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场选择与市场引导
一、市场选择
任何供出售的商品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资源组合而成的。一种天然的资源要成为商品,必须有赖于人的劳动的投入。因此,社会所提供的商品意味着资源的组合。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资源配置问题,有必要从以商品形式出现的资源组合着手。
为什么在一定时间内,社会上需要这样一些形式的资源的组合,而不需要另外一些形式的资源的组合,归根到底是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有关,而一定的商品供给就是一定的资源组合形式。这是正常的资源配置途径,即需求引导供给,引导资源的组合,进而影响社会的资源配置,使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把这个途径颠倒过来,先决定什么样的资源组合,以此生产出产品,再用它们去适应人们的需求,那么不仅适应不了人们的需求,而且资源的作用也不可能被充分发挥出来。这种资源配置途径的后果一定是资源使用不当、低效率以及人们需求的被压抑。
由此可以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即市场首先是资源组合的选择者。在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中所说的市场选择,就是指在正常的资源配置途径上,如果客观上存在着人们对商品的一定的需求,那么究竟怎样组合各种不同的资源,生产出各种不同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市场作为资源组合的选择者,在这里起着沟通需求与供给的作用。比如说,人们对商品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的资源总量的前提下,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把这些不同的资源组合起来。究竟什么样的资源组合方式能够提供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商品,这一切如果由市场来选择,那就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使用不当,避免低效率,避免人们的需求受到压抑。
二、资源组合
市场作为资源组合的选择者,类似于一个把各种资源投放在内,不断进行搅拌,并提供合乎要求的组合(产品)的大型搅拌机。搅拌过程就是资源组合的选择过程。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在日常生活中,把一定数量的沙、石子和水泥投入搅拌机之后,它们将在搅拌中逐渐处于均匀分布状态。在把市场比喻为大型搅拌机时,我们可以对资源配置问题有较清楚的认识,即各种资源被投入到这个大型搅拌机内,通过它的不断运动,然后将以恰当的组合形式,产出各种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商品。搅拌的结果,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就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参看厉以宁:《国民经济管理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 418~424页。
市场选择体现在市场这个大型搅拌机的不断运动过程之中。市场选择活动包含了市场的投入决策、市场的产出决策、市场的分配决策等经济活动的内容。而每一种决策,都与资源组合方式的选择有关。市场这个大型搅拌机的活动,可以分为生产、销售、分配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恰好是同市场的投入决策、市场的产出决策、市场的分配决策这三项决策相适应的。
市场的投入决策,是指参加市场活动各个企业和个人决定使用哪些资源进行生产,投入资源的数量是多少,这些资源投入的比例如何,它们如何组合等等。因此,市场的投入决策就是参加市场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关于资源投入和资源组合的选择。
市场的产出决策,是指各个企业和个人在资源投入之后,将会有一定的产出,但这些产出究竟在什么地方得到实现,以何种方式实现,企业和个人也需要作出选择。产出并不仅仅指如何把各种投入的资源转变为物质形式的产品,而且也是指如何把生产出来的物质形式的产品变为货币收入。只有当投入的资源通过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转变为货币收入之后,市场的投入产出过程才告一段落。因此,市场的产出决策就是参加市场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对一定资源组合的物质产品转变为货币收入的选择。
市场的分配决策,是指各个企业和个人在把物质形式的产品变为货币收入之后,关于货币收入分配和使用的决策。如果把这笔货币收入视为一项资源,那就又遇到如何使用这一资源,如何把它投放到不同用途上的问题。如果把生产、销售、分配三个环节看成是一个连续的经济活动过程,即把市场的投入决策、市场的产出决策、市场的分配决策看成是一个连续的经济活动过程的连续决策,那么货币收入的分配和使用实际上也就是最初投入的各种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生产是不间断的。通过市场的分配决策,货币收入将分解为消费、储蓄、投资等项,其中每一项货币支出都与资源组合的选择有关。消费部分涉及市场的销售活动,涉及市场的产出决策;储蓄和投资部分涉及市场的生产活动,涉及市场的投入决策。所有这些支出都是市场选择的组成部分。在市场这个大型搅拌机中,将不断地完成这些选择。
三、市场决策的分散性
市场决策是由参加市场活动的许许多多个企业和个人根据各自的利益而作出的,决策的分散性是市场决策的固有特征。具体地说,每个企业和个人决定自己投入多少资源,以何种形式组合资源,生产什么样的物质形式的产品,如何销售它们以取得货币收入,并且如何分配所取得的货币收入,包括再次投入多少资源,等等。在市场的投入、产出、分配等决策中,所有各个由企业和个人作出的分散的决策汇集而成为整个市场关于资源组合和资源投向的选择或决策。
市场决策的分散性表明,整个市场的选择或决策是由各个个别的选择或决策所导致的,而并非先有整个市场的选择或决策,再由它来导致各个个别企业和个人的选择或决策。应当注意的是,各个不同的企业和个人的目标不一定相同,他们的偏好不一定一致,他们对市场前景和各自获利前景的预期也不一定一样,因此,整个市场的选择或决策的倾向是由大多数企业和个人的选择或决策的倾向所决定的。当大多数企业和个人的目标和偏好相似,而且对市场前景和各自获利的前景持有乐观的态度,从而有增加资源投入的倾向时,整个市场的选择或决策将是扩张性的或进取性的,这样,经济就增长。反之,在大多数企业和个人的目标和偏好相似的前提下,当他们对市场前景和各自获利的前景持有悲观的态度,从而有减少资源投入的倾向时,整个市场的选择或决策将是收缩性的或保守性的,这样,经济就停滞、衰退。
在市场决策具有分散性这一固有特征的经济环境中,信息的完备和信息的畅通是保证每个参加市场活动的企业和个人能够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从而,也就提供了有利整个市场经济活动的协调动作的必要条件。信息的完备包括了每个企业和个人都能了解到社会上现有资源的组合和使用情况,从而等于了解到其他企业和个人所作出的选择或决策;信息的畅通指对这些情况的了解将是及时的、迅速的、低成本的。假定符合了这些条件,那么即使市场决策是分散的,但分散的决策仍然能满足资源配置趋向合理的要求。假定符合了这些条件,那么,即使客观上存在着供给方面的约束(资源的约束)或需求方面的约束(市场的约束),分散的决策也可以在供给不足或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供求状况对价格的影响以及价格变动对供求变动的影响,尽可能使资源的配置趋向于合理,尽管这只是一种相对的合理。
四、市场引导
市场的供求状况对价格的影响以及价格变动对供求变动的影响,体现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
市场的引导是从动态均衡的角度来考察的。可以把整个市场的经济活动划分为若干阶段。前一阶段的市场供求状况不仅决定了现期的价格水平,而且通过价格这一指示器,对后一阶段的供求发生影响,从而预示了价格的可能变动方向与变动幅度,而价格的这一可能的变动又将影响再下一个阶段的供求与价格。如此循环往复,从而使市场引导了社会对资源的利用、资源的组合,以及资源由潜在的变为现实的可能性与具体方式。可以认为,市场所引导的是参加市场活动的各个企业和个人的选择或决策。
为什么社会上对某一种资源的使用量会越来越大,而对另一种资源的使用量却越来越小?为什么这一种资源组合形式会渐渐被另一种资源组合形式所代替?为什么投入这一部门的资源会被转投于另一部门?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动态的市场引导作用来加以说明。
那么,在考察市场的引导作用时,重要的究竟是绝对价格水平呢,还是相对价格水平?当然,二者是同样重要的。某一种资源的绝对价格水平,制约着对该种资源的需求总量和供给总量;而各种不同的资源之间的价格比例,即它们的相对价格水平,制约着资源的组合形式、资源在不同领域内的分配、以及对资源的利用率。
以上,在考察市场选择和市场引导时,都是把作为微观经济单位的企业和个人统一对待的。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企业和个人往往作为供求关系的对立双方而出现。个人向企业提供资源时,个人是资源的供给一方,企业是资源的需求一方。企业向个人提供以物质形式的产品所体现的资源组合时,企业是资源的供给一方,个人则是资源的需求一方。因此,我们有必要转入对投资与消费两种市场行为的分析。
2.投资主体、投资行为与资源配置
一、投资主体
在分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时,可以把投资主体确定为两类,一是企业,二是个人。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问题,在这里暂不进行分析。
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前提是企业不仅拥有可以用于投资的资源,而且企业有投资的决策权或投资的自主权。企业的投资动机是价值的增值,也就是获取利润。虽然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也可能具有利润以外的动机,但这不外乎两种情况:第一,企业进行利润以外动机的投资最终仍是为了取得利润,即企业在获取利润的道路上,采取的是一种迂回的方式,以保证这些投资有助于企业的总的利润的增加;第二,企业除了利润目标以外,还有其他的目标,因此企业进行利润以外动机的投资,以实现自己的其他目标。后面这种情况在客观上是存在的,但不在企业的投资中占据主要地位。在分析企业投资时可以略去不计。
同企业一样,个人作为投资主体的前提也是个人既拥有可以用于投资的资源,又拥有投资的决策权或自主权。个人投资的动机同样是价值的增值,以增加个人收入。这也不排斥个人进行投资时还可能有增加个人收入以外的动机,但这种投资在个人的投资中不占据主要地位,所以在分析个人投资时也可以略去不计。
假定作为投资主体的企业和个人都以获取利润或增加收入作为基本的投资动机,那么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即使在只存在一种投资机会的情况下,企业和个人都会面临机会成本的估算问题。机会成本的估算就是资源使用方向和资源组合形式的选择。企业和个人必然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资源使用方向和资源组合形式,然后决定是否投资,怎样投资,投资多少。
二、投资行为的一般原则
在企业和个人根据机会成本的估算而决定进行某项投资之后,他们的投资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只受到价格的制约,也就是只受到市场竞争的制约。这里所说的投资行为的一般原则,是指瓦尔拉均衡状态中的投资行为所遵循的原则而言。
投资行为是由一系列交易行为所组成的。企业和个人作为投资主体,假定他们自己拥有足够的货币资金,他们为了进行投资,必然要利用一部分货币去购买生产资料,利用一部分货币去支付工资,还要利用一部分货币去支付租金。假定他们自己拥有的货币资金不足,他们就需要到货币市场上去筹集资金,并准备为此支付利息。购买生产资料,支付工资和租金,筹集资金和支付利息,这些都是交易行为。在瓦尔拉均衡状态中,在任何一种价格条件下,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必定相等,经济中的超额需求和超额供给都不存在,任何交易都是在均衡价格条件下实现的。这样,对企业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来说,如果他们需要筹集资金,那么资金可以被筹集到,利息率是由货币市场的供求决定的均衡利息率;如果他们需要购买生产资料,那么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也能被买到,生产资料市场上的价格是均衡价格;如果他们需要劳动力,那么根据劳动力供求所决定的均衡工资率,就能够有足够的劳动力供生产中使用。总之,一切都符合投资者的心愿,也都符合投资者的利益。
同样的道理,在瓦尔拉均衡状态中,当作为投资主体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投资,并生产出产品之后,他们不愁自己的产品没有销路。由于市场不会有超额的需求和超额的供给,所以企业和个人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能够销售出去,销售总是在均衡价格条件下进行的。这一切也都符合投资者的利益。
在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中,投资行为实际上是十分简单的。企业和个人作为投资主体,所遵循的只是服从市场竞争的原则,即一切都由市场安排好了,用不着自己为此操心。这是因为,市场的信息是完备的,信息是畅通的,投资主体对现在和未来的市场状况有充分的了解,经济中不存在不确定的因素,所以投资主体只要有了充分的信息,就可以进行投资,组合资源,组织生产,销售产品,不需要考虑经济中是否存在不确定性,也不需要事前采取预防性措施。至于保留多余的货币以备经济中不确定事件的发生,或利用多余的货币去贮存超正常储备的商品,这些都是不必要的。一切听从市场的安排,必定能使每个投资者满意,这就是投资行为的一般原则,尽管它仅仅存在于理论上的瓦尔拉均衡之中。
三、非均衡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投资行为
正如本书第一章中已经明确指出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是瓦尔拉均衡状态,而是非均衡状态。在市场不完善、信息既不完备又不畅通、价格起不到应有的调节供求作用的社会主义现阶段,经济的非均衡性质尤为显著,这就为研究企业和个人的投资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