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81500000017

第17章 够了!创意(3)

RichGold说,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只要看一看自家的厨房就知道了。在每一个普通厨房里,我们都可以轻松地计算出上千个Fractal[13]。这个词是从分形几何学里来的,也就是说每个器物、每样工具甚至每样食品都是复合体。

比如我们看一个微波炉,这个微波炉要有一个门,还要有按纽、电线,它是由很多物件构成的。就连一包零食或一盒饼干,我们都要先打开盒子或袋子才能拿到它,有的说不定里面还会有一个独立包装。这样算起来我们每个人家里的东西真是非常多。

更可怕的是,每一件物品在满足我们欲望的同时还会诱发我们对更多事物的需求。比如喝汤需要汤匙,看电视需要遥控器。于是物品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共同演化。当你拥有了一件东西,往往就需要另一件来使它的功能更完善。这些厨房用品甚至像迪斯尼电影里头所呈现的那样,在我们背后就开始对话、聊天、跳舞。

但是有时候想一想,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吗?这些东西都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有点像自然界,自然界的演化也是从简单到多样,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繁杂,这样的状态就被作者命名为Plenitude。

生活在这样一个繁华时代会怎样呢?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在演讲厅里听报告的时候,你会注意到在场每一位听众穿的衣服是不一样的: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款式、不同的材质。想想看,要做这么多种不同的衣服,需要多少布料设计师、服装设计师,以及工厂、裁缝、物流商、服装店、广告商?要有成百上千人共同参与才能制造出这么多衣服。更令人吃惊的是,如果每个人第二天重新回到这个演讲厅来听演讲,你会发现大家的衣服又全变了!

生活在这样一个被大量物体包围的世界是不是一件好事?那就不一定了。物质世界的缤纷繁复令人无法喘息,它淹没了美,也淹没了个性。即使有人能以奇迹般的自由意志做出一件别具一格的衣服,也很快会被别人复制生产出来。

但物质其实不只是工具,它是有象征意义的。比如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还可以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我们常常会赋予物质不同的意义,这往往可以通过一种命名来实现。如果我们把香烟重新命名为尼古丁输送器,你对它的感觉还会跟从前一样吗?物质的世界同样也是一个意义丰富的世界,而这种丰富恰恰淹没了个别事物的意义。

你可能在买每一件衣服的时候都会想象,穿上这件衣服我就能变成具有某种格调的人;买一支笔,你也会想象自己用上这支笔会像广告里那个老板一样,有着英明决断的领袖风范;甚至买一个沙发,你也会觉得自己的家变得像广告里一样特别Modern和有品位。但是,这么多繁杂的意义混乱地堆在家里,它们会不会互相重复、彼此冲突呢?这就带来了物质过剩的问题。

RichGold身为一个设计师,常常会陷于这样的矛盾中。设计师的工作是每天都要想办法设计出更多的东西。可是像家具这种本来可以一辈子使用甚至世代相传的物件,如今也像衣服一样可以按照季节更换了。所以RichGold说,他很想提出这样一个建议,就是每个设计师都要规定自己一辈子只做五样东西,而且保证每件东西都浸透了自己一生的心血。这样我们的生活中也许就会少很多垃圾。这是不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建议呢?

(主讲梁文道)

冷静的暗房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种悼念

李昱宏,台湾学者,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艺术硕士,主修电影制作;后在悉尼科技大学攻读创作艺术博士,研究摄影美学中的决定性瞬间。发表过大量旅行文学与摄影作品,如《欧游的鳞爪》《冰岛日记》《眼睛的秘境》《动物狂想曲》等,多次获得国际摄影奖。

前不久和一个台湾朋友聊天,说起现在一些80后的台湾年轻作家。有一回,她带了几个年轻女孩去一位文坛老前辈家做客,一进门就看到桌上放了个指甲剪。女孩们都光脚穿着凉鞋,忽然兴奋起来:“这个指甲剪好特别,我想借来剪一下脚趾甲行不行?”老前辈呆住了:“你就在我客厅剪脚趾甲?”“是啊。”女孩还真的剪起来,边剪边夸“好用”。旁边的女孩说:“真的吗?那我也要剪剪看!”结果五个女孩第一次去老前辈家做客,就在他家客厅里先剪了一轮趾甲,而且整个过程都拍照记录下来了。

这里想说的重点其实不是剪趾甲,而是拍照。我发现80后和90后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喜欢拍照,无论什么场合什么时间,都拼命想要记录下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当然,如今拍照片也太容易了,甚至不需要专门的照相机,手机就够了。而且又有那么多发布照片的渠道,有博客或MSN,还可以通过彩信广为散发。

这是一个影像泛滥成灾的时代。要了解这样一个时代,首先必须了解,到底什么是摄影?这个问题很多西方美学家都研究过,台湾年轻学者李昱宏在《冷静的暗房》中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本书试图从旧有秩序中发现新的摄影元素,并结合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独特环境,融入美学与哲学的论证,厘清了许多关于摄影的重要命题。比如书名《冷静的暗房》,就意味着旧有的摄影时代的消逝,暗房日趋沉静,其中的药水与放大机已渐渐不再使用了,几乎所有的摄影者都迎向现代之光,而那道现代之光是由数码构成的。

科技进步使得数码摄影成为极其普遍的记录方式,但在作者看来,摄影数码化使得人们舍本逐末,往往忘却了摄影的目的,而陷入一种僵化的思考逻辑,将传统摄影拱手让于数码世界。网络传播也取代了旧有的沟通模式,摄影的未来将如何发展?已成为一个非常有趣的议题。

作者本身也是位摄影家,书的关注点既有类似田野考察的课题,也关注当下流行的摄影形式,如婚纱摄影。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过,现在大陆越来越多的婚纱摄影公司都标榜他们的摄影师是台湾人,或声称是台资,而这个潮流其实早几年就在香港出现了,很多香港新人结婚会特地跑到台湾去拍婚纱照。台湾的婚纱摄影公司确实非常特别,经营方式是全世界没有过的。它声称“全包”,比如新郎、新娘穿什么衣服,住什么酒店,在哪里拍照,整个旅程从吃穿到选景全部包下来。这个模式最后在整个华人圈子里大行其道。

由婚纱摄影公司,作者居然想到了美国的纪实摄影先驱保罗·史川德(PaulStrand),这是一个很有人文色彩的左翼摄影师[14],他的方法与法国的布列松[15]不同。布列松讲究“决定性瞬间”,为了这个瞬间他可以等待,也许几个小时才拍一张照片。史川德不一样,他会像个记者一样去访问被摄者,跟他们聊天,最后引导对方走向他早就等待的那一刻,等待着被摄者说出某一段话,捕捉到自己想要的种种表情和神态动作。

台湾的婚纱摄影也是如此,他们设计整个环境,而这个环境是人工营造出来的。比如弄一个欧洲古堡一样的建筑,好像照片真的是在欧洲拍摄的一样。或者找到一些很美的地方,像一大片薰衣草田。同时在技巧上他们也会大量使用滤镜营造气氛。

这种经验累积便形成了台湾婚纱摄影的特征,但这种婚纱摄影与史川德的最大区别在于,史川德与被摄者的关系可能更深入,他会先跟他们聊很长时间,耐心沟通;而一个婚纱摄影师可能连新人的名字都不知道。因为那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不需要认识你,他只要把你带进早就设计好的环境里,拍出特殊效果的照片就行了。

“经过化妆的新人们笑得很开怀,或者依照摄影师的指示,表现得若有所思。他们穿着这辈子可能只会穿一次的欧式礼服在夕阳下看海,但我们却无法从这样的照片里看到这些人的真实故事。对于照片中的人而言,这或许也是最诡异的地方,照片中的那个人真的是我吗?站在我旁边的那个人真的是即将与我结婚的人吗?二十年后,也许他们自己都无法相信他们就是原来那些照片中的主角。”

婚纱摄影是一种特别的摄影形式。相比之下,日常生活中那种随时随地的Snapshots(快拍)又是什么呢?作者提醒我们,摄影其实是一种与死亡有关的东西,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段一段过去的,且永不回头。摄影就捕捉了那即将永远消失的一刻,留住了它,而这一刹那对我们而言是很残酷的。如果老去之后再看到那一刻那个年轻的死掉的我,该如何欷歔不已呢?这种死亡在那一瞬间被捕捉下来,就好像预知了这个被拍的人终有一天会真的死去。

我们天天拍这些Snapshots,就是天天记录各种各样的死亡时刻。每一张照片都是一种悼念。

(主讲梁文道)

贾想

贾樟柯的平民意识

贾樟柯(1970-),电影导演,山西汾阳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主要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遥》《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等。2004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08年获法国杜维尔电影节杰出艺术成就奖。

贾樟柯现在红得一塌糊涂,各大城市的书报摊上,几乎都能看到他当封面的杂志。这难免让人想起当年他刚拍电影时,要找一部他的作品来看都是很困难的。他最早的电影甚至没钱做字幕,放映的时候自己蹲在旁边配音,因为片子里全是山西方言,大家听不懂。

同类推荐
  • 野地上的行走

    野地上的行走

    本书为个人文集,包括小说、故事、散文等多钟体裁。作者以校园生活为主线,记叙其亲身经历和所见所感,记录青春成长路上的点滴感悟,或写实,或虚构,文风轻灵多样,似一首首优雅婉转的小提琴曲,抒发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 一八六七年日记

    一八六七年日记

    这是第一次用俄语出版保存下来的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日记的全文:第一本和第三本日记是U.M.波舍曼斯卡娅翻译的,她准确再现了速记原稿的内容。第二本采用的是保存于俄罗斯国立文学艺术档案馆里的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以下简称安.格.陀)本人的翻译稿。
  • 永远的迷离记忆

    永远的迷离记忆

    本书为廖玉蕙的自选集,收录作者多年来创作和发表的优秀散文近30篇。廖玉蕙是台湾散文创作中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文坛,其创作题材多来自家庭生活、师生互动与社会观察,传达情感清新温润,语言诙谐、嘲讽,作品充满温情、亲情、乡情,以及女性作家特有的柔情,从平常的事件里追寻常人不易见到的社会另一面,笔调幽默,风格朴实,颇受读者喜爱。
  • 林间拾韵

    林间拾韵

    本书收录作者2006年以来所创作的古典诗词近400首。从内容看,题材丰富,感情真挚,思想深刻。从形式上看,体裁多样,手法得当,语言精美,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看,意境深远,风格自然。
  • 感悟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感悟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热门推荐
  • 落漠

    落漠

    众生痴妄,故默语千言。所有浮华,终将尘归尘,土归土……玲珑骰子嵌红豆,抵不过拈花一笑的了然。
  • 罪爱迷途

    罪爱迷途

    一个从小失去父亲的男孩,却意外受到了一棵神奇大树的庇护!无论他犯下什么样罪行,打架、偷盗、纵火、偷情、甚至是……杀人,大树都会像父亲那样原谅他,包庇他!但,最后……,他却亲手砍断了那棵像父亲一样庇护他的树!
  • 天干与地支

    天干与地支

    金开诚编著的《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天干与地支》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古历法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天干与地支》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三千笛缠

    三千笛缠

    闻听雨笛说:“这世间天大地大,我的容身之所在哪儿?”他说:“只要你想要,我的怀抱随时为你打开。”闻听雨笛在后宫中简直一手遮天,可好景不长——领国太子要娶她为太子妃!面对素未谋面的太子,闻听雨笛毅然决定出走。怎奈颐国太弱,领国太强。她与领国太子击掌为盟立约。本无心采草,草却爱黏花。片段一: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某个绝色祭司一脸娇羞,风姿万千地望着她,而她撇过脸去,嘴里嘀咕,“我对人妖没兴趣”。片段二:一个烟雨蒙蒙的白日,某个绝代神医含情脉脉地盯着她,而她转头就走,嘴里嘟嚷,“大哥,请自重!”片段三:一个夕阳无限好的黄昏,某个绝世王爷目光灼灼地打量她,而她冷眼相待,嘴里念叨,“你又犯病了?”
  • 风临盛世

    风临盛世

    穿越而来,孟凡本打算默默地欣赏这个盛世王朝,做一名过客。怎想刚下山就被狐狸精姐姐要挟,假扮成柳家四少爷混入柳府。从此,不一样人的人生开始了。没事和总督千金谈谈心,再就是和大才女聊聊人生。嗯,调戏一下狐狸精姐姐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什么,你说你是公主,那我岂不是成了驸马爷?看孟凡在这个内忧外患的大夏王朝,如何一步步扭转困局,风临太平盛世。
  • 千年为妖

    千年为妖

    若为人短短数十年便需带着数张面具,处处算计。若为三界之上的仙需七情六欲皆弃,万事不入心。吾当为妖,只为生活恣意,万事随心。
  • 青石巷

    青石巷

    一眼深情,一眼万年。琉璃瓦下,青石砖前,最后的相见,最初的笑颜。白色与水粉色交辉相映,衣袂纷飞,风铃碰撞,清脆悠扬。他是盛世中的隐相,冷清似水;她是宝峰中的花仙,古灵精怪。二者相遇,如同火星撞地球,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附带一只高冷皇帝,再附带一只二货武林盟主,在附带一只傲娇小狐狸,从此踏上了漫漫人生路(吃喝玩乐)。(画风突变的是不是有点快。。。)曾以为只是一见钟情,却不料早已一见倾心。牡丹生逢时,盛世独自开。
  • 蕤呬耶经

    蕤呬耶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铁血兵魂之血刺

    铁血兵魂之血刺

    九年前,一场噩耗,带走了年仅九岁的关汉的笑容。九年后,一个少年,以673的高考成绩,获得了江北七省高考状元的美誉,正在全校师生都在猜测,他会报考什么华夏名校的时候,一纸录取通知书震惊了全校……
  • 我们明天是否安好

    我们明天是否安好

    普通家庭夏清澈,安家二小姐安雨沫,叶家大少爷叶清逸他们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清澈,我喜欢你啊,你知道吗?”“抱歉…或许我们并不合适”安雨沫:“为什么你可以轻轻松松得到的东西,我付出了那么多也得不到?!”三人的命运紧紧拴在了一起,在这条追梦之路上,又会出现怎样的转折…