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还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素养具有不同的内涵。因为人的素养主要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不断提升人的素养,这当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素养的内涵却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对于原始人的素养应该如何理解,似乎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农耕社会中人的素养和渔猎社会中人的素养是不同的,而工业社会中人的素养和农耕社会中人的素养也是不同的,后工业社会中人的素养和工业社会中人的素养又有所不同。如果说,社会文明是在不断演变、不断进步,那么,作为社会文明集中反映的人的素养也在不断演变、不断进步。构成素养要素的一些概念几千年来虽然一直未变,但其中的内涵却有可能完全不同。例如,讲究礼节是一个人素养的基本要求,古往今来均是如此。但讲究什么礼节、如何讲究礼节却是差异很大。清朝嘉庆二十一年①,英国派罗尔美作为使节来到北京,请求中国皇帝允许扩大通商贸易事宜。当时清朝有关方面把这次英国的外交举措理解成英国向中国的朝贡和归顺。当罗尔美到了北京觐见中国皇帝时按照西方的习惯竟然不肯下跪,中国的高官们全都大为惊讶,认为英吉利的外交使臣显得没有教养②。时至今日,估计没有中国人认为不肯向皇帝下跪是不知礼节和没有教养的行为了。至于在专业领域里,因为素养是以知识为其内核的,所以具体内涵的变化就更为巨大。杜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说中酒的发明者,当然是酒类方面的大专家,但可以肯定,他对于酒的各项理化性质的了解,对于酒和人体细胞及基因的关系的了解,远远不如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通人。仅就这一点上来讲,可以认为杜康关于酒的素养还不如一个普通人。这是由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没有坐过汽车,列宁没有乘过飞机,毛泽东没有使用过电脑,伟人们同样也受到了历史条件的制约,无法获得现代社会中的自然科学知识,无法形成这方面的素养。当然,素养中的某些内涵,特别是人类文明的道德训诫,自古至今没有改变,具有一定的永恒性和普世性,即使现代人也要严格遵循,例如《圣经》中的摩西十诫等等。
注释:①公元1816年,即鸦片战争前24年
②肖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37页
我们对素养一词的来源和意义作了探究,对于素养的本质作了分析,对于素养的层次作了解释,对于素养的种类作了划分,对素养的内涵的历史变化作了阐述。我们对于素养这个概念进行了大致的观照,其目的正是为了更深刻地讨论大众传媒素养问题。
二、素养:社会文明在个人身上的集中反映
素养是社会文明在个人身上的集中反映。素养所体现的并不是人的自然本质,而是人的社会本质。一个人脱离了社会,就决无素养可言。虽然素质一词的本来意义带有先天性的色彩,并和人的生理机制有着一定的关联,但个人的生理机制是素养的基础和前提,充其量只是素养的一小部分而已。正像人们的思维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要把大脑中的神经细胞以及神经系统作为思维的载体和容器,而大脑本身不是思维一样。因此,虽然可以把素养归之于个人人格的范畴,但它体现的却是整个社会的文明。
首先,素养的社会文明体现在形成过程上。个人的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而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的,而不是私人的。教育的社会性决定了素养的社会性。社会教育当然具有社会意义,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家庭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之中,家庭所凸现的仍然是社会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庭教育的本质仍然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就更具有社会性。因为在现代国家里,初等学校教育一般都是免费教育,都是由国家制定教育方针,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由各级政府具体实施。即使在高等学校的收费教育领域里,国家对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等均有严格控制。教育行政权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之一,学校教育就是社会文明,由此可见一斑。一般来说,人在孩童时期的素养还是十分初步的。从素养内涵的构成方面来说,在人的孩童时代素质大于教养,而到了中青年时期则教养大于素质了。在人的早期素养中,先天性和生理性的成分还是占有较大比例。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的素养中的后天性和社会性的成分就逐渐增加,整个素养水平也逐渐提高了。
其次,素养的社会文明体现在内容特点上。个人的素养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而究其内容特点,无不和社会文明紧密相关。就以知识积累为例,知识的产生总是和具体的社会环境相联系的,特别是人文科学知识,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必然带上民族的、社会的、历史的印记。知识积累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的社会性决定了素养的社会性。一个在中国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者,他的整体素养必然具有中国社会的特点,他的人文素养的核心,必然是以中国文化价值为基础的中国式人文关怀精神。在中国,你要获得较高的素养,你就必须研读中国文化典籍,通晓孔孟之道,背诵唐诗宋词,熟读三国水浒,擅长吟诗作画,善于泼墨题词,甚至能够弹拨古筝,清唱京剧中的西皮二黄。唯有这样,你的个人文化素养才会被社会所认可。而要掌握所有这些中国式素养的要求,对于一个西方人来说几乎是不可企及的。而一个在西方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者,虽然他可能拥有同样高的整体素养水平,但他的人文素养的核心必然是以西方文化价值为基础的西方式人文关怀精神。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可能会更注重是否读过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否通晓希腊语和拉丁语,是否能够背诵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台词等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人素养内容的特点差别很大,而这些差别正是由素养的社会文明的不同特性所决定的。
第三,素养的社会文明体现在评价体系上。素养可以是一个价值体系,可以把它作为评价个人的根据。例如,当我们在说某某人素养很高时,实际上我们就已经对这个人表示了肯定和赞许。当我们在说某某人没有素养时,实际上我们就已经对这个人表示了否定和批评。但是,如何界定素养本身,什么叫有素养,什么叫没有素养,这里又有一个评价体系。而这个评价体系基于社会文明的不同特性,在不同的社会里有着不同的标准。有人认为素养较高的现象,有人却认为素养很低;有人认为素养很低的现象,有人却认为素养很高。特别是在素养的外在表现方面,例如行为举止,言语谈吐所反映的人的个性、气质、风度、仪态等等,有时候的评价标准就大相径庭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当价值观念冲突的时候,尤为如此。例如,在中国学校里,当来自西方国家的男性外籍教师在课堂上直挺挺地盯着中国女学生并进行提问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中国女学生总是羞涩地避开对方的眼神,低下头去回答问题。中国人认为西方人对于年轻姑娘使用这种眼光是不礼貌的,是没有教养的表现;而西方人则认为,中国学生回答老师问题时不看着老师本身,双方的视线不进行接触,这更不礼貌,同样是没有教养的表现。这种由于文化的冲撞而对于素养界定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即使在知识积累方面的深层次素养中,有时候的评价也不尽一致。例如,在一些阿拉伯伊斯兰社会中,把对于《古兰经》的学习和研究作为一个人有无教养的主要评判标志,而在其他社会中就没有这样的要求。
综上所述,素养实际上具有深刻的社会性,虽然素养体现在个人身上,它所反映的却是整个社会文明。其实,作为社会的人,他也必然生活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之中,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现实之中,他的素养也就必然带有社会历史的深深印记。因此,素养是社会文明在个人身上的集中反映。
然而,我们还应该作一个补充说明。一方面,素养固然是社会文明在个人身上的集中反映,另一方面,个人的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的社会文明。众所周知,文艺复兴时期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它是继古希腊、古罗马后的欧洲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文艺复兴的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促使文学和艺术的全面复兴,并确立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人是世界的主人,是生活的创造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技术为人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全面提升人的整体素养。这是一个辉煌的年代,是一个需要巨人并确实诞生了许多巨人的年代。我们可以举出一长串的名字:吉贝尔蒂、布鲁涅列斯齐、多纳泰罗、马萨乔、阿尔伯蒂、弗兰切斯卡、贝利尼、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萨托、罗索、布隆基诺等等。这些巨人无一不具有极高的个人素养。达·芬奇是个全才。他既是画家,又是工程师、博物学家,研究过数学、光学、力学、地质学、解剖学等等,设计过许多工程及机械装置,甚至还设计过飞机。他最有名的画作是《最后的晚餐》,内容表现了耶稣在餐桌上说出“你们当中有人要出卖我”时众门徒的各种表情。阿尔伯蒂同样是个全才,他写的诗歌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其中牧歌和挽歌尤为出色。他学习音乐,无师自通,他的作曲达到了当时专家的赞赏。他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的领域里达到了第一流水平,他在1485年出版的著作《建筑十评》中表达了对于方圆等几何图形的独特感受,该书对于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发展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他还制成了类似于现代的照相机的神秘器具,名为“暗箱”,暗箱里展现出大自然的种种景象。他还曾经驯服了当时最难驯服的劣马。正是达·芬奇、阿尔伯蒂等等巨人们的个人素养,代表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整个意大利的社会文明程度。
三、素养:现代大众社会成员的基本内涵
素养是现代大众社会成员的基本内涵。如果缺乏必要的素养,就失去了作为当代大众社会一个成员的资格。现代人之所以为现代人,就是他(她)具有为社会所公认的必要的素养。个人素养使社会成员和整个社会融合起来,并确立自己特定的社会角色,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因此,个人素养是现代社会成员的安身立命之本。关于这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素养是判别个人人格的主要标志,素养是个人实现社会化的主要途径,素养是衡量个人价值的主要参数。
首先,素养是判别个人人格的主要标志。世界上一定存在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但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使两个人的相貌完全一样,他们的基因也必然有所不同。假设他们的基因也完全一样,他们的思想、感情、意志、性格也一定有所差别。上帝创造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无法仿冒的。判别“这一个人”的主要标志,不是身材,不是长相,而是他(她)向外界所表现的整体素养。在这一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根据素养可以区分自然人和社会人。刚刚出生的婴儿是自然人,他们只有本能,没有素养,而一般的成年人都是社会人,他们有社会地位,有社会工作,还具有社会意识,并通过自己的素养反映出来。
第二,根据素养可以区分文明人和野蛮人。素养是文明人的特有事物,一般来说,只有文明人具有素养,野蛮人不具备素养。一百多年以前,生活在非洲及东南亚热带丛林里的一些原始部落还未开化,他们茹毛饮血,互相拼杀,还未进入文明社会,谈不上素养问题。英国作家笛福在其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塑造的两个人物鲁滨孙和“星期五”,他们的素养差别也许可以作为佐证。
第三,根据素养可以区分现代人和传统人。上文我们已经讲过,素养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固守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传统人,敢于更新传统的观念的现代人,在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上是大有区别的。有时候,对于传统的东西研究过于深刻,对于固有文化传统的素养太高,会陷于其中不能自拔,从而造成人生悲剧。王国维、辜鸿铭的中国文化素养不可谓不高,但前者在辛亥革命以后投昆明湖自尽,后者到了晚年极力反对中国的变法维新。
第四,根据素养可以区分本族人和异族人。素养既有历史的差异,又有地域的差异,各个民族对于素养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中国人认为素养高的表现,外国人不一定认同;外国人认为素养高的表现,中国人也不一定认同。例如,东方人认为在表示不同意见时,为了照顾他人的面子,采取委婉含蓄的方式较好,这样显得较有教养。但西方人却认为不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是对对方的不够尊重,是缺乏教养的表现。
第五,根据素养可以区分“我”本人和其他人。个人素养的表现具有独特性,无论两个人如何相像,但在整体素养的具体表现方面,总有一定的差异性。据此,我们可以判别一个人的个人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