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与品质,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成才必备的素质。培养孩子的美德和高尚的品质,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家长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应当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让孩子从小就明确道德品质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强大内在动力作用,使孩子了解“德商”这个概念;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美德和真诚的品性,使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培养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同情他人,拥有一颗善良而美丽的心;从小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孩子将自强自立的精神内化为人格品质;引导孩子培养坚强的自制力,自觉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不做有违道德法律之事,使孩子从小懂得做一个合格公民。
1.高尚的品质是人才成长的内在动力
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建功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德品质不仅是人才的基本构成条件,而且是人才成长的内在动力。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德才兼备”这个中华民族鉴赏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宋代的司马光对德与才的关系作了分析,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认为“德”不仅是人才构成的基本内容,而且在人才成长中具有统帅和导向的作用。
人格是指人的地位和尊严、气质和风度、知识和才华、品质和品格的总和,其中的品质和品格主要是指道德品质。
完美的人格在道德品质上表现为对己、对人两个方面:对自己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对他人要尊重、友爱、关心、帮助。具有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文明的行为,这是完美人格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一个人完美人格的塑造,既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又靠自己的锻炼和修养。一个人只有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实现做人的尊严。因此,道德品质不仅是完美人格的构成要素,而且在塑造完美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德商——做人的美德
德商是由同情、尊重、善良、宽容等基本美德组成的。
一个人注重从小培养自己的德商,对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促进自身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做人必须讲究做人的道德,因此每个正常人都应该从小加强自己德商的培养。
德商包括同情、良心、自控、尊重、善良、宽容、公正等基本内容。其中同情、良心和自控三种美德组成德商的基础,也是德商的核心。在这三种美德中,如果任何一个有所欠缺,那么你面对迎面而来的有害影响,就会在道德上束手无策;如果这三个全都薄弱的话,那么这种人就变成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就拿自控来说,如果一个人失去自控能力,见着自己喜爱的东西就千方百计去将它占为己有,心里想干什么就随便干什么,那社会不就乱套了吗?因此说,稳定的道德核心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能赋予人们抵抗来自外部和内部的邪恶,这样他们就能正确地做事了。
一旦打下道德成长的坚实基础,那么就可以再培养另外两种美德:尊重和善良。尊重是对所有生命出自内心深处的珍惜;善良是人际关系中礼貌和同情的感觉。最后的两种美德,宽容和公正,是正直、正义和公民素质的奠基石。总的来说,这七种美德构成了人生的道德指南针,引导人负责地生活,规范地行为。一个人从小就培养自己的优良品德,加上学习的刻苦勤奋,将来就一定能够成长为有用之才。
3.孩子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青少年成长为有用人才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当前,青少年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的道德品质:
(1)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勤劳节俭就是不辞辛苦地劳动或工作,努力创造财富,节约资源,爱惜劳动成果。
志向高远的青少年应当继承和发扬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自觉养成勤劳节俭的品质。从现在起,就应当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树立勤劳节俭光荣、懒惰奢侈可耻的荣辱观;自觉参加校内外的公益劳动,养成在家里主动做家务劳动的习惯;在个人生活上不摆阔气,不图虚荣,不与他人攀比,不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要求。
孝敬父母,即尊重、敬爱、赡养父母。作为子女,应当感激父母的生育、养育、教育之恩,履行子女对父母双亲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人生在世,首先形成的人际关系就是和父母的亲子关系。一个人如果对生身父母都不能尽孝,怎么可能处理好兄弟、亲友、师长、同事、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呢?怎么可以成为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呢?
(2)尊敬师长,团结和睦。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青少年尊师敬长应自觉做到:树立尊师敬长的观念,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服从管理,刻苦学习,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工作成果回报老师的辛勤劳作。
团结和睦,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准则,是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精神力量,也是当代青少年处理同学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时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当代中学生要具有团结和睦的道德品质,一般应做到:要关心人、团结人,遇事要为他人着想,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要同情人、帮助人,对学习、生活有困难的人,特别是残疾人,要主动给予帮助。
(3)立志勤学,谦虚礼让。立志勤学,是通过“立志”
与“勤学”两者之间的紧密相连,揭示了求知成才的方向和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立下宏伟坚定的志向,才会产生勤学苦练的决心;只有坚持不懈地勤学,才能真正实现宏伟的志向。
谦虚礼让,指人的言行举止应合乎一定的礼仪规范。
待人接物要和蔼可亲,彬彬有礼,不目空一切,不盛气凌人,这是青少年应有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4)律己宽人,诚实守信。律己宽人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律己指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宽人指用宽宏大量的心胸、团结友爱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宽人不是不坚持原则,不是丧失立场去迁就他人的过错,求得一团和气,而是在维护大局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礼让。
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与思想一致,不伪装,不虚假,说话、办事实事求是,讲信用。青少年应牢固树立诚实正直、实事求是、“言而有信,无信不立”的观念。
(5)真诚善良,拥有爱心。真诚的品质胜过黄金,人生的美丽在于人情的美好,人情的美好在于人性的真诚。
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美丽、最暖人的一缕,没有善良,没有人与人之间发自肺腑的关爱,就不可能有人类的进步。善良的情感及其修养是人道精神的核心,必须在童年时细心培养。
爱心包括爱父母、爱家人、爱周围的人,尤其要爱比自己弱小的人。让孩子拥有爱心,从爱家庭、爱家乡到爱祖国。由近及远,由浅到深,最后升华到爱祖国、爱人民、爱世界、爱人类。
4.家务劳动是孩子生活的百科全书
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从家务劳动开始是一条重要途径。
家务劳动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体质和审美能力。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一靠体育锻炼,二靠从事各项劳动。孩子做些家务事,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况且,在紧张的用功学习后,干点家务事还是一种调节脑力的休息。脑力、体力两种形式劳动的转换,对提高劳动效率,保护和发展大脑机能,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是有好处的。人有爱美的本性,然而美从何来?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可以说,不参加劳动的人,谈不上真正的审美。从不收拾房间的人看不到整洁美;不劳动的人看不到劳动的成果美;从不帮助他人的人感受不到行为美。孩子跟随父母做家务事,看见地面扫得干净,门窗擦得明亮,房间变得整洁,会感到劳动的伟大,会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孩子从小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能在不间断的实践中认识到自己是家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并且很清楚自己应该做对家人、对他人都有益的事,知道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完成父母交办的事情。有了这样实际而经常的劳动教育和锻炼,孩子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他认为手与脑有着直接关系,儿童的双手掌握的技巧越高超,他就越聪明。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双手能做出上亿种动作,这些动作都是在大脑指挥下完成的。手的活动越多、越复杂,就越能促使脑的思维活动。手和脑活动相辅相成的协调动作,可促进人的智力提高,有益于孩子才能和智慧的发展。
家务劳动可以养成孩子勤快能干的作风。
一个人愿意还是不愿意干活,干起来又快又好还是又慢又差,其工作效率是大不一样的。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一个现代社会的人应当是爱动手、会办事、工作效率高的人,而这些能力也都需要从小在劳动中培养。
教孩子做家务有许多科学方法和注意事项,主要有:
家长教孩子做家务劳动,一定要适量,要有劳有逸,要力所能及,不要分配过多过重的家务。
教孩子做家务要有耐心,不怕麻烦。一次不会来两次,两次不会来三次,如果孩子一时做不好某件事,要热情地鼓励他“下一次再干,一定能干好”!千万不可有“与其教你做费时间还不如我做”的想法。
不要怕孩子做家务会吃苦。孩子做家务遇到困难,会吃些苦,但也要看到孩子在克服困难、吃苦中会受到锻炼,这样吃点苦对日后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都是有益的。
不要怕孩子做家务会耽误学业。其实,孩子紧张地上了一天课,回来做点家务,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和精神调剂。
允许孩子做家务时出差错。孩子做家务时闯点祸是正常现象,父母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要“因噎废食”。孩子意识到自己闯了祸,会内疚,会不知所措,这时父母要说些抚慰的话,鼓励他做事的积极性,帮助他找出原因,切不可打骂。
不要因为孩子干得慢、效果差,或弄脏了衣服,打了盆,摔了碗而抱怨、指责,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的谅解和宽容。家长应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明确应该如何做。
多表扬,多鼓励,不苛求,不责备,不断激发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和自觉性。
不能将做家务变成惩罚孩子的手段。做父母的千万不要讲“你不听话就罚你每天扫地”之类的话,这样会使孩子对劳动产生抵触厌恶心理,认为做家务的孩子都没出息,是坏孩子,从而鄙视劳动和劳动者。孩子一旦形成这种观念后,再行纠正就很困难了。
5.做合格的公民
法律体系的日益建立健全,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
市场经济的秩序要靠法制来维系,未来中国将是一个法治社会。孩子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中坚,他们只有知法、懂法、守法,才能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
儿童早期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是出于对父母权威的恐惧,处于“他律阶段”,儿童这时并未领悟遵从的意义。10岁~11岁的儿童才开始认识到对规范遵从是必要的。如果什么规范也没有,人们想干啥就干啥,社会就会乱成一团。据此,家长要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守法教育要从守纪教育开始,守纪要从规范抓起,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规则、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