛云:“比较文学的国际性和民族性”(未刊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大会发言稿,1996年9月,中国长春。

【21】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98页。

【22】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98页。

【23】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04页。

【24】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04—205页。

【25】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05页。

【26】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05页。

【27】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97页。

【28】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18页。

【29】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9—70页。

【30】贾益民:《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16页。

【31】叶舒宪: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后文学时代的文学研究展望,载《东方丛刊》1995年第3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16—117页。

【32】乐黛云:比较文学的国际性和民族性,《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第4期。

同类推荐
  • 中国居家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居家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在研究众多经典古籍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居家风水文化的主要特点,结合居家实践,从庭院、大门、玄关、客厅、卧室、书房、厨房、餐厅、卫生间、窗户、阳台、楼梯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不同居家空间在选址、设计、装饰、规划、营造等方面的居家文化选择。
  •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国学”一词,原是太学等学府的名称,在近代新文化运动前后,被赋予新的概念,用来指代“汉学”。随着国学的发展,其广度与深度已得到很大的拓展。现代的国学是以先秦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又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戏剧、明清小说、历代史学等,形成一套独特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时至今日,国学更是成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可或缺的基石。真正的国学大师不仅学贯古今、人格高尚,更具有独到的开创性和深远的影响力。我国学界于近现代涌现出了一批既能放眼世界观天下,又能内省自身得真学的大方之家。
  • 浪漫要学法国人

    浪漫要学法国人

    本书主要从法国的美食、服装用品、文化、艺术等方面介绍了法国人浪漫的生活、工作方式。
  • 人类学的中国大师

    人类学的中国大师

    《人类学的中国大师》汇集了中国现当代著名人类学大师的论著《人类学的中国大师》对李济、吴泽霖、潘光旦、林惠祥、杨成志、吴文藻、凌纯声、林耀华、费孝通、岑家梧、梁钊韬、李亦园、乔健,以及美藉华人许烺光、张光直和俄国人史禄国等16位人类学大师的学术专著和学术思想进行介绍和评述。《人类学的中国大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类学中国大师们的传世作品相对分散、不集中等现象”,为人类学学者及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一次性”与诸多中国人类学大师“会面交流”的平台。
  • 品质德国

    品质德国

    2006年,德国第二次举办世界杯。那一年,它在 BBC 的调查中被票选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国家”。这不仅是对德国经济实力的肯定,也是对德国文化、艺术等软实力的认可。近代以来,文化一直是德国的骄傲,20世纪兴起的欧洲当代哲学即以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这三位德国哲学家为精神导师,而德国音乐也一直处于独孤求败的高峰。 一个国家能获得这样惊人的成就,这中间的种种奥秘,值得中国人深思,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也许我们可以从德国这位遥远的“世界村邻居”那里学到一些得失兴衰之间的经验。
热门推荐
  • 我曾记得我爱你

    我曾记得我爱你

    我记得你曾经说过:无论花开花败,我要做你永远的天堂鸟。可是……可是,天堂鸟,终究不幸。“这一生遇上的人,下辈子就再也找不到了。”这是它的寓言,我希望,我们永远都没有实现它的机会。我最大的愿望,是做一颗星星,遥远而长久地陪伴你,生生世世。
  • 大虚空藏菩萨念诵法

    大虚空藏菩萨念诵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逍河耀九天

    逍河耀九天

    人皆有灵,开悟之后,便是天才。姬逍河身世神秘,懵懂十八年。一朝开悟,诛邪荡秽,血染长空。自此之后,青云直上,光耀九天。一魂为主,三魂皆修。以杀成仁,以情炼剑。且看姬逍河是如何走出一条自己独特的修真之路。
  • 当爱画上省略号

    当爱画上省略号

    (此书申请删除!)此书名为:当爱画上省略号,请允许我爱你。从小因家庭变故而被逐出家门的鹿浅雨,被江家收养,长大成当红影后原本以为自己已获得真爱,没想到因为家里破产而被抛弃。她下定决心,一定要他偿命后,被陌家接回,改名陌倾韵。从此与权势滔天时家扯上联系,成为了时子墨的未婚妻,两人携手,陌倾韵影视业东山再起,并为自己报了仇,而他们二人的情感路磕磕绊绊……小段:“韵,我们交换礼物好不好?”“嗯……”“好,那现在你是我的我是你的!”时子墨堵住她的嘴,让她不再反驳……
  • 三国演义(上)

    三国演义(上)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最著名最杰出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在其成书前,“三国故事”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罗贯中在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又依据陈寿《三国志》,经过巨大的创作劳动,写下了这部规模宏伟的巨著。
  • 大校生——我和她的故事

    大校生——我和她的故事

    从小学到高中时的我对大学的理解是“象牙之塔”,其实当初我并不知道象牙塔的含义,只知道那是个美好的东西,如果一天我有幸进入塔中,那我将脱离苦海,奔向幸福。可是后来我果真进入了大学,才发现大学只不过是一个比小学、中学更大的学校而已,它是更大的校园,它亦是更大的苦海。而我只不过是苦海之中一叶小舟,一个普普通通的大校生。有幸的是在这个比较大的校园里我遇见了她,从此,我们的故事便开始了。我也开始相信“象牙之塔”是存在的。
  • 墨止休城

    墨止休城

    太阳的如约而至,只是为了证明你还在,我还在人间,只是为了等他的出现。
  • 奇魂世界

    奇魂世界

    一代天骄因不能和恋人在一起,而恋人被家族伤害致死,屠遍满门,最后跳河。可她却不小心找到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道路,她进去后,那条路再也不付存在了。……………这个世界,会给她带来什么呢?是依旧痛苦,还是快乐呢。。。。
  • 错过Miss

    错过Miss

    一个花季少女在阴差阳错遇见了高智商“大叔”,可正当少女爱上“大叔”以后“大叔”又消失了......ps:现在很多小说华而不实,我只想用我的世界观来写一本小说
  • 逍遥兵王混都市

    逍遥兵王混都市

    特工兵王降临都市,纵横花都,猎艳群芳!你要装逼?赶紧滚,不然打成猪头!扮猪吃老虎,什么赵日天,什么叶良辰,哥哥才是装逼大王!且看兵王,驰骋装逼界,叱咤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