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83800000025

第25章 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的发展动力(2)

一般而言,政党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具有性质、主体、功能、原则以及组织形式和实施范围的不同,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而且从全局上看,政党党内民主也属于社会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中国,中国共产党以党内民主示范和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并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实现民族解放和人们独立,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因此,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历史合法性。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执政后的党内民主建设,并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国家建设进程中致力于人民民主的建设与发展,虽然一度缺乏正确处理两种民主自身的发展和两种民主之间的互动发展(一度尝试扩大人民民主来推动党内民主)而导致党和人民事业的受挫,但整体上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党的执政队伍经受住了考验,同样具有历史合法性。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获得了恢复和发展,人民民主也快速发展,两者之间更是前所未有互动互促,而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都呈现出快速而全面发展的局面,党紧紧依靠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党的执政队伍又有着显著的现实合法性。

2.人民民主的快速发展对党内民主也是一种推进动力

有学者提出,人民民主的发展已经成为党内民主的一种压力性动力。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已经是唯一的执政党,是长期执政的政党。过去、现在和将来,人民民主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所以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现实中人民民主一定程度和水平的超前发展,当然也会成为执政党党内民主的推进动力,而且,这种推进动力是两种民主密切关系的一种积极的表现形式。

在党的建设与发展历史上,人民民主一定程度的超前发展,一般来说出现在两个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前者是以发动群众运动的形式达到监督和推进党和政府工作的目的,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事实上是破坏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后者主要体现在以引导和支持“群众自治”的社会基层民主的发展,事实表明这种社会基层民主的发展成果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有序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成为了党内民主发展的推进性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实的政治发展进程中,人民民主的快速发展表现出的对党内民主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不断深入而愈发明显。1979年是我国人民民主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一年,那时人大代表选举和地方政权机关领导人选举都开始推行“差额选举制”。198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村委会主任开始推行“直接选举制”。从党内选举制度改革来看,1987年开始推行党代表的“差额选举制”,2002年开始推行县级党代表“直接选举制”,以及一些地方推行的村支部书记选举的“两票制”、乡镇党委书记的“公推直选制”、2010年推行的“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等。这些表明党内民主以选举为突破口,逐渐渗入到“县委权力”这一基层权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如果从发展的时间看,人民民主领域的基层实践都要早于党内民主;如果从发展的空间看,人民民主领域在基层实践的力度和深度,在一定范围内也都要大于党内民主。这种现实政治发展局面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观点:人民民主的发展“倒逼”党内民主的发展,并且已经形成了对党内民主的推进性动力。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时间为序来判定党内民主滞后于人民民主。因为,人民民主的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历史教训,党从战略层面积极引导和规范人民民主的发展,遵循先易后难,从基层做起,以“村民自治”为基层民主发展的重要方案。不难明白,适应随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普遍增长的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而加以引导和规范,这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自觉选择。但也要看到,政治发展中党内民主相对滞后的局面,必然会对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主要体现为基层民主对党的信任度和支持度方面,也包括基层党员对党组织的信赖度和支持度。因此,执政党秉承改革创新精神、以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仅仅是对人民民主发展“倒逼”态势的积极回应,更重要的是作为长期执政的政党,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上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全面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更加注重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既要认可人民民主的发展是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外在推进力,又要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全局中来看待两种民主在理论上与实践中的互动互促关系。

与政党组织的先进性动力和人民民主的推进性动力相同的,还有党员主体性动力,这个问题是本章着力分析的重点,故作为单独部分加以论述。

二、党员主体性动力的内涵

从现代政党政治发展的实践看,作为执政党其党内民主的发展动力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竞争性体制下,政党发展党内民主主要是为了增强党组织自身的组织整合力和社会吸引力,目的是赢得选举上台执政或执政连任,因此其外部的竞争性动力非常显著;另一种是非竞争体制下,执政党是唯一的和长期执政,政党发展党内民主往往是为了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自觉选择,因此政党外部虽然也有社会民主的推进性动力,但政党组织自身及政党成员的主体性动力十分显著。

(一)党员主体性动力的概念界定

党员主体地位,主要是指党员是党的活动的主体,在党的生活和党的建设实践中居于自主、积极和主动的地位。党员主体性,一般指党员所具有的积极的、主动的力量性因素,与组织作用、行政作用显性化的非主体性相对应。党员主体性动力与党员主体地位和党员主体性概念密切相关,是以党员主体地位为基础和前提的,是党员主体性的力量外现。因此,党员主体性动力可以界定为:在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员是党的根本主体等执政党建设思想基础上,基于党员主体地位的尊重和保障、主体作用的广泛而有效发挥所产生的党内民主的发展推动力。

(二)党员主体性动力概念的理解

对于这一概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解:

1.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员主体性动力的前提和基础

党员是党的组织肌体的细胞,是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主体。因此,党员既是党组织的构成主体,又是党组织活动的行为主体。不管是“构成主体”还是“行为主体”,都是党员主体地位的根据和表现,也都是党员主体性动力以此为前提、为基础的规定和说明。按照毛泽东的观点,党员主体性动力就是“发挥积极性”。“所谓发挥积极性,必须具体地表现在领导机关、干部和党员的创造能力,负责精神,工作的活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批评缺点,以及对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从爱护观点出发的监督作用。”党员主体地位对于主体性动力(“积极性”)生成的前提和基础,主要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地位对于理想和信念追求的坚定;二是主体地位对于党员自我价值实现的推动;三是主体地位对于主体意识固化的促进。

党员主体地位有助于理想和信念追求的坚定。党员加入党组织,首先是作为考察对象经过党员介绍人的介绍、党组织的思想政治考察等过程,在入党宣誓后成为预备党员的。成为预备党员,也只是履行了程序式的组织入党,更重要的是思想入党。基于对党的纲领、章程等高度认同是加入党组织的必备条件,但是入党后的思想改造却是无止境的。主动自觉地进行思想改造,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思想条件,而这种自觉主动的思想改造的动力则来源于党员在党内的“主人”角色和主体地位。党员在党内有了主人与主体的角色和地位,其责任感和归属感会逐渐增强、其主体能力和主体作用会逐渐增强,而这些逐渐增强的责任感、归属感、主体能力、主体作用等,都是党员理想和信念进一步坚定的动态表现。反之,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一些老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出现“晚节不保”的现象了,根本的就是党内主人角色的蜕变、主体地位意识的丧失所造成的理想与信念的动摇,从而缺乏思想改造的持续动力。

党员主体地位有助于推动党员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是在对精神与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满足中实现的。党员也不例外。党员党内主人的身份和主体的地位,各项民主权利的充分保障和有效行使等,都能使党员在精神层面得以满足。但是,仅有精神层面的满足还不是完整的自我价值实现。党员主体地位虽然不能给党员直接带来物质利益的满足,但是党员的“积极性”是推动党内民主发展、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完善(包括激励与救济制度等)的重要力量,最终会转化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成果。邓小平曾经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党员主体地位有助于促进主体意识的自觉。党员主体意识是党员的角色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的综合。主体意识自觉,就是党内民主的价值要求渗入主体的意识观念系统,使主体自觉形成相应的心理认知、政治态度及价值取向,并内化为自身稳定的、民主的行为规范。该情形下,主体一般都具备清晰、规范的政党意识和党员权利意识,能够自觉产生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民主要求、规范的政治行为。所以,该机制的形成及发生作用要依赖于长期的教育、宣传及党内民主生活氛围的积淀。党员主体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和民主权利的享有,而其现实基础则是党员对党组织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参与。因此,党员主体意识的形成,是在党员与党组织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党组织由于党员的积极主动参与而获得活力,党员则由于党组织及党组织活动等载体而实现党员价值。对此,列宁曾有过描述,“应该努力做到对代表大会的决定进行最广泛的讨论,应该要求全体党员以十分自觉的、批判的态度对待这些决定。应该使所有的工人组织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说明自己赞成哪些决定,不赞成哪些决定。如果我们是真正地、严肃地决定在我们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如果我们决定吸引工人群众自觉地解决党的问题,那就应该在报刊、集会、小组和团体中进行这样的讨论。”

2.党员主体性动力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动力,同时显现示范人民民主发展的效果

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民主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内在规定,是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党内民主的实质,就是党员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拥有、党员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

主体性动力与党内民主是互动互促的辩证关系。党内民主的发展既依赖于党员主体性动力;党内民主的发育和完善又能促进党员主体性动力的生成和发展。

党内民主的发展依赖于党员主体性动力。党员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员主体地位、能否正确认识和行使党员民主权利,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和管理党内各项事务,是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党内民主建设程度最直接的体现。因此,离开广大党员积极有效的参与,党内民主的建设与发展必将失去其最根本的动力载体。

党内民主的发育和完善又能促进党员主体性动力的生成和发展。只有在发育较为成熟、运行较为健康的党内民主环境中,党员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确立起来,党员各项民主权利才能真正享有和行使,党员的主体作用也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党员主体性动力通过推动党内民主的发展而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并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带动作用,这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和特色方式。以倒推的逻辑思路,党员主体性动力必然也会成为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发展的重要动力。

理论界对于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观点也呈现多样化。有学者从内在逻辑层面揭示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带动作用。党内民主先于人民民主而建立,为人民民主的起步和发展积累了经验;党内民主较之于人民民主具有更高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带动作用,可以从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关系上、从治党与治国的关系上体现出来。有学者认为,从机制创建的角度看,通过民主理念的导向作用、建设路径的示范作用、民主作风的带动作用、民主规则的约束作用、民主法制的保障作用五个方面可以实现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作用。

同类推荐
  • 参政党思想建设研究

    参政党思想建设研究

    近代以来, 作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和阶级力量的领导者, 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对政党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方式进行规定, 形成了这个国家的政党制度"。
  • 理性履职观

    理性履职观

    罗崇敏,男,汉族,1952年12月生,云南江川人,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0]?,现任国家督学、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曾为下乡知青、乡村卫生员、工厂工人、学校教工、党校教员、机关公务员。曾在江川县政府办公室、江川县政府、中共江川县委、中共新平县委、玉溪市委办公室、中共玉溪市直机关工委、玉溪市委、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州委、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履职。历任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大学党委书记、州委书记、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系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哲学学会、经济学会
  • 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情是相互交往的交换媒介。人和人初识之后,通过深入交往,彼此之间的情义会在“输出”和“输入”中得以延续和强化,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在重视人情的社会环境下,人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人脉”这个概念多少有些江湖气,不免让人觉得有点俗。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就是“不择手段拉关系,呼朋唤友为利益”,这的确落入了俗套。其实,细究下来,“人脉”非但不俗,反而是一种有品质、需要智慧和方法、充满阳光的深层次交往。
  • 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关系的研究

    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关系的研究

    中国政府层级结构、法律地位、功能以及面临的问题决定了当前改革政府层级体制的突破口在于地级市。但是,中国现行的行政层级体制和资源配置模式已经将地级市政府的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制度化甚至法律化了,省级政府已经很难对市县政府的权力和利益作根本性的调整,地方政府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着动力不足、权限不足甚至是合法性不足的多重困境。因此,中国政府间关系的调整必须走出权力收放、无序博弈的局面,从整体上、自上而下地构建制度化分权体制,合理划分政府间的职责权限,用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自主性,使地方政府逐渐从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的“代理机构”转化为地方公共利益的“合法代理者”。
  • 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巨大发展。2008年12月18日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日,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省社会保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行了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论坛。
热门推荐
  • 绝世倾城:废柴也狂妄

    绝世倾城:废柴也狂妄

    她是二十一世纪王牌雇佣兵,任务中被贱人所害。当她穿到痴傻儿身上,风云变色,天下皆惊。神器,上古神兽,万能夫君统统手到擒来。
  • 网游:小神搞事情

    网游:小神搞事情

    慕笙歌喜欢玩网游,在里面也算是小有名气的小神一枚,一朝与大神结婚,又知道她是现实中的‘路痴学长’,妈妈咪呀,整个人都不好了!“我暗恋了你那么多年,终于拐到手了。”大神学长用下巴抵着她的肩头。某人愣,“什么叫拐啊……”大神学长坏坏一笑,立马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拐!拐过某个某人的脑袋,使劲亲了一口,笑着看着她,“懂了吗?”嗯,没错,这就是所谓“拐”!!很强势!!做人果然就是要强势!!
  • 怎样当好职工代表

    怎样当好职工代表

    职工代表大会是我国企事业单位实行职工民主管理的法定基本形式,也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企事业单位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实行民主管理,既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反映了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特征。
  • 灵魂安抚者

    灵魂安抚者

    一个阴阳先生带着两个保安撞上千年女鬼,为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一对神秘手镯、一个价值连城的锦盒到底包含了什么惊天的秘密?一段传说就此展开......
  • 轻语梧桐

    轻语梧桐

    重生为梧桐,以妖之躯混迹修仙界。且看董西铮如何得造化丹兽,炼屠神法器,躲三界追杀,战苍穹天下!
  • 穿越之拐个夫君生娃娃

    穿越之拐个夫君生娃娃

    二十二世纪,一种储存戒指被研究出来,为了能了解这个戒指的功能,和对身体的健康有没有危害,研究这个戒指的主人把这个戒指当做是生日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女儿。只是戒指带上以后就弄不下来了,接二连三巧合灾祸让这个女生遭殃。百年一遇的流星降落地球,正好砸到这个女孩儿。然而,这个女孩儿并没有死,而是带着戒指和灵魂进到了一个古代人的身体…………
  • 穿越火线之英雄无悔

    穿越火线之英雄无悔

    因为一场游戏他得到一个火辣美女而承受的代价是被迫进入一场斗豪门的游戏看王越是怎么应对的还有看王越张得快秀才等等的友谊
  • 十荒天下

    十荒天下

    后山之中,一个少年正在努力修炼着自己的拳法,却让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少年杜炎偶遇剑杆。家族中,处处受欺凌,到最后,一大批不可敌的人由着自己家族的二哥带队,来到达赫拉镇……
  • 英雄联盟之君临荣耀

    英雄联盟之君临荣耀

    圈内的一句话说的好,钻石以下靠态度,大师靠意识,唯有王者靠的才是那无可挑剔的绚烂操作,而白苏则是比较特殊,他靠浆.........除了浪的飞起外,最主要的是他装完逼还能回来。向死而生的勇气是他通往电竞王座的唯一依仗。
  • 天策神兵

    天策神兵

    传闻当神奇的天策之术与神兵利器同时集于一身,则可诛仙灭佛。懵懂的主角在纷乱的世间犹如一道明灯般惹眼,经历着万千的苦痛预磨难,也得到莫大的机缘与实力,看如何在这片正与邪人与妖的世界中纵横驰骋,仗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