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校正】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1)而为客(2),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3),攘(4)无臂,执无兵(5),乃无敌矣(6)。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7)。故抗兵相若(8),让(9)者胜矣。
【词义注释】
(1)主:指主动进攻一方。
(2)客:指被动防御一方。
(3)行:读háng,行列,古兵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4)攘:卷袖出臂(争斗态势)。
(5)兵:兵器。
(6)乃无敌矣:王本作“扔无敌”,句在“执无兵”之前,于义不当。按:王自注:“犹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也”,说明王本本来如此。魏源、陶绍学等均主此说,帛书甲、乙本亦均置于“执无兵”句前,并多一“矣”字,更显句法完善。黄钊在其所著《帛书老子校注析》对此作了详细考证:说明“乃”,今本作“仍”或“扔”,“仍”与“乃”古可通假。并认为“乃无敌矣”是对前三句的概括总结。言之成理,甚是可信。据改。
(7)宝:即六十七章“我有三宝”之宝。
(8)若:王本作“加”。傅奕及帛书《老子》甲、乙本均作“若”,于义较妥。据改。
(9)让:王本作“哀”。按:俞樾考证:“哀”乃“襄”之误,“襄”、“让”古通用,傅奕、范应元本均为“让”,较合经义。据改。
【白话译文】
兵家有这样的话:我不敢做战争的发动者,宁愿居于防守一方;不敢侵入别人寸土,宁可后退一尺。行军不讲行列,指挥不露目标,阵地看不到武器,这就无敌于天下了。(战场上)最大的失误莫过于轻敌,轻敌会丢掉我的法宝。所以,在双方兵力相当的情况下,主动退让的一方必能取胜。
【原意解说】
此章讲的是积极防御战略的具体实施。其要点有三:一是不发动侵略战争,不首先攻击敌人。二是不打正规的阵地战,不拼无谓的消耗。三是谨慎小心,力戒轻敌;在让避周旋中捕捉战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直到全歼。古今这样的成功战例很多,近如江西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抗日游击战争,基本都用的是这套战略战术。特别是解放战争初期的保卫延安之战,更是一个典型实例。当蒋介石用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胡宗南兵团,以装备精良的二十万大军的绝对优势进攻陕北根据地时,仅有数万人的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利用边区山岳地带,与敌人巧妙周旋,使敌人疲于奔命。我则伺机突击,从局部全歼,乃至整体打垮,为全国性战略反攻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