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通货膨胀的一再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投资热是有密切关系的,由此形成的通货膨胀通常被称为投资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由于通货膨胀影响诸如工资、物价、利率、投资和失业等国计民生的基础,因此物价水平的大幅波动已成为滋生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温床,能否将通货膨胀维持在可接受水平,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不确定性,是学界和政策制定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拟着重讨论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和民生问题的影响,研究综合性通货膨胀条件下总量调控的局限性,概述经济中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原因,进而分析在治理通货膨胀时货币流量分析的局限性,并就如何预防和控制通货膨胀提出若干建议。
一、谨防投资冲动怪圈的重演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发展过程中要兴建各类企业,要建设各类基础设施,以及要更新原有企业的装备,所以投资需求十分旺盛。不仅中央政府如此,地方政府的投资积极性往往更强于中央,因为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缓解地方就业压力,总是争取多上项目,扩大投资规模。这样一来,从中央到地方,投资都呈不断上升趋势,投资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
增加投资对现阶段中国的发展而言,是必要的。但投资规模过大,却会带来许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随着投资热的形成,信贷急剧膨胀,然后伴之而来的便是通货膨胀和某些部门的产能过剩。
通货膨胀和产能过剩并存的状况,使中央政府不得不紧急刹车,转而实行紧缩政策。财政和信贷两个闸门一关,经济增长下滑了,失业人数增加了,财政收入也相应地下降了,地方政府纷纷向中央诉苦,于是中央政府不得已又转向采取刺激经济的做法。如此周而复始,便产生了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投资冲动怪圈。
在市场化推进而金融监管制度还不健全的条件下,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投资冲动怪圈经常同资产泡沫怪圈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在刺激经济和扩大投资的同时,低利率和信贷规模的增大也往往体现于资产的炒作上。有些投资者以低利率取得贷款后,为了赚取较高的利润,把一部分资金投入了股市、楼市,或其他资源性资产的交易中,这就形成了资产泡沫。资产泡沫的形成一方面继续推动投资热,另一方面使资金链不断延伸,延伸到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而资金链越是延伸,薄弱环节就越多,断裂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一旦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放出去的贷款未能如期收回,资金链就会断裂,这就会导致因炒作资产而卷入债权债务的银行、企业倒闭甚至破产。资产泡沫的破灭导致实体经济受累,必然加速因投资冲动怪圈导致的实体经济空心化问题的爆发。
所以,近年来中国通货膨胀的一再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投资热是有密切关系的。由此形成的通货膨胀通常被称为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或者说,正由于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信贷规模也相继扩大,于是投资需求膨胀带来了物价普遍上涨。而为了抑制物价上涨趋势,政府所采取的紧缩措施,虽然在抑制这种投资需求膨胀而导致的通货膨胀的方面有一定成效,但紧缩的结果却是经济增长率下滑和失业人数增加。这正是中央政府有时感到放松和收紧左右为难的原因。
二、不可低估通货膨胀对经济和民生的危害
通货膨胀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危害经济,二是危害民生。
1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危害
(一)因通货膨胀而导致的原材料、燃料价格上升、运输成本的上升、厂房办公用房租金的上升等等,都促使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上升,使企业感到竞争力下降,从事实体经济业务的利润缩减,资本会转向虚拟经济,从而形成实体经济空心化,对此后的经济增长十分不利。
(二)通货膨胀导致企业和投资者的预期紊乱,对经济缺乏信心,进而对长期经济走向难以判断,以至于企业行为尤其是投资行为趋于短期化。企业行为尤其是投资行为短期化必将严重影响今后的经济增长。
(三)通货膨胀导致企业与企业的关系难以协调,包括违约率的增加、资金链和产业链的断裂,企业之间债务链的形成并且一时不易化解,越来越多的企业因此停产、歇业。严重的通货膨胀给企业界带来的困难并不小于严重的通货紧缩,只不过通货膨胀造成的困难很快就会被企业和居民所察觉到,而通货紧缩造成的困难则要拖延一段时间之后才被企业察觉。
2通货膨胀对民生的危害
(一)通货膨胀下,生活用品、食品价格的上涨,以及交通费用、电费、煤气费、住房租金等上涨,无一不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居民的感觉是直接的,但他们无能为力,只得接受生活质量降低的现实。
(二)通货膨胀导致的居民生活费用的上升和生活质量的下降,是持续的,然而工资和退休金的调整却是滞后的,而且通常是隔一段时间之后再调整。换言之,如果物价每个月都在上涨,工资不可能月月都上调,而只能隔一段时间才得到相应的调整。这样一来,靠工资和退休金维持生活的居民成为持续的受害群体。
(三)通货膨胀的持续存在,使得房屋出租者、私人借贷中的债权方从经验中了解到物价上涨的持续性,在议定房租、债务利率时,往往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考虑在内,以免自己受损失,而那些分散提供个人服务或家政服务的非正式务工人员等,往往在议定工资报酬时,也把物价上涨因素考虑在内,即把物价上涨率放入议定收费和服务报酬之内,以减少自己的损失。这样,租房户、私人借贷中的借债方、需要雇用个人服务和家政服务务工者的一方,便处于受损失的一方,因为他们自己得到的薪酬是固定的,而要支付出去的房租、贷款利息、工资报酬等则可能预先提高一些,因出租方、贷款方、服务业雇主等总想少受损失。
(四)银行储蓄者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也是明显的受害者。存款利率的调整总是滞后于通货膨胀的调整,这就使得广大储户蒙受损失。如果他们取出个人定期存款,损失更大。对他们来说,继续以定期方式将手头货币存入银行,无非是“两害相衡取其轻”的一种选择。
(五)对于那些向市场供应农副产品的农户和经营小商小贩的城乡居民来说,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虽然出售商品时可以得到较多的卖价,但再度进货时,包括农民用于生产的种子、饲料、化肥、燃料等等,价格也上涨了。小商小贩同样如此,再度采购商品时需要付出更多的货款。物价上涨过程中,他们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赔本的境地。
总之,无论是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危害还是对民生的危害,都不可低估。结合两种危害来一并考虑,可以肯定地说,通货膨胀的最大危害在于社会和谐的破坏。企业、投资者、城乡居民的不满都在增长。他们会责怪政府未能实现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和改善民生的承诺。他们甚至认为政府无能,才使经济滑坡和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使穷人的日子更加艰难。这也被国内外通货膨胀的历史所证实。
三、综合性通货膨胀条件下总量调控的局限性
在中国,从2007年开始的这一轮物价上涨同1993、1994年的情况不大一样。那时,正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全国各地建设投资热气腾腾,投资过大造成银行信贷过多,货币供应量扩大。这是典型的投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由于原因单一,所以当时的政策也比较简单,就是“双紧”政策,即财政收紧、货币收紧。“双紧”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货膨胀很快就被压下去了。尽管由于“双紧”政策实行的时间过长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通货紧缩,但通过调整很快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中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是综合性的,也就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投资规模过大,信贷过多,货币投放过多。这个原因和20世纪90年代前期发生通货膨胀时的情况相似。这就是投资需求拉动式的通货膨胀。
2外汇储备占款过多。国家的外汇储备是用人民币换来的。因为企业创汇以后,由央行用人民币把外汇买下来,这样,企业收入人民币,人民币就投放到市场上了。在1996年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刚刚超过了1000亿美元;1993、1994年通货膨胀的时候,中国外汇储备只有几百亿美元;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高达3万多亿美元,这就意味着有大约20万亿人民币投放到市场上。因外汇储备增多而导致的通货膨胀,基本上依旧属于投资需求拉动式的通货膨胀一类,因为外汇结售给中国人民银行后,人民币转入创汇企业手中,企业主要用于投资。
3由于要素成本上升而引起的通货膨胀,被称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在当前的中国,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主要由以下五个原因造成:
(一)原材料燃料价格上升推动普遍的成本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其中,固然有人为炒作因素,也可能来自原材料燃料的供给不足。主要是短缺问题引发了某些产品价格的上升。
(二)农产品价格因成本上升而涨价。这些成本的上升往往同自然灾害有关,但也不能忽视地价、农业务工成本、运输成本、中间环节过多而引起流通费用的上升所起的作用。当然,这里同样存在着人为炒作和人们预期不稳定的因素,但农产品成本的上升仍是主要的。
(三)用工成本推动成本普遍上升,从而引起通货膨胀。其原因:一是工资水平历来偏低,调整工资是合理的;二是新生代农民工已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了,他们不愿从事学不到技术、长期从事简单劳动的工作,他们不仅要求工资较高,而且挑工作,愿意从事能学到技术和有发展机会的工作;三是新生代农民工现在更多地考虑外出打工的成本,愿意就近打工,或就近创业,民工短缺现象引起工资上升;四是技工的短缺造成技工工资上升。
(四)地价和房价上升推动成本上升,例如房租价格上升,使企业成本上升,也使职工生活费上升。
(五)还应多考虑到利息成本上升的作用。融资难加剧了这一现象。存款准备金率每上调一次,民间借贷利率就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4由于国外因素引起的通货膨胀,被称为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
国际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对中国来说,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过,但影响不大,因为当时即使国际上某些商品价格上涨,通过进口会影响中国经济,但那时的进口额不多。进入21世纪以后,情况不同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很快,国内对国外的原材料燃料的需求量增多,尤其像石油、有色金属、铁矿、黄豆、棉花等等,进口额都增长很快,这就使国际性的通货膨胀转入中国。
除此以外,通过资本流动渠道而流入国内的资金增多了。一是由于中国在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后回升早,利率相应上升了,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回升慢,利率仍保持低水平。国际资本为了追逐利息率差,不断流入中国。
二是由于中国投资机会多,投资前景看好,相形之下,发达国家经济回升缓慢,所以为了寻找投资机会,大量资本流入中国。这是资本追逐较高的利润率所致。
三是由于近些年国际市场上对石油、黄金、矿石、房地产等重要商品的价格预期在上升,价格预期上升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引发资本在国际的流通性增大,投机性炒作之风盛行。比如说外商对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就带有投机性,这也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使泡沫增多。
为了应对当前的综合性通货膨胀,有人建议国家采用增加进口的方式解决,有人提出减少出口的对策。但后一种方式必须慎重,某些消耗能源过多,或环境污染过大的产业,可以减少其出口。但总的来讲,这个方法之所以要慎重,是因为中国减少出口,其他国家马上就会占领这块市场,等以后再想去收复失去的市场就难了。
通货膨胀,不管是哪个原因引起的,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是与货币流量过大有关的。因此需要运用宏观调控政策来调节货币流量。
货币政策的调控通常是总量调控,它的依据就是货币流量分析。货币流量多了,就采取减少货币流量的调控措施;货币流量少了,就采取增加货币流量的调控措施。货币政策中惯用的做法,无非是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或降低基准利率,增加或减少公开市场业务,有时还直接调控信贷规模,如增加信贷总量或压缩信贷总量。货币政策之所以习惯于运用总量调控手段,因为货币流量分析的依据就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货币流量的多和少,增或减,将直接影响总需求,影响宏观经济全局。
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虽然有用,但它的局限性同样不可忽视。货币政策总量调控的局限性主要反映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宏观经济的基础是微观经济,而微观单位千差万别,各自的情况很不一样,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往往形成“一刀切”的弊病,而“一刀切”所造成的弊病对于正处在经济转型阶段的中国经济来说,后果是严重的。
第二,货币政策总量调控作用于总需求的扩大或压缩,对于总供给的影响不明显。对总供给的调控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劳动力结构调整、投资结构调整等问题,可见,货币政策总量调控的局限性十分清楚。既然它影响不了总供给的调整,又怎么可能有效地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呢?特别是对中长期的平衡,应当从总需求调控和总供给调控两方面着手,双管齐下,调控才能有效。
第三,要知道,迄今为止中国经济依然是非均衡经济。市场还不完善,资源供给有限,资源定价机制还在继续改革和有待于形成,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货币政策总量调控不可能像在完全市场化的经济中那样发挥作用。由于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差别、东部和中西部的差别、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差别的存在,总量调控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总量调控不仅缩小不了地区间的差距,反而会扩大这种差距。
第四,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宏观上的总量调控有可能通过货币流量的减少而抑制通货膨胀,或者有可能通过货币流量的扩大而刺激总需求,从而减少失业,但一旦遇上了滞胀,即经济停滞、失业率上升与通货膨胀的并发,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就无能为力了。如果中国今后发生了滞胀,或者,为了防止出现滞胀现象,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显然不是有效的对策。
四、治理通货膨胀应当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兼用
在宏观经济中,作为政府调控的手段一般有四大政策,即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和收入政策。除货币政策以外,其他三大政策都是强调结构性调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