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92000000018

第18章 李白诗歌中并列式复合词考析(下)(1)

本章紧接上一章考析李白诗歌中的并列式复合词,主要针对李诗中出现的动词类、形容词类并列式复合词进行考析。顺序接上一章排列,使本书“采用序号№1、2、3……进行编组”的顺序相互衔接。

№47 离析

【离析】(1次)离散;分离。

《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故人不在此(一作不可见),而我(一作幽梦)谁与适?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不可会聚曰离析。”

“离”,假借为“分开”。《说文·隹部》:“离,黄仓庚也。鸣则蚕生。”假借为“分开”。《方言》卷六:“参、蠡,分也。齐曰参,楚曰蠡,秦晋曰离。”《广雅·释诂一》:“离,分也。”《史记·封禅书》:“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

“析”,引申为“分开;分散”。《说文·木部》:“析,破木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五引《声类》:“析,劈也。”《诗经·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引申为“分开;分散”。《广韵·锡韵》:“析,分也。”《尚书·盘庚下》:“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

“离”和“析”,两单音节词辗转引申后,两语素参与造词时有了同一结合点“分开;分离”,构成并列式复合词“离析”,又引申为“分别;离别”之义。

现代汉语中“离析”保留在成语“分崩离析” 里。一般说“离散;分离”时不再用“离析”来表达。

№48 分析 分离 分散 分张

【分析】(1次)离别;分离。

《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远怀亦有栖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晚途各分析,乘兴任所适。仆在雁门关,君为峨眉客。

“分”,别也。引申为“离散”。

《说文·八部》:“分,别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别’也者,本书云:别,分解也。”《尚书·舜典》:“分北三苗。”伪孔传:“分北流之,不令相从。”引申为“离散”。《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注:“民有畏心曰分。”

“析”,为“分、离”之义,已详上述。

“分”与“析”最初都含有“将物体剖开”的意思,为同义词,联合构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最初之义为“分开;区分”,《汉书·孔安国传》:“世所传《百两篇》者,出东莱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引申为“离别;分离”。

“分析”作“离别;分离”解,晋刘琨《答卢谌诗并书》:“天下之寳,当与天下共之。但分析之日,不能不怅恨耳。”

现代汉语中“分析”多作“分解辨析”讲。

【分离】(3次)分离;别离。

《赠易秀才》: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兄弟八九人,吴秦各分离。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列将咸出祖,英寮惜分离。

“分”,单音词词义见“分析”之“分”。

“离”,单音词词义见“离析”之“离”。

“分离”作“分开”解,《战国策·秦策四》:“刳腹折颐,首身分离。”作“分离;别离”解,汉东方朔《七谏·哀命》:“何君臣之相失兮,上泛湘而分离。”

现代汉语中“分离”保留了“分离;别离”之义。

【分散】(1次)离散;别离。

《寄崔侍御》: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杜甫《月夜忆舍弟》: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分”,单音词词义见“分析”之“分”。

“散”, 分散也;分离也。与“聚”相对。《说文·林部》:“散”“分离也。”《周易·说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

《左传·桓公五年》:“公疾病而乱作,国人分散。”即“国人离散”。

“分散”为同义(近义)并列式复合词。

【分张】(1次)分离;离散。

《白头吟二首》其一:寕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

“分”,别也。单音词词义见“分析”之“分”。

“张”,展转引申为“离开;分开”。

《说文·弓部》:“张,施弓弦也。”《段注》:“张驰,本谓弓施弦、解弦。”(第640页)《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引申为“开弓;拉弓弦”,再引申为“离开;分开”。《淮南子·诠言训》:“方船济乎江,有虚船从一方来,触而覆之……有一人在其中,一谓张之,一谓歙之。”高诱注:“持舟楫者,谓近岸为歙,远岸为张也。”

三国魏钟繇《檄蜀文》:“而巴蜀一州之众,分张守备,难以御天下之师。”此例中“分张”义为“分散;散布”。

李白诗中的“分张”作“分离;离散”解。这一义项,大概产生于魏晋南北朝。《魏书·献文六王彭城王传》:“但在南北口,生死分张,乞还江外,以申德泽。”《北史·高干传》:“吾诸弟分张,各在异处。”

“分张”为同义(近义)并列式复合词。

全唐诗使用“分张”计21次,但现代汉语中说“分离;离散”时,不再用“分张”一词。

№49 聚散

【聚散】(1次)使人聚拢或分散。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

《说文· 部》:“聚,会也。”即“会合;集合”。《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孔颖达疏:“方谓法术性行以类共聚,固方者则同聚也。”

“散”为“分散;分开”义,见“分散”之“散”义。

“聚”与“散”词义相反,故构成反义并列式复合词。

《庄子·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此用例中“聚散”为“会聚与分散”义。

全唐诗使用“聚散”达63次,多用为以下两个义项:

(1) 或分离或团聚。

张继《重经巴丘》: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冥微梦一般。

(2)指离散。此为偏义并列式复合词。

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乱离又聚散,宿昔恨滔滔。

杜甫《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人生在世间,聚散亦暂时。离别重相逢,偶然岂定期。

李白使用“聚散”仅1次,故无以上三个常用之义。可能是李诗中表分离、离别的词语较多的缘故吧。而且,李白使用的这个“聚散”为“使人聚拢或分散”之义,又用在“将帅指挥人马”的特定地方,故李诗中这个“聚散”具有指挥、操纵的义素特征,所以,应算作“会聚与分散”的引申义,该单独列为一个义项。而《汉语大词典》没有单独列出这一义项。笔者认为,“聚散”一词在李诗中产生了新义。现代汉语中还有这种用法。

“聚散”是一个较常用的词,至今还在使用,当然,它的常用义仍为唐诗中杜甫等诗人所用的词义,即用来指“人的团聚与分散”。

№50 荡析

【荡析】(1次)动荡离析(散)。

《赠范金乡二首》其二:浮人少荡析,爱客多逢迎。游子覩嘉政,因之听颂声。

“析”引申为“分开;分散”。《广韵·锡韵》:“析,分也。”见“分析”之“析”字考。

“荡”,依《说文》本为水名。水之特性动荡不已,故引申为“动荡”。

《说文·水部》:“荡,水。出河内荡阴,东入黄泽。”作水名,按《集韵》读他郎切,平声、唐韵、透纽,归阳部。又作“摇动;来回摆动”解,按《广韵》为徒朗切,上声、荡韵、定纽,仍归阳部。故“荡”读上声,为动词。用例见于《左传·僖公三年》:“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杜预注:“荡,摇也。”

詹本第1291页注释(六):“浮人,流民。荡析,离散。”

“荡析” 为“动荡离析”,乃相关并列式复合词。《尚书·盘庚下》:“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其五:“晋氏不纲,关河荡析。”

“荡析”既可以表示人的行为动作,也可以作表示物如“关河”之动荡变化。李诗中“荡析”用《尚书》中的义项,指人的行为。《新唐书·朱敬则传》:“时敛赋繁重,民多荡析。”

“五四”时期,李大钊还在使用“荡析”一词的“离散”意义,如他的《大哀篇》:“天灾乘之,人祸临之,荡析离居,转死沟洫。”

据杨克定考察,李诗中“荡”单用10次,有4个义项:

1.水来回摇动,5次。如“波荡摇春光。”(《代别情人》)

2.清除,2次。如“逐虏荡边陲。”(《代赠远》)

3.毁坏,1次。如“吴宫又焚荡。”(《双离燕》)

4.激励,影响,2次。此义《辞源》修订本未收。如: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古风》)

太伯让天下,仲雍扬波涛。清风荡万古,迹与星辰高。(《叙旧》)

实际上,笔者认为李诗中“荡”单用,至少还有第五个义项,即“他物在水中来回摇动”。如《白头吟二首》其二:“锦水东流碧,波荡双鸳鸯。”

不过,本书着重从双音词的角度来看“荡”所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在李白诗歌中的使用情况。

“荡”所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有9个,具体如下:

1.“荡”表“水来回摇动”,在此义项上有“荡漾”、“喷荡” 、“震荡”等词。

2.“荡”引申表其他物体来回摇动、摆动,在此义项上有“荡析”、“摇荡”、“飘荡”、“簸荡”等词。

3.“荡”表清除,在此义项上有“涤荡”、“平荡”、“扫荡”等词。

下面,我们将对李诗中由“荡”构成并列式复合词进行考析。

№51 a.喷荡

b.震荡 飘荡

【喷荡】(1次)喷涌激荡。

《上崔相百忧章》:共工赫怒,天维中摧。鲲鲸喷荡,扬涛起雷。

“喷荡”是上古汉语中没有的,现代汉语中亦不再使用。

《汉语大词典》未收“喷荡”,却收有唐诗中的新词“喷激”一词,用例如下:

孟郊《峡哀》其一:谷号相喷激,石怒争旋回。

陆龟蒙《纪梦游甘露寺》:须臾群籁入,空水相喷激。

实际上,“喷激”是唐诗中产生的新词,出现2次。

“喷荡”是李诗中产生的新词。虽然只出现1次,但“喷荡”与“喷激”之词义、词性相同,所以本书作者把“喷荡”也看作李白诗歌中所产生的新词,属于相关并列式复合词。

【震荡】(1次)此为海水震动;摇荡。

《赠宣城赵太守悦》:溟海不震荡,何由纵鹏鲲。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师轻窕,易震荡也。”

“震”与“荡”指山水之类的自然物震动,连用之例,可见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山林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震”,震动。《诗经·鲁颂·閟宫》:“不亏不崩,不震不腾。” 毛亨传:“震,动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此例中“动”与“震”互文见义,且准确地用“震”来表示(水)波之动。

“荡”,又有“震动”义,《礼记·乐记》:“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郑玄注:“荡犹动也。”陆德明《经典释文》:“荡,本或作荡。”

“震”与“荡”在“受到外力影响下而颤动”这一义项上为同义词,文献中常常将二词对言或连文使用,所以两个单音词便逐渐构成了一个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飘荡】(1次)在水面上随风飘动。

《赠崔郎中宗之》:胡雁拂海翼,翱翔鸣素秋。惊云辞沙朔,飘荡迷河洲。

“飘”,飘荡义;与“荡”构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三国志·魏志·鲍勋传》:“往年龙舟飘荡,隔在南岸,圣躬蹈危,臣下破胆。”此例中“飘荡”即为“在水面上随风飘动”之义。

№52 摇荡 簸荡

【摇荡】(2次)

(1)摇摆晃动。

《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

(2)鼓动;鼓舞。李诗中为万物萌发新生,即春心发动之义。

《阳春曲》(嘉靖本《万首唐人绝句》):芣苢生前径,含桃落小园。春心自摇荡,百舌更多言。

“摇荡”义项(1),见于《文子·精诚》:“四时失政,镇星摇荡。”

义项(2),见于《庄子·天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又南朝梁钟嵘《诗品·总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摇”,摇动;晃动。《说文·手部》:“摇,动也。”《广韵·笑韵》:“摇,摇动。”《古诗十九首》之九:“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荡”,摇动;来回摆动。 《左传·僖公三年》:“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杜预注:“荡,摇也。”杜甫也单用“荡”作“摇”。见杜甫《石柜阁》“石柜曾波上,临虚荡高壁”,其中“荡”单用作“摇”解。

“摇荡”作“摇摆晃动”讲,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摇”,本为“摇动”义,也就含有“鼓动”的义位。

“荡”,有“震动”义,见前“震荡”一词中“荡”字考。又有“萌动”义,《礼记·月令》:“(仲冬之月)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郑玄注:“争者,阴方盛,阳欲起也。荡,谓物动,萌芽也。”故引申出“鼓动;鼓舞”和“激励”之类的意思来。李白诗中“荡”单用就有这一义项,如《叙旧赠江阳宰陆调》:“太伯让天下,仲雍扬波涛。清风荡万古,迹与星辰高。”

所以“摇荡”能引申出“鼓动;鼓舞”的意思来。两个语素有同一结合点,“摇荡”在这一义项上,仍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簸荡】(1次)四处飘荡;浪迹天涯。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酣来上马去,却笑高阳池。

“簸荡”一词,见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八:“阳春沃若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此用例中“簸荡”为“飘荡”义。

“簸”,《说文·竹部》:“簸,扬米去糠也。”此为“簸”之本义,用例见《诗经·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故本义即含有“使……飘动”和“使……飞扬”的义素。

“荡”,本有“水来回摇动”之义,引申为“他物在水中来回飘动”,所以“荡”含有“飘动;来回动荡”的义素。

“簸”与“荡”有相近的义素,故构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李诗“簸荡”的用法,比鲍照诗中的“簸荡”更为形象,因为李白用这个动词来描写人的行踪。

全唐诗使用“簸荡”共4次,其他3次如下:

杜甫《沙苑行》:角壮翻同麋廘游,浮深簸荡鼋鼍窟。

元稹《有鸟二十章》其十四章:大鹏忽起遮白日,余风簸荡山岳移。

李群玉《洞庭风雨二首》其一:鱼龙方簸荡,云雨正喧阗。

№53 扫荡 平荡

【扫荡】(3次)亦作“扫荡”。扫除涤荡;引申为“扫荡平定”。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留别金陵诸公》:黄旗一扫荡,割壤开吴京。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楚邦有壮士,鄢郢翻扫荡。

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云骑乱汉南,纪郢皆扫荡。”此例中“扫荡”含有被动的意思。唐赵元一《奉天录》卷三:“扫荡妖孽,廓清寰宇。”

“荡”,亦作“荡”,有“流通;疏通”义,《周礼·地官·稻人》:“以沟荡水。”郑玄注:“荡,谓以沟行水也。”由此引申出“洗涤”义,为“清除或被除掉”义。《释名·释言语》:“荡,荡也,排荡去秽垢也。”晋张协《杂诗》之一:“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

“扫”,用扫帚除去污秽。《玉篇·手部》:“扫,除也。”故引申为“清除;消灭”,《文选·张衡〈东京赋〉》:“扫项军于垓下,绁子婴于轵涂。”李善注引薛综曰:“扫,除也。”再引申为“征讨;平定”,南朝梁简文帝《与魏东荆州刺史李志书》:“皇师外扫,天钺四临。”

“荡”与“扫”在“扫除;清除”义项上联合构成“扫荡”一词。“扫荡”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再引申为“扫荡平定” 义。《晋书·刘琨传》:“是以居于王位,以答天下,庶以克复圣主,扫荡雠耻。”此例中“扫荡”为“扫荡平定”之义。

全唐诗使用“扫荡”共6次,李诗就使用了3次。

【平荡】(1次)扫荡平定。

《出自蓟北门行》: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收功报天子,行歌(一作歌舞)归咸阳。

“平荡”,见于《后汉书·梁统传》:“高帝受命诛暴,平荡天下,约令定律,诚得其宜。”李白此诗中“平荡”为被动用法,用例见于南朝宋鲍照《建除》:“危乱悉平荡,万里置关梁。”

“荡”,亦作“荡”, 有“流通;疏通”义,引申出“洗涤”义,为“清除或被除掉”义。《释名·释言语》:“荡,荡也,排荡去秽垢也。”《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于!鲧哉!’”旧题汉孔安国曰:“荡荡,言之奔突有所涤除。怀,包襄上也,包山上陵。”《尚书》此例中“荡荡”为迭音词,已经表明“荡”有“涤除”的意思。

“平”,平息;平定。《诗经·小雅·常棣》:“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荡”有“清除”义,故“平”与“荡”意义相近,“平荡”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全唐诗中无“荡平”,而“平荡”一词,仅见到李诗这一个用例。

№54 焚荡 荡覆

【焚荡】(1次)焚毁;烧光。

《双燕离》: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吴宫又焚荡,鶵尽巢亦空。

“荡”单用还有“毁坏”义,《国语·周语下》:“夫周,高山、广川、大薮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荡以为魁陵、粪土、沟渎。”三国吴韦昭注:“荡,坏也。”含有彻底毁坏的意思。

“焚”,本烧田,焚烧,故有“烧毁”义。《说文·火部》:“燓,烧田也。从火,棥,棥亦声。”段玉裁改“燓”为“焚”(《段注》第484页)。“烧田”指用火烧山林宿草,对山林宿草而言即为毁坏。《释名·释天》解释“火”有“焚烧”义云:“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知“焚”不仅烧毁,而且是烧光。

李诗中“焚荡”一词,两个语素都含有“全部毁坏”之义,故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后汉书·儒林传序》:“后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此例中“焚荡”的意思就是全部焚毁、烧光。

【荡覆】(2次)毁坏;倒塌。

《雪谗诗赠友人》:妲己灭纣,褒女惑周。天维荡覆,职此之由。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王城皆荡覆,世路成奔峭。

“覆”,本义为“翻转”,引申“颠覆;灭亡”之义。

《说文·襾部》:“覆,覂也。”《荀子·王制》:“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引申为“颠覆;灭亡”义,《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朱熹集注:“覆,倾败也。”又《礼记·缁衣》:“毋越厥命以自覆也。”郑玄注:“覆,败也。”

“覆”,引申为“败”,与“荡”之“毁坏”义近,故构成“荡覆”这个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盟叔孙氏也,曰:‘毋或如叔孙侨如欲废国常,荡覆公室。”《左传》此例中“荡覆”即为“毁坏”义,即“使……倒塌”义。

全唐诗使用“荡覆”3次,李诗使用了2次。

同类推荐
  • 红都拾遗

    红都拾遗

    本书是作者对文博(文物与博物馆)和苏区史的研究,从大量公开发表的作品中挑选出60余篇,内容丰富,涉域宽广。全书多篇文稿较为详细记述了瑞金革命纪念馆机构开格、更名和改扩建,以及瑞金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
  • 一个冒雪锯木的清晨

    一个冒雪锯木的清晨

    我喜欢深夜的那种静谧,几乎听得见呼吸。我的许多话语这个时候就会汩汩涌出。有意思的是,因为这种习惯,我发现许多的雨和雪都是从深夜开始下起的。而别人要等到天亮以后,才明白这个世界在昨天夜里又发生了什么。这时我才发现,一个人对世界的触摸有多深!
  • 笔尖的舞蹈:80后文学见证

    笔尖的舞蹈:80后文学见证

    10年前,80后作为新兴名词,在青少年坊间流传;10年后的今天,80后业已成为当前社会各个层面的重要力量——他们将决定这个国家未来50年,或者更久远的命运。而80后作家和诗人,则是这个群体的灵魂。本书讲述了80后这代人心灵和思想的成长历程,同时也为读者展现了80后作家群用笔尖描绘的青春之舞。
  • 暮鼓晨钟里的安宁岁月:那些渐行渐远的修行者

    暮鼓晨钟里的安宁岁月:那些渐行渐远的修行者

    繁华的世界,是一场宏大的视听盛宴,你在追逐,也在迷失。你不是佛子,却始终在佛家的因果得失中轮回。所以,于众生来说,佛不仅仅是宗教,而是人生。
  • 二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冯梦龙编的“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的通称。 “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分别刊于天启元年(1621)前后、天启四年(1624)、七年(1624)。这些作品有的是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一般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故“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热门推荐
  • 唤魔夜

    唤魔夜

    记载A:“这是一篇发生于魔女之夜期间的故事。”记载B:“这是一项古老神秘、召唤各系恶魔于现世角斗的仪式。”记载C:“这是一则召唤师之间厮杀与联合、展现人类各种天性的秘史。”记载D:“这是无数个史诗与神话、英雄与罪人、魔与神交织的物语。”今夜,是魔女之夜;激战,一触即发。
  • 妖怪生活大事记

    妖怪生活大事记

    车流如龙的大都市之中,每个人都有着一样的外面,麻木而呆滞。谁也不知道,或许就在你刚刚擦肩而过的人之中,便有一个披着人类外表的妖怪!他们生活在这大都市之中,享受着人类文明的方便快捷。但同时,他们也会经历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事情……
  • 炮灰要逆袭,主角请绕道

    炮灰要逆袭,主角请绕道

    作为一个小说作者,宗旨是什么?当然是给男女主永远亮绿灯,给邪恶配角亮红灯。颜月自己穿了,你以为她成了女配或女主,NONONO。她成了一个连两集都活不了的炮灰。作为主角的亲妈,她决定势要维护世界和平。
  • 十万个不分手的理由

    十万个不分手的理由

    宁欣和老公杨东泽因爱步入婚姻殿堂,却在酷现实的打压下日渐崩溃;杨东泽的妹妹怀了前男友的孩子,却因现任老公的性无能陷入婚姻的泥沼;终于苦尽甘来的“小三”于海棠为怀孕苦苦奋斗的时候却发现老公根本无法生育……三对普通夫妻,三个充满矛盾变数的家庭,一场残酷到极致的爱情持久战……究竟,是什么绑架了他们的爱情?这是一部真实、细腻、残酷的爱情小说。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当下的婚恋状态:第三者插足、婆媳矛盾……
  • 易烊千玺:花落,我们散

    易烊千玺:花落,我们散

    我喜欢的他是有梨涡的我喜欢的他是会架子鼓的我喜欢的他是舞蹈天才我喜欢的他是个弟弟控我喜欢的他是外冷内热我喜欢的他是易烊千玺――洛菲菲
  • 封神无疆

    封神无疆

    君子报仇,十年晚矣,明白了这一点的林泽,通过一本诡异的签约网文,来回穿越于两个世界之间,用生命书写成神的篇章……
  • 风云逆乱

    风云逆乱

    人有三魂,分别是天魂、地魂和命魂。在这个以修炼魂术为主导的世界里,人们根据自身的天地二魂状态完美的不同,觉醒后分为天魂师和地魂师。而主角唐易拥有一身惊世天赋,却籍籍无名,这是为何?且看唐易如何冲破层层桎梏,在这个强者林立的大陆逆乱风云!新人新书,双指希望大家能够在看完之后点下收藏或是推荐,双指会更加努力的码字来回报看官们,带给大家一个不同的魂师世界。PS:这是一本较为慢热的书,若是诸位开始觉得无趣,可以先收着,待到养肥了再宰。
  • 元始记

    元始记

    凡人青年王一,机缘巧合之下,在某个错误的时刻用错误的方法修炼了一种错误的功法,会造成什么后果呢?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沿着扑朔迷离的修行之路,拨开层层迷雾,一路阴差阳错,又持之以恒地攀上巅峰!
  • sacred

    sacred

    千色凝转,为的只是你我相识。其实,就这样也挺好的。
  • 不朽圣女

    不朽圣女

    其实人间是没有神仙之说的,但因为某些不羁之人的执着,他们执意拜师修仙。于是,神仙便出现,而“圣女”,或许只是美好的象征罢了。然而,真正美好的,是对一个陌生人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