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多数微观经济单位采取进取的、扩张的活动,社会经济就会趋向于扩张、膨胀。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也有少数微观经济单位采取保守的、收缩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的扩张、膨胀起了缓冲的、抑制的作用。不仅如此,当多数微观经济单位采取进取性的活动时,社会的总需求会增加,价格会上升,从而使原来从事进取性活动的微观经济单位重新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样,社会经济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会继续扩张下去,这正是市场的自我制约的一种表现。反之,假定多数微观经济单位采取保守的、收缩的活动,社会经济就会趋向于收缩、停滞。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也有少数微观经济单位采取进取的、扩张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的收缩、停滞起了缓冲的、抑制的作用。不仅如此,当多数微观经济单位采取保守性的活动时,社会的总需求会减少,价格会下降,从而使原来从事保守性活动的微观经济单位重新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样,社会经济收缩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会继续收缩下去,这也是市场的自我制约的表现之一。参看厉以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22~323页。
二、均衡条件下市场的自我制约与资源配置
如果经济处于瓦尔拉均衡状态,那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自我制约作用将是明显的。市场的这种自我制约作用可以顺利地通过每一个微观经济单位“内部经济与不经济”、“外部经济与不经济”的变化来实现。
从内部经济与不经济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微观经济单位在决定是否增加资源投入时,需要考虑资源投入以后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平均收益、边际收益的变化。单位资源投入以后,如果内部经济增加了,内部不经济减少了,那么这样的资源投入不仅对微观经济单位本身有利,而且从社会资源配置方面来分析也是有效的,因为资源投入所导致的内部经济增加和内部不经济减少意味着资源投入的结果促成效率的提高。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即资源投入后内部不经济增加和内部经济减少,那么作为投资决策者和自主者的微观经济单位就会感到资源投入对自己不利,从而会停止资源的投入。从社会资源配置方面来分析,资源投入所导致的内部不经济增加和内部经济减少意味着资源投入是无效的,是促成效率下降的。因此,当微观经济单位感到这种资源投入对自己不利而决定停止资源投入时,这一决策符合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即“无效的、促成效率下降的资源配置应当停止,有效的、促成效率提高的资源配置可以进行”的标准。
从外部经济与不经济的角度来看,各个微观经济单位在决定是否增加资源投入时,需要考虑由于资源投入而引起的整个部门的规模、全社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所导致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的变动。外部经济与不经济的变动对某些微观经济单位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平均收益、边际收益变动的影响,将使这些微观经济单位感到自己的利益究竟是增加还是减少。它们必定是趋利而避害的。从社会资源配置方面来分析,资源投入所导致的外部不经济的增加和外部经济的减少,同样意味着资源投入是无效的,是促成效率下降的。因此,当多数微观经济单位感到资源投入的不利性而决定停止资源投入时,这一决策同样符合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
由此可见,在均衡条件下,既然市场是完善的,价格是灵活的,微观经济单位资源投入是受自身利益支配的,那么资源配置必将受到市场价格的制约,资源必将被投入有效的部门、地区和企业,而从无效的部门、地区和企业流出。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市场自我制约表现为:市场不可能使任何一种无效的资源投入持久化,市场将使资源配置自行符合效率标准。
三、两类不同的微观经济单位和两类不同的非均衡
从以上关于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自我制约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市场之所以能够在经济运行中对于过度扩张和过度收缩有自行调整和纠正的作用,是同参加市场活动的微观经济单位的充分活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经济的均衡状态固然以市场的完善和价格的灵活为前提,但一个更为重要的或更为基本的前提则是微观经济单位的充分活力的存在。
由此可以把微观经济单位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充分活力的微观经济单位,一类是不具有充分活力(直到完全缺乏活力)的微观经济单位。微观经济单位之所以具有充分活力,是因为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能够按照自己的利益进行各种投资机会的选择和生产经营方式的选择,能够按照自己的利益进行税后利润的分配,并且需要自己承担投资和经营的风险。这样的企业就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样的个人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独立参加市场活动的交易者。如果微观经济单位不符合这些条件,它们必然不具有充分活力,直到完全缺乏活力。
在均衡条件下,微观经济单位无疑具有充分活力,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指出。这里需要分析的是,在非均衡条件下,微观经济单位是不是必然不具有充分活力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把经济的非均衡区分为两类。
第一类经济非均衡是指:市场不完善,价格不灵活,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都是存在的,需求约束或供给约束也都存在着,但参加市场活动的微经济单位却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他们有投资机会和经营方式的自由选择权,他们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
第二类经济非均衡是指:市场不完善,价格不灵活,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都是存在的,需求约束或供给约束也都存在着,不仅如此,参加市场活动的微观经济单位并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它们缺乏自由选择投资机会和经营方式的自主权,它们也不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这样的微观经济单位没有摆脱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
如果经济的非均衡分为这样两类的话,那么可以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所出现的非均衡属于上述第一类经济非均衡,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情况,则需要区别对待。在传统的和双轨的经济体制之下,由于企业并没有摆脱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所以这种非均衡属于上述第二类经济非均衡;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新的经济体制,在这种新体制之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投资和经营的自主权并相应地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独立商品生产者了,那么这时的经济非均衡,就归入上述第一类经济非均衡。
第二类经济非均衡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单位,显然是不具有充分活力的,甚至可能完全缺乏活力。
在第一类经济非均衡条件下,从微观经济单位本身来看,它们是具有充分活力的,但由于这些具有充分活力的微观经济单位处于经济非均衡的环境之中,它们在不完善的市场上进行交易活动,而价格又不是灵活的,信息也不完备和通畅,这样,即使它们本身具有充分活力,但这种活力的发挥却不得不受到环境的限制。例如,价格有刚性,它们就不一定能完全根据价格信号来调整生产;工资有刚性,它们也就不一定能完全根据资源的最优组合方式来配置和组合资源,等等。当然,微观经济单位有充分活力,但这种活力受到环境的限制,同它们不具有充分活力仍是很不一样的,这也就是第一类经济非均衡与第二类经济非均衡的区别。
四、第一类非均衡条件下市场的自我制约
前面已经指出,在均衡条件下,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市场自我制约之所以能够有效,即市场之所以有可能不让任何一种无效的资源投入持久化,归因于两个条件:第一,市场是完善的,价格是灵活的;第二,微观经济单位具有充分活力,能够按照自身的利益进行交易活动和安排生产经营。但在第一类经济非均衡状态中,这两个条件只剩下一个,即微观经济单位虽然是具有充分活力的,而市场却不完善,价格也不灵活,经济中或者存在着资源供给的约束,或者存在着需求的约束,或者二者同时存在。在这种情况之下,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的自我制约将以何种方式表现出来呢?市场自我制约的效果又如何呢?
应当把微观经济单位具有充分活力这个条件看成比市场完善这个条件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市场的完善和价格的灵活,主要是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让微观经济单位具有充分活力,则是解决市场活动参加者的利益、责任、刺激、动力问题。即使市场是完善的,如果微观经济单位不能利用完善的市场和灵活的价格来进行交易,它们缺乏合理组合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动性、积极性,又不承担资源配置不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那么,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自我制约作用也就非常有限。何况,微观经济单位在没有充分活力的情况下,对参加市场活动的利益与损失不敏感、不重视,那么市场也就只可能是不完善的市场。完善的市场要靠有充分活力的市场活动参加者 (微观经济单位)来造就,而不能反过来,由完善的市场来创造有充分活力的市场活动参加者(微观经济单位)。
这意味着,第一类经济非均衡具有使市场自我制约的两个条件中的一个较重要的条件,即微观经济单位具有充分活力这一条件。这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自我制约作用的发挥是有利的。尽管市场不完善,价格不灵活,资源供给约束或需求约束存在着,但由于微观经济单位能够根据自己的利益来从事交易,它们从本能上是不会把资源投入无效的经济活动中去的,它们从本能上也会拒绝无效的、促成效率下降的资源组合和利用方式,因此,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实际上仍然按照效率标准来调整资源的投向和资源的组合,避免出现无效的资源投入的持久化。
然而,即使是第一类非均衡,它仍是一种非均衡,这时的资源投入毕竟不同于均衡条件下的情况。第一类非均衡对于微观经济单位的交易活动和资源利用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完备和不畅通的条件下,微观经济单位在市场上得不到足够的、及时的信息,甚至它们得到的信息中有不少是不正确的。这些微观经济单位不得不在有限的信息,甚至错误的信息指引下进行资源投入和组合的决策,其结果,很可能给经济带来低效率,并且使社会的资源配置不符合效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