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指出,改革创新是推动军队建设的强大动力。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各项工作,都要贯彻改革创新精神,在改革创新中谋发展、求突破,要抓住影响和制约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继续推进体制编制、政策制度等方面的调整改革。军队改革既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要适应军事应急的要求,一切都要立足于“打得赢”、“不变质”。总之,要通过改革,建立起科学的领导、指挥、管理、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我军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我军的作战能力。
新时期,江泽民以邓小平军队和国防建设理论为指导,一方面大力倡导要继续发扬和保持我军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明确提出军队要努力搞好各项建设和改革。同时,又正式提出了“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重要命题。应该说,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与深化军队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此外,军队深化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
(一)关于深化军队改革
1.军队改革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为指导
这是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江泽民指出,我军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形成了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科学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改革也必须发扬和继承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江泽民根据历史经验,从以下十个方面对我军的优良传统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概括:必须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自觉服从党的绝对领导;牢记我军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反对宗派主义、山头主义,自觉坚持我军的高度团结统一;严格遵守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艰苦奋斗,不怕牺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实行民主制度,重视政治工作,加强政治机关和政工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军事训练,提倡勤学苦练;坚持德才兼备、“五湖四海”的标准和原则,公道正派地选拔和使用干部。这些优良传统,是我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解放后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军发展和壮大的根本保证,也是防止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和抵御“腐化”等不良风气的强大思想武器。
2.军队改革是迎接世界军事变革严峻挑战的迫切需要,势在必行
江泽民指出,当前高新技术正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的社会经济面貌,也正深刻改变着军事斗争的面貌,引发了军事领域里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因此,世界军事发展的强劲势头,对我国质量建军和武器装备现代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应当承认,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如何加强我军质量建设,适应世界军事革命发展的要求,成为深化军队改革的重中之重。江泽民曾庄严地指出:迎接世界军事发展的挑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历史责任。
3.深化军队改革,是适应国家改革形势和解决部队深层次矛盾的客观需要和根本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的历史性大变革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步入WTO,社会的全面变革势必触及每一个领域,势必给军队建设带来深刻的影响。鉴于此,我军的许多政策和制度以及工作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江泽民认为,作为军队来讲,不能仅等着国家财政增加经费来解决,而是要积极地通过深化改革,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越是经费困难越要改革,这是经济条件不富裕的军队加强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另外,深化军队改革是解决军队建设深层次矛盾的根本途径。可以说,我军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比较而言,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编制体制现代化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途径,一方面要加强建设,另一方面就是要深化改革。
4.关于改革的内容
江泽民就军队的体制、编制、结构、制度以及新时期治军的特点和规律等都有重要的论述。他强调指出,军队在体制编制和调整改革中,要把重点放在结构调整和指挥体制的改革上,下决心根据未来军事斗争任务,结合调整精简,该合并的合并,该撤销的撤销。在结构优化中,要大力加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在制度的调整与改革上,他明确提出,要以兵役制、士官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工资福利津贴制度和后勤保障社会化为重点,进一步做好建章立制工作,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国防和军事法规体系。在治军的特点和规律问题上,江泽民认为,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治军的特点和规律,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的历史性课题。
(二)关于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与深化军队改革是紧密相连的。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重要思想。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目标是建设一支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化、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方针。中国军队依靠科技强军,实现军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按照现代战争的特点,努力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水平,改革和完善军队的体制编制,改进军队的训练和院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1.必须要有中国特色
关于军队建设的中国特色问题。1987年《中央军委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做了非常明确的表述:这支军队必须是党领导下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惟一宗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崇高理想和严格纪律,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能够战胜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军队;必须是以优良武器装备武装起来,掌握先进军事科学理论和军事技术,具有现代条件下自卫作战能力的现代化军队;必须是统一指挥、统一制度、统一编制、统一纪律、统一训练的诸兵种密切协同动作的正规化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构成了新时期我军建设的鲜明特色。
2.必须正确看待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
减少军队的数量,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提高部队的质量。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军队的建设越来越在质量上下功夫。过去,由于我国军队人员多,军费开支相对过大,不仅不利于军队现代化建设,也不利于国家建设。所以,军队建设应该减少数量,使军队更精干,军事素质更高。
四、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始终不渝地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建设强大的后备力量,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是我军深化改革,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要求。江泽民1991年6月为《民兵工作条例》集训班题词: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建设现代化的国防。这一重要题词重申了我国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长期坚持的一个基本指导方针,即“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方针,这一方针不但过去是,而且也是现代条件下实行人民战争的重要组织形式。同时,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后备力量,必须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
(一)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工作,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制。继续加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公安、国家安全等部门的建设。2001年7月1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进一步强调:新形势下,要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完善国防动员体制,要不断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
1.一定要完善国防动员体制
我国的国防动员体制是按照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建立起来的。它的基本特点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有关动员机构;制订和颁发动员法规和动员计划;本着“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结合国家经济建设,进行各种动员准备。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要求,江泽民还特别强调,国防动员体制必须要结合国家体制改革,认真探索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快速动员问题,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国防工业运行机制,要加强国防教育。后备力量建设要切实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总要求。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进入WTO,国防动员体制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另外,新时期国防动员体制应与预防恐怖主义、邪教、分离主义等破坏活动联系起来考察,并纳入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