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33900000001

第1章 序

黄钊

《老子》又称《道德经》,全书约五千字,故又名《五千言》,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其作者为春秋后期的老聃。全书思想渊博,蕴义玄深,措辞简约,载以韵律,类似格言,被誉为我国古代一部非常优秀的哲理诗。其行文高淡古奥,哲理深邃玄妙,读后回味无穷,确能引人入胜,对我国古代政治、哲学、经济、伦理、军事、艺术、医学、科技以至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人生追求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而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

《老子》之后,道家或道教学派纷纷崛起,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同《老子》的思想体系保持着渊源关系。因此,《老子》一书既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发展演进的总纲,又是历代道教信徒们藉以依凭的最高经典。不仅如此,中国古代诸子百家蜂起并作、论道立言,也都从不同层面摘采过《老子》的思想精华,受到过《老子》智慧的启迪。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对我国整个传统文化的发展演进,作出过自己独特而重大的理论贡献。所以,《老子》一书,是我国文化史上留下的极其珍贵的学术瑰宝,其价值不可估量。古往今来,历代学者争相对之潜心研究。可以说,我国学术史上有成就的学人,几乎无人不研究《老子》。正因为如此,注老学者,代有人出;注老之书,汗牛充栋,愈积愈多。它宛若滚雪球,越滚越厚,构成中国历史上别具特色的风景线,实际上从特定角度推进、促成了我国老学发展史的逐步形成。这无疑是值得关注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特有现象。

清代著名学者魏源曾说:“解老自韩非下千百家,老子不复生,谁定之?”(《老子本义》)虽然,因“老子不复生”,人们对注老之书的是非难以评定,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否定历代注老思潮长存不衰的客观价值。其一,它告诉人们,《老子》之书开启了历代学人进行智慧思考的闸门,没有《老子》,就没有那些十分有价值的注老之作;其二,历代注老学者的不同思考,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们研究《老子》的学术心得,因而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智慧之思;其三,它还告诉人们,《老子》不是凝固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它可以常读常新,因而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总是可以从中找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原则,从而显示出它超时代、超地域的文化价值。透过这一切,我们看到了注老思潮所具有的不可低估的客观价值。其实,即使“老子不复生”,也完全可以评定各种注老之作的是与非。因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对于任何注老之作的成败,读者们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我们不必为“老子不复生”而惋惜。

基于以上认识,我对于注老思潮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之情。不仅自己投身于这一潮流,亲手撰成《帛书老子校注析》(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这部拙著,而且拜读过一系列有关注老之作,从中得到许多启迪与教益。

最近,笔者有幸读到库流正先生精心完成的《老子正解》书稿,感到特别兴奋。库老先生年已七十九岁。他早在年轻求学时,便酷爱中国古代哲学,立志从事于经史方面的研究。后因情况变化,长期从事农村基层工作,原来的抱负暂被搁置下来。直到1991年离休后,乃再续旧好,重操旧业。其对《老子》的研读,用功尤深,并于十余年前,即着手撰著《老子正解》。今年4月,书稿完成后,托人送给我看。我接到书稿后,对于库老先生以年近八十的高龄潜心于老学研究,感到由衷的钦敬。因此,我对于他的书稿的阅读,不敢有半点粗心。书稿在对原经文用功订正的基础上,又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最后做了原意解说。这些都有利于启导初学者阅读。我读完全稿,从中得到许多教益。深感它是一部不俗的好书。其内容之丰富,注释之谨慎,立论之新颖,考证之详实,文字之通俗,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首先,书稿写出了作者自己受老学熏陶的深切体验及其注老的纯洁动机。《前言》说:“以我这个年近八旬的老人,通过十年来对《道德经》的研读,自觉获益匪浅:一是以无私奉献为立命之本、幸之源,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老年观;二是知足知止,冲气为和,有利于保持安详、愉悦的健康心态;三是居下贵柔,修身积德,能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四是淡化欲求,永葆童心,使身体远离疾病和一切凶险。”毫无疑问,这个体验既真切实在,又纯洁朴实,它不仅写出了作者从《老子》书中得到的教益,也表达了作者注老的高尚追求。作者希望由此推己及人,把自己的体验扩展开去,让老年朋友们与之共识并践行。他说:“老年朋友如能身体力行,不仅可以固本培元,延年益寿;而且可以利家利国,泽及子孙。”透过这些,我们看到了作者多么清纯的写作动机。

其次,书稿在校正经文时坚持择善而从,用力甚勤。《老子》一书,自古版本繁杂,经文之词语,因版本之不同,而时见殊异,这给校正整理带来了实际困难。本书稿以王弼注本为基础,参照河上公本、傅奕本以及近年出土的帛书与竹简《老子》等多种版本,经过反复比较而确定取舍,最后形成作者整理校正出的经文。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自始至终坚持实事求是、择善而从的基本原则。如第四十六章,王本之“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一段文字,河本、傅本近同(河本末尾无“矣”字,傅本“常”作“恒”),帛书甲、乙本均脱损严重,不便比较。而司马光本及《文选·东京赋》李注引,此句无“之足”二字,高亨注本亦予删去。若依王、河、付诸本文字去解,确有难于畅通之弊。而依司马光等及高本去解,则文字豁然贯通。经过考虑,作者大胆选取后者,以订正王本。又如,第六十六章王本“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一段文字,河上公本与之相同,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子,亦大致相同(所不同者,只是在有关字句下多了几个“之”、“也”、“其”等虚词)。但考竹简《老子》,此段为“圣人之在民前也,必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必以言下之”,与以上诸本有着明显差异。对此,应当如何取舍?作者通过慎重考虑,最后选取了竹简本的文字。应当说,这个选择也是至允至当的。王本、河本那段文字,突出的是圣人在尚未“上民”、“先民”之时,实行“以身后之”、“以言下之”。不难看出,其“以身后”、“以言下”,是为了达到“上民”、“先民”之目的,这似乎有功利色彩,不符合老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本旨。而竹简本那段文字,则强调的是,圣人已经“在民前”、“在民上”的情况下,却能坚持“以身后之”、“以言下之”,这个“后”与“下”,没有功利色彩,它表明了圣人在处理与民众关系方面,所表现出的谦虚、守雌的高贵品质。两相比较,毫无疑问竹简本的文字更能体现老子本旨。作者选取该本,是很有见地的做法。

以上两例,不仅表明作者在校正老子经文中,善于择善而从和勇于追求真理的治学态度。而且表明他对新出土的竹简《老子》也有较深的研究。这些无疑都十分难能可贵,表明其研读与校正《老子》用力甚勤。

再次,书稿在注译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老子》文约义丰,同一个字、词或句,往往可以引出不同解释,以致古往今来的注老学者,在对词义的注译方面见仁见智,各执其是,这就给今人注译《老子》带来许多困难。本书作者在注译方面,既注意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又勇于突破旧说,提出新见。例如,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中的“其”字,历代注家多认为指民众,而本书作者却依据严复之意,认为此“其”乃指圣人自己。这个解释,确实更为合理。若将“其”释为民众,难免会给老子戴上搞愚民政策的帽子,这无疑有违本旨。而将“其”释为圣人自己,则完全符合老子主张圣人无为的原则。两相比较,可知此解确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值得重视。

又第五十章“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一段文中“十有三”一语,王弼及其以后的注老者,多释为“十分之三”,本书作者则持不同意见,认为古人没有“十分之三”这个概念。他主张据《韩非子·解老》之说,将“十有三”释为“十三”,盖指人的四肢九窍等十三种器官。其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可为一家之说,值得重视。

另外,本书在译解经文方面,坚持在通俗易懂上下功夫,这也是其重大特色。古往今来,人们都感到老子古奥难通,以至自晋代起就被列为“三玄”之一,一般人对之望而生畏,不敢问津。本书作者在译解经文方面,则力求通俗易懂,并且也确实取得了相应成绩。例如,第四十七章经文为: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按照此段经文,作者写出了这样一段翻译文字:

不出大门,能通晓天下事理;不看窗外,能了解自然规律;愈向外求,所知愈少。所以圣人不行可以知(道),不看可以明(道),不为可以成(道)。

将这段经文与原经文对照,不难发现,它既在基本精神上符合原旨,又在文字上比较通俗流畅,特别是将“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译为“不行可以知(道),不看可以明(道),不行可以成(道)”,既通畅明达,又深得老子真谛,与以往一些译文相较,确有自己的独到之功,注重了译文的通俗,这对于扩大《老子》的读者面,发挥《老子》的文化价值,无疑有其不可低估的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库流正先生用十余年的功力,撰成这部《老子正解》,确实有许多不同于前人的心之所得。这促使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年逾古稀的离休干部,能在老子研究中达到如此造诣?这除了他本人的文化基础以及持之以恒的不懈追求之外,还可能与他的年岁已高有关。

我在拙作《道家思想史纲》中,曾为说明老聃之所以能完成《老子》其书的理论创造,写了这样一段文字:“从《老子》书的内容来看,非久历世事的人是写不出来的。由于老子其人年高久寿,因而阅历无比丰富,熟悉人间的世态炎凉,具有老成持重、老谋深算、老马识途的慧眼,因而能运用‘微妙玄通’之道,以阐明通达古今的人生哲理”,并最终创作出《老子》其书。因此,年高久寿,是《老子》得以问世的重要原因之一。年高有助于著成《老子》一书;同理,年高也有助于研读并体验《老子》。这是因为,年高之人久历世事,对人生和社会有着自己深切的体验。他们看问题比别人更深透、更能抓住要害。从这个意义上说,老人读《老子》,易于从心灵深处引起共振,发生共鸣,做到心心相印,因而易于体悟老子的本旨。

近些年来,有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一些人并非专业老学研究者,却能在晚年写出引人注目的注老之作。例如,张松如先生,原是一位诗人(其诗作署名公木)。在文革期间,他身处“牛棚”,坚持研究《老子》,用十余年时间,写成注老之作——《老子说解》和《老子校读》。当他写完《老子校读》之《序》时,已年高七十五岁。无独有偶,另外一位老者张吉良先生,原为江西某汽车修理厂工程师。他也是在晚年爱上《老子》,曾自言:“自1972年从牛群队伍中解放出来,业余游心于道德有无……历时二十年,写成《老子研究》。”该书出版时,作者已年近古稀(六十八岁)。类似情况还可以列举一些,因篇幅有限,不再赘述。可以断言,老者研读《老子》,定有其优势所在。库流正先生当属此类之又一典型。

以上我从不同角度对《老子正解》的特点或优点谈了一些个人意见,但这决不是说,该书什么都好。金无足赤,书亦难尽善尽美。该书自然也会有自己的不足。例如,由于作者极力追求通俗易懂,以致在注译方面也会存在某些需要推敲之处。追求通俗易懂,本是优点,但掌握不好“度”,也会产生缺点。《老子》毕竟是两千五百余年前的古文献,虽然可以尝试译成今文,但又必须注意保留古风。过度之通俗,难免将其现代化。我这样说,决不是批评该书有现代化嫌疑,而是强调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我们在注译时,应当对此有所谨慎,以防失度。在这方面,笔者愿与库老先生共勉。

应作者之邀约,我对《老子正解》谈了以上一些读后感。是为序!

2004年7月于珞珈山“勤补书斋”

(本序作者黄钊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类推荐
  • 道家哲学智慧

    道家哲学智慧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道家是隐者之学,故不在显学之列,而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孔子罕言天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虽说过“圣人之于天道也”,但也未多讲天道。道家老子不但谈论天道,而且提出“先天地生”的永恒性绝对性的“道”。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老子则揭示了有史以来文化的流弊,对于文化发展提出批评意见。儒家虽反对苛政,而肯定区分贵贱上下的等级制度。墨家虽然宣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而仍承认贵贱之分,以“贵不傲贱”为理想。
  • 诗美之辨:中国当代美学与诗学

    诗美之辨:中国当代美学与诗学

    本书对中国当代美学与诗学研究进行反思和重构,追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理论资源,系统阐释柏拉图、康德、尼采、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构的影响;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进行系统反思,并论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未来走向问题;对诗学研究的反思主要是从诗学生产的角度出发,论及新时期以来影响深远的10本文学理论教材,对文学理论生产的知识空间、问题意识和现实语境进行反思,从而达成重建本文诗学的目标;最后以新时期浙江文学发展落脚点,阐释新时期浙江文学发展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
  • 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

    千百年来,孔子的智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智者,就是在今日,也有着其无可比拟的现实价值。当今社会,人们过度追求金钱、物质及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心灵孤寂、人格分裂,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想到了孔子的智慧。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 行走中的言说:一个思想背包客的心路历程

    行走中的言说:一个思想背包客的心路历程

    科学人文系列。本书为一个哲学工作者对于科学、哲学与文化的全方位思考,主要集中在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科技与社会以及科技政策等。观点新颖、视野开阔、语言流畅,适合爱好哲学的大学生及其他科技工作者阅读。
  •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的根本任务是,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新实践,忠实于经典著作的原意,科学地、完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结合新的实际,通过理论创新,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引导干部群众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本册为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丛书第1辑,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热门推荐
  • 不死人未来

    不死人未来

    一场席卷全球的大海啸之后,世界进入了不死人横行的末日时代。面对着不死人,叶空星晕过去了,醒来之后发现不死人都死了。面对着成熟期的进化种,叶空星又晕过去了,醒来之后发现进化种也死了。面对着同样能够掌控元素的堕落者,叶空星再次晕过去了,醒来之后发现堕落者竟然也死了。新婚之夜,面对着花容月貌的新娘,叶空星不可避免地又晕过去了,醒来之后……他却发现了一个更加可怕的事实,一个更加恐怖的未来。
  • 九天异域

    九天异域

    农村穷小子,却成为建筑博士。一封来自自己的信,不懈努力获取穿越空间的神秘技术。却被迫妥协,一场爆炸最后一刻终于完成穿越者计划。重新醒来,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八岁便会有战力指数觉醒日,战士,战师,战将,战王,战圣,战皇,战帝,还有恐怖的战神!!宠物竟然变成了战兽。原来这里叫做九天世界,自己竟然是一代冥神界主,却意外成了废人一个。看一代冥神界主的凤凰涅槃成神之路!!!
  • 网游之忆茗惊人

    网游之忆茗惊人

    小时候的一面之缘,他从未在意,她毫不知情。彼此都是歌坛独当一面的新秀,却从来关系浅浅。隔着一层网络,换了一个身份。直到在网游里相识、相知、相恋,她才后知后觉——原来,自己的第六感没出错,你们真是同一个人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风萧晨雨

    风萧晨雨

    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女婴成为了豪门千金,却也是别人婚姻的阻碍。一场车祸,一缕幽魂,白天鹅又变后回丑小鸭。一个现代豪门千金一夕之间变成古代帝王专制统治时期任人使唤的丫鬟。在这个男尊女卑.弱肉强食的时代,她要如何生存......
  • The Story of the Glittering Plain

    The Story of the Glittering Plai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荒文

    荒文

    地球为何重回远古?神秘的血色大船驶向何方?染血的寺庙镇压着何种存在?无垠之地究竟在何处?大荒的世界,是不是所有生灵都在寻求那一缕生机?灭世的危机就要降临了,你,准备好了吗?
  • 关键在党: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记事

    关键在党: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记事

    本书主要反映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抓党的建设的要事、大事。第一部分为要事综述,详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抓党的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包括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反对腐败斗争等方面)第二部分为大事记,概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党在抓党建过程中发生的大事。这部分全面、突出地反映全党抓党建的氛围。
  • 重生往事

    重生往事

    2000年,新浪,搜狐,网易刚上市。2000年,传奇还没有来到华夏。2000年,一个人重生了。2000年,一个完美的年代。一个不同于地球的世界,我来了。
  • 剑修之祖

    剑修之祖

    在他之前,这世上本没有剑修,自他来到这片天地,修真的世界中,才有了剑修一脉。雷人的两次穿越,将秦天带到了修真的世界,奇遇接连,无奈不断,虽有千般艳遇,却只为那最初的依恋。没有资质,没有基础,却可以靠吞噬他人修为修炼,一柄上古魔君之剑,令秦天走上了剑修之路,成就那创恒古之基业的剑修之祖。
  • 我沉默不语只是在感受

    我沉默不语只是在感受

    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本书不属于目前任何风格的爽文,望谅解,特此通告各位读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