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晚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受众的层次比较复杂。在平时,并不是人人都看电视,人们按照自己的社会需求去从事各项活动,看电视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因此,大多数人只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有目的地收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节目与对象的关系。由此可见,平时大多数节目都拥有自己固定的观众群,这种观众群也固定在特定的某一个社会层次里面,作为节目编导,只需尽可能满足某一部分观众就够了。节日晚会却不同,全社会都休息了,看电视已经成为节日家庭的一项主要活动。人们似乎觉得节日中不看电视将是不完美的。所以节日晚会的受众是最大限度地包括各个层次了。但全家在一起看电视,从年龄来讲有老、中、青、幼;从文化层次来讲,有大、中、小学和文盲;从性别上来讲有男、女;从个人爱好和欣赏习惯上来讲更是五花八门。在一个节目中迎合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其难度可想而知。其次平常收看节目人数少,也就不容易发生相互交流,这种收视环境可以减少议论。但全家在一起看电视就热闹了,相互议论评价的几乎是同一个内容。各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发表见解,而且这些意见很容易感染其他人。
由于电视节日文艺晚会的吉庆色彩浓厚一些,容易为受众接受,所以茶座式晚会比较适合这种需要。从中央电视台历年春节晚会来看,清一色的茶座式;从内容来看,也是清一色的大拼盘。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一种好的节目形式,第一次可以给人新鲜感,第二次就显得一般,第三次或许就让人讨厌了。何况中央电视台年年如此,各地方台又极力模仿,于是便泛滥成灾。即使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台越来越在节目编排和节目内容上下工夫,出了不少新点子,但更新的幅度却赶不上观众接受心态的提高,这也是造成许多节目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在电视文艺晚会五彩纷呈的今天,特别是节庆日的晚会一台接一台,各种单位、各种名目、电视台内部的各个专栏都搞节庆晚会,常常令观众眼花缭乱。但看过几场后,多数是大组合形式的“花场”节目,不仅形式雷同,甚至演员、曲目也总是那么几个。相似的形式和内容总是重复,会产生排斥心理。电视文艺编导们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许多年来,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想打破这种重复,于是拼命出新。从开始阶段的“茶座”式到后来的“多空间”“擂台”式、“板块”式,增加观众的参与性等等,但总的来说,搞了近20年的节庆晚会,还是没出大格。只不过把剧场的小舞台搬到了演播室的大舞台,那么症结何在呢?实际上是舞台表演的习惯模式框住了大家。这里有人们已经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觉得节庆晚会就是这么些搞法,变来变法,无外乎换换空间,换换串联方式而已。
关于节目主持人,过去是“美女报幕型”,用了一段时间观众感到乏味,然后是“相声喜剧笑星型”,用久了观众又觉得厌烦,于是由美女、笑星开始向“知识型”“专门人才型”过渡,观众感到新鲜,今后又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呢?有一条原则是确定无疑的:必须时时创新。我们看奥斯卡颁奖仪式的晚会,好多个主持人,一部电影引出了众多的人,台上台下,巨星们光彩照人,交相辉映,灿然生光。因此,节目主持人的安排常常是不拘一格的。
2.电视专题文艺晚会
电视专题文艺晚会,是为了达到某一方面宣传或教育的目的,突出某一个鲜明、统一的主题,运用电视的传播手段,采取文艺演出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宣传性、知识性、观赏性的电视综合艺术晚会形态。随着人们对电视文艺多样性要求的日益强烈,电视专题文艺节目日趋走向了“专栏化”:中央电视台的《艺苑风景线》《曲苑杂坛》等等,都是专题文艺节目的特定栏目,它们力求接近观众,吸引观众参与,充满了新鲜感和吸引力。电视专题文艺晚会,由于越来越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因而日益引起了制作单位的重视。优秀的电视专题文艺晚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强烈的时代色彩,展现出我国电视文艺创作的繁荣景象,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电视专题文艺晚会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1)专题性电视专题文艺晚会,首先需要具有专题性,也就是一台文艺演出,需要表现统一的主题、统一的思想,为一个共同的宣传中心服务。《科学与和平》电视专题文艺晚会,是特为纪念1989年11月11日联合国规定的“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而举办的,故而集中表现了“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热爱科学”这一主题。晚会的主题歌则为《友谊·和平》,其他节目,如歌曲《共和国之恋》,相声《火箭发射之前》,小品《两头忙》,都是围绕这一中心主题设计编排的,专题性十分鲜明突出。
(2)多样性电视专题文艺节目,应力求风格、样式、手法的多样性,或为一方人物,或为一方风貌,或为一方文艺,异彩纷呈,各领风骚,就其形式来说,或兼熔其他文艺于一炉,或博采姐妹艺术之所长,或力求突出电视文艺的鲜明特色;就其手法来说,日益走出“舞台式”和“茶座式”,或使舞台表演和外景交相辉映,或将文艺表演至于实景之中,对电视专题文艺节目作了较为新颖的开拓。
(3)观赏性电视专题文艺晚会,虽为“专题”,但毕竟是“文艺”,其专题性主要是通过文艺形式来得以实现的。因为它的组成形式多是综合性的文艺演出,故而具有较强的可视性,即观赏性。
电视专题文艺晚会从内容上来划分,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1)公益活动宣传晚会。公益活动晚会多数具有宣传的性质和倡导的意义,用文艺形式使观众喜闻乐见,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唤起众多的人士参与到某项社会公益活动中,或以周年纪念活动介绍本行业的特点,使人们对它们有所了解。
(2)文化活动宣传专题文艺晚会。这一类晚会主要反映和庆祝一些大型的文体活动和各类艺术节等等。实际上,此类文艺晚会在艺术界和我们生活周围是最多的,几乎隔两天就有一次。艺术需要交流,文化需要传播,信息需要沟通,精神需要弘扬。
文艺界的这种宣传性的综艺晚会常常具有鲜明的自身宣传的性质,由于此类晚会直接采取为电视观众所广泛喜爱的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主题,与公益性专题晚会比较起来,少了一些说教,多了许多审美享受,显得轻松悠闲,安静从容,因此也更容易为老百姓所接受。这是一种潜移默化、娓娓道来的专题文艺晚会形式,拥有各个阶层的许多观众。
(3)各类活动的颁奖晚会。现在,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进一步深入人心,人们的思维也日益活跃起来,由于经济活动频繁,各行各业、各类颁奖专题晚会也因此应运而生。颁奖活动用晚会的方式来进行,确实能起到表彰先进、鼓舞人心的作用。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站在台上,少女献花,掌声如雷,镁光灯闪烁,万人瞩目,这是何等的荣耀。而对于电视观众而言,在关注先进的同时,又能欣赏到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精神愉悦,有张有弛,这是一种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
宣传颁奖活动的专题文艺晚会,给各行各业的各种各样的颁奖表彰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新的色彩,扩大了影响,传播了文化,陶冶了情操,宣传了活动,对各方面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艺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的良好结合,文艺不再是苍白的“纯文艺”。这对文艺晚会本身来说,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大好事。我们常常说,艺术的方向是综合,是借鉴,文艺晚会的这种与其他元素结合的趋势,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
§§§第三节春节文艺晚会
一、春节文艺晚会的特点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难搞年年搞,岁岁求新盼提高”。19届的春节晚会是一笔丰硕的精神财富,值得思考、总结和探讨。回顾和总结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使我们更加聪明,扬长避短,去粗取精,把春节晚会办成精品晚会,不仅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而且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使中华民族文化大树的一朵壮丽之花———春节晚会常开不败、青春常驻。多届春节晚会或是满意不满足,或是褒贬参半,或是失败,或是成功,每届晚会多少都留点遗憾,但总的来说是基本成功的。它成了当代中华民族新的仪式化的春节民俗活动之一。
斗转星移、年复一年,春节联欢晚会已经办了19届了。已成为中国春节民俗必不可少的全民精神会餐,它和吃年夜饭一样伴随千家万户,万民同观,可谓神州大地,举国同欢、亿家齐看,雅俗共赏、老少同乐。由于科技的发达和卫星电视的及时传送,海外炎黄子孙、侨民、学子、游子、华裔几乎和国内观众“一年日月今宵尽,更岁星辰子夜新”,欢乐共此时。
1.主题更鲜明了,基调更准确了
前后19届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艺术实践证明:定准主题,确定基调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晚会成功的基本保证。想当初,担任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总导演黄一鹤准确地领会了领导的意图,摸准了当年海峡两岸要求祖国统一的审美心理,在“爱国、团结、欢乐、活泼”八字主题上谱写了动人心弦的艺术乐章。1984年的春节晚会一开始,主持人亮相,来自台湾的优秀电视主持人黄益腾(阿原);香港的著名电影演员陈思思;大陆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姜昆,电影演员姜黎黎和优秀播音员赵忠祥、卢静等一起登台,联袂主持,生动活泼,气象一新。“不论天涯和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春节好,同赞祖国更富强、更美好。阿原、李大维、黄植诚、奚秀兰、张明敏等深情的话,动人的歌;谭元寿、裘派花脸方荣翔、越剧演员王文娟、豫剧演员牛得草、黄梅戏演员马兰、沪剧演员茅善玉、粤剧演员林锦屏和丁凡的戏剧节目;马季、姜昆、李文华的相声;王景愚、李辉、游本昌的哑剧;陈佩斯、朱时茂的幽默小品......品种多样,曳多姿,欢声雷动,高潮迭起,给广大电视观众以极大的欢乐和审美情趣,忍俊不禁,耐人寻味。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成为该台晚会的最强音———“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词真意切,朴实无华,旋律飞扬,激情如注,酣畅淋漓地表达了海外赤子的拳拳报国之心。一夜之间,鲜为人知的身着中山装的张明敏名声大噪、家喻户晓。《我的中国心》的优美歌声飘荡在祖国的山山水水......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唱出了中国人的豪情壮志。由此可见,晚会有了鲜明的主题和准确的基调,加上好的节目,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才能使观众觉得有看头。
2.强调精品意识
精品节目是春节晚会生命力之所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节目是精品之荟萃。它强调节目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可观赏性。春节联欢晚会,已突破了纯文艺的范畴,它汇精纳华、博取广纳,兼容节庆性、文艺性、民俗性、礼仪性、体育性、游艺性、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魔幻性、娱乐性、欣赏性等种种节目,引起观众强烈的反响。总之,多届春节联欢晚会主旋律高扬,新节目迭出,三教九流,杂而不乱,突出了“民族化”“喜剧化”,在“喜庆”色彩上下工夫,在新、精、奇、美、趣、乐上做文章,有庄有谐,有说有笑,有唱有跳,节目短小精悍,信息量、含金量大。
二、春节文艺晚会存在的问题
当前,春节文艺晚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晚会形式老化、格局模式化。观众则求新、求奇、求异、求灵活多变、求有所突破......这就急需处理好调整、革新与相对稳定的关系。15年一贯制、一种模式演到底是难以为继的。
(2)创作跟不上,晚会的编创队伍缺乏更新和充实。亟须变封闭为开放,“小班子、大社会”,放眼全国,发动群众,精选节目,组织创作,把质量抓上去、创作促上去,亟须处理好专家与群众的关系。
(3)老演员停滞不前,新人新节目跟不上,亟须处理好名流(熟脸孔)和新秀(新脸孔)上台的比例关系,开展竞赛,择优上台。
(4)好歌、好小品、好舞蹈、好相声越来越少,引不起轰动效应,亟须处理好叫得响的精品与一般节目的关系。
(5)电视观众新奇感的审美要求与编导人员思维定势、节目老套、难于超越的矛盾亟须解决。
(6)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合作、配合、支.不够,造成国家台和地方台的春节晚会模式化、雷同化。名歌星、笑星穿梭表演,肥了演员,亏了观众,亟须处理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和地方电视台的春节晚会的关系。
(7)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组成,汉族和50多个少数民族各有各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如何选拔、推荐、奖励富有民族特点、地方特点的优秀的多民族的生动活泼的节目,丰富国家台的春节晚会,是要提到议事日程上加以解决的问题。
春节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一直处在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一切文化,包括春节文化,无不体现时代的要求和呼唤,更离不开民族特色和特殊的审美情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始终经历着继承、批判、融合、扬弃、创新等过程。中国的春节文化之花———春节电视文艺晚会也遵循这一规律,要不断地对自身进行修改、调整、革新与筛选,以适应广大观众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最广大的各族人民群众就是办好春节电视文艺晚会的滚滚而来的源头活水,就是最有生气、最富创造力的积极因素,只要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引进源头活水和改革开放、大胆竞争的机制,中国的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就会前程似锦,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