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自己的嗓音!
年轻的自己。
这是不是意味着能够再一次看到父母?
上一世他们最后几年虽然过得宽裕,但是在新元初期,着实吃了不少苦头……
这一世,她可以跟年轻的自己做朋友,通过潜移默化,改变一些事情,从而让父母过得舒舒服服!
明静心中涌上一股奇异的滋味,一时间却顾不上细品,连忙应道:“你好,我找明静MM。”
“我不是明静,你恐怕打错了。”
——哎?!
声音没错啊!
就是这个嗓音!绝对是!
她听过自己的录音!录制完的、新闻里的,不知听了多少次!
明静十分意外,但她没有追问,立即诚挚道歉——先留个好印象,方便晚几天再进行接触。
“抱歉,看来是我弄错号码了。实在不好意思。是不是打扰你了?对不起!对不起!”
“没事。”那边的年轻女孩态度温和宽容,还一本正经地幽了一默,“这会儿不是睡觉时间,也不是吃饭时间。”
“哈哈哈!是的是的!谢谢你不介意。”
“嗯,别放心上。那我挂啦。”
“好的,再见。”
明静听着那边挂了机,疑惑地挑挑眉梢。
的确是另一个更年轻的自己啊。
声纹就像指纹一样,是每个人特有的;而且,幽默的风格也一样。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
看来,得等到当面接触的时候,才能解惑了。
而在那之前,首先,需要梳理目前的新身份。
……
明静开始翻看房间内的东西。
清点财物、寻找线索。
身份证、钱包,这些肯定有。
有没有存折、日记?
手机里存没存照片?网上相册、微信分享里呢,发照片了么?
其中有没有跟家庭成员、同学同事一起拍的?
另外……
明静从折叠椅上搭的外套口袋里摸出钱包,转身之间不经意地一抬眼,目光一凝,思绪被打断了:枕头左侧塞着一板药。
拿起来一看——泰诺片,已经吃了一大半了。
如果没记错的话……
这是黄金旧时代的一种常见退烧药。
明静找了找没见着体温计,只得用手背贴了贴自己额头。
——体温不对!
这就是为什么,原来那个女孩消亡了、而她接手了这一切?
很可能。
真相眼下追寻不到,也不重要、不紧急。
重要的、紧急的是——得去看医生。
其实,发烧体温不是很高的话,好好休息、多喝水就可以了。问题是,人发烧的时候,手也会跟着热,自己摸自己额头估出来的体温就不准确。眼下摸着虽然温度不高,谁知道已经烧到了几度?!
要是转成了肺炎,或者烧坏了脑子,那可就糟了。
所以,必须去看医生。
明静打开钱包:只有八十几块钱。
数了一遍,八十六块七毛。
明静顿时感到不妙!
不过,更不妙的事,明静都经历的多了,这点小不妙放在面前,她连眉毛都懒得抬,继续翻寻房间内的物什。
……
有身份证。
有日记。
也有存折。
还有租房合同。
租房合同是半个月前刚签下的。
存折上只有两千多块钱。
日记很厚,塑料封皮上印着红月季,纸张质地较薄。
身份证上的名字,是张玉玲;其上的地址也即户籍,在秦川行省的一个村子里。
明静瞅了一眼户籍地址,有了心理准备:原主儿的际遇,只怕不佳。
因为张玉玲出生在帝国中部,而且是乡下。
古代农业社会,土地最重要、雨水最金贵,那儿在帝国上古文明的孕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现代工业社会,海运比陆运便宜,那儿就成了欠发达地区。尤其农村,封建、闭塞,重男轻女。
不说别的,那儿的乡下,招呼客人,菜要女人做、饭要女人煮,但——女人不能上桌。
明静掂了掂日记本,放下了。
张玉玲的身世,自然要了解、要掌握,但这个不是最紧急的。
最紧急的,是她的本钱——健康是最大本钱。
现在,她先要去拯救这最大的本钱。
……
明静没有去大医院。
她去了小区旁边的社区医院。
这里的医生看大病重症缺乏经验,看个感冒发烧,还是绰绰有余的。
毕竟周围几个小区,天天有人发烧,天天有人来呢。
而且他们比起大医院的医生,有一样好处——他们可以往大医院推,不容易担责任,所以有些话就说得随意。
……
社区医院值班的,照例是一个老的有经验的,带一个年轻的没经验的。
这天当班的老医生,是个老太;年轻医生,是个戴眼镜的女孩。
里头输液室,开着电视、吹着空调,坐着几个挂盐水的病人。
老太见明静往里面看,无奈摇头:“他们都是过年闹的。吃多了、熬夜了,上医院了。你呢,怎么了?”
明静在老太面前坐下来:“发烧。”
老太从老花眼镜上方瞅瞅明静,用水银体温计给明静量体温,自己慢慢地看明静的病例。
虽然有老花镜,她看得还是有点费力,挺直了身眯着眼瞅。
体温量好,病例也看完了。
“有热度,不算高烧,三十八度二。现在是下午,晚上跟早上大多会更低一点。”老太太让明静张嘴看了舌苔,摘下听筒听了听明静的肺、心脏,“有痰吗?咳嗽吗?喉咙痛吗?”
明静照实回答:“没有,也不咳嗽,就是鼻子塞。”
“肺音很干净,没问题。头疼吗?”
“没有。”
“你是把自己弄得太累了。身体有点虚弱啊!”
“前段时间的确累着了。”
“过年过年,是让你休息放松的,哪能反而折腾自己呢?”老太慢腾腾摇了摇头,“年轻人怎么都这样!不知道轻重!”看了里头输液室那边一眼,又补充,“也不止年轻人,年纪大的也有。”
明静无奈笑笑。
“你这个情况,退烧药可以吃也可以不吃。好好休息,饮食清淡一点,注意体温。体温要是下去,就没事了;要是又上去了……那就再打针。”
老太虽然这么说,但她的表情写着——你真的好好休息了,体温不可能再上去!就怕你不听医嘱,自己折腾自己!
明静忍笑:“噢。”
老太太瞅瞅明静,又安慰了一句:“别担心,一般不会。你别再累着自己就行。”
“嗯。”
“家里体温计有没有?”
“没有。”
“我们这里只有药,没这个。出门左拐,药店去买一根,七块钱还是八块钱……不用那些好的贵的,就水银体温计就行。回家自己量,一天三次,早上一次,中午一次,晚上临睡前一次。用之前甩一甩,压在舌根下,含三分钟拿出来,对光看,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