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潘美,可能有些同学不是很熟悉。但是要说到潘仁美,那就老少皆知了。潘美打了一辈子仗,可是却靠着负心汉的名声在民间广为人知,真不知道他会怎么想。谁让咱们光大的老百姓最喜欢的传奇永远都是爱情故事,就像知道孟姜女的人绝对比知道公子扶苏多。潘仁美却可怜的是个反面教材,再加上广为人知的杨家将的故事,潘美这辈子是甭想洗白了。当然,这时的潘美的命可不怎么好。
这时候的赵匡胤应该已经做好一切工作,就准备进京了。之后更是就要施施然的坐在都点检的公署里,等着别人来拜见。可怜的潘美啊,孤身一人是紧赶慢赶,拼了小命的要赶在大军到来之前通知大家做好迎接工作。还得把握好时机,说得早了的话,很可能给后周反应的时间,到时候甭管是哪一边都绝对会毫不留情的干掉他。要是说的晚了,让老大赵匡胤等久了,这好好的表现机会可就没了。
潘美就这么一个人上了朝堂,就当着小皇帝和文武的面说了这么一件事:现在我老大赵匡胤要当皇帝了,陛下你禅位吧。至于潘美在朝堂上到底遭遇了什么,又是怎么说的,我们都不知道。历史上关于这件事的记载就一句话:“先遣客省使大名潘美见执政谕意”,然后没了。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件事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干的。选人的标准应该很简单,就四个字:智勇双全。
潘美在整个后周的最高权力中心,面对着一群老狐狸,潘美稍微有一句话说错了的话,不单单会有生命之危,更可能会破坏掉赵匡胤的全盘计划。但是潘美全须全尾的走了出来,而且还很好的完成了赵匡胤交待的重任,这里面固然有赵匡胤苦心经营以及携大军入城的强势压迫,更多则体现了潘美此人的厉害之处。
虽然这是潘美的闪亮时刻,但是对于这时候的潘美来说实在是名副其实的苦差,谁摊上谁倒霉。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因为这活不止潘美干过。还有一个人,叫做尉迟敬德,他也干过。不过就像赵匡胤不能和李世民比一样,这时候的潘美,怎么能跟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尉迟敬德比。更何况当时的尉迟敬德可是刚刚大杀四方,浑身浴血宛如在世魔神一样。不过,有苦差就会有美差,但是这个美差属于一个叫楚昭辅的人。
这个人昨天刚刚登场一次,那个算命的苗训在瞎号天上有两个太阳的时候,这个楚昭辅很是合时机的登场了,跟着喊了句:“这是天命啊。”于是美差就落到了他头上,估计是他那句话喊道赵匡胤心坎里去了。于是赵匡胤就让楚昭辅先回家报个信,让家里做好准备。其实也没啥准备,他家里要是不知道这事打死我都不信,虽然赵匡胤之前刚刚被大姐拿擀面杖打了出去。
因此所谓的准备可能只是因为没有想到赵匡胤速度如此之快而已。之所以说是美差,首先是没啥危险。另外在古代考个试名次不错,跑回家报信的都能得到一笔数目可观的跑腿费。更何况楚昭辅是跑回去跟老赵家的人说:“老赵家的,你家香孩儿出息了,当皇帝了。”这可是皇家的人情啊。之后这个楚昭辅由一个不入流的小官,一路青云之上啊。
当然潘美经过这个苦差事后,也是好处多多。但是在潘美说完这件事的时候,紧接着就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件,发生在两个宰相之间。潘美入朝的时候早朝刚结束,(赵匡胤率大军都到陈桥驿用了一天,回来时候等潘美入朝还早朝着呢,这差距.)这时候有两个重量级人物也在,听到了潘美的一番话。一个是首相范质,一个是次相王溥。而之前就是范质听闻契丹入侵,名赵匡胤领兵出征的。结果昨天刚出征,今天就要当皇帝了。范质心里那个懊悔啊,就握着自己的老伙计王溥的手,那个忏悔啊“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也不知道范质当时哪来那么大的力气,王溥被他那个痛苦啊,连话都说不出来“爪入溥手几出血,溥噤不能对。”我严重怀疑他是把王溥想象成赵匡胤了,然后往死里握。
第二件,发生在另一个大将韩通身上。这个时候的韩通身上有一大堆职务,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在京巡检太原等等,相应的韩通也有极大地权力。韩通一听说赵匡胤篡位,就立马往家跑,“韩通自内庭惶遽奔归,将率众备御”。关于韩通是不是忠臣的事,我们不讨论,因为这事讨论不清楚。甭管他是想趁乱起事,还是怎么着。但是韩通绝对是唯一一个当时想到要抵抗的人。
不过可能是赵匡胤运气太好,或者说韩通运气太差。这个韩通在跑回去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叫王彦升的人,这人也是的闲着没事带着人马在外面瞎晃悠啥。王彦升是上马就追啊“散员都指挥使蜀人王彦升遇通于路,跃马逐之。”遇到别人还好,韩通最多被抓起来,结果偏偏遇到王彦升这么个残暴的家伙,这可是能把活人的耳朵撕下来当面吃下去的主,就是一禽兽。赵匡胤的禁令估计本来就让王彦升窝了一肚子火了,这时候遇到个企图抵抗的,怎么可能不见见血。“至第,第门不及掩,遂杀之,并其妻子、诸将。”但是在偌大的开封城中,这几个人的鲜血实在是引不起什么波澜与触动。
好了,赵匡胤这时候坐在了自己里的官署里了,至于这之前赵匡胤大军被两个小兵给堵在开封城门陈桥门外进不去,最后再只能转个弯从旁边的城门进来这种小事就实在不值一提,所以史书自然也就不用记载的那么清楚了。对了,有件很重要的事得说一下,这两个一直忠于自己岗位的小兵一个姓陆,一个姓乔。
这时候潘美也成功的把范质和王溥还有其他几个小老头带来了,这时候赵匡胤已经恋恋不舍的先把那身黄袍脱了。看到几个小老头你搀着我,我搀着你的被一群五大三粗的士兵带了进来。“太祖亦归公署,释黄袍。俄而将士拥质等俱至”赵匡胤祭出了当初刘备的大杀器---哭。赵匡胤哭得那个伤心啊,简直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太祖呜咽流涕曰:‘吾受世宗恩厚,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这演技绝对不比刘备差,至少搁现代拿个影帝是肯定没问题的。
范质这几个小老头估计被赵匡胤哭迷糊了,心想着你不就是要篡位吗,篡就篡呗,至于这么糟践自己吗,所以一时居然没有人搭理他。“质等未及对”,好在赵匡胤身边有一群好演员啊,这时又有一个人适时出现了,我去我就整不明白了,你丫篡个位哪来这么适时出现的巧合,至于这么折腾吗,简直不能忍。
这时候散员指挥都虞候太原罗彦瑰挺剑而出,估计身后一大群小弟也很懂老大的心思,也都把刀剑抽出来了,这时候一群凶神恶煞的人喊了一句话:“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但我估计这些人眼睛是一直死死盯着这几个小老头,谁被这么盯着都不好受啊。这时候赵匡胤开口了:“哎呀,你们能这样对待几位大人,小心我揍你啊。”这个罗彦瑰不知道哪来的胆子居然敢不听赵匡胤的话了,依然死死的盯着这几个老头,“太祖叱之,不退。”。王溥这个次相这时候反应就比较快,趴下来就拜,范质几个一看没啥指望了,也就不折腾了,跟着拜见了。“溥降阶先拜,质不得已从之,遂称万岁。”
文武两边都搞定了,至于小皇帝柴宗训的意见是在不重要,他负责禅位就行了。但偏偏这时候出了个问题,没有禅位诏书,想想也是,一个七岁的小屁孩哪知道让别人写诏书,估计他都整不清楚眼前这一幕是要夺走自己的皇位,还想着回去找小太监玩呢。“太祖诣崇元殿,行禅代礼,召文武百官就列,至晡班定,独未有周帝禅位制书。”这可难不倒赵匡胤,机智的赵匡胤怎么可能算漏这一点。“翰林学士承旨新平陶谷出诸袖中,进曰:‘制书成矣。’遂用之。”
赵匡胤就这么成了皇帝。
好了,到此为止我终于老老实实把这段篡位的历史给写完了。我之所以说是老老实实,等大家看看我主要参考的两本书就知道了,一本是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一本是南宋杨仲良根据上本书休整的《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之所以参考这两本书,是因为没有让人信得过人把这事写下来。距离五代最近宋朝有两位公认的修史大家,一位是欧阳修,一位是司马光。欧阳修在其《新五代史》里只有这么一句话“七年春正月甲辰,逊于位。宋兴。”而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里更是只写到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征淮南,压根就没写到这一年。我估计他们也是知道写出来也无法面世,毕竟以他们的治学态度,让他们扭曲事实已达到粉饰的目的,还不如直接杀了他们,所以就干脆不写了。
至于《宋史》参考意义实在不大,像《建隆遗事》、《涑水记闻》之类的笔记形式更多些的资料中到都写到了这些事,但是差别其实都不大,反正是没人敢说赵匡胤是谋朝篡位。因为中国古代有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叫做避讳。所谓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反正各种乱七八糟的都要避,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有很多事情的真相被隐瞒,关于这一点我们之后会专门讨论一下。还有三百多年呢,不急。
苏辙的《龙川别志》上倒是有两点不同值得提一下,一个是韩通之死。这里面说的是“韩通以亲卫战于阙下,败死。”还有一个就是范质的表现。根据苏辙的记载,范质先是质问赵匡胤:“先帝养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结果赵匡胤祭出大杀器开始痛苦之后,范质也觉得事已至此,就只能想办法保住老柴家的血脉了。“然质知事不可遏,曰:‘事已尔,无太仓卒,自古帝王有禅让之礼,今可行也。’因具陈之,且曰:‘太尉既以礼受禅,则事太后当如母,养少主当如子,慎勿负先帝旧恩。’”然而说实话,这两点对于大局实在意义不大。
然后就是今现代的参考资料。好吧,我终于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做众说纷纭。甭管是关于赵匡胤兵变的原因、过程,还是大的社会环境,就是连郭威和赵匡胤之间的对比优劣都被分析的各式各样。大家如果真的有兴趣的话可以选择百度或者干脆逛贴吧,直接去看王立群读《宋史》也可以。
至此,大宋的时代正式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