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坚持的原则,行之有效,是运营企业的好原则——因为每一年,我们都使越来越多的人买得起福特车,提供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同时,由于销量持续走高,我们所获利润远远超出我们预计,是以前甚至想也不敢想的。
请记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每一次降价都意味着扩大了潜在的客户群。
工厂的主要目标在于生产。如果能将这一点谨记于心,企业的财务问题就不再是最首要的了,主要也就是记记账而已。我个人的财务操作就很简单。
我所奉行的原则是:现金买卖,确保始终有大笔可流动资金,充分利用折扣,以及存款至银行以获利息。我认为把钱存在银行既安全又方便。多花心思在对手身上,便减少了对自己企业的关注;多花心思在金融上,便减少了对生产的关注。一个制造厂应从其生产车间筹措资金,而不是向银行借款。我不是说企业主应该对金融一窍不通,但比起精于此道,还是知道的少比较好。因为一旦他对金融操作过于熟稔,他会认为自己不需要赚钱,光靠借钱就行了。然后为了还债他又会借更多债。这样他就不再是个企业家,他只知道对股票玩心思耍花样,想着长期发行一大堆债券和股票。
如果这套把戏他玩得得心应手,也许能撑好一段时间。但他总有失手的一天,那时他所聚敛的一切财富便会烟消云散。制造工业与银行业是两码事。
然而有太多企业主涉足银行业,不少银行家亦对企业经营加以干涉。这样的做法偏离了两个行业的初衷,对两者都不利。资金应从工厂生产中获得,而不是通过向银行借贷;在这方面工厂也从没令我失望过。有一次,当所有人都认为公司陷入资金紧缺的困境,我们动员工厂进行生产,筹得了大笔资金,其数量之大令任何一家银行的贷款都望尘莫及。
关于财务方面,好像我们一直忙着作否认的声明。几年前我们不得不再三作出声明,否认福特汽车公司归美孚石油公司(StandardOilCompany,又译标准石油公司)所有。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干脆也同时声明,福特未与任何企业合并,也没打算通过邮寄方式进行销售。去年(约1921),传得最凶的谣言,当属我们在华尔街四处求贷款的传言。对此我都懒得澄清。要澄清所有谣言实在太费时间。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福特不需要任何贷款。
并不是说我们反对贷款,或是对银行加存有任何偏见。我们所反对的,是用借贷来代替工作,是那种将企业视为待瓜分的蛋糕的银行家。我们应合理安排资金、借贷及财务。而为了做到这一点,企业主一定要考虑清楚,贷款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偿还的方法计划。
对于企业生产来说,资金只是一种工具,只相当于机器的一部分。如果是企业内部出了问题,借10万美元跟借10万个车床真没什么区别。再多的车床也于事无补,资金也是一样。只有管理者认真思考,放手去做,才可以解决企业问题。一个企业要是滥用现有的资金,之后给它再多还是会滥用。关键就在于消除这一滥用现象。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企业便能实现盈利,就如同对康复之躯重新供给充足的新鲜血液一样。
借贷很容易被用作借口,使人们不愿下功夫对问题寻根究底;它也很容易成为滋生懒惰与骄傲的温床。一些企业主过于懒惰,不全面掌握经营状况,也不深入基层以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或许是因为他们太过骄傲,不愿承认自己当初制定的方式方法会出错。然而企业经营的法则便有如重力法则般不可违抗,你越想与它背道而驰,便越是感受到它约束的力量。
为扩张而贷款是一回事;为弥补管理不善和浪费去贷款则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是后者,即使贷到款也没有用。浪费要靠节约来根治,而管理不善则要靠思考。节约与思考,没有一项与贷款有关;相反,在有些情况下倒会被贷款所阻碍。不少企业主由衷地感谢上苍,曾让自己经历困苦,让他明白了,最好的资本来自思考而不是银行贷款。有时借贷就好像,喝醉了的人试图再多喝点来醒酒,不仅徒劳,还有雪上加霜之嫌。比起外借7分利的贷款,还是减少企业的浪费和管理松懈之处更能令企业获益。
企业内部的小弊端其实是最需要引起警惕的。我们说企业与公众进行商贸活动,其实很大层面上意味着企业为人们提供所需。一个企业的生产如果能迎合人们需求,并制定合理价位(一个让购买行为对消费者有益、而非为难他们的价位),它总有做不完的生意。人们会去买对自己有益的产品,就像口渴要喝水般自然。
我们应始终对产品生产过程予以关注。机器会老化,需要修复;工人也会日渐目无纪律、偷懒塞责、心不在焉。工厂,是工人与机器为生产商品而协调配合的地方,他们都有需要修理或更换的时候。有时那种身居“高位”者倒最需要一番修理——他们自己总是最后一个意识到这点。当企业的生产经营方法缺陷毕现;当企业因忽视自身职责而问题百出;当管理人员撒手不管,只当他们当初设的方案能一直运行下去,万无一失;当员工们将企业看作可供自己生活、坐享其成的种植园,而不是一份需尽力的重要工作——这时,企业里已危机四伏。你会在某个美好的清晨醒来,然后惊觉,虽然自己做的事越来越多,所获利润却越来越少。你发现自己已经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你可以借钱,是啊,轻而易举的事。很多人要借很多钱给你——这对没什么经验的企业主来说,是最为微妙的诱惑。然而一旦你借了钱,只怕会引发更多弊端,导致企业问题扩大化。比起靠自己赚钱,一个借了钱的人是不是更明智些?通常情况下可不是这样。在上述境况下贷款,不过是将朝不谋夕的企业拿去做了抵押。
对企业主来说,如果真有什么适宜借贷的时机,那就是当他不需要钱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他不需要用钱代替本属他职责该做好的事的时候。如果企业运营良好,需要扩张,那这时贷款就相对安全。但如果企业是因管理不善而资金缺乏,那要做的就不应该是向外借款了。
我的财务政策与销售策略一脉相承。我坚信薄利多销胜于厚利微销。薄利多销使得许多人都买得起车,同时又提供了大量待遇优厚的工作岗位。它使我们可以对生产予以规划,消除了淡季以及不工作带来的浪费,使企业生产符合需求,持续发展。如果仔细想想,你便会发现,大多数时候,企业之所以需要所谓的紧急筹资,是因为企业运营缺乏计划,生产不连续。在目光短浅之辈看来,降价便意味着所获利润减少。跟这种人打交道实在困难,因为他们缺乏“企业本质为何”这种最基本的知识。例如,当我打算每辆车的售价再降80美元时,有人问我,以50万辆的产量来算,这难道不意味着企业获利损失4000万美元?当然,如果按新的售价,却也只售出50万辆,获利是会减少这么多。然而这笔帐算得好归好,却于企业真实情况没一点意义可言。因为只有降低产品售价,才能确保销售持续上升,企业稳步发展。
企业发展不进则退,而日渐萧条的企业总需要筹措大笔资金。过去做生意的原则是,尽量把价格定到人们所能接受的最高点。真正的现代企业,就会反其道而行之。
银行家和律师并不乐见于此。他们误认为死守以前的做法就可以确保稳定,完全不能理解主动降价的做法。这就是为什么,让银行家和律师管理企业会引发诸多弊端。如果能将必然获得的利润看作一种信托基金,把它用来更好更全面地运营企业,那么降价会提高销量,消除筹措资金的必要。由于资金周转迅速,销售业绩斐然,所以无论产品售价多低,我们企业所获利润总是相对可观。虽然每件产品的利润低,但总利润则很高。利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刚降价时,一段时间内获利会走低,但之后经济规律开始发挥作用,利润必然回升。但我们并未将这些利润作为分红分掉。我始终坚持要低分红,如今公司的股东们也都支持这一做法。我认为比起股东,公司的利润更多的是属于公司。
股东,在我看来,应该由那些积极投入企业生产的人担当。他们应当视企业为提供服务的工具,而不是赚钱机器。如果,由于以服务为目标工作,获得了不可避免的可观利润,那么其中一部分应投入回企业,使企业更好地提供服务;还有的则应返还消费者。有一年,我们的盈利比料想的多出许多,我们认为可能是无意中定价过高,于是主动返还之前每位购车者50美元。几年前,公司面临一起官司,几位股东要求我们增加分红。就此,在法庭上我提出了我的定价以及财务政策:
首先,我坚信薄利多销胜于厚利微销。
我之所以持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它使许多人有工作做,有丰厚的报酬领,从而使他们买得起车,可以享有汽车带来的便利。这是我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如果我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同时确保自己以及合作者都获得合理收益的话,我便算不上成功。不,应该说,是完全的失败。
我所坚持的原则,行之有效,是运营企业的好原则——因为每一年,我们都使越来越多的人买得起福特车,提供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同时,由于销量持续走高,我们所获利润远远超出我们预计,是以前甚至想也不敢想的。
请记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每一次降价都意味着扩大了潜在的客户群。要是360美元能买到一辆车,大多数人是不会去买440美元的车。售价440美元时,大概能卖出50万辆车;而售价若为360美元,我预计年销量可达80万辆——虽然每辆车的利润减少了,但总销量会上升,提供的工作岗位会增多,最终我们也会获得应得的利润。
让我在此声明,我认为我们销售汽车不应赚取过高利润。合适的利润是正当的,但过多则不然。所以我的原则一直是,在生产允许范围内尽快降低售价,将利润返还给消费者,分发给员工——即使这样,最终我们自身也将获得相当可观的收益。
当然,当时普遍的观点并不认同我所奉行的原则,大多数人认为,经营企业的目标,就是要让股份持有者从中攫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因此,我不需要那种通常意义上的股东——他们对提高服务能力毫无帮助。我的目标是雇用更多工人,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我们努力创造的这一工业体制惠及更多人;我们想帮助人们安居乐业。这便要求将绝大部分的利润返还于企业生产。
因此,不协助生产的股东在企业内没有足之地;而比起分红,协助生产的股东更关心怎样提高自己提供服务的机会。
如果有一天,必须在减薪和取消分红中二选一,我会选择取消分红。但其实我根本不需做什么选择,因为我之前已说过,低工资没法带来经济效益。
减薪是很不明智的财务策略,因为它同时也剥削了购买力。如果说领导者肩负责任,其责任之一便是,确保其手下员工在公平的条件下工作,以维持生计。
企业的财务不仅应确保企业具有自主偿付能力并能盈利,它也包括以工资的形式回报社会。但这没有一丝慈善色彩;合理的工资与慈善不沾边。一家企业如果管理不善,难以让工人有机会充分工作,从而领取优渥的工资,那它便称不上稳定。
工资带有某种神圣的意味——它意味着房子、家人以及家庭命运。在处理工资问题上一定要小心谨慎。在成本账单上,工资可能只是一串数字;然而在真实生活中,它却意味着面包箱,煤箱、婴儿摇篮以及孩子的教育,也就是,家人的舒适与满足感。另一方面,为生产服务的资金也同样是神圣的。企业没有资金便像是生命缺少血液,难以运转,这对谁都无益。同家庭一样,员工上千的工厂也有其神圣之处。是工厂,为所有家庭代表的美好事物提供了保障。要想使家庭幸福,我们必须积极努力,投入工厂生产。工厂创造利润的全部意义便在于,它使员工的家庭得到双倍保障,并为其他人提供了更多工作机会。如果利润只满足了一己之私利,是一回事;以利润为企业打下更稳固的基础,改善工作条件,增加工资,增多工作机会,则完全是另一回事。我们决不能对做以上用途的资金玩花样。尽管可能只由一人掌控这资金,它却是以服务公众为目的的。
利益属于三方:它属于企业,以保持企业平稳发展;它属于为利润创造献了一份力的人;它亦有一部分属于公众。一个成功的企业能使这三方都受益-规划者、生产者以及消费者。
如果一个人所得利润高出合理标准,他应当率先降价。但能做到者实属寥寥。厂商将所有额外开支逐一向下传递,而最终承受所有负担的则是消费者。这还不止,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对消费者索要更高的价格。他们做生意的宗旨便是:“能赚就赚。”这种人是投机者、剥削者以及损害合法企业利益的不良分子,对他们不能抱任何期望。这一群目光短浅之辈,眼里除了收银机,什么也看不到。
比起将利润降低10%或20%,这些人更乐意考虑将工资减少10%或20%。但如果一个企业主能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并以服务社会为志,他便应能为社会的稳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我们的原则向来是保持大量流动资金——近年来我们的现金余额通常超过5000万美元。我们将这笔钱存入全国各处银行。虽然没有借钱的打算,我们仍在银行建立了信贷额度。我们没必要去借钱——建立信贷额度只是以防急用。当然,我对合理的借贷并不抱有成见。我只是不想拿企业的控制权冒险,使自己为之奋斗的服务理念受他人摆布。
企业财务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避免季节性运营。资金流动应尽可能保持持续不断;我们应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以确保获利。停工意味着巨大的浪费,包括员工失业带来的人力浪费,机器闲置带来的浪费;而不连续生产导致价格升高,从而使未来的销量受影响,也是一种浪费。这是以前我们遇到的问题之一。冬季,汽车的销量会低于春夏,我们不能生产出车来存着。50万辆车,存在哪儿、怎么存都是问题。即使有储存的办法,旺季时又怎么把它们运出去呢?谁又付得起这样大量库存的运费呢?
从劳工角度看,季节性运营也是没有益处的。如果一份工一年中只有几个月有活干,好的技工是不愿做这份工的。全年开工保证了工人的工作能力,建立起长久的生产组织,并能持续提高产品质量——由于提供无间断的服务,工人们因此对操作变得更加熟悉。
如果各方都想从企业中获得最大利润,那么一年12个月,工厂必须开工,销售部门必须销售,经销商必须采购汽车。如果消费者只在“旺季”考虑买车,那就要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向消费者证明,汽车全年都有使用价值,没有季节之分。在宣传的同时,预计到未来销量,厂商仍应继续生产,经销商则开始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