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78300000013

第13章 犯罪客体地位论(1)

§§§第一节犯罪客体构成要件地位概述

犯罪客体是否应当作为犯罪构成要件之一,是我国刑法理论中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由于我国通说将犯罪客体界定为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新的学说又主要将其界定为法益,因此,犯罪客体是否作为犯罪构成要件,主要是围绕以“社会关系”为中心的犯罪客体概念或以“法益”为中心的犯罪客体概念展开的。

一、肯定说的主张

肯定说主张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要件之一,但肯定说的理由各不相同,主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种观点:

(一)客观事实论

在前苏联时期,犯罪客体作为犯罪构成条件的理由是:“任何一个犯罪行为,无论它表现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永远是侵犯一定的客体的行为,不侵犯任何东西(犯罪客体)的行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①这种观点也随着前苏联刑法理论移植到我国而成为我国刑法学中的通说。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权威的刑法教科书认为,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没有一个犯罪是没有犯罪客体的。犯罪之所以具有社会危害性,首先是由行为侵犯的犯罪客体所决定的。侵犯的犯罪客体的社会政治意义越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越大。一个行为不侵犯任何客体,不侵犯任何社会关系,就意味着不危害社会,也就不构成犯罪。①后来的许多刑法教科书和刑法论著也都坚持了这一观点。②

①[苏]A·H·特拉伊宁:《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薛秉忠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101页。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前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刑法学的主流仍然认为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要件。他们认为,没有犯罪的客体就没有犯罪构成。犯罪构成的四种成分的结构(客体、主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要求在对行为定罪时首先确定侵犯的客体,即确定该行为对什么造成了或可能造成什么损害。如果不存在侵害所针对的、刑事法律保护的、具有一定的重要的社会价值的具体目标,也就谈不上任何的犯罪构成了。③

上述观点实际上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层面而不是从价值或规范层面进行论证,即由于每一个犯罪客观上存在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或法益,因此,犯罪客体必定是犯罪构成的一部分。这种观点的逻辑结构是:犯罪主要是一种事实,犯罪构成必须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既然犯罪中存在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或法益,这种社会关系就必定成为犯罪构成的一个方面要件。

①参见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99页。

②例如,苏惠渔主编:《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王作富主编:《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陈明华主编:《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等。

③参见[俄]库兹涅佐娃、佳日科娃主编:《俄罗斯刑法教程》,黄道秀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

(二)系统论

所谓“系统论”,主要是指将犯罪构成视为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判断犯罪构成的各要件或要素。诚如有的学者所言:“如果我们承认犯罪构成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我们承认这个有机整体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就应该从犯罪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其构成要件。在这里,划分构成要件与非构成要件的标准应当是:某一事物、现象或过程是否直接参与了犯罪构成整体性能的形成,是否与犯罪构成整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就是说离开了它,犯罪构成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特定犯罪性质和社会危害性的有机整体。”①

那么,在论者看来,犯罪客体又是如何参与犯罪构成整体性能的形成并与犯罪构成整体联系在一起的呢?论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犯罪都是主体对法律保护的客体的侵害,而主体只有通过一定的中介才能作用于客体。这样就形成了一切犯罪的基本结构,即犯罪主体———中介———犯罪客体。在这里,犯罪主体和犯罪客体是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两级,连接这两极的中介是犯罪主体进行的犯罪活动......”②“如果我们把一个具体的犯罪过程视为一个动态系统结构,那么,犯罪主体和犯罪客体就是构成这个系统结构的两级,缺少其中任何一极都不可能构成犯罪的系统结构,不可能产生犯罪活动及其社会危害性。实际上,任何犯罪都是犯罪主体的一种侵害性的对象活动。在这个对象性活动中,犯罪主体和犯罪客体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必然是相互规定、互为前提的。离开犯罪客体就无所谓犯罪主体,离开犯罪主体也无所谓犯罪客体。因为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形成侵害性的对象性活动的系统结构,无从产生相互作用的功能关系。”③

①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页。

②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页。

③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10页。

概而言之,按照论者的观点,无论是犯罪或犯罪构成,犯罪客体都是其主客体关系整体不可或缺的一极,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缺少了犯罪客体,就不可能有犯罪主体,也不可能有犯罪行为,犯罪或犯罪构成的主客体关系就不可能存在。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与“存在论”一样,“系统论”也是以犯罪客观事实作为理论基点的。不同的是,“系统论”对犯罪事实进行了解构,在构成系统要素的动态结构中把握犯罪客体的存在意义。此外,系统论也表现出价值无涉的特点。

(三)相互依存论

通说认为犯罪构成包括四个方面的要件,“相互依存论”则从四个方面要件关系的角度论证了犯罪客体的构成要件地位。这种观点认为,我国犯罪构成的体系性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犯罪构成将行为的不同部分划分为各个构成要件,也就是说,将行为作为犯罪的整体核心,再沿着犯罪行为各个方面应具备什么条件时才可以评价为犯罪的思路,把犯罪行为分解为不同的部分进行研究。按照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则,行为人是行为的前提与起点,客体是行为的指向,连接主体与客体的是行为自身,而行为又分为主观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心理,于是就有了我国刑法学中犯罪构成的四个方面的要件。这种将特定行为分解为不同部分进行研究的方法,也就决定了我国各个构成要件中法律评价性因素的存在,因为没有各个构成要件的法律评价因素,整个犯罪构成的价值评价因素也就不存在。①

①参见李洁:《三大法系犯罪构成论体系性特征比较研究》,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0~442页。

2.体系内部各要件的相互依存性,即每个要件的存在均以其他要件的存在为前提。例如,我国刑法理论界把犯罪主体定义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这里所说的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就不是对主体自身结构的要求,而是通过这样的表述表明了主体对其他要件的依存,各个犯罪构成的要件都是如此。中国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具有一存俱存、一失俱失的性质,它们不能脱离其他要件而单独存在,因为中国的犯罪构成要件同时也是行为构成要件。①

3.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综合评价性。我国的犯罪构成对成立犯罪的评价是一次性的综合评价,而不是分层次进行的,这种评价既是犯罪构成符合性的评价,又是刑事违法性的评价,还是有责性的评价。②此外,论者还认为,中国的犯罪构成既是理论,又是法律,这也是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特征之一。

根据论者对我国犯罪构成特点的上述研究,犯罪客体作为犯罪构成要件是题中应有之义。离开犯罪客体,犯罪构成的价值评价因素无从得以体现,难以从根本上说明行为成立犯罪;不要犯罪客体,就不是犯罪成立意义上的犯罪构成。论者认为,若无犯罪客体的存在,犯罪构成的其他要件就不能说明犯罪的本质,因为只有犯罪客体的内容才能表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对社会的负价值,也就是说,只有犯罪客体与其他构成要件相并列,才能说明本质与现象的统一的犯罪。将犯罪行为的整体分解为不同部分进行研究的方法,也就决定了我国犯罪构成中政治的、社会的、法律的评价因素的存在,如果在不改变整个犯罪构成体系的构建方式的情况下,只是把犯罪客体摒弃于整个犯罪构成之外,那么,我国的犯罪构成就不再是犯罪成立意义上的犯罪构成。③

①参见李洁:《三大法系犯罪构成论体系性特征比较研究》,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3~444页。

②李洁:《三大法系犯罪构成论体系性特征比较研究》,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445页。

③参见李洁:《犯罪对象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7页。

在论者看来,犯罪构成的其他三个方面的要件主要说明犯罪的事实特征,而犯罪客体却能说明犯罪的价值特征。没有犯罪客体,其他部分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功能也不复存在。具体而言,如果没有犯罪客体,就不存在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也不存在主观要件和主体要件。

概而言之,论者认为我国刑法理论中,犯罪构成的各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没有犯罪客体的情况下,不但犯罪构成的其他要件无法存在,而且也无法完成对行为的政治、社会评价和法律、价值评价。这就是“相互依存论”论证犯罪客体构成要件地位的要义所在。

“相互依存论”遵循了从事实到价值的思维模式,它与“系统论”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一方面,与“系统论”一样,“相互依存论”将犯罪事实分解为四个方面的组合,然后将其引入到犯罪构成中去;另一方面,“相互依存论”区分了作为事实的犯罪和作为法律标准的犯罪构成,并在作为法律标准的犯罪构成中引入了价值论的思维,从而使犯罪构成取得了价值评价的属性。由于“相互依存论”赋予了犯罪客体价值评价的机能,犯罪客体自然在犯罪构成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四)综合说

“综合说”首先对犯罪客体的含义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犯罪客体是合法权益的受到犯罪侵犯性。①在此前提下,“综合说”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法和司法,以及犯罪客体在犯罪构成中的具体机能等多个方面论证了犯罪客体的构成要件地位。

①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在立法的层面上,“综合说”认为,合法权益的受到犯罪侵犯性的确属于不同于犯罪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之层次的范围,因为一方面在立法上,某种需要设定为犯罪的行为首先被认为是侵犯某种合法权益的行为,之后立法者才根据这种行为侵犯的合法权益的性质、通过规定各种主客观要素确立犯罪成立的规格即犯罪构成。另一方面,在根据法律规定的各种主客观要件及要素确定行为构成犯罪即定罪之后,自然会得出行为侵犯了某种合法权益即有犯罪客体存在的结论。①因此,“综合说”认为从立法的层面看,犯罪客体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范围,它只是立法者建构犯罪构成要件时的指导观念。

但是,论者接下来分析认为,司法不同于立法,犯罪构成是司法过程中认定犯罪成立与否的标准。在具体认定犯罪的过程中,犯罪客体具有构成要件的地位。因为,在分析犯罪是否成立的司法运作中,构成要件是暂时被分解开来的,无论什么要件的具备,只要不与其他要件有机统一,都不能据以断定行为已经构成犯罪。认为行为符合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要件就表明行为侵犯了社会关系,实际上只是人为地把行为预先设定为犯罪而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的,违背了“构成要件既有机统一共同揭示犯罪成立,又分别具有不同功能,单独不能说明犯罪成立”的属性。②

“综合说”还从犯罪客体具有排除行为的犯罪性的功能角度论证了犯罪客体的构成要件地位。“综合说”主张,某些正当行为虽然符合其他三个要件,但如果不考虑犯罪客体,显然会出现错误。例如,紧急避险即符合其他三个要件,但不符合犯罪客体要件,因而不成立犯罪。但是,如果不进行行为是否侵犯合法权益方面的整体审查,就很容易出现定性错误。再如,自救行为中行为人夺回自己的财物,如果单纯考察行为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而不考察行为是否在本质上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会被作为抢劫罪,这是不合适的。③

①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

②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

③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此外,“综合说”从犯罪客体的罪名辨析机能的角度论证了犯罪客体的构成要件地位。“综合说”认为,从刑法规定来看,有些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也需要借助犯罪客体来判断。如放火、爆炸、投毒与杀人罪的区分,就是因为犯罪客体不同。①

“综合说”的观点既源于对犯罪构成的理论分析,又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实用主义的立场。“综合说”对犯罪构成的分析基本上吸收了“相互依存论”的观点,在此前提下,“综合说”又结合定罪的具体过程对犯罪客体的定罪机能进行了剖析。由于它对犯罪客体构成要件地位的分析是基于多方面的理由,故可以称之为“综合说”。

二、否定说的理由

否定说认为犯罪客体不是犯罪构成的要件。否定说的理由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归属的错误

同类推荐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 不可不知的法律常识

    不可不知的法律常识

    本书浓缩了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法律小知识。涵盖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姻家庭、劳动就业、投资创业、经济生活、人身权益等领域。
  • 《福建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条例》释义

    《福建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条例》释义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而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途径。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强调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散装水泥的推广和运用,有关的制度政策也得以相继出台。
  • 行政执法手册

    行政执法手册

    本书分为总论、部门行政执法、相关法律法规三篇,共11章,按照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现行行政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江西省实际情况,总结了近年来依法行政、行政执法的实践经验,阐述剖析了依法行政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 公安行政法原理与实务

    公安行政法原理与实务

    在我国,公安与警察两词经常混用,且都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公安(警察)机关;二是表示公安(警察)人员。但二者实际上是有所区别的。
热门推荐
  • 绝色神医:宠妃驾到

    绝色神医:宠妃驾到

    她是二十一世纪轰动全球的医学界鬼才,却意外被卷入一场阴谋中死于非命。再睁眼,已然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上有家族姨娘姐姐迫害,下被未婚夫羞辱。呵呵?不甩点毒粉毒针虐虐你们就以为姐姐好欺负?!欺她辱她就该做好被报复的准备!可谁来告诉她救她的深山少年怎么摇身一变成了帝都倾城倾国的二王爷?!还频频示好,护她没商量?!
  • 神龙独尊

    神龙独尊

    一个神秘的铁球,让林玄来到一个新奇的世界。先天独一无二的体质,修炼绝世神诀,只要是敌人就难逃灭杀的命运。他一步步的变强,迈向巅峰。
  • 灭世无双

    灭世无双

    灭世无双,翱翔天下!英雄史诗,谁于针锋!结印师,有木有听说过?木有?就点进去看一看!水灵美女有木有,精彩绝伦的打斗画面?奇思妙想的精彩世界就等你!兔子的新书求推荐,加收藏!!!!谢谢大家支持^.^
  • 追回盛夏一回梦

    追回盛夏一回梦

    他,一位出了名的童星,无数粉丝仰慕;而她,是个家庭、身材都不好的女生,但是她为了他,努力考上他所在的那群大学,去找回七八年的梦。她终于鼓起了勇气向他表白,可是最后结果怎么样呢?
  • 破界——人类创生计划

    破界——人类创生计划

    公元2444年,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一个充满灾难和毁灭的年代。天灾人祸,人们苦不堪言,和平与发展的种子愈来愈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但是,面对满目苍痍的现实,执政者们有心无力。这时,继承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丰硕果实的科学家们的优秀代表,向执政者们提出了一个疯狂的人类基因计划——创生计划。创生,即创造生命。渺小的人类觊觎缓慢的生物进化的优秀成果,伸出了迷一样的造物之手——这是本能,还是欲望,还是希望?
  • 大改造之后的爱情保卫战

    大改造之后的爱情保卫战

    好,夏浩,你嫌我丑,嫌我胖,嫌我没才,我改。……四年后,女主强势归来,带着不一样的身份,不一样的容颜,回到这里,追回属于她的一切!
  • 苍天诀

    苍天诀

    江湖风云堪几时,天地阴阳弄乾坤。一朝谈笑苍生变,金化败土雀作鹰。江河颓败涛声尽,山海关破风飘零。天下运势知几许,苍天诀里定苍生。
  • 遗失的那份温柔

    遗失的那份温柔

    她是一个乐观天真的女孩,可自从遇上了他,她的世界不再那么单纯,增加了些许的色彩,可是由于家庭身世的不同,让她的心不再依旧,她选择了放弃。。。。。。
  • 《拜托了,疯人愿》

    《拜托了,疯人愿》

    她是莫雪城的公主,这一生注定和亲。她不甘。他是天宁界的皇子,这一生注定和自己不爱的人在一起。宁静的八月夜晚,八岁的她,九岁的他,在此相遇。一晚上,数星星。隐瞒自己的身份,只为留住彼此。他们想这一辈子都不寂寞了。。。十年后,她和亲嫁给自己的哥哥。。。她的瞳从此像落幕的星辰。
  • 太古神域

    太古神域

    这是个充满神话,波澜壮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你会看到巨龙盘踞山林,龙眼开阖间,日月同辉;你会看到海妖隐于深海,呼吸之间,惊涛骇浪;你会看到神禽翱翔天穹,羽翼震动,风起云涌……你会看到夸父追日……你会看到羿射九婴……你会看到女娲补天……你会看到神农尝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