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6900000001

第1章 序

陈卫平

在此书出版之际,该书作者顾红亮副教授希望我写一篇序。其时正当新学年开学,诸事纷杂,所欠文债累累,但我还是应承了。顾红亮曾是我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他的博士论文《实用主义的误读———杜威哲学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后,在一些学术会议上,我听到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我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更关注他此后的学术研究是否能更上一层楼。现在的这本著作是他继博士论文后的主要学术成果,我认为从中可以看到他在学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因此,我很高兴把自己的读后感写在这里作为序。

现在每年都会有很多号称学术研究的著作出版,然而就我阅读较多的中国哲学史领域的著作来说,其中相当数量者是“著书不立说”,即资料性的堆积和平面化的归纳太多,而从具体材料中作出有新意、有深度的理论整合则很少。相比之下,此书是“著书立说”的;其所立之说就是通过对现代中国平民化人格话语的历史考察,来论证当代中国平民化人格的总体建构,应当“是包容了英雄化人格在内的平民化人格,是包容了个性化人格在内的自由人格,是包容了人格分化可能性在内的和谐人格,是包容了现实人格在内的理想人格”。这是富有理论蕴涵之说,是具有历史沉思之说。

我说此书表现了作者在学术上的长足进步,归结到一点,也就是它的“立说”意识较之先前的博士论文更为自觉和明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确立了合适恰当的阐释框架。这在“立说”的形式方面是必须的。所谓合适恰当,在这里是指作者对所讨论问题涉及的领域有合适恰当的认识。这表现在作者从心理学、价值观、社会学、认识论、实践论和超越论等六个方面分析现代中国平民化人格的建构,并指出了这六个方面内在的逻辑结构;尤其是注意到了人格建构不局限在形上思辨领域,而且与形下经验领域紧密相关,因而将阐释的框架建立在形上与形下的互动之中,既重视系统的理论文本,也关照相关的制度层面,既对其中的非名言世界问题作了讨论,也把自传的自我言说纳入视野。所立之“说”由此而显示出全面性、逻辑性和丰富性。

二是综合了前辈时贤的多种成果。“立说”是创造,然而这必须以综合他人的思想学说为基础,否则就会或是无根之说,或是狂妄之说。作者在考察每一个问题时,都对以往的有关观点或作了历史的梳理,或予以理论的借鉴。特别是作者在以色列的大学访学期间,注意到犹太哲学家的有关理论,并溶入自身的研究。应当说,在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中,汲取犹太哲学的思想成果是相当匮乏的。作者却在这方面表现出独到的视角。无论是历史的梳理还是理论的借鉴,作者都能综合于自己的论述中。因而所立之“说”既是以前人的思想学说为基础的,又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既有相当宽广的理论眼界,又保持了自身的一以贯之。

三是提炼了历史嬗变的理论内涵。对现代中国平民化人格话语的研究,显然离不开对这一话语的历史嬗变的叙述;但是如果仅至于此,那么这一研究给我们提供的只是历史的画卷,而无法深入揭示蕴涵其中的理论问题。这就不可能达到哲学上的“立说”要求。显然作者考虑到了这一点,因而在每章的后面都有小结,如作者自己所说,“这不仅是总结,也是提问,并提供可能的新解题思路”。就是说,小结旨在提炼历史描述中的理论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现实意义。最后第七章也是以此为宗旨的。作者的研究因此而体现了哲学的沉思和现实的关怀。

当然,这项研究在某些问题上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地方。比如把冯友兰的人格理论冠之以“现代平民化的圣贤人格”,可能是需要推敲的。在冯友兰的《新世训》和《新原人》中,对人格的设计有着很大的区别。《新世训》又称“生活方法新论”,其“新”之所在,就是不同于宋明理学道德(天理)与不道德(人欲)的两极对峙,突出了“非道德”即介于道德与不道德之间的道德中性的生活方法的意义;实现了“完全道德底”生活方法,就是圣人,而“非道德底”生活方法则是“为一般人说的”。以后他在回忆《新世训》和《新原人》时说:“《新世训》所讲的人生观和生活方法,就是《新原人》所讲的功利境界中的人。我在《新原人》里也承认这种境界不高。我也认为比较高的是所谓道德境界。”(《三松堂全集》第1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86页)就是说,《新世训》强调的是适合普通人的生活方法,即对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以追求个人成功为目标的人提出伦理指导;而《新原人》憧憬的则是传统圣贤的人格境界。这两种不同的人格设计反映了从传统到现代的人格理想变迁过程的深刻矛盾:既希望规范现代社会的人生行为,又力求保持传统儒家的圣贤人格。这种矛盾,不仅冯友兰有,也不仅现代新儒家有,在自由主义者如胡适和马克思主义者如毛泽东那里,同样存在。揭示贯穿于现代中国人格变迁中的这种矛盾,也许能够把现代中国平民化人格的问题研究得更加深入一些。

其实,这种矛盾既表现了在传统与现代冲突面前的困惑,也蕴含着解决传统与现代冲突的思考:传统圣贤人格的理论是否可以为现代平民化人格建构提供某些智慧。作者对此是注意到了,本书第四章有关人格认识论的探讨集中反映了这一点,认为冯友兰、冯契和杜维明“试图在现代哲学的视域里重新阐发传统的道德认识论,使传统重焕光彩”。其中分析了杜维明的体知对传统道德认识论中默会知识(TacitKnow1-edge)的阐发(其实,冯友兰的觉解论和冯契的转识成智论也体现了这一点),我受此启示,在这里简略地谈谈这个问题。

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论语·述而》),实际上指出了作为理想人格的圣人,有着超越可得而见的经验世界的非名言的维度。以后《孟子·尽心下》予以发挥:“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认为圣人以其人格光照四方,化育天下,然而这是神妙莫测的。就是说,圣人作为理想人格,对人们的感染和人们对其的认识,都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性质。这种超名言之域的默会性在儒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感应自得。儒学讲感应,从人格的认识和教化来说,就是在性情上和圣人产生共鸣。《易·感》之《彖》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圣人感召天下,众人心动而应,之所以心动,是因为与之产生了共鸣。这是认识何谓圣人以及圣人化育众人的起点。正是有见于此,理学家把“孔颜乐处”与“学以至圣”相联系,“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二程文集》卷八)。二程兄弟受教于周敦颐时,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遗书》卷二上)。学做孔颜圣人,首先是思寻他们“所乐何事”?这是把引导人们在性情上与孔颜之所乐获得共鸣,作为认识圣人并接受其人格教化的开端。然而,这种共鸣就每个主体而言,极具个体性,在不同主体间没有通约性,如程颢所说:“学至于乐则成矣。笃信好学,未知自得之为乐,好之者,如游他人园圃。乐之者,则己物尔”(《遗书》卷十一)。与孔颜圣人之乐的共鸣,作为自得的己物,是不同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默会认识,程颐的“闻之知之,皆不为得。得者,须默识心通”(《遗书》卷十七),正表达了这个意思。

其次,体认气象。感应只是激发了学圣的意愿,意愿只有发展为在言行举止上仿效圣人,才会对圣人人格有真切的认识,圣人人格才会真正化育百姓。圣人人格表现的是德性追求,而“德”字原来就与仿效之意相联系。在西周青铜器铭文里,表示“仿效”的词有两个,即“刑”和“帅”,它们都与“德”一起出现:“令我佳即刑廪于文王政德”(《大盂鼎》);“安不敢弗帅祖皇考穆秉德”(《井人安钟》)。它们说的都是一个人仿效另一个人之德,这意味着“德”是对楷模的仿效。儒学以圣人为理想人格,自然要人们仿效圣人。然而,圣人不可得而见,如何仿效呢?《易传·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在人格领域就表现为以“气象”彰显名言之外的圣人人格。理学家提出“圣人气象”,主旨是人们对圣人的仿效要在把握“气象”上下功夫,他们把这种功夫称作“体认”。圣人气象既内在于又超越于日常事物,“圣人气象,虽超乎事物之外,而实不离乎事物之中,是个无事无为底道理,却做有事有为之功业”(《朱子语类》卷四十)。如此的内在超越作为“无事无为底道理”,显然是无法用名言予以明晰表达和规定的,因而对其之体认只能是不可言喻的切己感受。这用二程的话来说,就是“学者不学圣人则已,欲学之,须是熟玩圣人气象,不可止于名上理会。如是,只是讲论文字”(《外书》卷十);王阳明也有类似的意思:“圣人气象自是圣人的,我从何处识认?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体认,如以无星之称而权轻重。”(《传习录》中)强调圣人气象以及对其体认的超名言性,实际上揭示了人们接受圣人人格的教化是潜移默化的。

再次,顿然觉悟。体认气象是把对圣人的外在仿效转化为内在气质,由此在境界上与圣人达到同一。这种境界的实现往往表现为摆脱了仿效而豁然贯通的飞跃,《易传·系辞上》的“推而行之谓之通”以及《论语·为政》的孔子“从心所欲不踰矩”,都有此意蕴。以后在佛教的影响下,理学家称这样的飞跃为顿然觉悟。汤用彤的《谢灵云〈辨宗论〉书后》指出,魏晋玄学认为圣人不可至不可学,而佛教认为圣人(成佛)可学可至;竺道生“去二方之非,取二方之是,而立顿悟之学,谓圣人可至,但非有积学所成要在顿得自悟”;“其作用不啻在宣告圣人之可至,而为伊川谓‘学’乃以至圣人之学说之先河”。顿悟说经禅宗发挥,而为理学家所吸取。他们强调圣人可学,但仅是学并不能达到,必须通过顿然觉悟才能进入圣人之境:“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朱熹《孟子集注·尽心下》);“倘能感前圣之所已言。求吾心之所同得,而一旦有觉焉,譬如目翳顿除,烛光四达,左右前后,至宝毕见,皆吾素有,不可胜用也”(吴澄《何自明仲德字说》)。在这里,从吴澄所说可以看到顿然觉悟是在瞬间通盘把握了圣人的人格;而在朱熹的话里可以看到顿然觉悟是对圣人人格不可言传的自证;其实,周敦颐的“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通书》)则在他们之前已综合了这两层意思,即跳出以通常的名言来表达的思维(无思),就能获得圣人人格的一切(无不通)。这些显然都突出了顿然觉悟是超名言之域的。

上述三个环节有着依次递进的关系。感应自得是最初的心灵共鸣;体认气象则是对感应的内容进行再省察,“体认是把那听得底自去心里重复思绎过”(《朱子语类》卷一一九);顿然觉悟不仅提升了对气象的体认,而且是在更高阶段对感应自得的回归,即把后者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变为前者的豁然贯通。

从以上简略的考察,可以体会到作者所说的“在现代哲学的视域里重新阐发传统的道德认识论”,还有不少课题有待于深入。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本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问题的著作。

同类推荐
  • 曾国藩修身经

    曾国藩修身经

    《曾国藩修身经》是一本讲述曾国藩修身立志生存哲学的书籍,共收录了曾国藩文集、书信、日记中近800条修身语录,逐条进行翻译和简析,并作了注释。《曾国藩修身经》共分十章编辑,每章又分若干节,分别讲述了修身的要旨、修身的前提及修身的应用等。各章之首用较详细的提示,帮助读者了解全章精髓,各章之后均附有曾国藩的修身故事,以印证修身之理念,并以“独处心语”进行引申,启发读者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和实践。
  •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的智慧,是他对人性本质深刻剖析的结果,是经过时代战乱、社会动荡、人事纷争和生命无常等诸多因素积淀而成。因为他最早提出“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阴”谋策略,所以被后世学者称为“月亮下的智者”。但是,老子的为人处世智慧也不是一味退避,其实他提倡的是更大的进攻,如:“将欲取之(刚),必先予之(柔)”;“他认为最高明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争”,舍己从人,不强出头,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作正面冲突,伪装示弱,弃近谋远,这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因为它超越了有限、暂时和表面的成功,取得的是更加博大、高超、长远和实质性的利益。不争表现出一种品性,美好和谐,最得人心,却又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 走近歌德

    走近歌德

    《走近歌德》一书系统地总结了前人对歌德及其作品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拓展了认识歌德的范围和视野,推进了对歌德的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论述了歌德与中国的关系,探讨了歌德对中国的认识,具体而生动地回顾了中国对歌德的接受过程,说明了中国人在什么时候和怎样的情况下开始认识歌德,分析了歌德的作品和思想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得到的评价和所产生的影响,展现了中国现当代作家在各自的创作以及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过程中从歌德作品和思想那里所获得的启迪和思想源泉。
  • 周末读点美学(文化周末丛书)

    周末读点美学(文化周末丛书)

    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学的普及读物,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对美学进行了介绍和解读,带领我们走进美学的神秘殿堂。对于何为美学,如何认识美,美感来自何处这些令人倍感困惑的问题,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而是通过与读者促膝闲谈的方式,使读者学会审美地观看世界,学会以独特的方式领域生活中的美好,让审美照亮人生前进的方向。
  • 左手李叔同右手南怀瑾

    左手李叔同右手南怀瑾

    佛家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儒家说:“人人可做尧舜。”道家说:“人人皆有仙缘。”这就是说,每个人天然是一座宝库,一旦发掘出来,价值何等惊人!然而,多数人身怀异宝,却庸庸碌碌了此一生,最后埋于荒丘之下,这又是何等浪费! 而李叔同、南怀瑾两位大师却凭着他们那一点点素心慧眼,做了一世高人。为什么多数人不能充分实现生命价值呢?本书将为你指点迷津!
热门推荐
  • 为了信仰

    为了信仰

    他有很多疑问,为何晒太阳会感到不自在?为何我没有味觉?为何我一出生?眼睛和别人不同?头发也和别人不一样?为何我不睡觉也不会觉得困?偶尔头疼过后,总能想起点什么。身为孤儿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超级巨星,7岁时,被2个不法份子卖到韩国,从那时起,他的一生就发生了转折。后来他发现,这除了是他的梦想外更是他的责任。“我不光要在娱乐圈发展,我还要踢足球,打网球,只为了收集更多的信仰。”性安的小子冰冷的想。本文纯属作者YY,不要和现实对照,那样你们会死得很惨的!新人新作,求推荐,收藏。
  • 车惑

    车惑

    蒋宇建(报社记者)、叶婷红(医院护士)夫妇两岁半的女儿雨晴的小伙伴娟娟一家买了轿车之后,懵懂的雨晴每天缠着父母买轿车,蒋宇建一家被逼上了买轿车的不归路。蒋宇建饱受“挣外快”、保持记者职业操守煎熬之际,蒋宇建曾经帮助过的红颜知己王铭芳突然以轿车经销商的身份出现。王铭芳真心回报蒋宇建的滴水之恩,叶婷红却认为王铭芳是打着旧怀复燃的幌子……蒋宇建荣获国家新闻奖后,拿着奖金买轿车时,他的父亲却了患尿毒症……当今,中国上千年的文明被唯利是图的思想猛烈冲击着,在全民竞相致富,竞争之风也给儿童造成巨大压力。在这场物质竞争的征途上,蒋宇建、叶婷红属于那种“一边哭泣一边追求的”选手,努力保持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他们一路风尘地奔走,甚至于忘记了休憩;但是,天伦之乐一直伴随在他们的左右——夫妻恩爱、雨晴聪明可爱。
  • 天孽洪荒

    天孽洪荒

    历经磨难的少年,再世为人,却发现身下的大地与那颗水蓝色星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商周一榜封神,洪荒众神去向何处?仙界?神界?天界?一朵妖艳之花,演化一方世界。一柱黑色乌水,贯穿天地山川。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奇不无。这是一个我欲逆天,天不可逆我的传说,这是一个盘中棋,棋中子,子欲盗天的故事。
  • 上古世纪之不朽神座

    上古世纪之不朽神座

    夏洛,一位倍受诺伊女神之光钟爱的少年,被卷入了一个时代更迭的大浪潮中,黑暗与光明,杀戮与守护,堕落与救赎,哪里才是正确的路?诺伊之光,代表死亡,诺伊之光,代表悲悯,诺伊之光,代表拯救……这是一个被称做光芒与玫瑰的时代,这是一段关于神和英雄的记载,这是一个爱恨交织,毁灭和拯救的故事……
  • 踏天之途

    踏天之途

    生不逢时,家族落魄。凭己之力,力挽狂澜。从此踏上踏天之途,天,天,又算个什么东西,也将从此在我脚下,被踏足!
  • 古风散说

    古风散说

    一些很唯美的古风短篇小说,大家可以看看,有兴趣写小说的也可以看看当题材。
  • 天地无惑

    天地无惑

    本文可能会有一点慢热,不会过于虎躯一震,四海归心。但爽点什么的还是很多的,女主什么有可能有一个,有可能有两个,有可能有三个,总之看观众大大门的需求决定。注重通过细微处见真情。一个少年无意得到一把神秘的仙剑,在修仙之路上,手握仙剑,斩荆棘,开血路。以仙剑之威破苍穹、斩天地,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来。PS:我最喜欢的仙侠小说是诛仙,我也梦想着这本书能够距诛仙的近一点。
  • 花开有爱霎那难猜

    花开有爱霎那难猜

    在遇见你的岁月里,我偷藏了一缕时光,缠绕在指缝之间,隐约可现的披帛时而露出忧伤,于斜阳下轻舞,飘荡的是你微笑时容颜,那一处你时常驻足的青草地,我偷偷种下了你最爱的迎春花,轻轻的踏着跃起,我似听到了花开时婉转的音律,悠扬而动听。一如我的心声,执着伴你一生,只因那一霎那的心动,我猜错了全部。【女主柳轻舞】书中两个男儿,谢晓凡是阳光都照射不到的温暖和欢乐,他却是黑夜也染不去的冷暗和忧伤,虽然他们都背着一幅同样的画卷,可画上的人……轻轻的拂一拂衣袖,让那云朵为我而起舞,斜着45度仰角望天,阳光正好。轻舞斜阳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过这段欢乐和忧伤的旅程,从而了无遗憾。
  • 未凋零的花:青春的诺言永不萎

    未凋零的花:青春的诺言永不萎

    青春,有那么多诺言。勿忘我,将永存不萎。三年,美好的记忆,终将烙印在心里。时光不会等待漫长的暂停,美丽终会坠落。爱,梦想,希望,勇气,信心,矜持,落魄,疯狂,合奏出青春的狂想曲。是啊,分开的那一天终会到来,到那时候,花会凋零吗?也许结局是一个真正的开始。“知道吗,我们以后的路会很长,但这一路上,始终有你啊。”未凋读者群:543742322欢迎来捣乱!
  • 在所有的风景里,我最喜欢你

    在所有的风景里,我最喜欢你

    关于我们,关于这本书:13岁,相识,同一所初中,隔着一道墙,分在两个班。16岁,读了同一所高中。17岁,相恋。那一年,有我无限的勇气进行无数次的表白。在无数次地被拒绝后,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平凡男终于成功和小班花在一起了。18岁,我们上了同一所大学。有了一群共同的可靠又可爱的小伙伴。19岁,我们第一次一起旅行。22岁,我们毕业,在各自的领域里奋斗。25岁,我们结婚。然后,我们去度一个很长的蜜月,在世界的风景里,你负责笑,我负责拍,偶尔会用上三脚架自拍我们的招牌动作。以后老了,即使我不在了,也有满满的回忆可以陪着你。这辈子已经拥有了很多,此时我最想要的,是你可以幸福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