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父女奔走浙江、上海等地专利局,申请责令“金环”立即停止侵权行为。而上海浦东金环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以德国贝朗医疗有限公司的产品样本中的“理想的动静脉留置针”已公开了该专利技术特征为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华利公司申请的该项专利无效。于是,从上海知识产权局,再转到地方、由地方再转到北京市中级法院,最后到北京市高级法院,一场“针”锋相对的专利权之争一时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其间,“金环”曾提出庭外和解,并愿出50万元象征性地给予赔偿。“华利”没有应允,他们为的就是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另外,周围那么多观望的企业,如果华利输了官司,其他企业就会蜂拥而上,生产这种产品,给专利拥有者“华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004年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审查认为,没有证据证明德国贝朗“蝴蝶翼的动静脉留置针”的专利技术在国内公开使用,故决定维持华利公司的“动静脉留置针”实用新型专利权有效。
这场“马拉松”似的专利权之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张蕾蕾在写给全国人大代表南存辉的一封信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在知识产权已熟为人知、倍受重视的今天,我们的法规依然存在类似的滞后性,也就是这种滞后性,使得我们企业在前面几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打‘维权官司’,并分散了企业持续发展和壮大的精力。长达六年的漫漫维权路,使我们体会到:再自主创新的企业,在某些法律法规面前依然苍白无力,更使我们这个一心想振兴民族工业的民企在不够完善的国家医疗法规面前的无奈。今天,我多么希望国家大力保护自主创新的企业,我盼望那些滞后的法规尽快给予更新,给予正规生产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良好、持续发展的空间!也给予类似我这样的温州第二代青年企业家(我更想把自己叫做第二代管理者)一点创业的信心和希望!”
感慨万千。
所幸的是,国家已把自主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对自主创新的重视,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蕾蕾希望,“留置针”以及由此引出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不再是她心中的痛,不再是民营企业沉重的话题。
对于未来,张蕾蕾有着清醒的认识。“发展之路还很长,需要不断努力,方能逆流而上,激流勇进。”
她把“山不辞土,方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作为她的座右铭。
十八岁“当家”
人物名片
潘佩聪:挺宇集团总裁
在温州,说女老板,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潘佩聪。
潘佩聪是挺宇集团的总经理,挺宇集团是温州阀门生产的领头企业。
从公开的报道可知,挺宇集团是由潘佩聪的父亲潘挺宇投资2000元创办的。到1989年的时候,关于温州个体私营经济“姓社”、“姓资”的争论不绝于耳,社会上流传“政府要没收个体私营企业”的消息也纷纷扬扬。对政治异常敏感的的潘挺宇为避风头,带着妻子去了欧洲,开门收徒,教授南拳,过起了“教头”生活。而把企业交给女儿潘佩聪和两个外聘主管来打理。
此时,潘佩聪年方18岁。
让潘佩聪崭露头角,并让父亲信任有加的是在她16岁那年的一次“壮举”:单身一人追回一笔长期拖欠的30万元货款!
欠款单位是远在上海金山的一家国有企业。当时从温州到外地,既无飞机也没铁路,“汽车跳,温州到”正是当时温州交通的写照。潘佩聪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的轮船到达上海,一问才知去金山还得转上好几趟车。但当时已晚,没有赶上班车,她心急火燎。
父亲的一位朋友给她找来一辆旧自行车,这让她喜出望外。可自行车是当时规格最大的,28寸。而她身高只有一米五几!
这位朋友觉得不放心,决定陪她一起去。天空下着大雨,两人骑着自行车艰难地行进在通往金山的公路上。走到半路的时候,朋友说自己身体不好,肺有毛病,不能受风寒,要先行回去。潘佩聪说,没关系的,你只要告诉我大体的方向就行,我自己去。
大雨夹杂着冰雹,劈头盖脑地砸下来。看着暗淡的天色,想着未知的结果,潘佩聪瘦小的身子一阵紧缩,自行车摇摇晃晃,陷进了一片泥泞。她索性把自行车扔在那里,靠着两条腿,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着那家公司的方向走去。
这一走,足足走了两小时四十分钟。
至今想起来,那段历程仍是刻骨铭心的!
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潘佩聪早已全身湿透,累得气喘嘘嘘,身体发烧。也许是被她的精神所感动,那家公司二话没说,马上把她送到医院。然后,又把30万元的支票交给她带回了温州。
这笔货款救了公司的急,更让父母对她刮目相看……
眼前,父母远在他乡,归期遥遥。公司却因为没有了主心骨,管理陷入混乱,经营业绩每况愈下。身为财务负责人的潘佩聪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在看到两位主管经营无方,又不思进取,企业局面无法扭转的情况下,未经请示父亲,毅然撤换了两位主管,自己坐上了总经理的交椅。
出乎预料的是,公司在她的手里渐渐出现了生机。订单多了,效益好了,有些离职的员工也陆续要求回来了。
一年多后,父母从国外归来,看到自己辛苦创下的家业不但没有衰败,反而在女儿的努力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他们看到了女儿经商的天赋,当然也就认同了她的“夺权”行为。
也就是从那时起,潘挺宇除了担任公司的董事长,在一些大的决策问题上拿主意外,公司经营管理的担子渐渐放到了女儿的身上。
而当企业发展壮大,经营团队成长起来,公司业务稳定之后,潘佩聪又有了新的想法。挺宇集团已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之列。潘佩聪除了管好挺宇集团之外,又一脚踏进了文化领域。
1999年开始,她与日本NHK合作拍摄了一系列电视纪录片;接着,先是注资中华工商时报,创办《民刊》,关注中国民营经济成长;再是成立“同道新闻投资有限公司”,致力于文化产业发展。而当人们对她投资出版的《华为真相》、《德隆内幕》、《博弈危机》、《像绅士们一样生活》等一系列畅销书津津乐道的时候,她又热心地“玩”起了电影艺术,做起了电影人,由她投资,并亲自担任制片人,拍摄了一系列受到好评的电影。其中,由她投资出品的《静静的嘛呢石》获得了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获得“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成为第一位走上国家级电影领奖台的温州企业家。
有人问她,到目前为止,文化产业和挺宇现有的业务相比,哪一块利润大?潘佩聪不假思索,当然是挺宇主业利润更大一些。
她说做文化产业,不要只看眼前利益,要更多地看到未来。即便暂时不见效益,就当是“玩票”,也要玩出专业水平来。
她还想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人们对温州商人“只喜欢投资来钱较快的生意”的印象。
“我觉得一个人的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状态的时候,他会有所向往,会去做一些自己喜欢但过去没有条件去做的事情。温州人可能给别人的印象是太直接了,好像除了赚钱还是赚钱。很多人见到温州人,就问你倒没倒煤啊,炒没炒房啊!而不问你有什么爱好啊,喜欢什么的文学或者电影啊!其实人是包罗万象的,温州人也不完全是赚钱的机器,也有多种多样的追求。我们的上一代为了生存,可能无暇顾及更多的东西,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干什么就能干成什么,因为我们这一代有条件了!”她这样说。
潘佩聪五、六岁开始保管家里的粮票、肉票、油票等,十岁开始在父亲的工厂里生活,耳濡目染的当然是“赚钱”、“利润”这些概念。
但她坦言,她曾经的梦想是做个文化人,甚至想过要当电影演员。只不过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她不得不把这些梦想收藏起来。而今,就像久旱的种子遇上了春雨,她的这种“文化情结”复苏了。
细想起来,笔者和潘佩聪的“近距离接触”有过两次。
一次是国家经贸委在青岛举行的“企业文化与创新管理”培训班上,我们有过一个星期的“同学”经历。她给人的印象是漂亮、热情、大方,精力特别旺盛。上课她自然很认真,下了课,她便邀约同伴们去逛商场,或者到海边散步。有时,还会独自去搞搞市场调查。她很健谈,而且极富感染力和鼓动性,有她的地方,总是很热闹,让人感到快乐。
一次是在几年前的一次全国“两会”期间,她和“同道新闻”的朋友到宾馆找南存辉。她们到来的时候,南存辉没到,我们便聊了起来。也就是在那次交谈中,我才了解到,她已不单纯是位制造业的成功老板,而是横跨制造与文化产业,并且正做得风生水起。
之后当然也见过。但多是在一些会议、论坛场合。她作为演讲嘉宾站在台上,和大家分享她的成功经验,我则坐在台下,记录着成功者们的思想。从她的发言中,从媒体的报道中,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她的事业在成长,她自身的素质也在提高。
作为“同学”,她存有我的电话号码,我也存有她的电话号码。她和我联系过两次,都是问南存辉电话的。我一次也没给她打过,一来是没太多的话要说,二来是给一个大老板,尤其是给一个漂亮的女老板打电话,心里总是有那么一点怯怯的感觉。
只有一次,看到浙江电视台播放她的专访,我发信息告知,她回复短信表示感谢。
“我在瑞士旅游,这里的风光太美了!”她在短信中说。
正是阳春三月,万物生长的时节。她的描述,令人心驰神往。
于是我想,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在把事业做得红红火火的同时,又能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无限风光,这不也是人生的一种美好境界吗?
一位温州女子横跨东西的成功之道
人物名片
叶茹:美国康龙集团副总裁、上海康麦斯保健品有限公司总裁
初见叶茹,是在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会议室举办的“叶康松辞官创业20周年纪念暨《温州之子——叶康松》首发式”上。
叶康松20年前是温州市永嘉县一位仕途看好的镇党委书记,年届不惑之时毅然辞官下海,现在的头衔是美国康龙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关于他的事迹,全部记录在了温州资深记者沈绍真先生撰写的《温州之子——叶康松》一书。该书的首发式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官员下海创业的话题,自然成为与会者热烈讨论的内容。
坐在叶康松一侧的叶茹静若处子,但始终面带微笑。她没发言,但父亲在讲话中不时提到她的名字,并对她的表现赞赏有加。她是这个家庭的长女,尽管那本写她父亲的书中有关她的文字不多,但作为康龙集团的副总裁兼中国公司(上海康麦斯保健品有限公司)总裁,她的经历足以引起人们的兴趣。
2007年1月6日晚,在上海莘庄附近的一个“上岛咖啡”馆里,有幸与叶茹再次晤面,并作了倾心交谈,得以感知这位温州女子横跨东西的成功之道……
当理想遭遇生存
她是在和几个美国来的朋友聚会之后匆匆赶来的,由于驾驶员道路不熟,途中绕了路晚到十来分钟,她在短信里不断地表示抱歉。
室外很冷,房间里很热。叶茹脱掉外套,眉宇间洋溢着热情。
“很久没有与一个人这么畅快地交谈了!”叶茹说。
叶茹的出生地是永嘉上塘。上塘是永嘉县城所在地,永嘉曾是中国古代山水诗鼻主谢灵运曾主政,并留下过无数不朽诗文的地方,有历史更有文化底蕴。作为叶家的长女,叶茹从小入永嘉实验小学,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她学习好,更是学校里的文艺活跃分子。除了喜欢唱歌,她还擅长舞蹈。她曾是永嘉县少年宫舞蹈演员的主力之一。如果没有中途的变故,她肯定会朝着舞蹈的方向发展。
一切皆因那场变故。
那是她刚读完四年级的时候,父亲突然决定从镇党委“一把手”的位置上退下来,创办了温州第一家私营农业开发公司。那时正值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公务员下海经商并不多见,父亲的举动在当时犹如石破天惊。
受到最大震动的是他们一家。父亲下海后的第一个公司建在欧北(永嘉的另一个镇),他们一家也跟着搬到欧北。叶茹转入当地一家小学就读五年级。条件显然大不如前,在叶茹看来,老师没有原来的好,她的学习劲头明显不足。在新的学校里,她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更重要的是,她没能继续自己心爱的舞蹈。
她在欧北读了一年之后,被转到温州市区读初中。
小叶茹渐渐懂事,她以自己切身的经历感受着家庭的变化。“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感觉,我的整个生活都在变。在上塘生活的十来,我们的家庭生活是稳定的,也是殷实的。到了欧北之后,这种优越感不复存在了。原本穿皮鞋的父亲变成了穿解放鞋,原本坐骄车的父亲不再有骄车坐,还亲自去拉板车亲自运送货物。我母亲过去在工厂里工作,到欧北后自己开店。父母这种角色的变化是鲜明的。尤其是我到温州读初书以后,我已分明地感到我们的家庭条件越来越差,父亲在办厂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可以说是失败。但他还是挺过来了!”
最大的变化是到美国之后。
1991年1月,父亲在美国注册成立康龙公司。叶茹和母亲随后也移居美国。白手起家,创业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叶茹有一个弟弟,加上同去的姑姑一家,共八口人挤在一个两室一厅的简易屋子里。叶茹在国内的时候,家务事从来都是不沾边的。而现在,她必须从头开始。每天这八个人的晚餐,由她来做;八个人的衣服,由她来洗;八个人住的房子清洁卫生,也由她来打扫。叶茹的母亲在一个制衣厂打工,遇到礼拜六、礼拜天,她还要到妈妈所在的厂里,帮着妈妈干活。
叶茹坦言,她刚开始时连蛋花汤都不会做,但做了两个月以后,居然能够烧出五菜一汤来了。那个时候,她就是想多分担点家务,让父母一回来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让他们少受一些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