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82200000012

第12章 士人风骨(1)

《在历史的风陵渡口》

革命叙事缺陷

高华(1954-2011),江苏南京人,历史学家。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民国史、中国左翼文化史、当代中国史研究。著有《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革命年代》等。

我们很熟悉这种“革命叙事”,其“宏大叙述”影响甚深,就连日常生活语言都烙下痕迹。

高华教授去世后,很多人缅怀他。他在当代中国史学界的地位很重要,唯一在中国内地出版的文集《革命年代》我先后买了三本,皆不知被谁拿走,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在历史的风陵渡口》是在香港出版的论文集,部分文章跟《革命年代》重合。其中一篇题为《叙事视角的多样性与当代史研究——以50年代历史研究为例》,很能体现高华教授毕生治学之关怀所在。

高华教授发现,当代中国有关近现代史的叙述,大致分为两种类型:革命叙事和现代化叙事。“革命叙事”主要论证中国近代革命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现代化叙事”则主要论证10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经验和教训。这两种叙事方式均存在缺陷。在“现代化叙事”中,中国内部因素经常被不经意地忽略了,而“革命叙事”对中国历史学的负面影响更大。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革命叙事”逐渐走向僵化和教条主义,过分追求“宏大叙述”。基本特点是:第一,预设立场,无限制地扩张历史学的宣传、教化功能。以权威论述或权威文件为指导,有选择地剪裁史料来论证某种权威性论述,对复杂的历史进程做简化的“必然性”解释,遮蔽许多丰富鲜活的历史层面。第二,在叙述方式上,频繁使用某种不言自明或无法证明的集合性语汇。第三,在语言运用上,过分诉诸感情,具有某种居高临下的训导式风格。

我们很熟悉这种“革命叙事”,其“宏大叙述”影响甚深,就连日常生活语言都烙下痕迹。高华教授认为这相当不妙,我们应持一种客观中性的“灰色历史观”,不要故意忽略那些互相冲突的资料和观点,对重大现象的研究不要故意回避事实,不要只进行概念的推理和演绎。

假如摆脱革命史观来看中国当代史,可能会有点敏感。过去常说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甚至连“当代史”的说法都未必成立。高华教授认为,1840年以后该传统已被打破,我们有足够的能力来修当代史。

1949年后,修当代史长期提不上议事日程,主要是因为社会已有高度统一的新意识形态提供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全部解释,形成对全体社会成员统一的认识和叙述的要求。这种规范以“大叙述”“大概念”为基本框架,辅之以简明化的材料,以凸显所谓历史铁的逻辑演进规律,忽略差异性和历史面相的多重性。

“革命叙事”强调1949年就是一个分水岭,过去是个晦暗无光的世界,现在迎来无限光明。这个间隔将20世纪的历史截为两段,视彼此毫无关联。高华教授认为,应跨越这种人为的间隔。他特别注重1949年前后的延续性,认为一些历史性的长时段因素仍在继续发挥作用,并未因1949年新政权的统治而中断。很多原以为建国后诞生的现象,其实根源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埋下。

这本书收录了另一篇重要文章,题为《阶级身份和差异:1949-1965年中国社会的政治分层》,主要谈“阶级出身论”。这套理论在1949年后兴起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其思想背景是马列的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但它并不是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甚至不符合原典马克思主义,更接近于“父债子还”“株连九族”的历史传统。

中国共产党对“阶级出身论”的合理性未多论及,长期以来,它只是依存于阶级斗争理论的范畴之下。在争取革命胜利的阶段,它是一种动员手段,旨在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革命成功后,它被用来清算敌对阶级,改造和重建社会。

“阶级出身论”不是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却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尽管它产生了很多副作用,使得党内和民间社会曾经一度保持长期的紧张情绪,却有助于建成一个高度一体化的国家结构。

身为优秀的历史学家,高华教授敏感地注意到一些易被忽略的史料,然后发挥小说家般的想象力进行解读。他在《北京政争与地方——释读〈江渭清回忆录〉》一文中引述的资料就非常有意思。曾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的江渭清[1]在回忆录中提到,1957年7月上旬,毛泽东不辞酷暑到南京,为抓“右派”找部分高干谈话。毛泽东质问道:“你们江苏省委书记、常委里头,有没有右派?为什么不反?”江渭清回答:“主席啊!哪个人没有几句错话呢?您老人家说的嘛,十句话有九句讲对,就打90分;八句话讲对,就打80分……”毛泽东大发雷霆,拍着沙发旁边的茶几说:“你到底反不反右派!”

毛泽东乃“一国之尊”,为何直接干预一个省委内部的“反右运动”?高华教授分析道:1957年夏,就在毛泽东赴南方推动“反右运动”之际,北京已开始大抓党内“右派”,但尚未在中央与国家机关的党内正副部级实职高干中展开。毛泽东可能有所不满,希望从地方领导干部中抓一批“右派”,以证实自己“党内外右派配合向党进攻”的论断。

江渭清圆熟地避开毛泽东的攻势,表态说:“要反右可以,请您老人家下令把我调开,另外派人来。因为是我先’右‘嘛!您先撤了我,让别人来反。”毛泽东挺信任江渭清,这时怒气消了,说:“那好嘛,你就不要反嘛!”然后,毛泽东带着幽默的口吻说:“渭清啊!

你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江渭清回答:“主席啊!我是舍得一身剐,要为您老人家护驾。”高华教授分析道:上述一问一答,颇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的精神面貌,毛在特殊情况下也有纳谏的“雅量”,关键要看是谁进谏、进谏的态度和涉及的问题。江渭清态度恭敬,虽有口角顶撞,但私心只是为了保护部属。毛泽东对他一向有好感,知道他绝非蓄意抗上,也就顺水推舟,不再当场抓住他不放。

(主讲梁文道)

《士人风骨》

“颂圣”折弯士人道统

资中筠(1930-),祖籍湖南耒阳,生于上海。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资深学者,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著有《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等。

肯定、否定,都是我自己的,有无价值,以此为准,还不至于要凭借曾为大人物(不论中外)服务来抬高自己。

资中筠先生风度翩翩,见者无不倾倒。很多女性说,但愿自己红颜老去时,也能这么好看。资先生是当今学术界最受尊敬的老前辈之一,晚年推出五册《资中筠自选集》[2],广受赞誉。

资先生有一篇文章很有趣,题为《关于我的履历》。公共场合常有人提及她“曾为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做过翻译”,有时还加上“参加过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起初她不以为意,后来愈感不是滋味。为澄清自己并非此类靠曾担任高层翻译而“吸引眼球”之人,她说自己年轻时“被分配做了十几年翻译,并非初衷。那时‘此身非我有’,工作不是自选的。后来越来越感到厌倦,对因工作关系而得以见‘大场面’,接近‘大人物’,兴趣索然”。

资先生有点不解:工作半个多世纪,仅短短五六年有过帮领导人翻译的经历,难道其他都不足道?她自谦后半生虽碌碌无大成就,但多少有所思考,“形诸文字,任人评说。肯定、否定,都是我自己的,有无价值,以此为准,还不至于要凭借曾为大人物(不论中外)服务来抬高自己”。

为坚守独立人格,资先生不厌其烦以正视听,风骨卓然。然而像她这样坚守知识分子道统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关于这个问题,她在《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一文中分析透彻,令人震撼。

资先生追溯先秦诸子百家,看看当时的大思想家是如何与政治人物打交道的。她发现孟子“与‘王’谈话是教训的口吻,一副‘帝王师’的架势,是后来的‘士’所艳羡、向往而再也做不到的。孟子表达了当时儒家治国的最高理想,现在经常引用的‘君轻民贵’之类的话,虽然不能附会为现代民主原则和民本思想,但在等级制度正在发展、巩固的时代,提醒在位者重视‘民’,已属难能可贵。他以特有的坦率而透彻的风格,提出的理想社会和对君主提出的要求,是专制君主不愿意也做不到的”。

战国后期,知识分子的气度已变。《战国策》里那帮人不再是“帝王师”,只是舌辩之士,用舌头混饭吃。他们只是“谋士”,总是准备上、中、下三策供君主选择。他们的目标是助王称霸,不再是促王行仁义。他们讲究的是“术”,不是“道”。从道德层面看,他们也不再坚持原则和人格独立。此后,读书人日益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经典著作仅仅被当作治国的工具。

在尊崇孔孟之道的时代,“士”的精神传统有三大特点:第一,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有家国情怀。第二,重名节,讲骨气,士林有相对独立的价值体系和判断标准,如“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第三,“颂圣文化”,将爱国与忠君合二为一,而且忠君是绝对的,见用则“皇恩浩荡”,获罪则“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

士人这三大精神特质,在五四时期有了一个鲜明变化。知识分子告别“颂圣文化”,正是新文化运动的精髓。当时虽是专制政府,高压统治,甚至搞暗杀,但知识分子总体上保持着气节和价值共识。比如张奚若[3]在国民参政会上发言,被蒋介石打断后拂袖而去,从此拒绝参加。知识分子敢跟政权作对,不怕官员的脸色。

1949年之后,情况发生变化。1950年,燕京大学一位美籍教授回国,学生送了一块“春风化雨”的匾,结果被上级严厉批评,学校党支部深刻检讨。借此事件,清华、燕京等与外国关系较多的大学开展了“肃清帝国主义思想影响”的运动。

过去经常搞政治运动,知识分子几乎都写过令自己汗颜的“思想检查”,资先生说“笔者当然不例外”。从此,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荡然无存,不但是非标准,连审美标准也不再有自主权。你“清高”就要挨骂,自以为不问政治,政治却要来问你。你有骨气也要挨批,对人民必须折腰。“旧道德”也要反对,家庭伦理、朋友信义等都以阶级划线,反对小资产阶级温情主义。当时甚至鼓励投机,过去士大夫视之为丑恶,如今“投革命之机”越快越好。

资先生认为,士人道统的衰落与知识分子自身也有关系。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留学生主要是“偷天火”,企图回国进行启蒙,改变黑暗落后的现状。今日留学生则主要为自己谋前程,即使选择回国发展,大多也不是改造社会而是被社会改造。她慨叹:“各人自扫门前雪,形不成道义的压力。……有识者所忧虑的社会危机都是长远之事,至少目前还能在歌舞升平中苟安于一时,何苦自寻烦恼?”

资先生分析,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一部分知识分子在收入和社会地位方面是得利者,便以各种“理论”

维护现有体制,否定必要的改革,为显而易见的弊病辩护。还有一部分所谓的“文人”因夸张地、超越起码人道底线地“颂圣”而名利双收。

极端国家主义思潮如今大行其道,有的表现为“国学热”,有的表现为排外、仇外,有的重新肯定古今一切“传统”,有的公然倡导“政教合一”。这些论调大多殊途同归。资先生指出,百年近代史上,每逢改革到一定程度需要转型的关键时刻,总有以“国粹”抵制“西化”的思潮出现,以“爱国”为名,反对社会进步,行祸国之实。这种言论具有一定迷惑力,因为它能打动国人敏感的情结,即“五千年辉煌”与“百年屈辱”,将一切不满转向洋人。以“反洋”为旗号的,无论理论上如何不合逻辑、歪曲历史,无视客观现实,在表面上却常占领道义制高点。摇旗呐喊者以虚骄的对外的“骨气”,掩盖实质上与权势的默契和“颂圣”。

中国知识分子难道要继续这样丢人现眼吗?或许是时候重拾失落已久的士人道统了。

(主讲梁文道)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

盛世言论最不自由

王汎森(1958-),台湾云林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余英时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著有《章太炎的思想》《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等。

这些禁忌在大清律例里找不到一丝痕迹,却像无边无际的海洋裹挟着一切,连皇子都要自我压抑。

今天常说康雍乾三朝是盛世,却忘记了这一时期也是文字狱最盛之时。文字狱历朝皆有,尤以清代最多。现在很多人把《四库全书》当宝,殊不知这套书恰恰是禁书运动的成果,里面收录的都是所谓“政治正确”的书,那些不正确、不健康、不道德的内容早被剔除得干干净净。

清代的文字狱是如何开展的?文字狱如何影响了社会风气?论文集《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里最有趣的一篇文章就谈了这个问题。作者王汎森是台湾“中研院”院士,也是台湾史学界数一数二的重量级人物。我曾有幸在一个饭局上结识他,他的朋友张大春[4]告诉我,王汎森这辈子没用过圆珠笔。这怎么可能?

怎么这个年代还有这样的人?后来我发现王汎森果然随身携带毛笔,连写个联系方式也用毛笔!论及文字狱的文章题为《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文献中“自我压抑”的现象》。看到这个题目,对理论敏感的人会联想到福柯[5],因为“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这个概念来自他。在清朝皇权专制下,政治、道德、权力等各种力量就像水分子的毛细管作用一样,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些力量交织在一起,像风一样吹掠而过,形成无处不在的影响,在老百姓最微细、最日常、最私密的空间里发挥着作用。在那个文字狱盛行的年代,议论时政是很容易玩火自焚的,题献颂诗也可能马失前蹄。换句话说,你骂政府会死,拍错马屁也会死,最后只好缄默——这就是权力追求的压制效果。

乾隆皇帝对皇权的自我想象是非常有趣的。他想做一位千古帝王,自以为文化水准高人一等,喜欢为文化定标准,很多前朝流传下来的书画珍品上都留有他的题字,斗大一个印盖下去,特别破坏品位。他还有一种独特的历史观,认为本朝人应忠于本朝——你活在什么政权底下,就该好好听它的话,跟你是什么种族无关。

乾隆当年搞《四库全书》,最初想搞成类似《大藏经》那样的全书,后来决定趁此机会广泛搜罗民间的禁书。什么是禁书?那年头有很多敏感词,比如皇帝御用的“赦”字,老百姓不能用;“汉”“明”“清”“夷”等字也不能随便用;称呼清军不能叫“清师”,而应叫“大兵”“王师”。我们翻遍《明史》找不到“千钧一发”这个词,因为清朝施行“剃发令”,你说一根头发可以系千钧重量,是不是你对剃发很不满呢?

同类推荐
  • 去山阿者歌

    去山阿者歌

    它们有着很好的名字:罗山、窑山、莲花山、花路坡、麦垛山、红山梁、大郎顶、官亭山、黄草岭、庙儿岭、马断头山……这些山和人一样,都活着自己的瞬间和恒久,也在救赎自己。山的间隙有条河。
  • 世界名人成功密码

    世界名人成功密码

    本书讲述了感动千万人的世界名人成长故事,包括荷马、亚历山大大帝、但丁、哥伦布、达·芬奇、哥白尼、米开朗琪罗、麦哲伦、塞万提斯、培根等。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散文选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散文选

    本书包括《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背影》在内的诸多名篇悉数收入其中,在这里朱自清不仅是一个柔弱的文学家,他也是一个时刻在思考和感受人生的思想家。
  • 60个你所不知道的《镜花缘》之谜:玩·镜花

    60个你所不知道的《镜花缘》之谜:玩·镜花

    换个阅读角度,替经典文学抽丝剥茧。换个阅读方式,揭开作者、人物、故事之谜。换个阅读视野,享受更完整的文学之旅。《玩·镜花》分为文心解疑,奇国探秘、异物寻踪、人物趣谈、技艺索考、丛论杂谈六部分,从作者、版本、寓意、考证、索隐、典故、杂艺、比较研究等各个方面,带你细细赏《镜花缘》的异想世界。
  • 红叶漂旅

    红叶漂旅

    《红叶漂旅诗集》共二百首诗词,包括国内篇和异域篇两个部分,真实而又浪漫地描绘出在中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 风雨人生,自然与世态的种种感悟和漂旅行程。国内篇涵盖国内的峥嵘岁月、坎坷生涯、世间百态、社会缩影、美好河山……
热门推荐
  • 灰姑娘与董事长

    灰姑娘与董事长

    本篇小说讲的是出身贫寒农村但品学兼优的灰姑娘与集团公司董事长的虐恋爱情,灰姑娘的故事是童话也是现实,现实中灰姑娘的生活却更加一波三折,催人泪下,却也更加幸福甜蜜。相信阅读这篇小说的身为女性的您会感觉自己变身为灰姑娘本人,享受发生在她身上的如梦般的一切,身为男性的您可能会把自己变身为这位集团公司董事长,享受事业的成功以及拥有这位灰姑娘的一切感受。
  • 重生之锦绣庶女

    重生之锦绣庶女

    她,是25世纪的神医!虽然年仅十三岁,但她拥有让全世界嫉妒的医术!却被人谋害,每天经受各种各样的折磨,生不如死!老天有眼,让她重生在了3000年前的废材庶女三小姐身上,三小姐也被姐姐谋害,奄奄一息!三小姐从出生就是个傻子,又是庶女还没有灵力,遭人嫌弃、辱骂........她,打算代替三小姐活下去,报复那些欺辱过、辱骂过她以及她珍爱的人!
  • 不要逼我结婚

    不要逼我结婚

    优秀宅男被逼婚,感觉没有立足之地的他,在家人的催促下能否找到真爱呢
  • 大神节操啪啪掉

    大神节操啪啪掉

    “媳妇,你在哪呢?”“媳妇,别隐身,我看着你了。”“媳妇,床冷了,快去暖床。”卧槽!说好的高冷大神呢!?想不到她洛安然会有这么怂的一天,竟被逼亲逼得跳崖。好吧……这是失误。但悬崖边上那个“望妇石”是怎么回事!“媳妇哇,你咋这么早就走了啊,你让为夫我怎么活啊。”“……”她绝对不会承认她认识那个人-_-///这是一个大神被大神坑了的故事。
  • 时元界

    时元界

    异界的太极,异界的八卦四象两仪,唯我独尊
  • 逆天魔后:御灵二小姐

    逆天魔后:御灵二小姐

    一身白裙唯有裙角的彼岸花妖艳.白裙的清纯混着彼岸花的妖媚.十分的恰当.奇妙的混合.杀手重生异世.她狠绝.无情.护短.魔宫中冰封的人儿倏地睁开双眼低声呢喃:荨儿.你回来了......白荨斗姨娘.御神兽.炼丹药.创势力.闯神宫.扰冥殿.....命中她是他的劫.他是她的孽.历劫九世.这最后一次是他掳了她的心.还是她迷了他的眼.
  • 帝华辞

    帝华辞

    眉心一朵樱花,腰间一串铃铛,是他一生的牵挂;发里一抹雪漾,手下一曲凤凰,是她两世的芳华。
  • 因果欺诈师

    因果欺诈师

    我姓南郭,就是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的南郭。我是个骗子,人们称我们为欺诈师。我不仅能骗人,骗国,骗地,骗天,甚至还能欺骗因果。(厉害吧~)一定要讲的话,这个故事所讲的,就是我与那些被我欺骗过的女孩们间的因果循环。(嘿嘿嘿~)也许是我的作茧自缚,或许最初就不该开启那份缘,撒出一个个的弥天大谎。我叫南郭离梦,请叫我因果欺诈师。(严肃脸)ps.轻小说风,无等级,第三人称,轻松,后~~~~宫(重要的事情要加延长音)
  • 智慧记忆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智慧记忆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智慧记忆术:周密、灵活、有效的121种记忆的智慧,林可行、张小云编著。
  • 那些抹不掉的回忆

    那些抹不掉的回忆

    用自己的墨迹记录自己过去的二十个春秋里发生的点点滴滴,只是希望给自己留下一些属于自己的回忆,让自己的青春留在人生的纪念册中,也让自己暮年回首时可以知道自己所走过的那些岁月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