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55400000055

第55章 回忆思考(5)

地质中学的教师,女教师居多,男教师寥寥,号称“娘子军”队伍,多系“半路出家”。但地质中学教师素质较好,勤奋好学,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效果不错,据历年中小学毕业、升学统考(会考)成绩资料统计,在名山县诸校之中,地质中学并非“后卫”,多数尚属前列,尤其是1987年小学毕业升学会考成绩,地质中学双科及格率100%,优生率(语算两科180分以上)78%,居全县之冠,深得县教研室好评。

通过职称改革和职务聘任,教师结构逐步改善,截至1993年队部搬迁华阳,子弟校停办为止,全校已评聘高级教师三人、中级教师(中教一级和小教高级)14人、初级教师(中教二级、小教一级)11人。

五、地质中学的生源

地质中学的生源为本队职工子弟,学生同本队职工一样,来自“五湖四海”,然聪明、团结,无城市之“非凡”,有农村之朴实。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地质中学学生受外界干扰甚少,读书风气较浓。

子弟校一般不对外招生,但前些年也收了不少名山学生。为减轻县上普高招生压力,县教育局领导曾希望地质中学能帮助解决部分城镇子女入学问题。因此,从1978年起,每年高中班均正式招收部分名山学生。现列表如下:

以上学生除少数来自附近农村外,均系名山蒙阳镇单位或居民子弟,其中部分因招兵、招工而中途退学。

六、地质中学的设施

地质中学办学条件差,校舍简陋,颇有地质队“游击特色”。中学部原是三区测队宿舍楼,楼上办公、楼下上课,教室由两间单身寝室打通而成,一面采光,开灯上课。后因危房改造,将原三区测队饭堂改成三个教室,加上一分队会议室,作为中学部。小学和幼儿园曾几度搬迁,后小学搬至原中学部教室,幼儿园则另搭简易教室暂用。整个学校与职工宿舍杂居共处,常常是读书声与炒菜声相闻。

学校教学设备逐年添置,初中均能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实验教学,高中一年级也尚能进行实验教学;电化教学购有幻灯机两台及幻灯片若干。语文组、外语组、中学部、小学部均有收录机和教学磁带。且外语组教师已是人手一部录音机和一套教学磁带。图书资料及体育经费,一般未加限制,需用即置,每年不下1000元开支。

七、地质中学与地方的关系

地质中学是名山县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子弟校虽为单位办学,但其业务仍属地方教育部门代管,除经费、人事关系外,所有会议、资料表册、招生工作、教学研究、文体活动、总结评比等等,均与其他学校一视同仁。凡名山县教育局组织的各种活动,地质中学无不积极参加。每年教师节,县上组织的慰问团专程到区调队看望教师、赠送礼品。地质中学同名山县教育局及各兄弟学校关系十分融洽。

八、地质中学停办

1992年下半期,区调队队部机关迁往成都双流县华阳镇办公,职工陆续搬走,学生亦随之转入华阳地方学校就读,子弟校仅剩几十名学生上课,有些班级只有几人。1993年3月,学校无法开学,队部宣布停办,教师凡年龄40岁以上者俱以退休处理。至此,川地区调队地质中学走完了她的路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自1975年8月至1992年底,地质中学在那个企事业办社会的年代只生存了短短17个春秋,总算完成了时代赋予她的历史使命,以解体告终,在区调队史上留下也许微不足道但却值得记忆的一页。

在改革中前进的区调绘图工作

——区调队绘图组在改革探索中的史事回眸

吴盛莲

制(绘)图工作,是地质队内部多兵(工)种联合作战的一个组成部分,我队绘图组就是这一工种的战斗集体,它在地质科的具体安排下,紧随队生产的发展需要,适时地进行着一次又一次技术方法的改革,力求在科技创新、提高成图质量、加快成图周期、确保各项任务完成上有所进展和收获。

绘图组一般编制十多人,最多为21人,设有正副组长各一人,质量检查员一人。主要承担我队区域地质调查和部、局下达的重点科研项目中地质矿产成果图件的编绘、出版原图的刻(清)绘以及各类报告插(附)图件的清绘等。特别是自1984年以来,为满足部、局下达的编制《四川省区域地质志》和《四川省区域矿产总结》的需要,他们以改进班组管理和改进制图技术方法入手,在前后约一年的时间里,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出色地完成了十个1:20万区调图幅地质矿产图及报告插图的编(清)绘任务,且在各个图幅评审验收中得到了好评,为队争得了荣誉。尤为可喜的是在出成果的同时,成长起一批制图专业的技术人才,为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现将该组在改革探索中的主要情况作一简要回顾。

一、改进班组生产管理见到了实效

该组人员编制共计21人(含学工四名),相当于一个制图小分队,但由于轮流外出学习参观、业务培训(武汉测绘学院脱产培训等)和女职工的产假等,实际从事编绘工作的人员一般只有15人左右。为了完成所担负的艰巨任务,全体同志除继续发扬打硬仗顽强拼搏的精神,还注重从改进班组管理上去挖掘潜力。1.在1:20万地质矿产图编绘工作中,除采用原来已为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以图幅为单位,以一人为主分幅包干的办法外,在“出版原图”编制中,采取既按图幅又按作业小组(由二至三人组成)一竿子负责到底的办法,这就促使年轻同志有机会投入到区调主要图件中去真刀真枪地干,同时也发挥了作业小组长的作用,克服了过去按大组作业时,组长忙得团团转、组员一边看的弊端。

2.按生产定额组织生产,在全国改革形势的推动下,加之两位组长到外省参观学习受到的启发,他们根据部、局有关规定结合本队实际,起草了队的“绘图生产定额”,经全组人员讨论后,于1985年7月开始试行,并在实施生产定额中,每接收一批图件,组长都要和工会小组长、质量检查员一起讨论,定出具体的“工天数”(定额),避免一人说了算可能出现的偏差。同时每完成一项大的工作任务,该组都要召开有骨干参加的总结会,以提高管理水平。

3.改进班组管理的又一关键,是把生产任务完成好坏与职工个人利益逐步挂钩。

1984年以来,在奖金分配上以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以及出勤率为依据,使完成任务好,成果质量好、出勤率高的人员得到了较高的实惠。同时对提前完成任务者,根据其提前时间的多少,经地质科审核,报队领导认可及时给予补休假,一般半个月左右。

管理工作的改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据完成的主要任务统计,自1984年至1985年9月,该组完成编绘和送厂出版的图幅共19幅,创我队历史最高水平(以往最多为五幅)。

二、学习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成图质量,加速人才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图工作也在不断改进。为了保证地质专题图件(多为国家出版系列基础图件)的成图精度和提高制图工作的机械化程度,该组在局测绘队矿测科的支持下,1984年组织了14人去驻在广汉的解放军制图队和202信箱等单位参观学习“刻图”新技术。回队后,结合1:20万区调图幅出版工作开展实战练兵,共完成五个图幅15块板的刻绘,使原来只有少数人能掌握的刻绘技术,变为了多数人手中的得力工具。此后该组又不顾生产任务的繁忙,于1984年11月派一位同志参加了由省测绘研究所研制,省局主持的DBJ-电动导轨式“刻绘仪”样机的试生产与地质专题制图刻绘工艺改革相结合的实验工作(由三人协作完成),该项试验成果在1985年5月省局召开的地勘工程测绘会议期间展出,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该仪器问世以来,已经引起制图同行的重视,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队参与南江水文队牵头的手工操作“刻图法”的试验成功,为我省制图、制印工作的现代化起了微小的一点推动作用,那么这次试验是刻图工艺改革的深入和继续,促进了成图质量的提高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该组在学习省内、外有关单位先进技术和工作经验的同时,还普遍应用聚酯薄膜编(清)绘1:20万地质矿产“编稿图”和“出版原图”,保证了十个1:20万区调图幅提前(1984年6月)提交验收,在验收会议总结时得到省局张云湘总工程师和制图同行的好评。他们说:“区调队绘图组的同志,提前完成了生产任务,图幅质量也获得了大面积丰收!”

1985年5月,在省局召开的“地勘工程测绘工作会议”成图质量展评中,我队崔毓岚、高秀丽同志合作的1:20万贡岭幅及双宁丽同志绘制的小金幅地质矿产编稿图,分别获得编绘质量奖的一等奖与二等奖;崔毓岚同志编绘的1:400万三江地质图获清绘质量荣誉奖。

绘图组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本队科室、分队的支持下,在绘图这块天地里奋力飞翔,取得了荣誉,1982和1983年获得了省地矿局授予的“三八红旗集体”、“模范集体”的光荣称号;1985年10月该组代表地矿局所属生产班组,出席了由四川省总工会召开的“先进班组经验交流会”,在红旗上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1993年,在局测绘管理处路步英高级工程师的组织下,以我队制图室主任工程师谭家铭为主,局科研所、川东南地质大队各有一人参加,开展并完成了“1:5万地质图计算机辅助编辑出版”课题工作,并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95年)。

1994年,郭达玖队长借出席攀西队1:5万区调图幅成果验收会议之机,对该队计算机成图系统和效果进行了现场参观考察。回队后,经上下共同努力,在队处于资金非常困难的历史背景下,购置了扫描仪、绘图仪等主要绘图设备,并进行了人员培训,终于在1997年实现了“计算机成图”的梦想。采用MAPCAD(现用MAPGIS)计算机制图软件,成功出版了区调地质图。其作业流程为:通过计算机扫描→光栅校正→制成图框→矢量化→数据处理→成图;图形数据整理→属性录入→空间数据库建立。以上这两个程序,只需一至二人在一个半月内完成,以前从图件分版清(刻)绘到出版印刷,至少要半年,通常是一年时间才能完成。而今借助计算机技术的翅膀,做到了区调、科研等图件文字报告出版“不出队门”,由此而改变了长期以来,需长距离托运图件(文字报告)去山西省长冶市国营五四三厂(后迁址河北省保定市)和四川省地矿局测绘队印刷出版的被动局面。同时因其是在投入的人力少、资金成本低、效率高的情况下运作,加快了区调地质成果的出图周期,从而提高了区调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爱龙门山、我哭龙门山

吴世良

地学界所称的龙门山构造带,耸立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从天全迤逦向北东延绵到广元,长约500千米。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西岭”所指应是龙门山。它终年隐藏于云雾之中,偶在大雪、大雨初晴的早晨,在成都可见其真面目。白雪皑皑的山脉横立于眼前,疑似“海市蜃楼”。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龙门山的险峻雄奇。

原生态的龙门山通行非常困难。1958年以前要到宝兴、松潘、平武、青川,全靠步行。它们是处于重重群山之中的世外桃源。山清水秀,羊肠小道曲曲弯弯,崎岖不平。

1958年初,我们做江油-平武路线地质工作,沿涪江而上。一出江油城,见到的是江油小平原、红层浅丘。远山近水,桃红柳绿。我想起陶渊明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也想起川剧《尼姑下山》中的“远山含笑,近水绿波映小桥,行人来往阳关道,柳丝儿不断随风摇”。

过武都便进入龙门山区,地貌突变,形成中山深切割陡坡地形。山势巍峨,“抬头望山帽子掉”,可见山之高、之陡。诗人李白从小生活在江油,隐居山中读书,对此山此景深有体会。他笔下的山川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到白石铺,但见两岸绝壁,高山直立,由石灰岩形成峡谷。这里是唐王寨向斜轴部。过平驿铺,山势变为奇峰林立,由下泥盆统坚硬的石英砂岩构成。人行于这幽谷之间,向上望,只见一线天;俯视涪江,只见湍流直下。峡谷其形如门,故曰“龙门”,其山称之龙门山。突然一声“哎——”的吼声在山谷间响起,打破宁静,吓我一跳!回头一看,原来是一“挑夫”在歇气,长吼一声提提精神。挑夫就是现称的搬运工,重庆称的“棒棒”。他上身赤裸,皮肤黝黑,头顶破草帽,脚穿草鞋。一手拿毛巾擦汗,一手握着跷扁担。一根长拐把子撑着扁担一端,担子一头着地,一头悬空,便于再挑担时不必弯腰。担内装的盐巴、肥皂,非常沉重,约100公斤。就是这些挑夫运来了生活用品,运走了药材、山珍。

一到扇铁沟-南坝,山势“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这开阔地带正是北川断裂带所经之地。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破坏了这里的一切,好一个世外桃源被毁了。

再前行直到平武,全为志留系茂县群千枚岩形成的高中山深切割陡-缓坡地形。龙门山原是唐王寨一带一般山名。1939年朱森、叶连俊在江油进行地质调查,著有《龙门山地质志》。龙门山就盛名地学界。近年旅游业的兴起,龙门山地质公园渐为世人知晓。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全世界都知道这个龙门山了。

大地震破坏了龙门山的美貌,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山被毁了、水被毁了、房屋倒塌了、居民伤亡了。从电视所见灾区的画面:山体遍体鳞伤、河道堵塞、崩积物堆满山坡、倒石堆堵断交通、到处是瓦砾堆。见到了解放军冒着余震的危险救出被埋受灾群众的生动画面,见到了医生忘我地抢救伤员的场面,更见到了全中国、全世界人民送来了温暖、送来了爱心,胡主席、温总理亲临灾区指挥抗震。

我爱龙门山,我哭龙门山。我哭这里的受灾群众,我哭这里的绿水青山。让这哭声变为力量,将使龙门山变得更加美丽,重建的家园将使这里变得更加繁荣。

回眸十年前实验测试中心全面推向市场的创业之路

张怀举

同类推荐
  • 温润一生

    温润一生

    这是一本散文集,这是一本励志向上的智慧美文集,厚厚的、沉甸甸的,像秋后的庄稼,读着,不忍放下。在今天,有一些人还能独守本心,固守心中那份执著,这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而本书作者便是这样的人。
  • 韩愈文集2

    韩愈文集2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郡望昌黎,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郞,称"韩吏部";又谥曰"文",称"韩文公"。韩愈一生追求仕进,早年求举不利,仕途生涯曲折、坎壈。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一文认为韩愈"卒开后来赵宋新儒学新古文之文化运动",成了"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倡导"古文",起八代之衰而取八代之髓,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根本革新。以文为诗,奇崛高古,独创新境,"山立霆碎,自成一法"(蔡绦《西清诗话》),与孟郊诗一起创中唐诗坛的韩孟诗派;从诗歌的发展历史看,与杜甫、白居易、孟郊等一并被认为"实唐人之开宋调者"
  • 欧阳修文集4

    欧阳修文集4

    本书为欧阳修的诗、词、文精选集。其中收录了:古诗三十八首、古诗二十首、古诗二十四首、律诗六十首、律诗五十七首、律诗五十六首、赋五首等。
  • 回归的江河

    回归的江河

    本书是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多年努力和付出的总结。通过书中案例,展示了通过景观设计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代表性工程包括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上海合流污水治理工程、白龙港城市污水处理厂、重庆鸡冠石污水处理厂、世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和世博轴及地下空间综合体工程等。
  •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本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大约在明代的隆庆至万历年间成书,全书共一百回,约九十多万字,其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大概有八百五十多个,被清初著名理论家张竹坡称为“第一奇书”。也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在历朝历代,多次遭受毁禁,命运多舛,而对于其作者的身份也是众说纷纭。
热门推荐
  • 永远不认输

    永远不认输

    《永远不认输(好故事伴我成长之勇敢篇)》编著者范英杰。 我们的父母一直教育我们要勇敢、要坚强,长大之后才能报效祖国,实现梦想。勇敢坚强的精神从小就要开始锻炼。本书收集了众多表现勇敢坚强的故事,意在告知小读者,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多苦的环境,都要勇敢地面对,勇敢地向前冲,成功就在前方招手!
  • 梦之仙旅

    梦之仙旅

    叶浩,小人物一个,从小便被老头子拐到了“修炼界”,然而那不怎么负责的老头子只是教授了他十数载,便光荣的“挂”了。而叶浩却不得不抱着老头子的遗愿,踏上了一条惊险、奇特的修仙之旅。修炼境界:感气、练气、固气、金丹、元婴、灵成、灵仙。
  • 季节轮换

    季节轮换

    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林薇君从澳洲布里斯班留学回国,在北京一家外企与青梅竹马许迪一起工作。刚回国的她表现出了不同于出国前的坚强与成熟,在大学里发生了什么让她快速地成长起来?谭梦仗义豪爽,却最终将在好姐妹和爱情之间抉择。蒋婷毕业后随花心男友从成都来到北京,乐天派的她相信只要爱情比面包更为重要,在租的房子里憧憬着未来的美好,而现实的残酷却一点点地改变着她。爱情,亲情,利益与抉择。踏入社会,再见青春。可爱情与友情却是不变的追求。
  • 亲亲子埁:了表我心

    亲亲子埁:了表我心

    为了反抗家里安排的相亲而爱上了魂穿来的异时空男友此文小轻松搞笑"见了本王为何不下跪?"张志明将手负于身后,一脸高冷的斜视秦可。"张志明你个王八蛋,你知不知道姑奶奶在车站等了你几个小时,你现在是唱哪出?""妈,其实你不知道,即使他还是他,样子还在,可是心已经换了,不是他了。"秦可穿着婚纱,泪眼朦胧,"可是。你们要我嫁他,我还是会嫁,因为,我的心,也不在了。"我不懂你在说什么,不过姑娘家出嫁前流出幸福的眼泪是正常的,老头子,我们出去吧,让她静静。"秦可,听说你嫁人了?"某男挑了挑眉毛,"而且新郎不是我。。你该当何罪?""就罚你一生做我的老婆,娘子,王妃,慢慢赎罪吧。""不用谢"
  • 武者之神

    武者之神

    什么是武者?什么是武神?什么又是武者之神?
  • 穿越之绝世盛宠爷本红妆

    穿越之绝世盛宠爷本红妆

    “无心便无情,无情便无伤。”这是身为22世纪顶尖杀手魅的座右铭,她的心就如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高山。在一次任务中与目标同归于尽,却在异世重生,身世成谜,娘亲下落不明,老爹身中剧毒,再加上一群桃花死缠烂打,饶是淡定如冰的某人眼角也忍不住抽抽。对于某男来说:脸是什么?娘子都没了,要脸何用?某男也说过:宁负天下人,也不愿负娘子!
  • 美男来袭:给姐香一个

    美男来袭:给姐香一个

    女主自白:神经大条很小白又怎样?很爱美男又怎样?美男喜欢就好了,对吧?穿越女主遇上相公月狐狸,朝思暮想的小寒寒,桀骜不羁的东城令,一笑倾城的阿陌,司空乖乖,温柔的冥冥之后……过程:吃干+抹净+左拥右抱,结局:连渣儿都不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生命中被辜负的时光

    生命中被辜负的时光

    本书收录了阿兰重要的随笔短篇,从不同角度阐释如何拥抱我们想要的幸福。人生的烦恼,杂乱的事情,繁芜的情绪……是什么,让我们辜负了那些岁月?你可以喝杯茶,细细品味。
  • 魔女曼陀罗

    魔女曼陀罗

    别再逼我,否则,我将从天使蜕变成恶魔,就算上帝把我抛弃,我也要让你血染我的地狱之路!
  • 星辰下的许诺,永不后悔爱上你

    星辰下的许诺,永不后悔爱上你

    富二代?不不不!土豪?不不不!我只是一名学生。看一个无敌美少女虐恋的故事。如何勾心斗角?如何掌握人生?如何爱恨情仇?看我墨懿诺如何智斗商场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