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55200000056

第56章 清王朝从勃兴到窳败的斑迹(2)

乾隆的膳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藏本十余厚册,是他做帝期间的主要膳事实录。我写《乾隆皇帝御膳考述》一书前,将这些膳档做过分析、比较,乃知他的膳事由俭到奢的变化。他在位初期还有节制,因他祖帝康熙的膳事一贯俭简,“每食仅一味,如食鸡则鸡,食羊则羊,不食兼味,余以赏人”(《清稗类钞·圣祖一日两餐》);他的父帝雍正进膳只顾安全,不冀铺张,《大建进膳底档》(雍正六年四月立)记,雍正每膳的正馔小肴不过七八种。因此,乾隆开头就不便造次,为避非议,他的膳事也就是雍正膳事的沿习性后移。然而,随着做帝时间的延长,他的顾忌遂至淡漠。天下归顺和国库富足使他有恃无恐,渐就忘却了“乃祖遗风”。这种变化明显呈现于乾隆二十二年,他第二次南巡后。因有了南食之好,故经地方官举荐,继有苏州张东官、双林及关内冯鼎、郑二等一批俎技精良的汉厨到御茶膳房供职,并成了他的尚膳近侍。乾隆三十六年,他下旨设立膳事档案房,负责为他的膳事立档的笔帖式就有十一人。不久,他又授意内务府规定各直省督抚、将军、都统等每年要进贡当地特产食材,广罗天下美味;御茶膳房的满、汉厨役已多达四百名(《养吉斋丛录》卷十五)。翻翻这时期的乾隆膳档,他每膳的肴馔已不下五六十种,惯以闽燕苏鸭和野味、热锅等满汉“大件”为主(皆他喜食)。虽谓“照常膳”,却远胜于宴。说他天天在吃“满汉席”,实不为过。这时期,乾隆出于政治需要,也是喜游好览,曾近察京畿,北巡盛京,西访五台,南游苏扬……地方官为逢迎他的天子威仪和好大喜盛,接驾的筵宴煞费苦心,既要顺随他的满洲食习,又要迎合他寻猎地方美味的心理,自然趋于一种满汉合宜的方式。如乾隆巡至怀柔,《啸亭杂录》里这样记载:“怀柔郝氏,膏腴万顷……纯皇帝尝驻跸其家,进奉上方水陆珍错至百余品……”怀柔是京畿满汉杂居的官庄旗地。乾隆驻跸郝府,光耀了郝氏门庭,可想而知,这百余品水陆珍错不仅会精烹细饪,还会满、汉并陈。说这是没有写明的“满汉席”,大致无谬。

可见,“满汉席”式的吃法已经存在于乾隆的膳事中,只是未被明谓、尚欠宴型而已。常说盛事出盛宴,因此,“盛世之帝”的乾隆起意要立“满汉席”。分析他有这种心理,一是经过康、雍两朝对政权的培植,国势稳定,经济繁荣,这会被他认为是对汉族实行绥靖政策的成功,使他有感于“满汉一体”的国策作用。所以,如何将这种作用发扬光大,以“与清休戚,不背本也”,就被他敏觉而倚重。“满汉席”因有和谐满汉官体和融通满汉民族情结的政治意义,岂能不使他动以心机。二是乾隆的“汉化”程度比康熙、雍正要深,几与汉人无异,“汉化”对他已无所忌。他是要做一个像汉祖、唐宗那样的堂堂正正的大帝国皇帝,一方面,他容不得别人有华夷之分的行为,文字中也不许出现“胡”、“虏”等字样;他屡兴文字狱,比康熙、雍正还厉害,原因主要在这里。另一方面,他热衷推广汉学,开博学宏词、孝廉方正等科,并诏征遗书,筹编《四库全书》等。这些举措虽带“韩非术”,但对汉族食俎文化的增兴却起到连带效应,致使官场和民间的宴膳情状也趋炎附势,呈现出满汉人文、礼俗、食习等交合的社会氛围,使“满汉席”的产生如同“瓜熟蒂落,啐啄同时”。这时候,乾隆就要画龙点睛了。他是否从郝氏那类豪宴中得到启示了呢?我想有一定原因。可是,郝氏这等人尚不足以代表汉族。他要获取一处引发点,将“满汉席”催生于能代表汉族的人家。于是,他就预谋了与孔家的联姻之事。可以想见,乾隆的公主充当满人代表,孔子后裔充当汉人代表,使两个代表成为一家人,就具有典型的政统意义,也会影响到儒家儒学进一步靠拢清王朝,更会使“满汉一体”的国策深得人心。从乾隆的这些意图中再去考量“满汉宴”餐具,就不单是奢器盛奢食的问题了,而是在玩弄“以宴为政”的治民术。

乾隆的治民术是如何体现于“满汉宴”餐具的设计上的呢?餐具首件(最大一件)为“一品锅”,呈四桃连缀状,盖上嵌有“当朝一品”四字,是乾隆沿用明成祖赐予衍圣公孔彦缙“正一品服”方式的变通。餐具共分水餐具、火餐具、小餐具和点心全盒四部分。那时,“满洲菜多烧煮,汉人菜多羹汤”

(袁枚语),按此特征,我以为水餐具是汉馔之器,火餐具是满馔之器,小餐具(手碟等除外)是汉式冷馔、小肴之器,点心全盒是满洲饽饽之器。当然,这是大体的区分,并非断论。但从中总能看出乾隆这是以器传意,明予孔府,连示官场,给“满汉宴”定了规矩。地方官们也自会领悟“圣意”,一直没名的“满汉席”始得明谓,遂成风尚。而此席的场面华贵、档次高格、讲究盛器、馔陈满汉、品式繁多等,大多是遵循着上述规矩。只是以“席”替“宴”,那许是为避帝讳的谨慎之为。

起初,这种方式曾遭非议。不避权贵的袁枚就说:“汉请满人,满请汉人,各用所长之菜,转觉入口新鲜,不失邯郸故步。今人忘其本分,而要格外讨好。汉请满人用满菜,满请汉人用汉菜,反致依样画葫芦,有名无实,画虎不成,反类犬矣。”袁枚这话代表了一种舆情。即是说,满、汉官员用本族或非本族的肴馔酬待对方,都有毛病。那怎办?皇上的号召总要响应。于是,就将满、汉肴馔有选择地融合一席,以避其嫌,又示不分彼此,这就名正言顺了。此席式所以能大行其道,也在于打破了“满席”、“汉席”各自为政的界限而合二为一,有了“满汉亲和”的积极作用,这就迎合了乾隆的意图。此后,“满汉席”渐被人们习呼成俗。对此,袁枚虽持反对态度,但因是“上”之倡导,他自然不能抵牾,只好又说:“今官场之菜……又有满汉席之称……用于新亲上门、上司入境……”

但是,袁枚所说的只是“小满汉”,“大满汉”那得乾隆导演。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当乾隆第四次南巡至扬州,江南诸省督抚等随驾于此,会同扬州官署,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满汉席”。据扬州名士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乾隆及皇室人员驻跸行宫,吃行宫膳房承供的御膳;扈从乾隆的“六司百官”由江南地方官们陪同(共达二千五百余人),在上、下买卖街吃大厨房承供的“满汉席”。其食谱也被李斗抄录,记有燕翅鲍肚、参(海参)狸鲥鰩等汉式羹烩和熊掌驼峰、乳猪全羊等满式烧煮,以及“洋碟、热吃劝酒”等一百三十余种。要说,这场“满汉席”能在乾隆的眼下举办,若不得到乾隆的授意或首肯,恐怕无人敢贸然行事。这也是江南地方官有意演绎光禄寺宴制而迎合“圣意”、取悦乾隆之举。

乾隆此次南巡,其实是以治理淮河的“功帝”自居,因“淮扬两郡受泽尤深”,故来索取回报的,因而是豪侈之旅。且不说迎驾他要“饰宫观、平道涂、修桥梁、缮城廓”,还要“赡穷困,以示太平”(《金壶七墨·南巡盛典》),单是几千官吏的盛大扈从队伍,每膳若不开几百桌“满汉席”,岂能应酬圆满?而乾隆老饕在行宫的宴膳更是格高一筹,自不消说。奢泰忘危至此地步,已是国家的厄运之象。

满汉全席

由“满汉席”演变成“满汉全席”是在清末,先是谓为“满汉大席”。

任过光绪朝内阁中书的徐柯说:清末京师宴会,有“烧烤席,俗谓满汉大席”。但未记明时段,推证是在“同治中兴”期间。因为光绪后习谓“满汉全席”,这从光绪年代的一些文籍中能窥出端倪,如被鲁迅称为“较近于写实”的《海上花列传》、见闻实录《庚子西狩丛谈》里,都有“满汉全席”的记谓。“满汉席”何以由“大”变“全”?这又与慈禧的膳事行为密切相关。

自乾隆朝开始,官场的宴举已有攀附皇帝的风气,并染化民间。这也与乾隆要彰显“盛世”、提倡“官民同俗”有关。那时,不仅乾隆的“宠爱之馔”如挂炉猪、挂炉鸭、苏造肉、涮羊肉等在京城的餐饮市场中走俏(《都门竹枝词》、《燕京小食品杂咏》里对此有所咏记),而且光禄寺的“满席”也被商家感悟出营兴之道,是为“老北京饽饽铺”风行的由来。因而,传承下来的这种京兆积习使同、光时期的宫廷宴举被一些大饭庄变通为哗宾图利的商品,则是人们心照不宣的事情。同、光时期,是慈禧训政。专权而奢食,是其两大特征。奢食是她专权的另一面。她的宴、膳因穷奢极欲,不仅腐化出同、光两朝的颓靡食风,也成为“满汉大席”得以兴起和“满汉全席”得以盛行和流布各地的“风源”。

先说“满汉大席”。徐柯说此席是高于燕窝席的顶级酒筵:“于燕窝、鱼翅诸珍错外,必用烧猪……然较之仅有烧鸭者,尤贵重也。”其实,这种席式规格在咸丰的宴事中已有了基调,同治继位后已成定格。可是,六岁的小同治哪懂得吃宴。自咸丰死后,御茶膳房闲置。慈禧以照顾小同治的名义,让她的西膳房代替了御茶膳房。所以,这是慈禧从中使然。慈安死后,慈禧除却了心病,更是恣行无忌,山吃海喝。她的宴事,相关史料里多有记载。我曾将这些宴单做过综合归纳,发现她比乾隆会吃。乾隆吃燕窝没什么名堂,惯常是将燕窝像酸菜丝那样与鸭块或肥鸡在火锅里炖,或将燕窝配白菜丝拌凉菜;慈禧就吃出了花样,如燕窝万字锅烧鸭子、燕窝寿字金银鸭子、燕窝无字三鲜鸭丝、燕窝疆字口蘑肥鸡,或别以“膺寿多福”、“洪福万年”等,惯为“四大件”,凡席皆有。乾隆不吃鱼翅,膳中从无此类馔品;慈禧却无翅不成席,席中还不止一道,如葫芦大吉翅子、桂花翅子、鸡丝翅子等。她还特别爱吃烤乳猪皮和烤鸭(德龄语),所以,挂炉猪和挂炉鸭也是逢席必供(称“片盘二品”,今谓烤乳猪、烤鸭)。概而括之,慈禧是充分地吃出了燕翅鸭大菜(汉式)和“挂炉双烤”(满式)为主的席式特征,这是她享受皇太后的待遇和个人的饮食嗜好所致。此与徐柯说的“烧烤席”即“满汉大席”基本雷同,两者可谓前模后式。

由“满汉大席”变成“满汉全席”,背景在光绪初叶。寻绎其由,是慈禧的膳事“风向变劲”,导致了官场的宴举也望风希旨。同、光之间,慈禧每膳的定额还与同治一样,是四十八味,称全份;皇后吃半份,二十四味;妃子四分之一份,十二味;其余依次递减。光绪继位后,慈禧等于升辈,竟然享受两个全份,即九十六味。何以见得?光绪时期在慈禧身边做过“女官”的德龄曾回忆:“(慈禧)每天有两餐是规定的正餐,在这两次的正餐上便得照着规定,把那一百碗整整齐齐地端上来了”。此事,德龄并未虚构,因为溥仪也说:“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样左右,这是她从慈禧那里继承下来的排场。”而且,慈禧还倚老纳孝,进膳时帝后妃嫔们都得向她敬菜。这样算来,慈禧每膳的额度要比乾隆的多出一倍!她天天这么吃,就把她原先吃出的“满汉大席”吃得发展壮大,又吃出了“满汉全席”那样一席百余馔的规模。

所以,徐柯就说:“京师为士夫渊薮,朝士而外,凡外官谒选及士子就学者,于于鳞萃,故应酬之繁冗甲天下。嘉、道以前,风气犹简净。征逐之繁,始自光绪初叶。”需要提及的是,这时期(光绪二年至四年),正值直隶和山西、河南、山东、陕西五省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灾荒之际,处于深重灾难的包围之中,京师的宴奢之风居然还呈“征逐之繁”,可见,慈禧的漠视民瘼、豪食享乐之症已经荼毒官场至深了。

从光绪初叶“到光绪己丑、庚寅间,京官宴会,必假座于饭庄。饭庄者,大酒楼之别称也”。所谓“京官宴会”,大抵是清廷各衙门如开印、封印、春卮、团拜、年节修、庆典、祝寿、官商互酬之类的活动。于是,昔年官场于公署、私邸或圆亭举办的“满汉席”,便在能承应更为盛大筵宴的场境中有了接续和隆升。在这种势成风习的“征逐之繁”中,“更以碟碗之多寡别之”,这就将“满汉大席”竞相攀比出“满汉全席”。我以为,清末京师的高档宴所始兴“燕翅鸭烧烤满汉全席”或“满汉大菜,烧烤全席”,大抵作俑于这一时期,继而蔓延各地省府和大都市。

“满汉全席”的显著特征是馔数少则七八十,多则百余,间有翻台。一般是“三撤席”,即分三次食毕。这种吃法,是清初满洲富家的华宴旧俗演进为皇家“除夕家宴”(俗称“转台大宴”)的翻版,寓为“撤一席又进一席,贵其叠也”(谈迁《北游录》中语)。全席固然铺张连冗,但节度有规,较之“满汉席”要条理多了;但较之“满汉大席”尚不达慈禧一膳百余馔的规模。其馔名、俎技、餐器、所用食材等,也有总况的演进。而且,宴境的营造也效仿后宫。饭庄中有华轩雅阁,有跨院、戏台;宴堂有古玩字画、香炉铜鹤;绣额珠帘内外,纱灯煜耀、管弦呕哑、银簋翠釜的樽俎之状可想而知;侍者的细腻,不减尚膳太监的殷勤。凡此种种,虽是商业文化行为的合成,更是对慈禧式宴膳之貌的全方位变通。

至此,“满汉全席”遂成定谓,其盛行期约至慈禧罹恶疾而亡。民初虽有残延,乃此宴俗仍在社会中沉淀所致,并非盛行。因为,清朝覆灭后的政势使“满汉全席”不为时尚。那时,港粤一带的宴所已有“大汉全席”之举,这与同盟会等革命党的反清宣传有关。倒是伪满期间的东北还有一段“满汉酒席”的余绪。

揆诸“满汉全席”的“成长史”,亦可当成清王朝兴衰史的侧影来辨识。“满汉一体”是这个王朝最大的政治需要,因而将“满汉通吃”、“满汉合食”的方式用为治民之道就很聪明。可是,当“满汉全席”终于盛行之际,却成了这个王朝颈项上的绳套。人若行奢,必致腐朽。历史往往是必然性和变数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历史的吊诡在于,恰恰是当初经意植株,看去长势葳蕤,后来却结出了厄象之果。

然而,“满汉全席”毕竟是一个前现代用了近三百年的功夫蓄积起来的一宗食俎遗产,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清文化资源和历世御厨、衙厨、肆厨的技艺成果,被今人称为“中国宴魁”、“烹饪之最”,因而颇有利用和继承的价值。只要摈弃其中的“恶套”和奢侈成分,在传统基础上融入现代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它仍不失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筵宴。

(《书屋》2011年第9期)

同类推荐
  • 从日记到作文

    从日记到作文

    日记主要记录一天内发生的事或思想变化 比较随意 可以是一个主题 也可以是多个主题 甚至是没有主题的自已对自己的唠叨 结构松散 有想到哪说到哪的随便 口水话比较多。作文不一样。作文就是做文章,有固定的主题,与主题相适应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行文严谨。
  • 闲话鼻烟壶(20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

    闲话鼻烟壶(20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

    该书展示一百年来百位散文大家的创作成就,反映出我国二十世纪散文发展的概貌和轮廓。每位作家附小传。
  • 中国文化博览1

    中国文化博览1

    本书可以帮助青少年朋友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百挠的发展历程,了解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先辈们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老房子掠影

    老房子掠影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
  • 生肖文化:腾蛇乘雾

    生肖文化:腾蛇乘雾

    本书研讨了生肖蛇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热门推荐
  • 一撞钟情:专宠小萌妻

    一撞钟情:专宠小萌妻

    吕天歆一直觉得自己没有男性缘,因为无论是暗恋者还是短暂的初恋,都很快结束。可是在她好不容易和人结婚后,居然开始处处犯桃花。暗恋者突然出现,初恋回头追求自己,暖男处处守护,优雅温柔大叔柔情陷阱,忽冷忽热的老公……天啊!让她回到过去吧!她很平凡,只想找一个真心人,做一对平凡夫妻,可是这些人她不管怎么选,注定平凡生活和她越来越远……
  • 互联网十二年:我所经历的那些事

    互联网十二年:我所经历的那些事

    十二年前,我第一次踏进网吧,开始接触网络。对于一个出身农村无背景又不擅长交际的宅男来说,网络无疑是打开了一扇世界的大门。正如高考是给了大多数农村出生的孩子一个鲤鱼跳龙门成为凤凰男的机会,互联网给所有人都创造了一个可能,不管你是屌丝还是高富帅,只要你使用得当,一切皆有可能。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我,今天写这本书,权当是做一次回忆。这里先声明一下,您看到的觉得是真实的,您就当看故事,请勿人肉,您看到觉得是虚构的,您就当看小说,请勿对本文里面的情节做真假评论,更请勿跨省。如果觉得有用的片段,您可以收藏。
  • 冥神三小姐

    冥神三小姐

    二十一世纪的黑道女皇冥神,夜兰冥幽,在一束光晕中听到了一位男子的话后莫名穿越到了一个奇幻的大陆,灵魂附身在了夜家的废材三小姐身上。既来之,则安之。废材?姐是魔武双修。圣兽?姐家小可爱是神兽。欺我,辱我者,我一个也不会放过。当刚有所成就时,却得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进而有解开了前世的身份。且看夜兰冥幽如何傲视群雄,笑傲大陆。
  • TFboys之我们的全部

    TFboys之我们的全部

    世界首富的三位千金来重庆旅行,偶然遇见了三小只,三位女主也进入了重庆八中,与三小只成为了同桌,一场深不可测的较量即将开始。。。。。。
  • 大院千金

    大院千金

    围墙内是人人向往的世界,围墙内的她有着人人羡慕的人生,但这一切不是她想要的一切,不管外界如何标注她只要她自己的人生。虽然生活舒适却不是温室的花朵,黑带八段和独自在国外不用家里的钱生活了5年,期间各种磨炼外人都无法与她的身份挂勾;纯真却不小白,当有人来抢她所爱的人会毫不留情直接秒杀并宣告自己的主权;开朗又很腹黑,阴人无下限,只要敢惹她绝对会让那个人后悔出现在她面前。她恍如生活在两个极端的世界却又很真实,且看她如何挥撒青春舞出自己的人生。
  • 手枪与步枪传奇

    手枪与步枪传奇

    本书是针对青少年的军事知识读物,包括必备的军事知识、军事趣闻、战机战舰知识、导弹火炮知识等多个主题。
  • 天地为炉

    天地为炉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我不知道我能活多久,但......我会拼命的活下去!”血雨腥风之后,世间成炼狱一般,危险遍布每一个角落。“安全?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是安全的了!”而死亡,仅仅只是开始!
  • 生气不如争气全集

    生气不如争气全集

    气是由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便会反胃,你不理它时,它就会消散。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未必都来得及享受,哪里还有时间生气呢?因此,做人以消气为上策。
  • 灭世魔女

    灭世魔女

    血海深仇,家族浩劫,禁忌之恋,……从仙道,回到魔界的她,该如何抉择,亦魔亦仙?纵横天地之间,是天灾,还是浩劫,只为一个信念.....
  • 再等秋归来

    再等秋归来

    秋天,是个带有怀旧色彩的季节。她默默地埋下了那颗种子,也不知道哪一天,种子会结花骨朵,然后某一天忽然绽放,让人措手不及。他挥手洒下缕缕阳光,不经意间落在了她的心头。她伸手招来阵阵秋风,无心之间把他的思绪招到自己身边。未来无法预测,正把握在自己手里的是现在。不管将来如何,今生能够相遇,相识,相知,便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