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中困难群体队伍逐步扩大。在这种形势下,事实上形成了两个极端,一端是所谓的改革成功者或受益者,他们是以拥有大量资源为特征的社会强势群体,而在另一端则是由于自身原因或者人为原因所形成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城市中已经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贫困群体。以往贫困群体主要集中于农村,而现在新出现的贫困群体,主要是城市里一些经济效益不好、面临破产的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我国在改革以前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在实质上是一种城市对农村的依赖,是城市居民的大部分收入通过购买生活必需品而流入农村的过程。而现在,城里居民生活需要的大部分已不再与农民和农村有直接的关系,他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依赖的是城市而不是农村。城市居民的食品原来许多是由农村提供的,但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际市场。这种新的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二元结构,不是由人为的制度造成的,而是由市场造成的,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和难以解决的断裂。
注释:①韩冉,李红.关于二元结构理论和城市化进程的思考.经济师,2003(9)
2.我国城市化现状的宏观因素分析
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约31%,不仅落后于47%的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比中国工业化进程滞后约20个百分点。①城市化滞后带来了国内需求不足、第三产业落后、工业规模不经济、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等问题,也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对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一系列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国家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短缺,生产效率低,农民文化和技术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难以摆脱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和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二是在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忽视第三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协调,使工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极其有限;三是单一的政府投资建设城市的方式限制了城市发展;四是为了保证城市市民的基本生活,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户口迁移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在城乡之间设置了森严的壁垒,阻断了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等。这些因素是造成我国城市化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
3.我国城市化现状的微观因素分析
从实质上来看,“城中村”实际上是城市(区)地域范围内的农村。由于有关政府部门对“城中村”的管理脱节,建设无序,基础设施不配套,环境旧、脏、乱和差等因素,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生活在同一地域空间环境的市民和“城中村”的农民,从劳动收入、生活水平到教育文化素质,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从这一意义上看,“城中村”并不属于真正的城市范畴之中。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制度上的种种限制,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矛盾反映得并不突出。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在城市这一特定范围内所产生的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的冲突,正是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矛盾在城市内部的集中反映。从这些矛盾发展的事态来看,政府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规范发展,解决矛盾,否则不仅会影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二节“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城市病”,它严重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质量,对城市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对“城中村”进行改造。
1.“城中村”改造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由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首先必须解决“城中村”的问题,把“城中村”的农民变为非农业人口,变为从事工商业的居民,使“城中村”率先走向城市化、现代化,然后再去影响、引导广大农村搞现代化。如果连“城中村”的农民都无法实现“农转非”,那么能让散居在广大山区农村的农民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吗?中国广大农村不能走向城镇化,又怎么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呢?所以说解决“城中村”的问题,是实现现代化必须要走的一段路程。
2.“城中村”改造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城市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主导作用和聚集力、辐射力,也是现代文明向广大农村辐射的源头。城市化水平代表了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源泉。推进城市化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实现向城市转移。如果农民仅仅实现地域转移,而没有实现户籍、组织和管理体制、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更新,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如果“城中村”不进行彻底的改造,城乡建设和管理就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城中村”改造是建设现代化城市、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
现代城市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城市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文化城市。搞好城市规划,目的就是要营造经济发展、文明法治、生态平衡的良好环境。但是,“城中村”杂乱的建筑景观,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的形象,降低了城市的品位,成为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障碍。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中村”问题将逐步成为政府面对的主要难题之一。因此,要建设现代化城市,提高城市的品位和竞争力,就必须在物质形态、管理体制上做好“城中村”改造工作。
4.“城中村”改造是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城中村”居民的小农经济的观念、生活方式不容易一下子转变过来。在失去农耕土地后,他们往往把生存和发展寄托在房屋之上,希望从房屋出租中谋求生活保障。这是造成“城中村”建筑密集无序、外来人口聚居,形成贫民区和城市治安问题高发区的根本原因。更严重的是,“城中村”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就业困难,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因此,改造“城中村”的物质环境,加强社区建设,更新居民的思想观念和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已成为维护社会治安和加强城市精神文明的当务之急。
5.“城中村”改造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加快“城中村”的城镇化建设,除了可以继续巩固、提高第一产业中的种养业外,还必将有力地促进二、三产业中的加工、餐饮、旅游、交通运输以及通信等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从而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6.“城中村”改造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办法
由于“城中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必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样既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也为逐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创造了条件。
7.“城中村”改造能促使“城中村”中的农民提高素质
“城中村”的出现,催生了一批城市食利村民,他们依赖集体资产分红、土地补偿款和房屋出租费,坐享其成,终日以赌博、闲逛为业,无所事事。随着经营资产的风险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总会有一些集体资产无法保值、增值,住房也将重新规划拆迁,那就意味着这些“食利”阶层再无利可分、无利可食,那些基本没有土地又没有多少劳动技能的村民就会沦为城市贫困游民,生活将没有保障,最终的负担也会落到政府的头上。因此,必须从长远着手,提高村民素质,逐步将村民改造成为富有竞争力的城市居民,切实解决“城中村”农民的出路问题。
8.“城中村”改造是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配套基础设施不足,使得“城中村”的楼房在排水、消防、抗震等方面存在着极为重大的安全隐患,危及农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加上区内外来人口多,治安不稳,卫生条件差,村民生活质量普遍较低,与全面小康要求的水平相距甚远,所以,要全面实现小康,就必须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的统一管理,采取有力措施综合整治,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9.“城中村”改造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城中村”以粗放型经营为主的“窝棚经济”的土地利用率很低,经济产出远远低于相同城市面积以集约型经营为主的“写字楼经济”,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城中村”的大量存在,不仅严重影响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和综合竞争实力,而且也严重影响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削弱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城中村”改造能够有效地改变这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的状况。
因此,我们认为改造“城中村”是实现城市物质形态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城市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现代化的需要,是改善城市环境和社会治安的需要,也是盘活城市资产,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使城市资产升值的需要。同时,从时机的角度讲,早改比晚改好,早改可以尽快地发挥改造的综合效益。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中村”的私房为了租赁需要而带来的违章建筑的翻新和扩建,将使得改造成本和改造难度持续增加。
案例:
“城中村”改造对一个城市发展的必要性
———以深圳为例
“城中村”改造不是深圳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加速深圳城市化,坚定地朝着建设深圳国际化城市的目标迈进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事。对深圳“城中村”进行改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事关全局。
第一,它是深圳实现城市化、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需要。国际化城市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现代化的两大基本动力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深圳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向国际化城市奋进的新时期。在这个进程中,“城中村”的改造至关重要。深圳市建立经济特区以后,敞开的大门迎来了蜂拥而至的民工潮,并且一年比一年猛,一年比一年多,出租屋的需求量也一年比一年大。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城中村”随意增建、搭盖出租屋的情况应运而生,并且愈演愈烈。人们俗称的“握手楼”、“贴面楼”、“一线天”、“铁皮房”数不胜数。低劣质量和低廉价格的民宅民居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工。这里不仅有最底层的打工一族,也有打拼未来的都市白领,还有为非作歹的犯罪分子在此栖身。“城中村”成了深圳城市中的死角和暗疾。由于“城中村”仍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与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导致许多管理关系不清、责任不明,成了城市管理中的“盲点”。这些与国际化城市所要求的城市管理标准国际化、基础设施标准国际化相差甚远。它已经严重影响到深圳城市化的进程和向国际化城市的推进,严重影响到深圳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严重影响到深圳特区形象的再塑造。因此,“城中村”到了非改造不可的地步了。它既是深圳实现城市化、推进国际化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二,它是提升深圳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提升深圳城市国际竞争力,是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核心问题。目前,同有些经济发达省份一样,深圳的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深圳“城中村”乱搭乱建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能排除城市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特别是居其首位的城市规划的约束力不到位和政府执法不严的问题。城市居民住宅的设计、建设标准,是城市化建设的基础性因素。这方面的基础好、标准高,就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否则,情况则截然相反。深圳“城中村”的存在,弱化了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标准建设,阻碍了周边环境的优化美化,影响了城市布局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同时,还引发了城市人口、土地、交通、消防、治安等一些突出问题。事实说明:“城中村”的这些问题,对提升深圳城市国际竞争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深圳城市国际竞争力是深圳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居住和工作环境、人口构成及素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以上这些方面都要符合国际化的指标要求。“城中村”的存在和历史的原因,使深圳这座诱人的城市离具备国际竞争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下大力气解决“城中村”问题,是深圳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这就需要强化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国际,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高水平做好以城市中心区为重点,包括宝安、龙岗在内的全市域的城市规划,并赋予其法律效力。这个规划一旦定下来,就要锲而不舍,分步实施,抓紧抓好。这样,“城中村”的改造在其中,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其中,实现经济的发展在其中,整个城市的建设在其中,最终,提升深圳城市国际竞争力就不单纯是一句鼓舞人心的口号,而是寓于实实在在的工作之中。
第三,它是改善深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空气质量的优与劣,居住环境的好与坏,基础设施的齐与缺,都直接关系到居民住得舒适不舒适,安全不安全,文明不文明。一句话,居民是否住得好,住得安逸,这从表面上看是居民生活质量高或低的标志;而从实质上看,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也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准。“城中村”在无序中拔起,缺乏统一规划和要求,配套基础设施不足,使得此类楼房在排水、消防、抗震、抗台风和防盗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危及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加之居住的环境差,生活质量极其恶劣。因此,必须将“城中村”纳入深圳城市的统一管理,进行专项整治,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