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素养并不是当代中国社会刚刚出现的新概念,大众传媒素养是大众传媒的共生物,早在大众传媒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产生了。因为有了大众传媒,就必然有接收传媒信息的大众,就必然有大众对于传媒的认知和看法,就必然有大众传媒素养。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由于我国体制规定了大众传媒和大众之间的特定关系,大众只是传媒的被教育者,而在大众对于传媒认知和解读的能动作用这个问题实际上被忽视了。多年以来,大众传媒素养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一片空白,而当代中国传媒生态的变化使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凸现了出来。为了能够真正认识大众传媒素养的本质特性,把握大众传媒素养的发展规律,了解大众传媒素养的历史,掌握大众传媒素养的现状,以调适大众和传媒的关系,提高大众传媒素养的水平,应该在理论上对大众传媒素养做一个科学的界定。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先对大众、传媒、素养等概念分别做一些分析和研究。
§§§第一节大众:现代社会的标志性群体
大众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性群体。大众不是渔猎社会中的原始部落,大众也不是农耕社会中的封建家族,而是工业社会中因社会结构变化而出现的新型社会群体。大众的出现,是社会发育成熟的结果,现代社会之所以称之为大众社会,就因为大众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性群体。大众是现代社会中人最常见、最普通、最多数的群体,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支柱,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是媒介信息传播的最主要对象。
一、大众:一般意义上的理解
1.大众: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大众一词的意义,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大众一词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索它的内涵。大众,是由“大”及“众”两个语素组成的偏正式合成词。大,指的是数量巨大;众,指的是人口群集。大众,就词义而言,指的是数量巨大的人口群集。在中国古代,大众,一般是指参加军事活动或建筑工程的大批人群,即作战将士及劳役男丁。因为在古代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从事这些活动非要大批人群不可。《礼记·月令》中曰:“毋聚大众,毋置城郭”,即指此义。后来泛指人群。王士祯在《池北偶谈·卷二十五》中写道:“有白鹤自顶中飞出,旋绕空际,久之始没,大众皆见。”这里所谓的“大众”,已经接近现代汉语中的“大家”一词的意义了。
现代汉语中的“大众”一词,其意义既和古代汉语有所联系,又有所区别。现代汉语中的“大众”一词,实际上有两个来源,一是沿袭了古代汉语中的原有意义,一是借用了日语中的“大众”一词。19世纪中叶以后,日本为了大力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及社会制度的需要,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新概念。当时因为没有现成的词语可以指称,所以就利用日语中原有的汉字创造了许多新名词,以便学习新知识,建立新学科。其实,现代汉语中的许多有关哲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词汇,都是来源于日语的外来语词汇。只是汉语和日语的形式一模一样,所以被大家误认为是中国固有的词汇,而不是外来语言罢了。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汇,例如社会、经济、生产、资本、重工业、轻工业、交通、商业、交换、政党、政策、民主、自由、人权、权益、权限、权威、义务、人文、文明、文化、文学、艺术、法律、民法、教育、教授、直观、直觉、意识、素质、侵略、侵犯、冷战、元帅、中将、生态、环境、医学、生理等等,都是来自于日语的外来语①。“大众”一词也是如此。日语中的“大众”,译自英语中的Mass,本义为大块的东西,后来亦转指数目巨大的人口,和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大众”意义接近。英语中的Themassofpeople,意思是特定国家或特定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民群众,现在我们使用的意义就是在这一层面上界定的。
另一方面,大众一词可以从逻辑学的角度探索它的外延。无论在汉语中,还是日语、英语中,大众都是指社会上大多数的人群,不是指社会全部的社会人群,那么,还有一小部分的非大众的社会人群是什么呢?社会上的哪些人士可以构成大众的对应人群呢?我们认为,大致有这样四种群体:
注释:①汉语外来语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首先,大众和政府官员相对应。大众不能是政府官员,政府官员也不能是大众。一方面,可以从社会成员的数量上来分析。由于社会的结构总是一个金字塔形状,大众总是处于塔底,官员总是处于塔尖,大众总是大多数人,官员总是少数人。诚然,在某些特定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由于政府机构重叠,冗员充斥,官员主要是下层官员甚至超过一般平民,中国古代的所谓“十羊九牧”,即是指这种情况。不过,这只是社会结构的畸形扭曲,并非社会结构的一般常态。试想,如果一个社会官多民少,长此以往,官员靠何人养活?官员无法养活,社会怎么生存?另一方面,可以从社会成员的地位上来分析。由于社会成员既有私人利益,又有公共利益,需要有一个协调的机构,需要有协调各种利益的公共权力,需要有执行这种公共权力的人员,这样就产生了官员。官员是社会的管理者,而大众是社会的被管理者;官员是社会利益的协调者,而大众是社会利益的拥有者;官员是社会矛盾的仲裁者,而大众是社会矛盾的当事人。两千多年以前,孟子就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①,撇除其中的其他因素,仅就社会分工这层意义上来说,有其一定的道理。当然,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劳心劳力的区别已经不甚分明,但治人或治于人的界线依然存在。正是在这一点上,大众和官员构成了社会结构的两极。
其次,大众和社会精英相对应。大众不能是社会精英,社会精英也不能是大众。社会精英似乎还没有一个较为严格的科学定义,但人们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是指社会上的杰出人才。有人把社会精英分成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文化精英三类,有人则把社会精英的范围扩大到科技、教育、军事、体育等领域。社会精英一般拥有某一专长,都是某一领域的权威,甚至可以左右这一领域的评价标准,引领这一领域的向前发展。和政府官员相比,他们同样也具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不过官员拥有的是公共行政权力,而社会精英拥有的则是某一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官员可以在法律的层面上产生作用,精英则在道德的层面上施加影响,政府官员利用被赋予的权力刚性地管理社会,而社会精英则使用自己的某一专长柔性地引领社会。虽然社会精英人数很少,但他们具有非凡的能力,对社会的影响很大。
注释:①孟子·滕文公上
再次,大众和另类人物相对应。另类人物又称异类人物,是社会上不入主流的小小群体。虽然另类人物尚未有严格的定义,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完全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另类人物的主要特点是反抗主流社会,主张标新立异。他们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方面都力图显出与一般人的区别,以示前卫。事实上,在每个社会中都有另类人物存在。例如,自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社会就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另类人物,如60年代出现的“嬉皮士”现象,即是一例。另类人物在艺术界似乎比其他领域更多些。某些前卫的艺术家,实际上也可以把他们看成是另类人物,他们常常穿着怪诞,打扮奇异,招摇过市,惹人注目,还把一般人认为非常荒唐的举动称之为行为艺术,并在社会上公开展示,虽然得不到社会一般大众的承认,但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另外,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中,同性恋人、丁克族、试婚者等等,也可归于另类人物。因为他们的举动和行为,有悖于一般常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最后,大众和丑恶分子相对应。所谓丑恶分子,就是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另类人物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虽然和常人迥然有别,但并不构成对社会的危害。而丑恶分子却不一样,他们的行为违背了法律的条文,危害了社会的利益,使自己成为大众的对立面。他们对社会犯下种种罪行,例如杀人、放火、抢劫、强奸、欺诈、破坏、斗殴等等,他们是一些土匪、强盗、流氓、小偷、惯窃、骗子等等,是大众的敌人。社会不能容忍这些丑类分子为非作歹,社会严厉打击这些丑类分子的犯罪行径,一旦发现,便坚决绳之以法。
我们对大众一词从外延上作了界定。但是,大众和非大众之间并没有一条截然分明的鸿沟。大众是一个动态群体,不是一个静态群体,大众中的部分人群会向非大众转化,非大众中的部分人群会向大众转化,而且,只要社会存在,这种转化就不会停止。另外,有些社会人群,处于大众与非大众之间,很难明确界定他们的性质。例如,某些处于比较底层的官员,与其说他们属于非大众群体,还不如说他们在本质上更接近于一般大众。再如,某些有一技之长的社会精英,除了这一技之长之外,实际上完完全全是大众中普普通通的一分子。还如,某些先锋派艺术家,除了艺术上十分前卫之外,其实在其他方面和常人无异。
2.大众:相关概念的解析
上文讲过,所谓大众,实际上是社会中最普通、最常见、最多数的人群。但是,一般在指称大众时,人们会使用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所代表的概念和大众一词所代表的概念相关,有的和大众一词的意义基本一致。但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词汇,即使是等义同义词,他们之间在语言色彩、语体韵味及使用范围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差别。对于这些相关概念的辨析,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的理解大众的真正含义。
“大众”一词经常和“人民”一词结合使用,构成词组“人民大众”。其实,人民一词和大众一词所指称的对象基本一致,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人民就是大众,大众就是人民。但是,在使用人民一词的时候,更注重的是人民和政府官员或统治阶级之间的区别,更强调的是人民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及在社会上的主体地位。特别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往往会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阐述人民的具体含义。因此,从学术理论上来说,人民一词主要是一个宏观政治学上的词汇,而大众一词就缺乏这种内在意义,这是两者的区别之一。
“众人”一词所指代的对象也和“大众”基本一致。众人一词就字面意义而言,仅指多数人而已。大众一词也指多数人,两者意义十分接近。但众人一词仅仅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仅仅具有日常生活的意义,不具有政治性,不具有法律性,不具有理论性。例如,“墙倒众人推”一句话中的“众人”,仅仅指多人而已,没有其他的含义。因此,众人一词无法作为一个科学而准确的概念进入理论文章。如果在严肃的学术文章中使用众人一词,那一定会引起概念的错位和逻辑的混乱。
“群众”一词所代表的意义也和大众一词基本相同,内涵基本一致,外延基本重合,而且在不少情况下两者之间可以互相替换。但是如果仔细研究这两个概念的意义和用法,也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报刊和著作中,群众一词指代的就是人民大众,但比大众一词用得更多。而且在使用群众这一概念的时候,更注重和领导之间的差异。例如,“要关心群众生活”一句话,很明显是针对各级领导干部讲的。在我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群众一词还专指尚未参加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等政治组织的人群。例如,某人的政治面貌要么是党员、团员,要么是群众。而大众一词,仅指大多数人群而已,不具有以上群众一词所具有的这些意义。
“民众”一词实际上是词组“人民大众”和“人民群众”的缩写形式,当然它指代的就是人民大众或人民群众。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众一词和大众一词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具体用法上,民众一词更强调的是宏观层面上的政治意义。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唤起民众”云云,是和他的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紧密结合的。如果稍稍浏览一下中国近现代历史,可以发现前期多用民众一词来指称大众,后期多用群众一词来指称大众。当然,这和历史时期有关以外,同时也反映了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各个政党的不同立场和不同观点。
“公众”一词是现代社会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公众属于大众的范畴,或者说,社会公众就是社会大众。但公众一词和大众相比较,还是有其明显的区别。按照社会学家的理论,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大众和公众的区别。假设有一群人乘坐一辆大巴士去旅游,在路上大巴士出了问题,无法前进。假如这群人见到这种情况以后,各自离去,立刻走散,那么他们就是大众;假如这群人聚在一起,大家对于这一个涉及每人利益的“公共问题”建言献策,议论纷纷,想方设法来解决问题,以保护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们就是公众。公众就是对社会问题持有自己见解、并试图通过集体的力量去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大众。一般来说,大众一词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的层面上去解析问题,而公众一词更多的是从政治法律的层面上去解析问题。大众一词只是从人数的多寡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去界定社会成员,而公众一词在强调了它的社会主体地位之外,还突出了它应该享有的社会权利,特别是对于社会问题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公众意见即是舆论,是现代社会中施政的重要因素。谁忽视了公众意见,谁就必然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失败。
二、大众:社会背景上的扫描
我们在解读大众一词的概念时,揭示了它的主要特性,即是社会中的最普通、最常见、最多数的群体。但是,并不是所有社会的最大多数人群可以称为大众,只有在大众社会中的最大多数人群,才可以称为大众。在原始社会里,酋长以外的部落成员是多数人群,但他们并不能被称之为大众;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以外的奴隶是多数人群,但奴隶并不能被称之为大众;在封建社会里,贵族以外的平民、地主以外的农民都是多数人群,但平民及农民也并不能被称之为大众。只有历史发展到了工业社会,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使农村经济土崩瓦解,城市经济迅速崛起,传统的观念和固有的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结构重新调整,人际关系重新组合,人们的社会定位和相互关系出现了新的形式的社会,才是大众社会;这样社会中的成员,才是大众。
1.大众社会的特点
大众社会有其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在和传统社会的比较中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