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情感的激发,是外界事物在人脑中作用刺激的结果。“触景生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了“景”的刺激,才能生出相应的情来,没有这个“景”,与之相关联的情就无从发生。所以“景”———客观事物是引子,是依据,客观事物发展变化了,人们的情也随之发展变化。经验也证明,知多见广使人感情充沛,文思如潮,搞起创作来素材可以信手拈来;而孤陋寡闻则使人昏昏欲睡,麻木不仁,使用起素材来往往捉襟见肘。所以,作家艺术家不能自恃清高而鄙视现实生活,不能自我封闭而远离现实生活。还是那句老话:生活之源枯竭了,艺术之树也就枯萎了。
四
生发艺术感觉的另一基础是敏感。
任何思维正常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与其素质养成、职业习惯和职业要求、观察方向等等自身条件相联系的敏感。例如:
从一次偶然性的市场交易中发现了一种潜藏着巨大利润的商机,这是商业界人士的敏感;
从一次局部的民事纠纷中预见到一场大的社会风波,这是政治家的敏感;
从一种个别需求的出现觉察到将要形成的新的社会需求,这是企业家的敏感,等等。
1812年,拿破仑亲率法国军队远征俄国,打算一举征服它。两军在马洛雅罗拉维茨城对垒。白天,两军鼓角不绝于耳;夜晚,双方营地都点起篝火,以防止对方偷袭。当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在山坡上凝视双方的营地和遍野的篝火时,突然,他灵机一动,叫来传令兵,令部队立即增加大量篝火。令下不久,俄军营地内就出现了双倍的篝火。拿破仑出来巡查时看到这一情景,立时一惊,以为敌方.兵到了,立即下令放弃决战,全军撤退。俄军趁势反攻,最终转败为胜。这一著名战例,表现了军事家的敏感与胆识。
说到敏感,不能不提到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
公元前200多年,古希腊地区叙古斯国国王希罗,交给工匠一锭称过重量的黄金,命令他们制作一顶王冠。工匠在黄金中掺入了白银,制成了王冠。掺入白银的王冠重量和原先国王交给的黄金重量相等。尽管国王怀疑,但却找不到充分的证据。于是希罗命令阿基米德查个究竟。
阿基米德接受这个任务后,许久也找不到答案。一天,他到浴室去洗澡,澡盆里的水很满,当他跨入澡盆时,水往外溢,同时,感到水对身体有浮力。他反复做了几次,发现身体没入水中越多,身体所受到的浮力越大。这时,他豁然开朗,王冠如果掺了白银,由于一定重量白银的体积比等重量黄金的体积要大,那么,它排出的水肯定比等重量的黄金排出的水多。想到这儿,他忘记自己是全身裸体的,跳出澡盆,向王宫奔去,在大街上一边跑,一边喊:“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阿基米德把王冠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缸中,一些水溢了出来。他取出王冠,把水装满,再将一些同王冠一样重的金子放进水里,又有一些水溢了出来。他把两次溢出的水加以比较,发现第一次溢出的多于第二次。于是,他断定王冠里掺了白银。经过一番实验,他算出了白银的重量。当阿基米德宣布他的发现时,金匠目瞪口呆。
这次实验的意义66大于查出金匠欺骗国王。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一条原理:构成世界各种物质的比重是物质重量与等体积水的重量之比。也就是说,任何东西放在液体里都会受到一种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量。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公元前212年,古罗马军队攻破叙古斯国,一个士兵拿着刀,冲向正在演算的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冷静地说:“等一下杀我的头,让我把这道几何题做完。”可是,残暴的士兵还是挥刀砍掉了他的头颅。阿基米德的头虽然被砍掉,但他对科学的巨大贡献却亘古永存。
阿基米德定律的发现,还有据说牛顿从一只苹果落地想开去,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事例,说明了敏感在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敏感激活人的思维,使人们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灵机一动”,“思想闪耀出新的火花”,“见微知著”,“柳暗花明,豁然开朗”,预见到新的情景和机遇,引导人们实施新的行为,并往往由此走向成功。
艺术敏感是指能够及时迅捷地感受、捕捉可供艺术创作的生活素材,产生想像和联想的感觉与能力。敏感就是强化体现于片时之间的艺术感觉。
艺术敏感是艺术创作者必备的特有的一种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是激发创作灵感、开启创作之门的钥匙。缺乏艺术敏感,一些可供创作的生活素材就可能从你的眼前晃过而使你一无所获,甚至你还会抱怨生活的刻薄。其实,对生活迟钝的人是难以从生活中发现艺术的。
当然,敏感也不是呼之即来的,即使是艺术天赋很高的人,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产生敏感,毫不费力地“发现”艺术,更不可能时时都处于高度敏感的亢奋状态而使其创作处于无休止的高峰期,因为敏感不是凭空而来的,也因为有张有弛才是规律,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只沿着一种状态而无限延续。
强调敏感不会呼之即来,也不会凭空而至,是说敏感的激发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准备。这种条件大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生活积累是艺术敏感产生的沃土和温床。
艺术敏感同一切其他行业的人士们的职业敏感一样,是在深厚的生活积累包括行业的实践积累中发生的。就艺术创作者而言,生活积累中形成的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体验、艺术创作的实践经验和自身素质的养成,以及建立在一定生活积累之上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个人主体情感的积蓄与酝酿,都是激发敏感的温床。当艺术创作者接触到某种生活素材时,自身的生活积累就像一面镜子或参照物,与之发生对视和关照。当出现一种既似曾相识、又发觉有某种新意的感受时,就会产生一种有所发现的冲动,创作素材也就捕捉到了。
一切艺术创作活动中的联想与想像都根植于生活积累。我在创作电视剧《老耕外传》时,就有这种体会。我在农村工作20多年,对农民的酸甜苦辣有比较深的了解。在我的脑海中,最丰富多彩的是农民的生活画面,同时还有那些令人刻骨铭心的农民生活的镜头。我一直想以艺术形式表现农民的喜怒哀乐,可是,写什么样的农民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徘徊。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县上工作时结识了几位山区农民朋友,他们时常来县上看我,直到我进了省城以后还是这样。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他们每次见我,都对县城的变化表现出一种惊奇和欣喜。渐渐地,他们的话题由“几个月不来,又变了”转向“打算到渭河滩承包土地”“让孩子进城挣钱”等等。这些问题对我很有触动,直到有一天,我忽然想到,山里人世世代代都在编织着过好日子的梦,但他们世世代代只能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这最终是因为生产方式的禁锢所致。今天,他们的眼光开始转向山外,转向市场经济,转向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活动方式,这无疑是一个历史的转变。这不正是当代山区农民的新形象吗?于是,在进城以后,虽然远离山区了,但张老耕这个“不安分”的山区农民的形象,却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在他身上,有我那些山区农民朋友的影子,但他又不同于那些农民朋友。他为城市生活的强力所吸引,在两种观念、两种文化心态的碰撞中使出浑身解数,争取使自己融入一种新的生活大潮之中,这样,就有了《老耕外传》。这个“外”字是指有别于山区农民常规活动的新内容,实际上它是正传、新传。这个创作过程大体可以说明生活积累同艺术创作的关系。如果脑际没有众多的山区农民形象,如果不熟悉农民的情况,听到山里人说他要进城挣钱的话,在20世纪的80年代,大概我们还会讥笑他们不自量力呢。
鲁迅先生在说到创作时,告诫人们不要写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这个“熟悉的东西”,即指生活积累。在文学界,有所谓“农民作家”“工人作家”“女性作家”等等之分,形成这种区分的主要原因是生活积累的内容不同。有了深厚的生活积累,就易于激发艺术敏感。贾平凹先生的大部分作品,是以商州和西安为背景的。为什么他不写内蒙古大草原或海滨大城市呢?因为照他的说法,他有两个基地,一是商州,一是西安。
其次,艺术创作者的心理状态或曰心理定势是产生艺术敏感的驱动力和突破口。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受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制约和影响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欲望,是产生艺术敏感的内在驱动力;其二,有助于激发艺术感觉的心理状态是产生艺术敏感的突破口。
人们在自身综合素质养成的过程中,形成由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情绪、想像、思维、意识等等心理形式构成的心理状态或曰心理定势,这种心理状态产生某种追求和欲望,反过来决定、引导人们的行为。同样,艺术家受自身心理状态的驱使,则会产生强烈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欲望,这种追求和欲望使人们又调动一切心理因素,以求产生理想的艺术感觉。另外,在艺术家的心理状态的形成中,对创作的目的与需求、创作模式以及艺术风格等等,已经有了一种定势。当生活素材同充满活力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定势相碰撞时,艺术敏感便会在心理定势中找到“突破口”而迸发出来。我创作《老耕外传》的过程也说明了这一点。首先,心理上有一种非要写出农民的题材来的强烈欲望,这种欲望长期在脑海里骚动,有时让人十分苦闷,甚至有一种非爆发才为快的郁闷感。其次,对创作什么样的农民形象,作品是什么样的风格,脑海里也有某种设想。正是这种“动力”和“设想”,才使得我在生活中发现了张老耕的影子,逐步形成了张老耕的意象。
这里顺便从创作欲望引出广义的欲望这个话题。
我国有一句古语,叫“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几乎是千古以来举世公认的至理名言,也是那些志士仁人的修身座右铭。“有容乃大”自然是对的,有了宽阔的胸怀,就显得大度,大气,有长者之范、君子之风,每一位品行高洁和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应该“有容”。但是,“无欲则刚”就值得推敲了。人应该不应该有欲望?怎样认识人的欲望?这是应该明确的。当然,“无欲则刚”的“欲”,大概不是泛指欲望,而是指人的贪欲,但欲望到了什么程度才能称之为贪欲呢?实际上,在扼杀人性的封建社会,一些道德信条往往带有很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人们的正常欲望特别是那些被统治被奴役者的正常欲望往往被扣上大逆不道的帽子,而那些统治者、那些标榜“无欲则刚”的士大夫们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纵欲生活。
那么,如何认识欲望这个东西?我以为应该说下面三句话。
其一,无论是作为自然人还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是有“欲”的。作为自然人,大家都有生理欲望和生存欲望;作为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都有干一番事业甚至出人头地的向往。欲望,人皆有之。有欲则立,大欲至刚,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都是这样。革命烈士为什么宁折不弯?因为他有强烈的“欲”———革命理想,他宁可为之牺牲,也不愿玷污它;希特勒为什么宁可自杀而不降?同样因为他有顽固的“欲”———称霸世界的反人类的野心,这野心驱使他宁死不降。都是有“欲”,不过性质不同而已:前者是正义的进步的,因此称之为刚强、高尚、大无畏;后者是非正义的反动的,因此称之为顽固、疯狂、渺小。欲望是人行为的动力,有了欲望,人才有内在的驱动力,才会激发奋斗精神。“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推而广之,不想当技术权威的技术员不是好技术员,不想当博导的教师不是好教师,等等。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人为欲望活着,这欲望包括个人生存条件的改善和满足,也包括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奋斗。对艺术创作者同样如此。有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才能产生创作需求和动机,需求和动机引发兴趣,兴趣调动注意,注意引起发现,激发艺术敏感。创作欲望愈强,艺术生命就愈旺盛;创作欲望熄灭了,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所以,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寻觅、追求、思索,甚至经历焦灼、痛苦、失落、悲哀等等磨砺,是艺术创作者必备的品格。
其二,人的欲望应该是有度与无度的统一。每个人虽然都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种属性,但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总要依赖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离不开每个个人的维护和奉献。所以,个人欲望的满足就应服从、服务于社会环境的进步与发展这个前提,因而它应该是有限度的,而个人满足社会的需求应该是无限度的。具体地说,在人们的奉献与索取、创造与占有这两对关系中,个人的奉献欲、创造欲越强越好,奉献创造的量越多越好,因为这既是社会大环境的要求,也是每个人的社会觉悟、个人能力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对个人来讲当然也是需要的;而个人的索取欲、占有欲应该以服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为限度,索取、占有量应该以奉献、创造的量为参照,同时以不损害社会的发展以及他人的索取和占有为前提。
其三,人的欲望的实现和满足应采取正确的手段和途径。个人欲望的满足,应该在社会许可的范围内,即在社会发达水平许可的范围内,在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许可的范围内来实现。超出了这个范围,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就被打破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就将受到损害,而个人就难免受到社会的惩罚———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