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既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理想平台,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相互影响,各取所长,扬长避短,共同繁荣文化。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仅仅只是融合,从历史的发展看,文化冲突多于融合,在冲突中体现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在冲突中推动文化的发展。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冲突就没有动力。世界总是在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在矛盾的冲突中力量发生变化,从一个层面向更高的层面提升。
6.1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多元走向
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人类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在解决了生存温饱之后,人们在追求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中,用发展的眼光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精神上、心理上的需求,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生存质量。
即使人们对物质层次衣、食、住、行的需要,也更多地要关注文化层次的文化品位。同时,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不断增加,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态势。
因此,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在商品世界中,不仅娱乐业,而且日用品行业也在产品中加入想象、故事和情感。他断言,在未来25年里,人们从商品中购买的主要是故事、传奇、感情及生活方式。人们的消费注意力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精神需求,从科学和技术转移到情感和逸闻趣事。
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旺和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为我们发展多元化文化提供了客观依据。
在这个网络传播的时代,尤其需要发展多元化的文化。多元论是强调多个本原的平行独立,在发展中具有同等的意义。因此,移用到文化上,多元文化须是指多个原创性的、平行独立的文化体系,它们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的意义。多元文化是体现不同的语言、宗教、思想体系的多元民族文化。
不同的价值观必定会有不同的文化观,思想体系的不同是多元文化的核心。文化表现形式的不同只是文化的多样化的体现。
在中国这样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不同区域又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那么,在当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就思想体系来说,惟有马克思主义、新儒家、西方自由主义是最富原创性品格的思潮。它们产生于或运用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各属不同的意识形态,形成独立的文化系统。“多元文化”即此三大思潮及其文化构成。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将理想化为现实的价值创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体系意味着不同的价值体系。它们可以是意识形态性的,也可以是非意识形态性的。其中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与经济、政治同为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
西方自由主义当属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新儒家“返本开新”,援西学入儒,试图从儒家开发出科学民主、本质上仍属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两种意识形态与我国政治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是不相容的。这两种意识形态的资产阶级性质又使它们都不具备科学性。
惟独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意识形态,而且首先是科学。它吸收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成果,把握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因而它出自西方而又超越西方,具有普遍适用性。当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之有效,是须经过中国化这一过程的,其中包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会通。
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使它有别于其他思想体系;使它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主导文化的核心。这种文化优势是西方自由主义和新儒家望尘莫及而又心向往之的。
在多元的文化形态中,一个国家必定会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文化呈现主导文化与多样文化并存的格局。事实上,坚守一种社会主导文化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通则。
美国是由移民建成的国家,民族、语言、宗教问题错综复杂,多元文化论呼声最高,但同时也是维护其社会主导文化最强的国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说:“美国国内的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和西方构成了威胁。”所以“一个多元文化的美国是不可能的”,美国的国家座右铭是“合众为一”。道理十分简单,惟有坚持这个“一”,才能维护其社会的稳定和制度的延续。
就整个世界来说,多元文化是现实而合理的。多元文化论应该是一种全球意识。但全球的多元文化也是以一国存在着社会主导文化为前提的。
世界文化本来是多元的。人类自有历史以后,各地域即独立地发展了富有特色的古老文明。斯宾格勒、汤因比都曾论证世界文明是多种多样的。亨廷顿认为当代世界就有八大文明。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多种文明独立并存,就意味着世界文化类型从始即是多元的。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世界性的多元文化更是不争的事实。
各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有别,语言、宗教五花八门,民族传统更是根深蒂固。任何一个主权国家自然会形成一种社会主导文化,否则这个国家就不可能生存下去。正是因为各国都有社会主导文化,才汇合成世界性的多元文化。
当然,世界性的多元文化走向的道路并不平坦,多元文化的格局一再被强权政治所干扰。近代有西方种族主义、殖民主义,二战后有美苏两极对抗,人们已深有体会了。苏联解体,世人以为多极世界的新格局已是既成事实,真正的多元文化的时代到来了。
事实证明,这种乐观的情绪来得过早。世界仍然存在着强权政治,存在着以“单极世界”自居的国家。强权政治以强凌弱,为强国自身利益不惜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主权。藐视他国主权,还谈何尊重他国文化。全球性的多元文化只可能与各国主权平等,与多极世界的国际格局相关存,而与“单极世界”、强权政治是绝不相容的。未来的21世纪,是民主的世纪,与专制强权水火不容。随着人们民主观念的进一步确立,随着世界各国民主建设步伐的加快,全球范围内的民主问题将会出现新的曙光。民主是与自由、平等密切相连的。所以,21世纪的民主制度建设其直接的结果之一就是推进文化的真正多元化。
一方面,世界各国都可以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观念意识;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之间,又只能在对话的基础上交流、沟通。
21世纪是民主的世纪,是文化多元化时代。“精神自由原则本质就是允许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精神创造,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的文化,甚至是不同于统治者的文化都能够合法地共存,从而文化的多元性成为可能。”
20世纪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表明,精神自由原则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文化的多元化性,但是如果没有这一原则,那么社会上存在的文化只能是一种文化,适合权力所有者口味的文化。
但是文化的多元性并不仅仅指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而是进一步指出在这些不同的文化中,不能以其中某一种文化作为判断是非的价值标准,并以此而对其他文化横加指责。
当我们把文化作为思想、信仰的表达时,精神自由原则同时也暗含承认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文化权利。
现在民主制度的另一个难题是如何平衡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关系。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开始注重结果的平等。因为仅仅机会的平等,还会导致事实上的严重的不平等。
注重结果的思想在文化领域内同样存在着。所幸的是,人们对于过分追求平等所导致的后果已经有所察觉,并开始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
民主制度的这种改革,对于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是有一定意义的。最重要的就是它促使人们开始思考以往的过分追求平等和各种运动是否正确,应该如何追求文化平等等。
这种思潮也许并不能代表21世纪文化发展的趋向,但它的出现却表明人们已经吸取了前一阶段过分追求平等反而导致不利后果的教训,认真对待平等与差距的关系,就不会出现反主流文化结果同样压制、裁决其他文化的现象,从而使文化领域既没有以自身为价值标准的主流文化,也没有以反主流文化面目出现的压制其他文化的文化,使各种文化真正能够平等地存在下去,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没有中心的世界。
一个没有中心的世界是对“单极世界”的最大反抗,让人们在和平共处中发展各自的文化。
而有些国家奉行“单极世界”的思想,必然会采取极富攻击性的扩张战略,把一种自由民主当作全球标准强加于人。“单极世界”是“美国中心论”在当代世界政治上的极端表现。斯宾格勒对其理论的机智批判至今仍然是有意义的。
他说,没有任何理由应把西方这一块土地当作坚实的“极”,让伟大的人类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谦逊地绕着这个“极”旋转。
正像日月星辰是不会环绕地球转一样,多文明、多文化的世界是不会也不应该受一个国家摆布的。否则,就不可能有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
与世界性的多元文化相联系的是普世文化问题。普世文化相对于各国社会主导文化来说,是更高层次的一元文化,也即世界性的统一文化。人类离这个理想虽然还很遥远,但同时也应看到,普世文化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各国文化通过相互交往、合作,取长补短,逐渐综合为一种世界性的统一文化。各种文化交往合作之所以可能,就证明不同文化之间包含着普世文化的因素。
“多”中见“一”,“一”就在“多”之中。而且,“多”越发展得充分,“一”便越具体,越丰富。而“多”的发展,最终有赖于世界各国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完善。
换言之,社会越向前发展,文化交流的共同语言就越多,各种文化之融会贯通自然也越有效。世界性的统一文化也就越早到来。
在网络时代,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无疑将迅速扩大。一方面,各民族文化在冲突和融合中,统一性和共通性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于以信息接收为主的非英语国家来说,面临着美国主导的西方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冲击,肩负着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本国民族文化的重任。
美国人尼葛洛庞帝曾说:“在互联网络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将成为标准。”明白人一听就知道,他的意思是说只有美国为代表的文化才具有世界性。这样的话对于每一个热爱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自尊心都会受到伤害。但令人沮丧的是,互联网络上90%以上的信息都是英文信息。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全球信息化目前大有“全球美国化”的危险。面对美国强大的文化殖民攻势,各非英语国家都坐不住了,纷纷采取各种策略和措施对本国民族文化进行保护。
1997年以来,欧洲的德国、荷兰都在进行德语网络的研究,试图将德文打入国际互联网络,以占有这个具有无限前程的市场,同时与美国文化对抗。
法国人也意识到了因特网对法国文化的侵蚀,法国司法部部长雅克·图邦认为:英语占主导地位的互联网络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图邦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说:法语文化的生存处境危险,如果法国人不采取什么措施,就会失去机会,将被殖民化。为此,法国人还通过一项法律,要求在法国的互联网上进行广告宣传的文字必须译成法语。
在商业上一直是美国对手的日本,也不甘心本国文字被淹没在茫茫的英文信息里,他们正在建设自己的网络环境,努力做到既参与世界文化的交融,同时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对异己文化的骚扰说“不”。新加坡政府亦非常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积极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以抵制来自电脑网络上的外来文化侵袭。
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独特部分,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辉煌的贡献。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她同样面临着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冲突、竞争。然而,中华文化毕竟是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文化。她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调节自身(或重组或顺应),以适应文化领域内的生存竞争规律。中华文化之所以能绵延数千年而不绝,除了各种其他原因以外,这种文化本身具有自组能力,即生命力和凝聚力,不能不说是一个基本原因。
诚然,中华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裂痕,但它的内核依旧。至少目前的中国人大多还具有自己独特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中国人的文化观念还有其自身的稳固性,这是西方文化一时难以同化的。
另外,家庭观念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大多数中国人从心底希望稳定、平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仍为大多数人保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强大的,互联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导一时并不能改变中国人安居乐业的愿望。因此,面对网络传播的汹涌来势,我们大可不必惊慌失措。
更为重要的是,整体观念和群体意识,对所在群体的义务和责任感、归属感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色。当今由高速信息网建设造就的网络文化,把世界连成一个“地球村”,每个人都是“地球村”中的一个居民,都应当树立起整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从而建立起一个秩序井然的网络社会。
此外,中华文化强调修身养性、道德自律,而这对于信息科技高速发达的网络时代,显得尤为重要。电脑网络是一个交流知识和信息的场所,这种交流要求人们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自觉地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
现在有些网络黑客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去窃取和操纵一些重要数据,利用电脑网络进行各种犯罪活动,对全球网络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由于他们有高超的技术,同时促使他们犯罪的诱惑力又很大,常规办法难以制止他们的犯罪活动,以致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制止犯罪惟一真正有帮助的力量是个人的良心和个人的价值准则。由此可见,在法制、规范之外,中华文化所强调的道德自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文化从来是多元化的,网络时代也一样。网络文化也应该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筑的有机体,而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种文化的代名词。当网络时代到来时,对于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来说,不仅面临挑战,同时也是学习、借鉴及发扬光大的过程。
6.2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民族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有人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东西方的文化趋同,是人类走向大同世界,是经济社会一体化和同质化基础上的文化的一体化和同质化,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差异性将趋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