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会持续了两个半小时。主持人照例让几位嘉宾各说一句结束语,我说的是:“祝愿大家不断超越自我,成为托起温州经济未来希望的职业经理人!”
对话会实况在6月21日、22日中午12点和晚上19点温州电台《事事关心》栏目播出。
电波载着我们的声音,也载着我们的希望,在“事事关心”的温州市民中广为传播……
孔安先生
2004年8月6日。
德籍记者孔安先生从美国打来电话,告知他已成功跳槽,新东家是美国一家有名的广播电台。他作出这一决定还不到半个月,我不禁惊讶于他的行动之快。
孔安原是《远东经济评论》杂志社的驻北京记者。这是一家境外投资的媒体,但总部设在中国香港。该社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他们从很多媒体上了解了我的经历,对我所代表的“打工干部”群体很感兴趣,希望有机会当面采访。
并告诉我,负责这次采访任务的人名叫孔安,是个很棒的德国小伙子。
说到“很多媒体”,我有些哭笑不得。这些媒体大多没有亲自采访过我,消息来源五花八门,因而在过往的报道中出现了不少偏差。有将我的儿子写成女儿的,有将本人住房面积无限放大的,更有将本人的收入夸大数倍的。
如果任由媒体人云亦云,还不知会将事实“演义”到什么程度呢。所以,尽管本人无意于成为“新闻人物”,但孔安先生如此真诚,我也希望借助他的采访作些纠正,“以正视听”。
孔安先生虽属“老外”,但普通话说得出乎意料的流利,以至我们走在大街上一路聊天时,旁人也觉得奇怪。他自云从小热爱汉语,进过当地的汉语学校。后来又到中国留学,毕业后就留在了北京,并娶了一位漂亮贤淑的北京女孩为妻。他在中国学的是经济专业,但他却酷爱新闻这一行当。
“这样可以有机会到处走走,接触不同的人,感受不同的风土民情!”他的想法颇具浪漫色彩。
他在采访中更多地对我们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作了考量,他觉得我们的行动本身带有“探路”的性质,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孔安先生背着个大背包,来去都是自己打车。本想送他一件纪念品,他却执意不收。请他吃顿便饭,也是费了很多口舌他才答应。
“你能接受我的采访,就是给我很大的帮助了。按说,我耽误了你那么多时间,我应该按时间付费啊!”他的一番说法让人感触。
孔安先生此行写了篇《中国公务员民企受训》的报道,先后在美国《华尔街日报》、《远东经济评论》、《世界经理人》等媒体刊载,他的报道平实、客观,比起某些西方媒体的猎奇和国内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显然更容易让人接受。
这些年来,本人接待的国内外记者数以千计,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这位孔安先生算是其中一个。
“阿加西”自韩国来
2005年7月2日。
“阿加西”(谐音)是韩语“先生”的意思。
来自韩国的这位“阿加西”名叫玄文鹤,是该国第四大报《每日经济报》国际部副部长。这次到温州,是为了解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专程前来采访的。
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发来的一份《通知》说:
“2005年7月19日,浙江省政府将在韩国首都首尔举办‘2005中国浙江省投资说明会’。为做好此次活动的新闻宣传工作,增进韩国各界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了解,我办邀请了韩国主流媒体《KBS电视台》、《每日经济报》记者一行4人,于6月底7月初来浙江采访。希望各有关市委外宣办密切配合此次采访活动,协调、安排好相关采访点,提供采访英文背景资料,切实做好各项安全保障工作,并协助解决采访人员在本地采访期间的食宿问题……”
《通知》还附上了韩国记者在浙江各地、市采访的详细日程,足见官方对这次采访活动的重视。
玄文鹤是在7月2日下午2点20分到访的,比预定的时间提前了10分钟。
原以为他不会汉语,我把公司里懂得韩语和英语的两位员工请来,以便沟通。
还特别吩咐公司接待处为客人准备英文版的视频及文字资料。但在见面的一刹那,玄先生冷不丁冒出一句纯正的普通话:“你好!”这让我大为惊讶。
“玄先生可是一位中国通啊!”陪同来访的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对外交流处副处长秦俊英女士说。据她介绍,玄文鹤学过汉语,曾在1995~1998年3年间被派驻中国,更使他的汉语水平得到了大大提升。只要我们说得不是太快,他都能够听懂。
没有了语言上的障碍,接下来的沟通十分顺利。
公司老总不在家,我们以党委书记、副总裁林可夫先生为主,接受采访。
从公司创办到现实情况,从生产经营到企业环保,从国内营销到国际贸易,从员工构成到企业文化,玄先生边看、边听、边记,采访十分投入。
我曾接触过不同国家的媒体,感觉在采访提问上,美国人问得直接,德国人比较仔细,澳洲人说话巧妙,日本人极为刁钻,提问时处处设“套”,稍不留意就会被对方牵着走。眼前这位韩国人,注重实地观察,静心思考,提问的语气比较温和,方式恰到好处,不至于让采访对象为难。这也许是玄先生对中国国情多有了解,又不带成见的缘故吧。
徜徉在高科技设备组成的正泰车间里,玄文鹤有问不完的话题。
极目四望,整个工业园区绿阴环抱。连接生产和生活区的人行天桥横跨乐运河。桥上,是悠然自得的员工;桥下,是静静流淌的河水。玄先生由衷赞叹:“这是我到过的浙江企业中环境最好的一家!”
临别,玄先生再三感谢我们的热情接待,并邀请我们到汉城做客。
“首尔!”我笑说。我知道他是怕一下子改口称汉城为首尔我们不习惯,所以称原名。
“对,对,首尔!首尔!”
“阿加西”笑得很开心……
给英国记者“补课”
“有个英国记者说你昨天汇报得很好,今天又专程过来采访了!”
上午刚到公司,接待处副处长郑平女士打来电话。她说是温州市外事办陪过来的,看样子不出面还真说不过去。
“昨天汇报很好”的原委是这样的:我和总裁助理郑春林先生一起接待了来自18个国家驻中国的记者。在回答一个挪威记者和印度记者关于正泰如何从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发展起来的提问时,我用了媒体普遍感兴趣的两句话来说明这个问题:一句是“革自己的命”;一句是“烧好自己那壶水”。
所谓“革自己的命”,是说南存辉舍得让利,通过几次股权变革,将自己的股份比例由原来的100%逐渐稀释到现在的20%多。此举吸引了大批企业和人才的加盟,实现了由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集团的蜕变。
所谓“烧好自己那壶水”,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业界耳熟能详的正泰专业化经营思想,一层是联合发展之意。在已经过去的20多年中,正泰坚守电器主业,初步完成了由低压向中、高压,由元件向成套,由传统电器制造业向自动化系统集成的跨越,奠定了正泰在中国电器行业乃至民营企业中的“龙头”地位。
这些外国记者意犹未尽,但由于时间紧迫,很多双举起的手不得不遗憾地放下。
或许,在无数双举起又放下的手中,就有这位中文名叫唐米乐的英国小伙子。
我正忙于起草南存辉在一次研讨会上的讲稿。这场名为“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的研讨会将于4月2日上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我得给南存辉留足修改和熟悉内容的时间,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对于这位英国“老记”不请自来的采访,本人有些勉强。
我到接待室时,唐米乐已在温州市外事办翻译的陪同下,看完了英文版的《创新正泰》专题片。
我沿着第一天的思路,给他讲完了他感兴趣的“正泰故事”。
随后,他想重点了解外贸出口方面的问题。我把国际贸易部的计宪群小姐拉来一同接待。计小姐是留英“海归”,见面就用英语和唐米乐熟练地交谈,仿佛两位久违的朋友突然邂逅于伦敦某一条熟悉的街道。
与惯常的新闻采访不同的是,唐米乐是为完成一个课题前来调研的,因此对某些问题的关注过于具体。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我们不可能对他提出的问题都作出正面的回应。比如,他问正泰在国际上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哪几个公司,我就只能“艺术”地回答:“用我们南董的话来说,走在前面的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很多企业还可能成为我们合作的伙伴。”
他问正泰在哪些产品的技术上是可以和施耐德比肩的,哪些产品是落后于施耐德的。对于这种具体到某个产品的问题,我们确实答不上来,即便答得上来也不便说得很明白。客观地说,施耐德作为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老牌跨国企业,它在许多方面尤其是技术上是优于中国企业的。于是,我用了个比喻:
就像两支队伍在赛跑,我们技术团队的总体水平是跑在施耐德之后的,但也有部分拔尖的队员跑到了队伍的前头,与施耐德的优秀选手并行冲线。
我随即开了个玩笑:“您一个英国记者,怎么关心起法国的企业来了?”
他笑笑,不再细问。
接待外国记者有时也是件苦恼的事。新闻发言人既要做到大方得体,热情周到,又不能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否则,很可能“祸从口出”。
芬兰美女称“奇迹”
2009年9月10日。
好久没有单独接受媒体采访,尤其是境外媒体的采访。
大约在2008年,南存辉董事长说,公司正准备上市,我们不便再向媒体说太多的话。而公司上市后,新闻发布的渠道和方式也可能有所改变。我的理解是,我这个“新闻发言人”的使命到此算是完成了。打那时候起,我开始刻意淡出新闻的视线,由“发言人”逐渐恢复到“采访联络人”的角色。
每天主要做两件事:对可受访可不受访的媒体说“不”,婉言谢绝;对必须接受或无法推辞的采访说“等”,尽量协调企业老总或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受采访。
这次由我出面接受一家境外媒体的采访,纯属“意外”。
那天我在温州开会,集团党委书记打来电话说:“你在这边正好了,下午芬兰一家媒体的记者过来采访,其他人恐怕把不好关,你给他们回答一下。”
只得从命。
老实说,在过去10多年的企业对外宣传中,由我出面担任主要“发言人”的来访记者数以千计,其中境外记者也有数百人。虽不敢妄言见过什么大场面,但在过往那些采访中,说是得心应手并不夸张。但这次接到任务后,因为来不及做些前期“功课”,如对芬兰这个国家有所了解,对来访媒体的意图有所了解,对记者可能涉及的问题有所思考等,竟然有点紧张。
毕竟是境外媒体,如果对方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万一回答出错,怎么办?
趁工作人员带着记者在车间参观的机会,我赶紧向陪同来访的温州市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主任虞鹤鸣打听“背景”。虞主任说,2009年10月份,由浙江省广播电视总台与芬兰国家广播电视台合作,在该国举行一个“浙江媒体周”。届时将在现场展播浙江知名企业和风景名胜的一些专题报道,他们这次来,就是专门采集素材、制作节目的,他们对中国很友好,你只管尽量将正泰的亮点告诉他们就是了。
说正泰的亮点,我当然如数家珍。
来访记者二女一男,均供职于芬兰radio86电台。男士负责摄像、录音,女士一个负责采访,一个负责拍照。负责采访的是个“美女记者”,个儿高,笑容美,声音甜。她的中文名字叫思莎拉(SaraLiljaSteensig)。我发现她的采访很有艺术,她是先让我总体介绍一遍企业的情况,然后从我的谈话中挑选一些她认为有趣的话题展开提问。这种方法很适合对陌生对象的采访。
“讲故事”是我“新闻发言”的特点,也是现代新闻发布比较推崇的方法之一。思莎拉听了我的介绍后说:“我发现你在介绍中提到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你们老板比较经典的语言,你能不能给我详细解释一下?”
于是,顺着她的要求,我给她介绍了正泰“一心一意创品牌,聚精会神卖电器”的专业化经营思想;介绍了从“温州话”到“普通话”,再到“英语”(即从地方性企业到全国性企业,再到跨国公司)的正泰发展之路;介绍了南存辉用“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对企业战略、投资、执行等不同层面职能的形象描述;介绍了南存辉“听中央的、看欧美的、干自己的”,高度讲政治,善于学习借鉴,又结合实际,脚踏实地的风格;介绍了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正泰本着“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就要努力适应环境”
的思想,积极转型升级,实现逆势增长的情况。
“只要做到未雨绸缪,树立坚定的信心,打下牢固的基础,并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没有危机我们大发展,危机来了我们照发展!”我刚讲完这句话,思莎拉连称OK,说她深受鼓舞。
她很关注南存辉的出生、学历、年龄,对南先生的创业经历,她以“奇迹”称赞。
“南先生的这些名言,你们的职员都知道吗?”思莎拉非常好奇。
“当然,南先生这些名言都是根据本公司多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它已凝结成一种文化,员工们不但知道,而且认同。”我回答。
“南先生对于你们企业的未来,尤其是在国外发展这方面有些什么期望?”
思莎拉意犹未尽。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电器制造企业。南先生说过,他期望在未来世界的电器领域里,有一个响亮的品牌来自中国,它的名字就叫正泰。我们也期望,在有‘千湖之国’美誉的芬兰大地上,随处可见正泰电器的身影,随处都是正泰的朋友!”
我的算是“结语”的这句话刚说完,思莎拉客气地说:“Thankyou!
Thankyou!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你不但让我们了解了正泰,了解了充满传奇色彩的南先生,也让我们了解了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温州民营企业的很多信息!”
也要谢谢我们的临时翻译,来自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国贸部的孙建成先生。他以过硬的专业水准和对温州、对正泰的熟悉,把我随口而出的一些俗语、土话翻译得活灵活现,让我和采访者之间的对话变得畅通无阻。
久违的采访,愉快的记忆……
国庆观礼中的“新闻发布”
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庆,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应邀赴京观礼。
作为企业“新闻官”,笔者肩负对外发布这一新闻的职责。但来自国内外的观礼代表达两万多人,南存辉不过是其中之一,如何才能宣传出去?如何使宣传的效果更好?
第一步是确定发布方式。以往类似的情况是,南存辉参加重大活动,我多数时间会跟在身边,有记者采访他,先和我联系,由我负责协调采访。南存辉在场又有空闲的情况下,他是当然的“发言人”,由他当面接受媒体采访,然后我根据媒体需要做必要的补充。南存辉不在场的情况下,也常约定以电话形式采访,我再提供相关资料。这次情况不一样,管理严密,程序复杂,我们根本不可能跟过去。观礼活动安排非常紧凑,也很难有机会面见记者。接受电话采访又没有时间不断讲述“重复的故事”。最后决定,在南存辉参观完国庆观礼后,由我打电话向他了解情况,并向媒体转述。“所有媒体采访都让他们找你!”南存辉说。于是,我一方面担当了“传声筒”,有记者打来电话,我就把南存辉的话重复一遍;另一方面则主动寻找媒体,告知他们南董在京观礼情况,希望他们给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