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36300000003

第3章 文化的立体审视(1)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

在探讨网络传播与文化之前,我们需对文化作一主体的审视。

1.1文化的结构

文化的创造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文化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构建成自身特征的结构。各种文化的要素形成相对稳定的关系,架起了文化的结构。

我们通常把文化的基本结构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三大基本存在形态组成了文化的总体结构。

1.物质文化是文化的物化形态

物质文化是指实际的物质生产过程及物质生产的实体性、器物性的成果,它们当中凝结着人的精神因素,但主要具有物的性质,说明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和发展程度。

物质文化即文化物质,它与自然物质的区别就在于它的人工创造性;与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相比较而言,它的特质在于其物质性。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的现实的生产力,是最重要的物质文化财富。人类是通过文化的因素和中介力量改造自然的,人类的生产和经济活动,都依赖于劳动者文化主体性的发挥。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不是自然物体,而是文化的实体或载体。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种区别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也就是文化的区别。”

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电脑网络,它的设计不仅运用了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而且还运用了逻辑学、语言学、管理学、经济学甚至哲学,是代表当代文化的物质文化成果。电脑网络是人类生产达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综合了前人的各种成果,使得劳动者运用最先进的劳动资料创造出具有巨大作用的劳动工具。电脑网络是当代重要的物质文化,构成了世纪之交一道千姿百态的物质文化风景。

物质文化还包括消费资料。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物既是人类居住的场所,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它又具有审美价值,凝聚着人类的艺术创造,代表着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因此,像建筑、服装、家具、食品等消费资料,都是人类进行文化创造的产物,是文化的物化性形态,属于物质文化。我们以当今社会大家非常熟悉的电视为例,电视机传播的信息组合了声音、文字和画面,给观众非常形象的感受,电视传播形成的文化可以说是有形的世界。正如有句电视台的自我宣传广告语:有形世界,无限风光。有人预言电视机会很快被因特网所淘汰,但在未来几十年内,我们认为它还将继续存在下去,包括报刊、广播也会存在,只不过其形式和功能会发生一些变化而已。它会变得很大或者很小,可以像纸一样卷起或折叠。

人们都知道电视机是工业化产品,当它送来美妙的音乐和图像时,传播形象的立体的声像时,我们更应该把它看做是一件神奇的艺术品。机箱与屏幕只不过是载体,而展现出来的信息就是艺术形象,成为一种物态的文化。

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与当今科技的进步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数字时代的来临,文化艺术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家和画家可以不需纸笔颜料,直接在计算机上吟诗作画;在电影和电视制作过程中,计算机的作用变得不可或缺,未来的电影可完全由合成角色出演。1999年,日本已经研制出了“电脑歌星”和“数字主持人”,一时成为文化界的新闻,引来无数好奇的目光。2000年,英国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个虚拟播音员安娜诺娃,这位芳龄28岁的播音员,几乎能做任何现在播音员在做的工作,但她不会向主人提出任何要求,绝对无怨无悔地工作,这样的播音员是任何传媒机构求之不得的。因此,安娜诺娃的问世,正与我们的播音员分享劳动成果,一些人因此将失去坐了多年的主播的位置。西方传媒界甚至有人惊呼:“有人像被鲨鱼追赶的沙丁鱼一样吓得魂不附体。”正如同从“羊吃人”到“机器吃人”的演变,现在轮到“电脑吃人”了。预计几年之内,会有更多的“安娜诺娃”与人抢夺传统的宝座。消费资料的物理生命可以很长,但它的艺术生命到了尽头,便被新的品种所取代。消费资料总是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风格,是物化的时代文化。

人们从消费资料中读解到的,不仅仅是人们在一定时期消费着什么,而且说明人是怎样消费的,人们消费需求的发展和丰富程度。从人们需求的丰富性及其满足方式,可以反映出人们的文化面貌。如建筑文化、服装文化、居住文化、饮食文化、交通文化、工艺技术文化等,它都是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的体现,是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综合工艺技术的产物。

物质生产的实际过程也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物质生产既是物质的过程,也是文化的过程。

因此,荷兰文化学者皮尔森在他的《文化战略》一书中,曾反复阐述他对文化的观点,他认为,“文化”不是名词,“文化”是一个动词。

从文化是一个动词的观点出发,我们很能理解物质生产也是文化过程的意义。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其中的工艺的技术、科技成果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程度,还有生产者的技术、技艺、生产操作的水平和熟练程度,科技成果在生产过程的软性应用,以及纳入生产过程中的人文环境,都是物质文化的体现。

文化作为一个动词,是精神力量作用于物质的动态过程。物质文化是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体现文化的物化形态。如果没有物质文化的传播和延续,那么,文化就失去传承的支点,纯粹的文化很难得到体现和传播。

文化不仅通过语言、工具以及人类自身进行传播,而且,物质的物体器件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产品凝聚着最新的科技思想与文化知识。其间蕴藏着的文化含量,已超出了传统的对文化的理解,这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产品,它对人们生活观念的冲击,不亚于一般的文化产品对人们的影响,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现代文化的熏陶。

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显著,物质产品中的科技文化含量也越高。包含巨大文化含量的物质产品与人们生活更加密不可分了,文化的力量无处不在地影响着人类生活。

2.精神文化是人类观念的形态

精神文化是人类的精神生活过程及精神生产的观念形态的成果,是人类文化心态的对象化。精神文化体现了人类在精神生产领域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和发展程度。人类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精神生产的观念形态的成果。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科学、宗教和哲学等的思想和观点、科学理论和艺术作品等等。这些精神财富或存在于物的形式中,如图书、磁盘、录像带、录音带、绘画等,这些精神产品尽管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但仍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它附丽于一定的物质形态,体现人类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使人类的传播工具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传播的思想连同传播工具,构成了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

其二,人类从事的创造性精神活动过程。如作家写作,科学工作者搞科研,艺术家创作,教育工作者上课,牧师布道,以及进行学术讨论,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等。这些活动进行的精神交流,把精神成果扩大传播的过程,都是精神文化的体现。人类在进行精神创造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文化思想进行交流,是复杂的精神活动生产过程,精神文化的交流产生复杂的反应,可以产生新的精神文化。

其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样式与交往样式,也称为显性文化。人的行为受到精神支配,不同的文化经历,必定表现为不同的文化行为,展示出不同的精神面貌,显现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人们区别不同质的文化,最直觉的就是从外在的显性文化进行分辨,这种社会文化表象形态的浅层、具体差异,在显性文化中得到最直接的呈现。

与此相应的内在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深层、抽象的形态,表现为人们的行为动机、情感、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由这些因素凝炼成独具特色的人格结构与心理素质。这些沉淀在人们深层的理念,不是凭直觉能够轻易认识的,需要经过分析和抽象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

精神文化的特色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艺术作品中就体现得非常明显,文化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和艺术风格综合体现着民族的文化心理。同样是描写情感生活的作品,中国传统作品中经常出现才子佳人模式,这在戏剧作品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而西方的作品则是英雄美人的模式。中国作品往往追求大团圆的结局,而西方的作品则常常以毁灭性的悲剧了结。

精神文化在不同的宗教和哲学上也体现了不同精神文化的特点,如中国的宗教被看做是入世的宗教,西方宗教则被视为出世的宗教;中国哲学注重直觉的形象体验,西方哲学则注重理性的抽象思辨。

精神文化是人类精神领域独特的创造,体现了人类的精神观念的实质。精神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首先,精神文化不仅有量的区别,在程度、水准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而且精神文化还具有质的区别。精神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有体现时代进步意义的先进的精神文化,也有与时代背道而驰的反动、愚昧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体现在具体的精神文明产品上,它的价值也往往具有多样性,如艺术作品既有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又有伦理价值和政治意义。

其次,精神文化较之物质文化,更能鲜明地表现出创造者的个性与特征,不同的创造者因为不同的文化个性,必定会在其生产的精神产品中,鲜明地打上个人的印记,形成独特的风格,他人很难模仿替代。因此,精神产品与物质文化产品不同,真正的精神文化产品是不可复制的,一旦被大量复制,就失去了精神产品“这一个”的原创性,是艺术生命的终结。

再次,精神文化的消费与物质财富的消费不同,精神文化的消费本质上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互动的再创造活动。精神文化消费者的不同文化修养,对同样的精神产品具有完全不同的解读。

正如西谚所言:有一千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接受精神文化消费过程中,实际上客体能动积极的参与,变成了另一种的主动的创造,他们的精神消费成为精神文化的再丰富创造。

人们常说:一只苹果与一只苹果交换,仍是两只苹果;而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就不仅仅是两种思想。因此,物质财富的消费往往是被动的,客体对主体物质进行消费后不会产生新的质变,甚至会消耗殆尽。而精神产品则不同,它可以被众人多次享用,并且每个人的每次享用都会有新的精神感受,在消费过程中产生质变,形成新的精神文化。

3.制度文化是规定人与人关系的产物

制度文化是人类规定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产物。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化,形成制度章程、组织机构的有效性结构、礼仪风俗等。

制度文化说明在社会人际关系领域及人和自然关系领域中,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和发展程度。制度文化主要包括:

其一,制度文化是根据一定的思想观念自觉建立起来的国家根本制度。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卫生保健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等,其中有些亦可以称之为体制。

其二,社会生活中具体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工作部门的设置形式及有效性结构,还有相当的制度、规章、条例等。前者是组织机构的进步完善状况,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程度;后者是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是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共同规则。

其三,不同节假日及礼仪庆典活动,人际交往、访亲会友、婚丧嫁娶等种种约定俗成的活动和程式,具有民族性和地域色彩的民风习俗和生活习惯,都是一定体系的文化的表现。

制度文化中凝聚着观念形态的文化,不同的文明时代在不同的社会理论指导下会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制度文化还受到个人文化心理素质的影响,特定的制度文化总是与人的文化心理素质所达到的历史水平相适应的。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制度文化。如中国地主阶级在取得政权之后,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确立孔孟儒学为统治思想,制订了一整套的封建制度,强化三纲五常的道德原则,天子成为替天行道的代言人,皇帝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国家成为皇帝的私有物。当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之后,个人主义奉为天经地义的思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法典制度,以维护有产者的利益。社会主义社会以强调集体主义为公共道德,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平等、互帮互助,崇尚整个社会如同一个大家庭般的温暖,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

特定的时代具有特定的制度文化,特定的民族又形成特定的制度文化。因此,制度文化的核心决定于社会生产力,不同的时代和民族所能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形成怎样的制度文化。

4.文化是相互依存的整体

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为便于分析,我们把它的结构主要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实际上它们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渗透的整体。

物质文化中渗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为物质文化所决定,同时又以一定的精神文化观念为存在的前提,并在其中凝聚着、沉淀着精神文化的因素,而又反转过来给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精神文化归根结底为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所决定,但又受到制度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并作用于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三者的这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渗透,构成了文化的一个无穷无尽的相互作用的网络,一个由多层次、多侧面、多方位组成的有机的整体结构。

因此,对文化的研究,虽然可以抽取其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或精神文化进行分别研究,但不可不顾及更不可人为地割断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否则,将有碍于文化的总体把握,也无助于分别研究的深入。

当然,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之间依然存在着差别,正因为这种差异,不同的特点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社会文化。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三种文化还可以归结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也从属于精神文化之中。任何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

精神文化不是文化中某种脱离物质文化的,孤立存在的部分,即使是主体的精神活动,也离不开物质性的文化的大脑,精神依赖物质。而物质文化也离不开精神,正因为它同时是精神的,凝聚着人类的精神劳动,才称作文化,这是物质产品被视为文化的内在根据。

同类推荐
  • 爱弥儿(精典教育)

    爱弥儿(精典教育)

    本书共分为5卷,每一卷的儿童年龄都各不相同,并根据儿童的年龄总结出了相应的教育原则和内容。第一卷,卢梭以小于两岁的婴儿为教育对象,告诉父母怎么进行恰当的体育教育第二卷,卢梭以2-12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建议父母重点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卢梭以12-15岁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可以进行相应的智育教育第四卷,卢梭以15-20岁的青年为教育对象,此年龄段的孩子开始逐渐接触社会,德育教育是最为关键的教育第五卷,卢梭重点论述对女孩的教育,他以10岁为分界点,分别论述10岁前和10岁后的女孩应该如何教育。
  • 如何做一个智慧型教师

    如何做一个智慧型教师

    本书围绕如何成为一名智慧的教师展开了讨论。全书分为实践篇、理论篇、业务篇、感悟篇、语录篇进行阐述,包括:“春风”化雨“自我”悔悟“克敌”制胜关于班主任的修养等。
  • 洮水无声

    洮水无声

    本书为作者的一部工作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在临洮县城建、电力、人事等部门工作过程中发表的论文、研究文章、工作感悟等,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 休闲与生活质量

    休闲与生活质量

    休闲、休闲活动和休闲生活,从来就与人类本身的生存发展相生相依。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存在于闲暇之中,我们是为了闲暇而忙碌。”马克思指出休闲和劳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双重社会生活基础,将休闲看作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之一。休闲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在国外已有百年,在我国大约也就十年光景。时间虽短,从原来一般视“休闲”为游手好闲、享乐主义,到当下重视休闲、研究休闲,发展休闲业,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象征,是人向自身本来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回归。
  • 美言妙语

    美言妙语

    本书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取材,编选了古近名家高手的精美语言。本书又可像查工具书一样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查阅行文写作中所要参考的资料。
热门推荐
  • 逆天修炼:毒蝶武器

    逆天修炼:毒蝶武器

    说姐是废材?是云家的耻辱?看姐一个巴掌扇死你!姐让你知道什么是天才!他云家收拢姐还来不及呢~~~~看她逆天修炼,左拿四大上古神兽,右掌大陆至尊神器,还有一个逆天空间,但当遇上他“你从我的床上下来!”“梦,又想和本尊滚床单了~~~~~”
  • 一触即发

    一触即发

    云谲波诡的上海滩,一对孪生兄弟阿初、阿次因家族惨案而从小分离。哥哥阿初自幼寄人篱下,刻苦努力的他最终成为了医学博士。弟弟阿次虽身在豪门,却并无豪门子弟的纨绔之性,心系国家的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红色特工,作为侦缉队员长期潜伏在敌人的心脏。兄弟俩默契地联手作战,在他们一步步接近真相时,却发现了更大更惊人的阴谋……2012年收视最火爆的谍战电视剧,男神钟汉良领衔主演,看手足情,家国梦,双子谍战,一触即发!
  • 悲伤无以言状

    悲伤无以言状

    偶尔会有些思绪无处安放,静静的写下一首心情,也许它只是你眼里的一晃而过,我却爱它是我的年华。
  • 风华不尽霸道神君绝宠妃

    风华不尽霸道神君绝宠妃

    就算再不受宠、再不惹人爱,她该有的光芒也绝对不能被掩埋。莫名其妙来个神秘莫测的师傅、太子也莫名其妙的屡次帮助她,这到底是为什么?不过是绽放光芒,以一种自信、外人敬仰的方式活着,为何还要顾忌别人呢?她后来才知道自己的身世是那样的玄幻,这个世界也没有表面上那么平静。她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 百鬼众魅

    百鬼众魅

    爷爷是个老摄影迷,喜欢给我拍照,却从来都不给我看,直到爷爷去世那天,我看到了这些让我惊诧的照片……我试图寻找真相,梦魇接踵而来,一件件事情让我猝不及防……
  • 总裁大人的甜宠

    总裁大人的甜宠

    一个她从最开始的俏皮可爱变成后来的成熟性感。另一个她从最开始的单纯善良变成后来的孤单防备。只是还有那些从未变过的人,比如温和优秀的他,还有坏坏不羁的他。时间就是这样,把本来没有交集的人,这样串联在了一起,成了热闹而孤单的戏码。但最后是毁灭,或是重生,只能看他们的造化了。(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娱乐圈:风云再起

    重生娱乐圈:风云再起

    前世,她是一位得众人喜爱没有一丝绯闻的天后,并且身后还有强大的苏氏集团,使人不敢招惹,可是,她有一位领养的妹妹不得父母太大宠爱,对姐姐产生了杀意,雇人杀了她……重生之后,她没了背景,没了容貌,没了以前的音资,变成了一个练习生,可是没有背景的她发现,在娱乐圈生活下去真难……但是,公司ceo看上了她,一次又一次的想要包养她,却一次一次被拒绝,到最后,ceo发现爱上了这个不图虚荣的女孩,想要和她在一起,给她名分,结婚生子……
  • 卫道之人

    卫道之人

    数百年前,一个名叫“云中月”的道士,为了天下苍生,毅然投身于除魔降妖的道路,可妖魔未除尽,自己却成了嗜血的魔王,往后数百年,源源不断的卫道人秉持先人的意志,用学到的法术捍卫人间正道。
  • 民间幽默笑话集(俗语)

    民间幽默笑话集(俗语)

    笑话在古今民间文学中都大量存在。为了给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并使之读后内心发笑、精神受益、心灵得到陶冶,编者从古今笑话中精选了一些优秀篇章,根据现代人口味作适当修改,并根据国内外笑话分类学的方法,主要从便于读者阅读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分类。
  • 诅咒之除妖师

    诅咒之除妖师

    “放弃挣扎把鬼神,九龙幻印你是破不开的。”一个虚弱的男声道九条龙的虚影慢慢向封印的中心靠拢,中间满目狰狞的人不断发出一道道狂气冲击着封印,奈何龙影只是颤抖依旧靠拢过去,慢慢的龙影重叠归于一点。“我以魔神的名义在此诅咒;诅咒你妖王以及你的后人,渐渐远离光明,迷失于永远的黑暗,堕入无休止的嗜杀之中。”尖锐的诅咒声伴随着封印的结束消失于虚无。本永无相交平行线,却因一次以外的召唤让他们相遇,他能否帮她打破命运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