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06200000002

第2章 我写民主人士的缘起(代序)(2)

“是的。”梁先生从书橱里取出一本厚厚的精装书说,“这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中心出版的有关我的专着,作者前不久访华,专程拜访我,面谈了14个半天。过去他想见我而不得,几十万字的书都是根据资料写的。”

当我与梁先生告别后,在回家的路上,心里还一直纳闷,为什么常常遇到这样的事,中国自己无人过问的事,外国人却研究得很认真呢?

一篇“专访”惹出的百般是非

上述这篇发表在13年前《北京晚报》上的梁漱溟先生访问记,自信不仅今天的读者看来没有什么问题,而且即使在当时也毫无出格之处。

的确,在报刊上公开正面报道梁漱溟先生的言行,这篇千字文是多年来第一次。“文革”之中,自不必说;即便是“文革”之前的五六十年代,凡公开见之于文字的,梁漱溟先生均处于被批判或反省、检查的地位。正因为这,我虽然早已手握梁老先生种种令人肃然起敬的言行材料,但何时可以公开见报,以怎样的形式见报,我也是没有把握的。

其时,《北京晚报》复刊不久。在该报的众多栏目中,尤以“本报专访”

栏目吸引人,因为在一场浩劫之后,这个栏目不断推出销声匿迹多年的首都各界知名人物,他们的命运、遭遇和现状,深为读者关切。不知是谁推荐的,《北京晚报》的编辑刘存孝(同我素不相识,至今未见过面)写信向我约稿,要我写一篇政协名人专访。盛情难却,我复信允诺,并在信中提出程思远、赵朴初、梁漱溟、杜聿明、宋希濂等十多位我所熟悉的政协名人由编辑挑选。

不几天刘存孝来电话,说他们的意见,先写梁漱溟吧,一个一个来。我欣然接受,次日即去梁漱溟家说明情况,在梁先生点头后我就回家做文章了,两个晚上的时间,就写成这篇千字文。

自然,如何写梁漱溟,我是费了一番脑子的。1977年4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首次披露《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一文,实际上把1953年9月梁漱溟当众顶撞毛泽东的事件公之于众。1980年11月我写这篇千字文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但我仍然认为,这篇短文切不可触及敏感的1953年9月事件,自然也避开《毛泽东选集》第5卷的那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标了好几个,最后定稿用的是《梁漱溟先生访问记》,目的也是希望越平稳越好,不要太引人注目而惹出是非来。

出乎我的意料,文章一见报,题目改为《一位刚直不阿的老人》,副标题才是“访梁漱溟先生”。编辑并没有违背我的原意,因为文中有“刚直不阿”

一词,只是提出来作题目更加突出了。就在《北京晚报》发表后的第二天上午,一位老友打电话告诉我:“文章不错,但题目太刺激了,你要留神点儿!”

“为什么?”我问。“老弟,你的阶级观点哪儿去了?三中全会虽已宣布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但在不少人脑子里,那条纲是根深蒂固的;要真的消除,恐怕得十年八年以后!”我放下电话沉思了半天,但心里还自我安慰,怕不至于捅什么娄子吧?

我怎能料想到,老友的告诫,不幸而言中!几天后接到《北京晚报》刘编辑的电话,他说:“你要沉得住气,急风暴雨般的批评来自上头,编辑部挨了!不过要检讨有编辑部的领导,也有我的责任,题目就是我改的,没有你的责任,你只要对文章的内容事实负责就可以了。我估计你们的领导有可能会找你,我打个招呼,让你有个思想准备,不过请放心,“文革”已经一去不复返,恐怕不会因此被打成“反革命”的,没有什么大了不起的事,老兄要看得远一些……”我至今还十分感谢而且敬佩这位年轻编辑的清醒头脑和胸怀胆识,但我却比他脆弱得多,在接完这个电话的当天晚上,一直失眠至次日天明。

果然,几天后还是政协机关那位负责同志(他是一位作风正派、心地善良的部级老干部,请原谅我不能公开写出他的名字)找我谈话。这回他可比上几次严肃多了,但严肃中仍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样子。他叹了口气,开门见山地对我说:“你这个人真是不长记性,为什么写梁漱溟的专访不请示领导?

这一次你可闯大祸了!”我佯装一无所知,请他批评指示。他沉思了一下,继续说:“你的文章在《北京晚报》发表后,一位领导同志很生气,拍了桌子,说《北京晚报》乱弹琴,发表吹捧梁漱溟的文章,立场站到哪去了?梁漱溟这样的人,说他“刚直不阿”,他对谁“刚直不阿”,学谁“刚直不阿”?我们管报纸、搞宣传的同志还有政治头脑没有?这不行,《北京晚报》领导必须就此写出检查,以正视听!”负责同志停顿了一下,又缓和了口气继续对我说:“你听听这事情有多严重!当然,主要责任应当由《北京晚报》领导来负,但你是写稿人,又是统战机关政协的干部,事先又没有送领导审看,你应负的责任也不可推卸。你先好好考虑一下,三天以内写出一份情况汇报材料,包括你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检查。你有什么意见?”

我能有什么意见?我有意见又如何能同上级直接对抗?我如期交出这份以认识检讨口吻撰写的情况汇报材料,算是交了账。大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吧,负责同志又把我叫去,让我看一份内部刊物,上边刊登了《北京日报》

党委(按:《北京晚报》与《北京日报》同属一个党委)就发表梁漱溟专访文章的检查。使我感动的是,《北京晚报》党委把全部责任都包揽了,文中除提了一句“这篇文章是我报主动约请全国政协机关的一位普通干部撰写的”,没有把任何一点责任推给作者。我默默看完后,负责同志对我颇为关怀地说:“现在毕竟与从前不同,你不会因为一篇文章而落得一个什么罪名,但这件事教训是深刻的,你仍应当严肃对待,引以为戒。”是的,我深知这个“与从前不同”,完全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回天之力。

但是,这场风波仍在我身上产生了效应。因为当时,我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已动笔撰写《梁漱溟传》。这件事后,我决定放慢写作速度,先抓紧做史料工作。由于梁先生当时已近九十高龄,要抢救活的史料,是十分紧迫的任务。我坚信,自己做的工作,早晚有派上用场的时候。因为梁漱溟先生作为近代中国文化名人的历史地位,并不会由于某些人的反对或赞成而改变。

如何实事求是地撰写,怎样恰如其分地评价,那是我的责任。想到此,我的心情就平静多了。

梁漱溟出书受牵连

关于《北京晚报》的文章遭受批评的事,我始终没有告诉梁漱溟先生。

很久以后(大概有一年半载吧),在一次采访中,梁先生问我,他耳闻《北京晚报》的那篇文章受到上头的批评,是否确有其事?我才十分简要地答复他的提问,并一再说明有错误责任也不在他,估计上边也不会去查问他的,事情已过去很久,不必提它了。他边听边摇头,并打断我的话说:“这件事是前不久我的一个学生告诉我的,我乍听到也颇惊讶和纳闷。但我一生经历过许许多多事,我无顾虑,更无忧虑。我一生所做的事,其是非自有旁人、后人评说。我担心的是,你还很年轻,又是国家干部,你自己的是非得失则不能不考虑。我所为而不强人所为,这是我一贯的主张,希望你考虑我的话。”我听着心里不是味,当即答复说:“我的年岁只有您老的一半,思想和阅历均相差甚远,自知无能力评价您老一生的功过是非,但我利用现成的条件做些史料工作,或许对今人后人有点用,我也决不会因搞史料而犯什么大错误的,您老请放心吧。”

梁漱溟先生唯独没有提及他的重要着作《人心与人生》也因此事牵连而不能出版的事。梁先生晚年呕心沥血撰写《人心与人生》一书,其着眼点在于补正他早年的成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出版)之不足,专门阐述人类心理活动之规律,颇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独特观点和见解。在解放前几十年,梁先生曾就这一大题目多次讲学,并时有笔记,但终因奔走国事或着述其他书籍而无暇完成此书。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梁先生居家赋闲,才旧念萌发,卒于1975年夏天完成这部几十万字着作的初稿,了却他一桩多年的心愿。但从一开始,该书的出版就遇到困难。完成初稿时“文革”尚未结束,自然只能将书稿锁在箱子里;“文革”结束不久,《毛泽东选集》第5卷又刊登那篇批判梁漱溟的文章,出版社的老总们谁敢顶风逆浪出版此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情况发生变化,《人心与人生》一书也有了出版发行的希望。岂料尚未最后拍板,又发生了这桩震动新闻、文化、出版界的《北京晚报》梁漱溟专访事件,出版社的老总们又缩了脖,竟退回了《人心与人生》的原稿。

梁漱溟先生是一生认真探索人生和社会问题的学者,他最珍贵的莫过于自己倾注多年心血的学术着作,最难受的也莫过于这辛勤耕耘的果实不能与世人见面。在苦闷和困惑中,1983年满90寿辰的梁漱溟先生得知上海新开一家自费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只要作者自掏腰包,除了政治上公开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和低级庸俗的来稿外,没有其他限制,尤其欢迎学术性的着作。

梁漱溟决定自费出版《人心与人生》!

多年来,梁漱溟平日的生活完全靠几百元工资收入。他老伴多病,直至去世,月月要花销;他还常常接济比他经济还困难的老朋友和老学生。他本人食素七十余年,极少与他人有吃喝方面的交际,衣着俭朴,直至1986年,他家用的还是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这在他居住的北京复兴门外的部长级公寓大楼里,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其间我曾数次提议,应该换一台14英寸的彩色电视机,他总是摇摇头说:“黑白、彩色都一样看,生活中能省则省,不该花的钱决不能乱花。”由于他如此节俭,才在不宽裕的生活中省下几千元钱。

这一次他决定尽其所有,掏钱出版《人心与人生》!

但据出版社初步推算,梁漱溟手头的钱有可能不够,而且万一书印出后销售不出去,那就一分钱也收不回来。正在这时,中共中央统战部一位负责同志设宴为梁漱溟九十诞辰祝寿,关切地问梁漱溟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梁先生考虑再三,才坦诚地说:“多年来国家在生活上厚待我,我没有什么困难。

只是我最近联系自费出版一本书,担心我的全部积蓄都可能不够。如是,我将要借债。这个困难一旦出现,不知统战部能酌情帮助否?”统战部负责人当场答复:“这没有问题,您提出个数目,我们很快研究一下。”但梁漱溟又说:

“现在还没有准,我只是把问题提出来,还没有到时候。”

同类推荐
  • 孟小冬:繁华锦瑟三折戏(珍藏版)

    孟小冬:繁华锦瑟三折戏(珍藏版)

    她是乱世中的奇女子,她有男子的霸气果决,亦有女子的妩媚坚韧。她生于京剧世家,自幼学艺,少年走红,名遍京津,成为有史以来女须生第一人,有京剧“冬皇”之誉。她叫孟小冬,一个至情至性的女子,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一个敢爱敢恨且情深的女子。她遇见的那两个男人,一个是梅兰芳,一个是杜月笙。本书详实描写了孟小冬诞生直至辞世70年间的传奇人生,尤其对孟小冬的两段感情,进行了整理和还原。因为她的一生,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更是一部民国风云史,一幅京剧发展路线图。
  • “金星英雄”李顺达传

    “金星英雄”李顺达传

    《金星英雄李顺达传》于去年出版,但它的影响在渐渐扩大,这是李顺达的魅力,是李顺达精神的魅力。近日该书又被山西省团省委与新闻出版局推荐为“100种红色经典”。
  • 骚客的传记

    骚客的传记

    本书收录了自秦代以来历代文人骚客的传记,再现了历代文人的风流倜傥、浪漫多情、多愁善感。包括有“五斗先生传”、“陆文学自传”、“罪言”等。
  • 棠棣之殇:曹植传

    棠棣之殇:曹植传

    才高八斗,诗成七步,谁人不识曹子建?然而人生定位上的错谬,使文才陷入政争,*终酿成一代英才的悲剧。作者将传主置诸三国时期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中,置诸曹氏父子特殊而微妙的关系之中,以蘸满感情的笔触,抒写传主嵚崟磊落的人生。——文史专家郭启宏作者以近乎抒情性的文笔,传写曹植的悲情性人生。诡秘的历史风云、险恶的环境命运,将置身其中的曹植表现得真切生动;尤其是在与父亲曹操、兄弟曹丕、曹彰、曹冲等人的相互纠葛与性格比较中,写出了曹植特有的文人禀赋与诗人性情,以及由一系列诗作所表现出的情感郁结与精神苦闷、人性洞察与人生哲理,读起来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文学专家白烨本书系“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
  •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4)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热门推荐
  • 鸣动九霄天

    鸣动九霄天

    “阎无情,交出九生轮回草,我们便扰你一命。”白发如雪阎无情一席黑衣站在众人之中,紫衣如雪,阎无情一口吞下“九转回草,现在已经是我的了。”“这简单只要那你炼药,九转轮回草还是有一些的”地狱底十九层,十殿阎罗呵呵大笑,“阎无情,你以难逃一死还不束手就
  • 三世劫之锦绣仙缘

    三世劫之锦绣仙缘

    她三生三世,痴恋天君御皇天昊,却爱的辛苦,爱的卑微,幡然醒悟,转世为人,从此重新开始!他是九重天高高在上天君,无情无爱,她却意外的闯进了他的世界,彼时世间繁华三千,不抵她浅浅一笑!她是他的劫难,他是她痛苦的根源,时隔三生,再相见,是三生情花应情而开,还是三生情不果!
  • 三生归

    三生归

    佛曰: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哪怕被大火淹没,华丽的阁楼照样是一成不变的冰冷,没有温言软语,也没有一室明媚,熟悉的黛色衣裙染上了一簇簇火星,那张熟悉到骨子里的容颜此刻就那么安安静静的倒在大火中,嘴角是溢出的黑色血液。“安稳日子果然过不长久,我本不愿搅的血雨腥风,是你们逼我的。”岁月荏苒,时光匆促,当年的小女孩转眼间便出落得亭亭玉立,端的是风华绝代。“第三次了,不活的放肆些怎对得起那两场大火呢。”奢华的马车,被微风扬起的轻纱,所有人都看到了车内斜依着的女子。倾城,绝色。倘若此生我孑然一身,是否就能得到想要的自在潇洒?
  • 遗世无双

    遗世无双

    修仙之道,气境有三,凝气化晶,凡灵仙晶,铸晶成婴,炼婴化灵,蜕凡三变,九转通神,孕阴阳,握生死,逆乾坤,掌御明灭。却只有一个人能够天下无双!
  • 凯源玺之黑道世界

    凯源玺之黑道世界

    忘,这让我怎能忘得了?我无法忘却,我们这一点一滴。就算身份不同,那又怎样?黑色蔷薇,紫色曼陀罗,冰冷的脸庞,眼底的冰霜。这些只是面具罢了。我想展示出真实的自我。可弱肉强食,有谁能够保护得了我?只有自己变得更强!无情,冰冷这些面具。必须伴我左右,我不愿我爱的人,受到任何伤害。除非先是我死。梦还在,生死,早已置之度外,而我又该何去何从。。。。。。
  • 单调的日子

    单调的日子

    一个是研制机器人的技术狂人,一个是操纵娱乐圈的大亨,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一个是沉稳成熟的大律师,“单调”时尚品牌创始人李菲菲如何选择?
  • 铁血丹心传

    铁血丹心传

    铁血门少门主奉父命携两位师弟下山相助大弋国平叛,不料却卷入朝廷的内部争斗,从此在铁马金戈的沙场和明争暗斗的宫闱中竭力奔走,见证各种阴阳诡谋,历经数次生死危机。当感情难以取舍时,江湖与庙堂、权贵与草莽,他该如何抉择?
  • 孤城旧梦

    孤城旧梦

    “恩孝,我爱你”朴灿烈“我也是”李恩孝是你变了,还是我变了,又或者我们都变了。为什么你在我对你冷漠的时候你像光把我心中的冰山瓦解在我不肯接受你对我的感情时,你笑着对我说没关系,你会等我,为什么,现在当我爱上你的时候,你不要我了,你不要恩孝了呵,朴灿烈你真的很残忍,在我印象中我爱的朴灿烈,一直是笑的,现在却这么冷漠,朴灿烈我爱你已经无法自拔,你是我的底线,曾经的李恩孝,有世界上最好的朴灿烈,而现在,恩孝的灿烈不在了吗.......我好想你
  • 木落寒微心轻颤

    木落寒微心轻颤

    是哪一眼遗漏了自己,迷失了心的方向。如果有下一辈子,我希望我能预定你,下下辈子,我也要和你在一起。曾不会想得这么美好,因为我不敢想,也不曾奢望,但那一天真的来了,你对我说,“我的新娘,你是最美的新娘。”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但我不想要,我想拥有你一辈子。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民居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民居

    民居的功能开始只是为人类遮风避雨而已,继而发展到居住、会客交往、家族活动、祀祖等等,除此之外,还成为显示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