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美国工作多年的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也深有同感地说,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有的甚至落后几十年,惟有在一件事上是和美国同步的,那就是在网络方面。就算落后也最多只落后一个星期。这就意味着中国在网络传播上有一定的优势,能和美国进行网上抗衡。中国在技术上并不逊色,人力资源上也很丰富。中国要想在网络新闻传播上不被西方打败,一定要通过网上丰富多彩的内容重振汉唐雄风,重建中国人的中华魂!
因此,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想方设法让每个中国网人和每个专业新闻工作者发挥最大的潜力,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去思考、去写作、去忘我工作。要在网上给人民群众一种充分的畅想、写作的空间。如果我们不注意网络传播的内容,只是简单地重复各种印刷媒体的文章,那我们还要这个网站干什么?
美国国家电视科学艺术学院董事、全球新媒体研究发展委员会主席吴征认为,一个真正的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从文化到产业的纽带,来维系政治和经济的有序协调发展。如果中国要造就一个适合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增加国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就要在媒体上塑造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新闻传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网络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最畅通的途径,不同的文化在同一时间可以自由地交流,在冲突、融合中形成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
同步交互传播成为网络文化的一大特征。用户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交互沟通,共同塑造网络文化。
文学曾被看作为很个人化的创作,作家埋首书斋塑造一个个的人物形象,抒发人类独特的情感。
网络的交互特征,使文学也注入新的色彩。在新千年的春天,作家纷纷与网民进行交流。我们在网上可感受到这一具有网络信息初级阶段特殊色彩的文化现象。知名作家贾平凹、陈忠实等纷纷作客网络公司,与那些热爱文学的网友聊天,场面非常火爆。据举办这项活动的鲁迅文学院介绍,贾平凹答网友问的两个多小时里,点击人数高达35万人次,有效问题1000多个,贾平凹应接不暇,虽使尽浑身解数,也只回答了100多条网友关心的问题。许多网友意犹未尽,只能留下暂时的遗憾。
北京作家王朔与关心他的网友聊了长达130分钟。网友所提问题五花八门,既有作家创作上的问题,也有作家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甚至包括作家为人处世、情感隐私等一些问题。王朔则极尽自己诙谐幽默之能事,与网友侃侃而谈。他感觉上网与平常闲聊没有太多的区别,只是对象多一些、杂一些,因而所提问题便千奇百怪。在他看来,所谓网虫与平常人也没有什么两样。如果以后有机会,他忽发奇想,要用化名在网上再过过瘾,聊他的书或者别人的书都行。
贾平凹第一次上网,谈起上网聊天的感受,他用非常形象的话说就像“初入洞房”,很新奇,也很神奇。他说,以前与读者接触主要是开会或其他很小的场合,没想到网上这么多人,还真有点应付不过来。与网友接触为他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他认为,能够上网的一般都是些比较先进的人,网上聊天让他知道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甚至能为自己以后的创作提供一些素材。他没想到网友如此关心他的作品,也关心文学。
陈忠实也是初次上网,他说过去与自己读者的交流方式主要是通过座谈、热线电话以及电台等,当然也有讲课时的答问。但从来没有像在网上与这么多、这么广泛的读者交流,网友遍及天南海北的各行各业。他说,与其他形式相比,网友提问一般无需隐讳,与网友交流能够刺激自己的想象和思考,对自己很有启发。他与网友聊天的范围非常广泛,甚至包括他的感情生活。
作家同一时间与这么多的网友进行交流,蔚然壮观。在文学已失去轰动效应之后,一些图书只有一二千册的发行量,文学杂志也面有菜色,再没有过去振臂一挥应者云集的场面。作家与网友这样异样的网上同步交互沟通,其本身就构成一道网上文化风景。
这是特定时代的网络文化景观。过去或是未来,或许再不会有这样的风景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文化的时间观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得十分显著。
而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时代性,又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文化的时代性不论依照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划分或是依据社会形态变迁进程的划分,还是依据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提高进程的划分,都是将不同的时代文化置于共同发展的历史阶段的时间先后序列的坐标上,而且是后一时代文化对前一时代文化进行革命、完善、丰富、提高的结果,后一时代文化总是比前一时代文化先进,因此,文化的时代性必具有先进落后的差异性。
如商品经济时代的文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电力时代的文化,在时代性上显然要先进于自然经济时代的文化、封建社会的文化、蒸汽机时代的文化。
如今,在信息网络时代的文化,代表着人类社会对文化的新需求,它的生命力呈现出勃勃生机。
文化时代性的先进与落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先进与落后可以转变的。
如自然经济时代的文化、封建社会的文化、蒸汽时代的文化,在产品经济时代的文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电力时代的文化产生之后,就不再是先进的了。
同样的,旧时代的文化或其要素,如果能够赋予新时代的内容和精神,也会具有新的时代性。如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文化被赋予具有新的文化时代性,成为推动欧洲走出中世纪,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动力,成为近现代西方的文化基座。
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文化的时代性,是受制于社会发展的一定的历史阶段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时代性。
社会生产力决定了文化的时代性。
但是,由于精神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析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超前于原有经济形态和政治关系,因此,在人类文化史上出现一些文化发展呈独特异彩的时代。
如中国的周秦时代、明清时代、五四时代等。所有这些时代,都是旧有经济形态和政治关系尚未消亡,新的经济形态和政治关系即将诞生的时代,是旧的社会制度行将走完自己的路程、各种社会矛盾充分暴露的特定的自我批判的时代,也是新社会力量在精神文化领域里创新,为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创造必要的文化氛围的时代。
“因此,新时代的春天虽然尚未到来,但新时代的精神文化的紫罗兰却已发出诱人的芳香,文化时代性的超前性由此明显地体现出来。这是最能令人感受文化时代性的时刻,既是激励人们创造新文化的时代又是涌现大批文化新人的时代。”
任何时代绝不会清一色和整齐划一的,而体现文化时代性的是占主导地位的人与自然关系、物质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人与人的关系。
因此,不了解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中占主导地位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物质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人与人的关系,就难以把握与这一历史阶段相应的文化之时代性,从而也难以了解这一时代文化的特质。
在同一时代里的每一种文化及其每一个构成、领域、层面、要素并不都具有该时代的特征,但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必须区分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先进时代性的文化和只有时代烙印、不具先进时代性的文化。前者是新文化,后者本质上是旧文化,是旧文化在新时代的变种。
文化的时代性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一个民族文化的建设,既要善于借鉴和吸取其他民族文化进步的时代性,又要善于对本民族文化的传统进行时代性的更新和转化,这样文化才能在不同时代获得更好的发展。
现在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不同国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有的已从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网络时代,有的则从工业时代同时向后工业和信息网络时代转化,有的则尚处于农业经济时代向工业革命时代过渡。因此,网络时代的文化尚未形成一种公认的形态,尚在形成生成之中。
但网络时代的文化的基本精神仍是可以把握的,它体现了网络时代文化的发展趋势,在网络成为社会无处不在的纽带时,人类已从物质生产为主的社会转向以知识的生产传播为主导的社会,人们对知识、精神的追求超过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在网络时代人们的交流、获取信息变得十分便利,同时代的不同区域的民族就往往同时会遇到相同的问题,文化的同步传播变成常态。而网络不同方式的传播,又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大不相同,他们对时代文化的需求也呈现不同的色彩。
同步化、大众化、个性化成为网络时代文化的重要特征。
3.3网络文化的空间观
文化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经过时间的演变而成的,处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始终具有特殊性并可以按照区域进行划分。因此,文化的空间性表现为在一定的空间里产生而演变和发展的文化所形成的特殊性。
如同文化的时代性是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和描述的方便,通过多种视角以多种角度划分出来一样,文化的空间性也有多种视角和角度的划分。
依据文化群落地理空间来划分,就有城市文化群、乡村文化群、学校文化群、机关文化群、厂矿文化群、山区文化群,水乡文化群、草原文化群等等;据国家地理空间来划分,有中国文化、英国文化、美国文化、日本文化等等;依历史地理空间来划分,在中国就有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在西方就有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等等;依据较大空间范围的文化模式来划分,则有远东文化圈、中东文化圈、西方文化圈、拉美文化圈等等。
各国学者对文化的空间观有不同的表达。如有的把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并作为一个文化单位发挥功用的文化现象称之为文化丛。有的把作为某些分散的文化因素在时空间的有机整合称之为文化群。也有学者把一种文化模式所占有的整个空间视为文化区域,把文化区域扩展为更广阔的空间就形成文化圈。文化圈不仅限于一个地理空间范围,不相连的地理区域可以同属于一个文化圈,一个文化圈可以包括许多部族和民族,是一个民族群;在一个文化丛相关的地带,只要有一部分文化元素是相符的,它们就同属于一个文化圈。
斯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对人类文化的划分实际上是沿用并深化了文化圈概念的。前者将人类文化划分为埃及的、印度的、中国的、希腊罗马的、拜占庭的、阿拉伯的、古印第安的和西方的;后者把人类已存的文明进行分割、排列,划分出37个文明圈,剔除那些因流产而未独立和尚存疑的。即:西方基督教文明、正教系拜占庭文明和正教系俄罗斯文明、伊朗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和日韩文明、希腊文明、叙利亚文明、天竺文明、华夏文明、米诺斯文明、苏美文明、希堤文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安棣文明、墨西哥文明、犹如敦文明、玛雅文明等。
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不同的文化空间观,可以启发我们对人类的文化区域特性作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来探讨网络时代文化的空间观。
我们认为,在讨论文化区域性和研究人类文化的区域划分时,首先要明确的是,区域是一种空间性概念,因此,任何对文化区域的分类及其定名都要以空间或地理为纲。
其次,文化区域虽是以空间或地理为纲,但绝不是一个纯空间或纯地理概念。能够归并为一个文化区域的地区,必须具有基本相同的行为特征,大体一致的居住形式,相近的语言心理,相同的经济体系,特定的社会构成和民情风俗以及相同的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等。世界上的文化区域并不是随意形成的,也不是可以任人随意划分的。
再次,文化的传播一般是采取由内层核心区向四周作辐射的形式,它所形成的文化区域是一个同心圆的构造。因此,我们还是主张用“区”来为各级文化区域命名,并将之分为文化大区、文化中区、文化小区和文化社区四级。
最后,由于文化的空间性和文化的时间性是不能截然分离的,文化和世界任何事物一样都是在一定的时空内运动的,因此,讨论文化的地域性还必须有历史的眼光。总之,文化区域的分类应该运用历时性的方法,以自然环境为纲,以人文景观为本。
据前人的研究结果,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出现的文化区到了中世纪基本可以归并为五个大区,即东亚儒教文化区、南亚佛教文化区、西亚北非伊斯兰教文化区、欧洲基督教文化区、美洲印地安人文化区。
目前,已经或正在形成的文化大区具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由于都是工业革命后的产物,不再以农牧世界、游牧世界或重商世界相依托,而是统属于十分趋同的工商世界中;不过,由于不同区域的工商世界脱胎于以往的不同的世界和文化传统,因此,相互间仍有明显的差异性,分立而治。
其次,工业的发展需要有顺畅的商贸物资运输网络,而海运具有最大便捷性和成本低的优势,因此,新文化区的重组大都始发于便于航行的海洋国家或近海国家,并逐步形成以大洋为引力场的文化大区。
再次,与以往的文化相比,现代文化的交流渠道大为增多、交流手段更为进步,以致新文化大区的文化构成远比过去的复杂得多,不同文化区的文化相互混杂的现象比比皆是,旧文化大区那种浓烈的单一宗教色彩在淡化,呈现一种多种宗教混杂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各文化大区都是以高科技为依托,以致出现一种科技趋同的态势,但由于类型文化、民族文化的历史惯性及其不断的现代化,又呈现明显的多元的态势,各文化大区各具特色,尤其是文化中区的民族性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比起近、现代的某些时期还有所增强,以致当代的文化区域性呈现多彩景观。
网络时代的文化在空间性上主要表现为全球化、多元化和虚拟化。由于地理、传统等宏观的原因,人类历史上形成的空间文化,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空间的文化很难直接进行交流,或者进行交流的机会毕竟也不是很多。
而网络文化则是全球化的,在网上进行交流就没有了距离的阻隔,即使是相隔遥远,在网上生产和消费文化没有任何距离感,真正是“天涯若比邻”。今天是大洋彼岸流行的文化现象,随即就可以从网上吹过来,几乎同步在大洋的此岸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