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55400000002

第2章 开创时期(1)

区调队创建初期的经历

赵友年

一、区调队的几个基地或大本营

区调队是地质部门流动性最强的队伍,很长时间没有稳定的基地或大本营,区调人在工作中日复一日地过着高度流动的生活,即便是冬季收队的时候仍然常常居无定所。

▲成都旅馆

1959年末,成都旅馆成为甘孜区调分队第一个大本营,说它是个大本营是因为它仅是一个临时集聚的场所,供调入甘孜区调分队的人员到此报到。随着调入人员的增多,逐步增加租住房间,人员到齐后,在旅馆的二楼共租住了四到五个房间。每个房间有四到六张床和一张小桌子。每个人的床位都不是很固定,桌子多给画图的人员使用,其他人大都趴在床上办公。借来的许多资料与图书,也堆放在床上或地板上。人们七手八脚忙忙碌碌,在这里编写了1960年度的1:100万区调设计书,洋洋数十万字。人们进餐多在底楼旅馆食堂、附近的地质局招待所食堂或到处“打游击”。有时去斜对门的“晋阳楼”吃山西水饺,到玉带桥吃米凉粉或到西玉龙吃山东烤馍。分队在这里共待了三个多月。

成都旅馆是个五层楼的四合院式建筑,现在已经没有了,原址在文武路与草市街的交叉处。

▲康定二道桥

康定二道桥位于康定城北,它是雅拉河上第二道桥,故名。二道桥因有个温泉洗浴场而闻名遐迩。四川省地质局甘孜地质队就驻扎在二道桥附近的山坡上。当时,甘孜区测分队缺乏行政资源,四川省地质局托甘孜地质队代管区测分队的财物,因此,四川地质局甘孜地质队就名副其实地成为甘孜区测分队的大本营。队上给了甘孜区测分队几间平房,作为住宿兼工作的场所。但甘孜区测分队在这里驻扎的时间并不长。当时,苏联区调专家戈尔金来康定指导区调工作,前后不足一个月。

▲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招待所

1960年10月和11月,甘孜区测分队陆续收队,队伍集中在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招待所。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招待所位于成都市西安中路北边的三洞桥,对门就是王建墓遗址。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招待所的位置虽说在一环路之内,但在当时却处于城市的边缘,它的四周都是农田,望出去一派田野风光。民族事务委员会招待所大院宽阔而幽静,里面排列着二层楼单元式建筑。甘孜区测分队租住了一个单元,内有五个房间,每个房间里都安排了几张床,住宿办公都在一起。甘孜区测分队在这里驻扎了四至五个月,编写完成了1960年度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以及1961年度区域地质调查设计。

▲新津县

1961年3月中下旬,根据四川省地质局的指示,以甘孜区测分队为基础组建了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3月至9月期间,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没有固定的基地,直到10月份才确定为新津。10至11月陆续收队,队伍集中在新津县基地。基地地点据说是原新津县检察院的旧房,原来是土改时没收地主的房子,位于县城的中心。房子不多,最里边有个小天井,天井的后边及左右各有两间瓦房,墙壁与地板都是木板的。党政工团各自占了一间,另外两间是绘图室。天井前边是个大客厅,水泥地板,足有60到70平方米,从野外回来的四个分队的人,各占领四分之一,客厅地板上大多铺了地铺,夹杂一些老式桌子,就是办公桌了。我回队后再也找不到地方铺地铺,夜里我就把地铺铺在绘图室,天不亮我就起来把铺盖捆绑好放在一边,一个多月谁也不知不问我睡在哪里。直到有一天半夜一位绘图小姐进绘图室时踩到了我的脚,我一声大叫,惊动了所有人,此后队领导才给我安排了一个住处。回队更晚的人更找不到住处,有的住县政府招待所,有的住学校等等,在寻找住处方面,他们各显神通。

行政与后勤办公室不够用,队里只好在县城的北门外临近岷江边找到两排草房,其墙壁由竹片编织,四面通风。

我们队在新津县居住了约半年,在这里编写了1961年度1:20万与1:100万的区调报告。

▲南江县文庙

南江县文庙,是1961年南江第三区测队基地,后来成为广元第二区测队一分队后勤基地。

南江县由于是“通南巴革命根据地”而享有盛名。南江县的县城在那时很小很小,直径大概不足200米,位于南江河西岸的一个小平原上。临近抵达南江县城时,公路突然转了一个小弯,县城就尽显眼前。“好个南江县,走拢才看见,公堂打板子,四门都听见。”——这是南江县委书记1957年发表的散文——《红色的南江》(载《人民文学》)里对南江县当年的写照。出南江县城东门,小船摆渡过南江河至东岸,再爬上一个陡而高的山坡,之上是一个开阔平坦的台地——这就是文庙所在的地方。文庙也称孔庙,过去是科举考试的考场,或是先生教书的地方。当时,供奉孔老夫子的大厅尚在,还遗留一些砖木结构的平房。在其间开阔的平地上,新盖了两排以木头做支架,竹篾做墙壁四面通风的房子。这些就是第三区测队的人员当年办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广元县河西:

1962年,国家遇到空前的经济困难,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根据上级的要求,队上精减下放了许多在职职工。当时,队领导执行政策时可能有些过激或比较随意,将几乎全部工人及部分行政人员、部分中专毕业生和少数大学毕业生精简回家。因此,地质队伍大大地瘦身,人数骤减了一半多,工作任务也大大精减了。1962年5月,四川省地质局将队伍进行了合并,原来的第三区测队整体及绵阳队的部分人员被合并进来,仍叫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胡正纲、郝子文、廖升学、李小壮、廖光宇、崔维良等等,都是在这个时候进入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的。当时上级下达的任务也大大减少了,只有“南江幅”与“广元幅”两个1:20万图幅,因此,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队部从新津县迁往广元县就势在必行了。

广元县河西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队部,距广元县城7.5千米,距广元火车站3.5千米,虽然有公路,但没有任何公共交通工具,往返皆靠步行,理发、洗澡、寄信等都要步行进城办理,十分不便。队部的房子原来是做什么的至今我也没弄清楚,都是单砖瓦房,泥巴地板,与农民的房子没有什么不同。四周都是农民的土地与住家。所有的人,上至书记队长下至普通职工都一律是办公室兼作卧室。房子不少,但很分散,河沟的南边山坡上有五栋20多间,后来在河沟的北边山坡上找了更多的房子。河沟的南边与河沟的北边,房子相距约一千米。每逢下雨,到处泥泞不堪,行路艰难。夏季,蚊虫集聚,防不胜防。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的党政管理机关,化验室、岩矿鉴定室和地质资料室等都在这里。一分队驻南江县文庙,二分队驻广元县朝天,一年四季都常驻该地。二区测队在广元共驻扎了约三年半,1965年开始迁往罗江。

▲罗江东山

这是区调队第一个有真正意义的基地。罗江本来是个县,行政区划调整时,改为德阳县的一个区。罗江历史悠久,三国时叫雒城。《三国演义》里的许多故事的出典在这里,我们到达罗江时,罗江城的城墙、城门、白马关上的白马、落凤坡上的庞统墓、张任庙里的张任塑像、金雁桥等都还完好无损。

随着“南江幅”与“广元幅”两个1:20万的图幅完成,工作区南迁,广元县河西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队部显得比较偏远,因此,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的基地于1965年南迁罗江东山。

罗江东山,位于罗江城之东,绵远河东北岸,东山山高不过100米,居高俯瞰,罗江城及罗江盆地尽收眼底。罗江东山山顶是一层白垩系白色砂岩,地质上被称为“卧龙砂岩”,其土地荒瘠,不适耕种。在那个时代,建筑是不能占耕地的,因此,罗江东山的荒凉却成为难得的建筑之地。东山山顶上原来有个荒废了的寺庙,没有了香火但房舍还很好,地质部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队把它作为基地。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的基地,由自己建设,都建在寺庙背后的山脊上。开始队里所建房子都是平房,大小不一,方位也是杂乱无章、横七竖八、因地制宜。全队共建有集体食堂、礼堂、浴室等设施,双职工家庭不论人多人少都给了十平方米的一间小屋,单身职工的住宿与办公都在一起——这是区调队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产权基地,条件之好前所未有!区调基地就像一座小山城,房与房之间不是石梯子就是坡路,坡坡坎坎、曲曲弯弯、上上下下,找不到大一点的平地。职工通过义务劳动,平整了一块不大的篮球场,有了这个篮球场,基地似乎就有了生气。

1976年,盖成了一幢四层小楼,四个野外分队各占了一层。同时,双职工家庭由十平方米的小屋扩大为20平方米,条件均有所改善。这个基地自1965年入住,1978年迁出,历时共13年。

▲名山城西水碾坝

1978年,四川省地矿局对各个野外队进行了归并,原来在西昌的第一区域地质测量队(曾经叫航空地质调查队)与攀枝花-西昌地区的各个野外队合并后改称攀西地质大队,第一区域地质测量队的番号消失。第三区域地质测量队与673队同住名山县城西水碾坝,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与673队的基地调换,恰好就完成了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与第三区域地质测量队的合并,合并后称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

区域地质调查队队部——名山城西水碾坝,位于名山县之西四千米多,占据了一座高300米的山坡,总面积约有十公顷。山坡较陡,所建房屋都顺地势而建。山坡的中、上部大多为平房,横七竖八,层层叠叠。中心地带曾经有个大水坑,是当年农民的堰塘,填平后修建了两个篮球场和一个简易的大厅,大厅作为“职工俱乐部”。山坡的下部较缓,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原第三区域地质测量队与673队各建造了两三座两到三层的楼房,是办公用的。基地总建筑面积达一万五千多平方米,包含办公室、家属宿舍(每户约20多平方米)、单身宿舍、集体食堂、礼堂、发电房、卫生所、理发室、汽车修理车间、实验室等设施。

住在这个基地的人都说生活特别不方便,离县城太远,买菜买米买油买肉等等都需要进城,一个星期的食品需一次购进。据说,按上级规定,只有离城四千米以上的队部才享受野外津贴。当时,队部的野外津贴每人每天为0.3元。这个规定让区域地质调查队的人吃尽了苦头。

从1978年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与第三区域地质测量队合并,区域地质调查队在名山城西驻扎至1993年迁出,历时共计15年。

▲双流华阳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形成了势不可当的潮流,但地质队伍却受到了空前未有的冲击。国家对地质部门的投入越来越少,而地质队伍的自力更生能力却很差,自己不能养活自己,地质队伍处于被瓦解的边缘。在这样的生死关头,四川省地矿局作出了一项有前瞻性的英明决策——地质队要向大中城市靠拢。基地偏远的地质队纷纷动作:405队从若尔盖迁入都江堰市,402队从丹巴迁入郫县,109队从泸沽迁入龙泉驿,108队从康定迁入崇州市,106队从盐边迁入温江县,403队进了峨眉山市,202队进了宜宾市,113队进了泸州市等等。

区调队的动作也很及时,1983年,区调队的领导决定在成都市近郊县遴选基地,当时确定目标依次是:温江,华阳,双流,郫县等。需要提及,当时是个特别提倡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年代,因此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得到特别的尊敬。区调队是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单位,为适应社会,区调队以为科研分队遴选科研基地的名义,开出了一辆大客车,车上集聚了区调队30多位科技骨干,由科技骨干决策区调队的基地选址。我自始至终参与了这个工作,其中有个小的插曲——我的太太廖文澍是华阳人,认为华阳是最佳选择,也有一定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因此第一站就到了华阳。当地政府当即表示了欢迎的态度,当科技骨干了解了华阳的交通、地理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的时候,欣喜若狂。双流华阳作为区调队的基地就如此一锤定音了。1984年区调队开始了基地建设,1993年基地基本建成,1992至1993年区调队正式迁入办公。

二、区调队的源头之一

——四川地质局甘孜区测分队的由来

1957年夏,为保江(油)钢(厂)上马,还驻扎在重庆小龙坎的四川地质局组建了江油地质队,我作为江油地质队“先头部队”的代表,离开重庆,率先钻进了江油县北部的大山,在这里从事了两年的铁矿普查与勘探工作。在这两年不算长的时段里,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事件:

一是1957年“反右派”,大字报满天飞,点我名的大字报也有一点,心里惶恐不知所措。

二是1958年“大炼钢铁”,十万农民大军(说是十万,其实没那么多——作者注)进驻江油“大炼钢铁”,分给我一万人(一个师,人数也没那么多),由我安排他们开采铁矿、石灰石矿,巡回检查600多座高炉炼铁动态,忙个不亦乐乎。还好,他们撤退时,听说还赚了钱。

三是1958至1959年“大跃进,反右倾”,“大跃进”,换言之就是“吹牛不要本钱”,吹牛吹得越离谱越不着边际就越“先进”,稍有不同意见就给戴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我所负责的盆子山矿区,经历普查、详查,挖了许多探槽、浅井、探洞,还打了许多钻孔,满打满算,认为这里的铁矿储量不超过320万吨。我的一位好友同事,上到盆子山一望,再一算,说有铁矿两亿吨并向队党委“报喜”,这立即让我处于尴尬境地,“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大帽子差点戴在我的头上。

1959年初,江油队与川西北队合并改称“绵阳队”。年末,当得知我将离开绵阳队后,我就如脱缰的野马,慌不择路地向前奔腾,虽然并不知道前面是什么。谁能想到,从此以后我会为区调事业奉献终生啊!

我差不多是第一个到四川地质局报到的,安排住进成都旅馆,成都旅馆是队伍当时的根据地。在我之后,陆续到来的人员计有:陈廷志(行政技术负责人)、关建哲、吴世良、钟加昌、卢光远、程上恩(来自绵阳队),林元灿、李玉光、郑裕民(来自四川石油队)、盛朝华、林仲篪、蒙明伦、葛希、包守文(来自攀枝花队)。1960年秋,又有黄永昌、田守玉、周国富、唐若龙、伍崇琳、李怀成等加盟。当时听说以这个班底为核心要成立“四川地质局甘孜阿坝区测队”。

同类推荐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作者:1鲁迅2叶紫3周文4卢隐5刘云若5萧红6林微因7许地山8徐志摩9朱自清10穆时英11鲁彦12闻一多13郁达夫14邱东平15蒋光慈16洪灵菲17朱湘18石评梅19刘半农20戴望舒21梁遇春22胡也频23周韬奋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作者:1鲁迅2叶紫3周文4卢隐5刘云若5萧红6林微因7许地山8徐志摩9朱自清10穆时英11鲁彦12闻一多13郁达夫14邱东平15蒋光慈16洪灵菲17朱湘18石评梅19刘半农20戴望舒21梁遇春22胡也频23周韬奋
  • 奇特的锐眼

    奇特的锐眼

    诗集《奇特的锐眼》源于生活,是国桥对人生所见、所思、所感的真实流露,没有半点的浮夸与做作。国桥的诗真正是诗中有情、有景、有物,而更重要的还是诗中的灵魂所在;国桥的诗又很美,像一幅幅精美的敦煌壁画,灿烂夺目。
  • 夏娃的花环

    夏娃的花环

    该书是作者马季的第一部散文随笔集,所收录的文章曾陆续在高端文学报刊发表,其中有优美的文化散文,细致的作家研究,客观的网络文学现象分析,新颖的阅读心得,敏锐的社会观察和专业的艺术赏析等。是作者十多年散文、随笔写作的结晶,分为:京城文化、品尝生活、边走边读、作家现场、文化视野和社会万象等六个部分。作者本人从事文学编辑和文学创作多年,艺术经验与思想积累丰富厚重,文笔清新、流畅。作品的特点是从细节人手,以小见大,知微见著,富有原创精神与鲜明的文学追求,可读性很强。
  • 浪迹在北大

    浪迹在北大

    是一本记录作者十年北大生活的散文集。全书分为三辑:浪迹在北大、一程山水一程歌、内心的旅行。内容包含了作者在北大的校园生活、日本的留学经历、电影随笔、书评以及一些个人的情感小品文。作者语言富有个人特色,流水通透。
热门推荐
  • 天降呆萌女儿

    天降呆萌女儿

    这天下敢喊这位爷是爹的只有这一位,敢闹的这位爷家鸡犬不宁的也是这位,敢毫无顾忌的算计这位爷的还是这位!百姓们个个苦逼的目睹了这两位的斗(da)智(qing)斗(ma)勇(xiao)某只:“爹,我要养宠物!”某王爷:“……”某只:“爹,要和你一起上战场!”某王爷:“……”某只:“呜呜,爹,我要离家出走!”某王爷:“不许!”(说完,直接扛着某只就回了屋)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圣皇三少的真命天女

    圣皇三少的真命天女

    她,冷魅如霜;她,性烈如火;她,小家碧玉。当她们回国看见他,凛若冰霜;他,性烈如火;他,温柔体贴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当他们遇到一个接连一个的阴谋时,他们又如何应对?
  • 英雄联盟之异界称霸

    英雄联盟之异界称霸

    高中生柳辰在网吧跟好友一起玩lol,一次昏倒之后穿越到元星大陆,成为一个废材皇子。没有人看得起他,就连父亲兄弟也是一样。在一次无意中发现一个符文图案附在胸口,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改变。当各种层出不穷的英雄技能与元气技能相结合,柳辰会走上怎样的道路?当饮血剑出现在这个世界,又会惊起怎样的波澜呢?
  • 系统攻略之旅

    系统攻略之旅

    一个普通的少女?在系统的“调教”下会有怎样的人生呢?大家敬请期待,由于学生党,所以更文比较慢,可能有点渣,蛤蛤蛤。
  • 穿越之炽恋雨魂

    穿越之炽恋雨魂

    话说别人穿越不是遇到帅哥就是当个千金什么,可是这位小姐穿越却成了一个丢弃在丛林的婴儿.没有帅哥的奇遇,没有显赫的家世,几乎赤裸裸的等待着死亡的来临…但是世界就是有这么奇妙的事,虽没有这些但是却有她最喜欢的,额对了是野生动物…她会有怎样的奇遇呢?异世重生,身份高贵却没有丝毫用武之地,浑身上下也只有血值点钱。什么魔法都练不好,但是就是装备太过厉害,跟人对砍谁也打不过。总是莫名其妙被人欺负算计,可是身边都是大神级人物,还真真的无人敢惹她。总是被他调戏,总是被要亲亲,爱情的背后到底是真心还是仅仅因为她绝顶的身份,亦或者她的血可以救他的命。命运到底会将小雨带到哪里?
  • 龙魔皇

    龙魔皇

    龙族一个强大有恐怖的种族,在这个人世间有着关于它不少的传说。残忍,独断,邪恶,恐怖甚至不寒而栗。其实这是龙族其中一面,其实它还有另一面......比如,中二,护短,贪财,傲娇,死不承认,脸皮厚......给你一个契机让你了解一个完整的龙族!
  • 恶魔少爷独宠小甜心

    恶魔少爷独宠小甜心

    大家好,我是小甜心依依,今天又给大家分享一部小说《恶魔少爷独宠小甜心》希望大家喜欢!
  • 佛说九横经

    佛说九横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王源我的世界从此没有你

    王源我的世界从此没有你

    我姓余,可我的余生没有你......余笙说,“王源,我爱的是那个爱着夏染的你。”我姓王,可我忘不了她......王源说,“余笙,这一生我最感谢,最抱歉的是你,可我最爱的不是你......”我姓夏,我却无法为你留下......夏染说,“余笙,对不起,我隐藏了那个不爱王源的我......”那时我们总有好多话什么事都可以讲我的爱情比你早却一直放在心上后来你们之间的变化我不想再多说话经过了相遇挣扎我还是无法将他放下......——《我也很想他》本文禁止转载,改编,抄袭。侵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