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府调节的含义
一、政府调节与计划
政府调节是指政府按照市场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经济进行调节,使经济的运行和经济的发展符合政府预定的目标。
政府调节的范围要比通常所说的计划调节的范围广泛,计划调节是政府调节的一种形式。一般地说,计划调节是一种经济调节,即政府运用计划(包括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所进行的调节,并且它的特点在于“计划性”。政府调节不限于计划方面的调节,也不限于经济的调节。当政府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进行调节,而在经济方面,可以用计划的或非计划的手段进行调节。同时,政府的调节不一定是事先安排好的、有计划的,在必要时,政府可以相机地采取调节措施,采取临时的、应急的、非常的手段。
在计划调节方面,政府可以采取的调节措施包括:计划价格调节,计划财政和信贷调节,计划收入调节,计划汇率调节等等。这些措施的主要内容是:
计划价格调节,是指政府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价格,或用它来直接影响市场价格,或以它作为价格的指导线,作为间接影响市场价格的手段。计划价格调节也可以采取如下形式:即政府以规定的价格作为惟一的价格。
计划信贷调节,是指政府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利息率来影响市场利息率,或规定计划信贷规模,以此作为调节信贷的依据。计划信贷调节可以采取如下形式,即政府只容许存在单一的利息率,以计划利息率作为惟一的利息率;或者,政府只容许存在单一的信贷制度,即计划的信贷量是惟一的可以存在的信贷量。
计划财政调节,是指政府运用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来调节经济。财政调节的计划性主要体现于财政预算的编制的执行上,即政府考虑到现实和未来的市场情况,用税收(包括税种、税率)、国家其他收入、各项财政支出的变化作为调节手段对市场发生影响。
计划收入调节,是指政府根据居民收入的现状和今后的变动趋势,运用财政、信贷、价格等手段,对居民收入进行有计划的调节,使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格局、居民收入的差距等等与政府预定的收入分配目标相符。
计划汇率调节,是指政府根据国际收支的实际情况和变动趋势,有计划地调整汇率或调整汇率制度,使外汇的收入与支出与预定的经济目标相符。
由此可见,计划调节作为政府对经济的调节方式,其特点在于调节的计划性。政府调节的范围要比计划调节广泛,政府调节,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了非计划的调节和非经济的调节。即以前面提到的价格、信贷、财政、收入、汇率的调节而言,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来管理市场,直到对价格、信贷、收入采取冻结的措施。政府可以采取紧急的、非计划的调节手段。例如,在财政方面,可以根据需要开征某种临时性的税收,可以根据需要安排某些特别的支出;在价格、汇率等方面,也可以采取某些机动的措施,如果把政府调节与计划调节等同起来,那显然是不妥的。
二、政府作为市场的管理者
前面曾把市场比喻为资源组合的大型搅拌机,搅拌过程就是资源组合的选择过程,市场这个大型搅拌机的活动,可以分为生产、销售、分配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同市场的投入决策、市场的产出决策、市场的分配决策这三项决策相适应;在市场这个大型搅拌机中,将不断完成市场的各种选择,使资源的组合和使用符合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
如果把市场比喻为一个大型搅拌机,那么正如搅拌机需要由管理者进行管理一样,市场也需要管理者。政府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这个大型搅拌机的管理者。政府可以在资源供给不足或需求不足的场合,调节资源供给和需求,把有限的资源配置于各个需要资源的领域;把有限的市场配置给各个供给者。政府还可以直接作为供给者和需求者起作用。也许更加重要的是,政府作为市场的管理者,有责任维护市场的秩序,保证市场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正如搅拌机的管理者有责任排除搅拌机运行过程中的故障,保证搅拌机正常运转一样。参看厉以宁:《国民经济管理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 424页。
政府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作为必要时的直接供给者和直接需求者,对资源配置所起到的作用是比较清楚的。需要进一步阐明的是:政府作为影响市场选择者,作为影响参加市场活动的微观经济单位的投入、产出、分配行为的力量,在资源配置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政府的这些影响与市场这个大型搅拌机的运转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对此,仍有必要从市场选择谈起。
市场选择无非是投入的选择、产出的选择、分配的选择,而所有这些,都可以被看成是资源组合的选择。如果社会经济中的资源供给是有限的,并且不同的资源的短缺程度不相等,那么政府调节的作用在于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投入、产出和分配的选择,即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微观经济单位感到某种资源组合方式对自己比较有利,某种资源组合方式对自己不利,从而作出符合政府意图的选择。政府调节在这里所起的作用,不是把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各个微观经济单位,而是使微观经济单位产生内在的动力,以自己的选择来谋求利益。微观经济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不会因政府的调节而有所削弱。即使微观经济单位感到政府的某种措施对自己进行某种资源组合方式的选择是不利的,因而放弃了该种资源组合方式,但这时,微观经济单位依然是有活力的资源组合选择的决策者,它放弃该种资源组合方式,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是屈服于政府的行政压力。
仍以搅拌机作为比喻。市场作为资源组合的大型搅拌机,当各种资源被投入时,它始终在运转。它运转的动力来自内部,即市场机制运行的动力来自参加市场活动的各个微观经济单位的活力。政府的调节不能挫伤这种活力。微观经济单位越有活力,市场的运行就越顺利,从而投入市场的各种资源也就越能在这个大型搅拌机内自由地组合、有效地组合。反之,如果政府的调节使微观经济单位的活力受到抑制,微观经济单位变得呆滞、麻木,搅拌机就不易运转,或者运转十分缓慢,以致达不到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目的。
三、科学的政府调节
政府调节应当有科学的依据,应当符合客观事实。不科学的政府调节对资源配置极其有害。在二元机制中,与市场机制并存并且起作用的政府调节,是指科学的政府调节。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从投入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政府调节,那么在单一的市场调节之下,每个微观经济单位将按照市场对所投入的要素的评价而考虑自己的投入品种和数量。如果微观经济单位投入的品种和数量同市场所需要的不一致,那么市场对不同的要素的评价将有所变动,这一变动的信息被微观经济单位接收后,它们就会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投入,这一过程不间断地进行,逐渐使微观经济单位所投入的与市场所需要的在品种上和数量上比较接近。这时,如果政府进行了不科学的调节,使得市场对所投入的要素的评价扭曲了,于是市场或政府传递给微观经济单位的将是扭曲的信息,微观经济单位的投入与市场所需要的投入之间的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越来越大。
第二,从产出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政府调节,那么在单一的市场调节之下,每个作为供给一方的微观经济单位将按照需求一方所提出的要求安排产出,而需求一方所提出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市场传递给作为供给一方的微观经济单位的。于是,供给一方微观经济单位将按照这些要求不断地调整自己产出的品种和数量,以适应需求。如果政府这时进行了不科学的调节,供给一方微观经济单位不可能从市场上或直接从需求者那里得到比较准确的信息,它们的产出无论在品种上还是在数量上同需求之间的差距也会扩大。
第三,从分配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政府调节,那么在单一的市场调节之下,每个微观经济单位将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市场的前景来分配自己的收入,确定消费、储蓄、投资的比例。在微观经济单位的分配决策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利益的比较。尽管各个微观经济单位根据自己的利益而安排的收入分配的格局不一定符合社会资源组合的总的格局的要求,但由于市场机制起作用的结果会使得微观经济单位的目前利益和预期利益不断变动,所以微观经济单位的收入分配格局也会不断变动,并逐渐与社会资源组合的总的格局相接近。这时,如果政府进行了不科学的调节,使社会资源组合背离效率标准,使微观经济单位的收入分配格局在得不到比较准确的市场前景的信息前提下被扭曲,这样,微观经济单位关于消费、储蓄、投资之间的分配比例同社会资源组合的要求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以上都是从政府作为间接影响市场选择的力量的角度来分析的。即使如此,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不科学的政府调节给资源配置造成的不利后果,假定政府的不科学的调节以直接供给者和直接需求者的身份出现,假定政府直接以不科学的方式干预投入、产出和分配,或者,假定政府以错误的决策来排斥市场的作用,那么,不科学的政府调节给资源配置带来的损失将会比以上所分析的大得多。
2.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一、政府行为非理想化的含义
政府调节的科学与不科学的基本分界线在于是否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来进行调节,也就是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但对于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程度与这些规律的运用程度的差别,仍是不容忽视的。政府即使主观上尽力想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来进行调节,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结果不一定能实现这一目的。由此产生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问题。
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与政府行为的理想化不仅仅是政府进行调节的结果的不同,而首先是两种信念的不同。政府行为的理想化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之上,即假设存在着一个理想化的政府,它作为经济活动的主持者,它有各种手段可以运用,它可能掌握充分的信息,能够通过分析手段对客观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实行的后果作出准确的预测和周密的考虑,并能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一一采取适当的对策。这样的政府,实际上是一个“万能”的政府:只要它准备怎样进行调节,它就能主动地采取调节措施,按原定计划进行调节;一旦它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它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因此,政府行为的理想化假设是建立在政府有一种非凡的、万能的力量的信念之上的。政府行为非理想化是指:政府的行为由于受到客观与主观的限制,不一定能充分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它与政府行为理想化分别建立在不同的信念之上。
这也就是说:理想化的政府正如理想化的人一样,是书本上的东西,是某些学者头脑里的东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政府,即使它是由最有经验、最有才干的人组成的,也仍然会有种种主观的和客观的限制。它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从而不可能在掌握了全部信息之后再作出决定。何况,即使它有可能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作出决定,但为此需要花费的时间可能过长,付出的代价可能太大,所以这也是缺少实用价值的。出于同样的原因,政府也不可能对经济变动的前景和政府实行的后果有确切的了解,许多情况是政府难以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在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政府起不到决定一切的作用,政府的力量受到种种限制,把政府行为理想化,实际上忽略了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易变性,高估了政府调节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只有从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假设出发,才能通过对政府调节作用的分析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二、政策效应的滞后性
为了进一步说明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让我们从政府效应的滞后性谈起。
假定政府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调节作用,而且政府的经济调节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来实现的。在这里,姑且不谈政府对经济现象的认识的滞后性(即在经济中出现了某种问题,政府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会有一个过程;从经济中问题的出现到政府对这一问题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之间的时间间隔,被称为认识的滞后)、政府对于是否需要采取调节措施的判断的滞后性(即政府在对经济中出现的某一问题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之后,便考虑是否采取调节措施,在这里有一个判断的过程;如果政府认为不需要进行调节,那么即使政府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仍不会采取调节措施;只有在政府认识问题的存在,并认为需要进行调节时,才会采取调节措施;从政府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到政府经过判断而决定进行调节之间的时间间隔,被称为判断的滞后)、政府对于调节方案或调节措施的选择的滞后性(即政府在决定进行调节之后,必须对调节的方案或调节的措施作出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没有一种现成的可供采用的方案,或者现有的调节措施不能适应需要,于是政府还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来等待新的方案或新的调节措施的产生;因此,从政府决定进行调节到政府掌握了某种调节方案或某种调节措施之间的时间间隔,被称为选择的滞后),仅以政府执行过程中和执行以后所出现的政策效应的滞后性而言,政府行为的局限性就表现得相当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