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将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的有声语言的一种活动。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它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使文章中的人、事、意境、潜在的含义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
朗读是学习普通话的重要环节,对于方言区的人来说,普通话是一种技能,不是靠理解、记忆就能掌握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有可能学好。不妨从朗读训练入手,逐步习惯普通话的发音。通过反复地朗读,可增强发音的准确性,训练口舌的灵活性。此外,朗读时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朗读中把学到的语音知识转化为自觉的发音技巧,也有效地提高了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
朗读也是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的重要环节。比较而言,在普通话测试中,朗读是应试者失分较多的题目。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会对应试者提高测试成绩有很大帮助。
4.1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短文”测试指要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朗读短文”是一种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综合检测形式。
应试者首先应明确普通话测试“朗读短文”测试要点和评分标准,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
4.1.1测试要点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朗读短文”部分的短文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中选取。
目的是测查应试者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作品的水平。在测查声母、韵母、声调读音标准程度的同时,重点测查连续读音变、停连、语调及流畅程度。测试以朗读作品的前400个音节(不含标点符号和括注的音节)为限进行评分,每篇作品在第400个音节之后用“//”标注,但应试者应将第400个音节所在的句子读完整。朗读短文部分限时为4分钟,共计30分。
4.1.2评分标准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短文题目的评分标准有详细的规定。语音部分是测查的重点,每错1个音节,扣0.1分;漏读或增读1个音节,扣0.1分;如有声母或韵母系统性缺陷,视程度扣0.5分、1分。朗读技巧方面,如有语调偏误,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停顿和连接不当,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此外,如果出现朗读不流利(包括回读),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朗读短文部分的测查点还包含了语速,对朗读短文部分的时间限定为4分钟,如果应试者超时了,要扣1分。
4.2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朗读所使用的口语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它要求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颠倒顺序,语感上比生活中的口语更加生动,富于美感。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要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4.2.1语音准确
语音准确是普通话朗读最基本的要求。在普通话测试中的“朗读短文”测试项目,首先要测查的是应试者的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等普通话发音的标准程度。
因此,读准字词是应试者必备的基本条件。应试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日常的朗读训练。
1.注意纠正方言
普通话和方言的差别突出表现在语音方面,因此在普通话学习和训练中,首先应该注意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克服字词的方言读音缺陷,纠正字词的方言错误。很多应试者在读单音节字和双音节词语时,能够注意克服方言,但是朗读短文时就会暴露出方言错误问题。不能将方言混读在朗读短文的过程中。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往往是有规律的,可以通过自己总结规律,对方言进行辨证训练,反复实践,加强记忆。
2.注意形声字的读音
在现代7000个通用汉字中,形声字占到80%以上。形声字是把表音、表意两部分合起来造成的汉字,表音的部分叫声旁,表意的部分叫形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声旁也在变化,已经不能完全靠声旁来确定形声字的读音了。因此,在朗读时遇到形声字就需要慎重了,不能“读半边”。
再如:“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节选自巴金《鸟的天堂》),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作品(以下简称“作品”)48号中的“簇”字。
3.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多音字是人们最容易读错的字,同一个字有多种读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因此,在学习时应注意弄清多音字的不同意义和适用场合,以便在朗读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判断它的读音。
“血”在复音词及文言成语中读狓狌e,如:血液、血肉、血统、血战、血脂、血压等;在口语中单用和几个口语常用词中读狓e,如:留了点儿血、鸡血等。
“薄”在复音词中读o,如:单薄、薄弱、日薄西山;口语中单用读,如:纸很薄、家底薄、薄饼、薄被等。因此“儿时放的风筝,大多是自己的长辈或家人编扎的,几根削得很薄的篾,用细纱线扎成各种鸟兽的造型,糊上雪白的纸片,再用彩笔勾勒出面孔与翅膀的图案。”(节选自李恒瑞《风筝畅想曲》,作品9号)中的“薄”字正确的读音为。
另外,有的多音字一种读音的用处较窄,而另一种读音的用处却很宽,这类多音字就可以重点记忆用处较窄的读音。
4.注意形近字的读音
形近字是指字形结构相近的字,因为字形上的差别很小,所以容易读错。
再如:“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节选自[奥]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张厚仁译,作品35号)中的“木栅栏”,经常被应试者读错成“木珊栏”。
5.注意异读词的读音
异读词是指同一个词或词素有两种或几种读音。异读有的是受到方言读音影响造成的,有的是书面语和口语分歧造成的,还有的是因为误读造成错误读音长期通行,正误并存,形成异读。朗读时要按照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范读音来读。
如“脊”取消“i”音,统读,因此,“台湾岛上的山脉纵贯南北,中间的中央山脉犹如全岛的脊梁。”(节选自《中国的宝岛——台湾》,作品56号)中的“脊梁”应读作“脊梁”。
6.注意语流音变
朗读是一个一个音节连续进行的,这些音节连续发出来时,语素或者声调就可能互相影响,产生语音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语流音变。朗读时不但要注意声母、韵母、声调,还要注意语流音变。如:上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轻声,儿化,语气词“啊”的音变等,都要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节选自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作品1号《白杨礼赞》)中的“一”变读为。
再如:“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节选自峻青《第一场雪》,作品5号)中的“啊”变读为“ɑ”,同“呀”。
4.2.2理解作品
对作品的理解是朗读的前提条件之一。朗读前必须要充分熟悉作品内容和形式,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并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了解文章写什么人、什么事、抒什么情、说明什么问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要表达什么主旨。在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从作品的体裁、作品的主题、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语言,以及综合各种要素而形成的风格等方面入手,认真分析并把握作品的基调,并设计好如何通过语言的具体形象把作品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
如杏林子的《朋友和其他》(作品32号),在叙事、抒情中都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锅小米稀饭,一碟大头菜,一盘自家酿制的泡菜,一只巷口买回的烤鸭,简简单单,不像请客,倒像家人团聚。”君子之交淡如水,作者将细腻的感情融入文字中。恬淡的生活状态,透露着恬淡的生命状态。“就让生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吧,犹如窗前的乌桕,自生自落之间,自有一份圆融丰满的喜悦。春雨轻轻落着,没有诗,没有酒,有的只是一份相知相属的自在自得。”这里作者揭示出了生命的可贵在于自然,友情的可贵在于真诚。
“知道了聚散原来是这样的自然和顺理成章,懂得这点,便懂得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温馨,离别便也欢喜。”离别是伤感的,虽然作者说“离别便也欢喜”,但通篇细读后不难看出这个欢喜当中其实夹杂着淡淡的忧伤。这忧伤不是为聚散离合,忧伤因为看穿了生命与时间的秘密。当我们理解了作品的深刻内涵之后,在朗读中才能更好地将作者的情感再现出来。
4.2.3掌握技巧
掌握朗读技巧,主要是指能够熟练地运用语音技巧。在语音准确和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如果能够运用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掌握好停顿、重音、语调和节奏等,处理好语调、语气等,做到变化有致、恰到好处,那么就可以将对文本的体验丰富而细腻地表现出来。例如,同样是重音,但根据具体情况,不同的语言环境要求不同,有的需要通过加大音量来表现,有的可以通过拖长音节来表现,有的则可以重音轻读,并不是一概而论的遇到重音都加大音量。遇到感情激动之处,可以采取调整节奏快慢、语调升降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朗读的技巧有很多,必须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反复实践,才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2.4注意文体
不同文体的作品朗读时有着不同的要求,仅仅是在语音准确、把握作品主题思想的前提下,运用各种朗读的基本技巧去朗读作品是不够的。各种文体的作品在内容、形式、风格上的差异,要求我们在朗读时要有一定的区别。
诗歌的音韵和谐优美,感情丰富。朗读诗歌时应该展现出它的意境和情感,读出韵律和节奏,语速的快慢、语调的起伏跌宕。散文往往寓意深刻,思绪洒脱,“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朗读散文时应注意作品的立意,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是柔和明朗,还是凝重含蓄;是深沉庄重,还是慷慨激昂。议论文和说明文则在于议清楚,说明白。朗读说明文时应该态度鲜明,公正客观,感情平静而质朴,语气中肯。叙事类的作品,要处理好情节和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对话要根据不同语气,塑造出不同年龄和不同性格的声音形象,让听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叙事之初,语速舒缓,引领听众进入情节;高潮之处应突出重音,用快而紧的语言烘托气氛,感染听众;尾声之时,语速适中,渐渐淡出,会使听众觉得意犹未尽,回味深长。
4.2.5吐字清晰、自然流畅
清晰是指声音洪亮。自然是指朗读时应注意结合文章的思想情感,不虚情假意,不脱离实际,不单纯追求声音效果和语言技巧,不矫揉造作。在朗读练习和测试中,需将注意力放在语音的准确上面,千万不要过多投入感情进行艺术朗诵。
普通话测试中的“朗读短文”会测查应试者语流进行的畅顺度。要求应试者读得连贯、顺畅、快慢适当。测试对语速的要求是:读400个音节,时限为4分钟,如果超时就要扣分。而朗读速度太快,则会影响朗读的准确和清晰。朗读时不能读破词语、句子,也不能重复,不能一字一拍地读,也不能“唱读”。不能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更不能颠倒词语或句子的顺序,如“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节选自夏衍《野草》,作品49号)中的“头盖骨”,经常被应试者颠倒顺序,错读成“头骨盖”。
4.3朗读的基本技巧
朗读技巧是实现朗读目的的重要手段。要想提高朗读水平,需要在掌握朗读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朗读的基本技巧通常包括停连、重音、语调、节奏等。
4.3.1停连
停连指的是朗读过程中声音的停顿和连接。停顿是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的间歇;连接是相对停顿而言的。在朗读时,并不是读一个字就停顿一次,也不是通篇都连续不停歇。一方面,停顿是语言本身表达的需要,是文章情感表达的需要;另一方面,朗读者需要运用停顿的间歇来换气。朗读中的停顿与连接,完全根据文章的内容或意思来决定。停顿和连接不当,会造成表情达意上的困难,甚至歪曲文章的本意。
1.停顿
朗读中的停顿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义、传达感情的需要。停顿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主要是反映语法关系的停顿。语法结构不同,对句子的停顿有不同的要求。
这种停顿通常用标点符号显示出来,又叫做标点停顿。
顿号表示并列成分的短暂停顿,停顿时间最短;逗号表示一句话没说完,停顿的时间比较短;分号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不是全句的终结,停顿时间也不长;冒号表示注释、提示,使听众注意,停顿时间较长;句号、问号、感叹号都表示一句话的完结,语义告一段落,停顿的时间更长一些;省略号、破折号表示停顿的时间比较灵活,酌情而定,有时比句号、问号、感叹号停顿时间还长。一般说来,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停顿比分号长些;分号的停顿要比逗号长些;逗号的停顿比顿号长些;而冒号的停顿则有较大的伸缩性:它的停顿有时相当于句号,有时相当于分号,有时只相当于逗号。通常有标点的地方在朗读时都必须停顿,并且要根据不同的点号实行长短不同的停顿。例如:
我们在漆黑如墨的河上又划了很久。一个个峡谷和悬崖,迎面驶来,又向后移去,仿佛消失在茫茫的远方,而火光却依然停在前头,闪闪发亮,令人神往——依然是这么近,又依然是那么远……
(节选自[俄]柯罗连科《火光》,张铁夫译,作品16号)
这段应注意破折号的停顿。
再如: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啊!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节选自贾平凹《丑石》,作品3号)
这段话应注意几处感叹号的停顿。
但标点符号的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如果很死板地按照标点符号去读,就会使朗读没有生气,甚至不能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如:
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它以温度与湿度,使它发芽。
(节选自夏衍《野草》,作品49号)
这句话中,除了按照标点符号的要求停顿外,还在“后来”后面应该有明显的停顿。
再如:
中国西部我们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西北和西南的十二个省、市、自治区。这块广袤的土地面积为五百四十六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七;人口二点八亿,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三。
(节选自《中考语文课外阅读试题精选》中《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作品45号)
在这段话中,除了按照标点符号的要求停顿外,在“中国西部”的后面应有明显的停顿,在“这块广袤的土地”后面也应该有明显的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