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地处云南省的西北部,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冰艳、绝美的玉龙山,终年积雪、娇媚孤傲。
清冽的雪水,汇成一股股强大的水流,四季奔涌。勤劳智慧的纳西人民因势利导,将冰水治理得温顺可人。
木府老爷仿照中原的宫殿建筑,造成了气势宏伟的木府与周围雕梁画栋的房屋。
丽江古城家家靠水、户户临渠,365座各种样式的桥,构成了古城里一道别样的风景,河两岸垂柳依依……自此,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便找到了出处。
丝绸之路上,马蹄踏出了丽江的富饶与辉煌。青石板铺出的大研镇(丽江古城的本名)有它独特的历史与容颜;看着磨得光滑的青石板路,使我悬想到千年前:“成群结队的马帮从丽江通过,‘茶马古道‘上‘丽江‘曾是马锅头(马帮的领头人)和他的弟兄们打尖的驿站。丽江有绝好的风景与上等的美酒,富裕了的马锅头们就在大研镇里做起了马帮贸易。
于是,古城的路被他们用坚硬的青石板铺了起来,清脆的马蹄声与悦耳的摇铃声在古城里此起彼伏,穿街走巷,在清晨时汇入四方街,人生鼎沸、热闹非常。”
我正悬想得入神,你轻轻拍了拍我的背说:“想什么呢?这么入迷?”
我呆看了你一眼,笑着摇了摇头说:“没想什么?”
“是吗?我可觉得你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你胸有成竹地看着我。
“真的没想什么!不过是在看这里的青石板路,真特别!”我掩饰着,不是不想让你知道,而是不习惯心事没人看穿。
四方街、东大街一如那时的繁华,纳西老妈妈还穿戴着古时的服饰,要不是成群的游客不停的从身边走过,我一定以为自己穿越时空回到了远古。
我突然停住说:“你说的茶舍在哪里?”你说:“就在前面,顺着西河,走过去就是。”
我说:“我们绕个弯,返回四方街、走东大街、去看看玉水河(中河)吧!再从东河绕到西河,就应该很累了,然后,再坐下来品一品茶如何?”
你当时的表情,我只能用“惊讶”两个字来形容。
好半天你才不敢相信地说:想不到你对这里这么熟!我觉得它像个迷宫,很容易就会把自己给转晕了。”
我自豪得意地说:“你呀!是不解它的风情啊!它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稀世珍宝。不然,怎会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呢!告诉你个最简单、有效的认路方法吧!按我说的去做,保准迷不了。”
“真的!快说说!”你急切的催我。
我故意卖关子说:“丽江的地势东南低、西北高,玉龙雪山就背靠在丽江的北部,雪水流入黑龙潭,再流进古城。黑龙潭的水就是古城三河之源。”
“三河?哪三河?”你认真地听着,然后问我。
“就是中河、西河和东河啊!西河你知道,紧邻四方街的西边,中河就在东大街,东河在东大街再往东一个街道。”
“太好了!我找到向导了。对了,忘了问你,你的职业是什么?你应该不是导游,可你怎么这么了解这里?你肯定不是当地人,因为,你太白了。”
“我是一个摄影师,过来采风,应该是旅游吧!不过,我和别人旅的游不一样,我是喜欢那里就住下来一阵子。丽江我是第二次来了,所以,很熟。”我一字一句的回答你。
你突然像想起什么来的说:“你还没告诉我你说的那个认路方法呢?”
我开心地笑了起来,然后说:“有了刚才的铺垫,你应该会想到了。”
你头摇的像拨楞鼓似的说:“没有!没有!我很笨的,别打哑谜,快告诉我。”
“就是辩水流的方向,古城四通八达,从哪个门都能出去。如果你真迷路了,就顺水流走,水流的方向是从北向南,跟着地势走的。”我一口气说完并用手指指点点。
“咳!真是够笨的!”你拍了拍脑门有些懊恼地说。
“不是你笨,是丽江的美太精雕细刻,我是用心灵去感悟的,所以,才懂她一些。”我意味深长地说。你开心地牵起我的手:“走,我们去看看玉水河去,听名字就够醉人的。”我们像两个疯玩的孩子,在古城千年的风姿中沉醉、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